第十六章 吏治
字數:3495 加入書籤
曾國藩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哪怕是不管對錯,對於孟海公這種級別來說,都是聽著很有道理的。
但是說著說著,從農說到吏,再從吏說到官僚說到製度,就有點不對味了。
從曾國藩的角度來說,要求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變。官方態度重視,中層官吏清明,然後才能讓下層農民富裕起來。
這種意識形態,一方麵是曾國藩作為能臣站在國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本質上來說,以製度自上而下的去推進,本身是沒毛病的。
但是有一點卻是自古以來永恒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製度都是正確的,落到腐朽的人手裏那就腐朽了。
甚至不用說腐朽,純粹是法製之外的人情就足以讓製度的初衷發生很大的轉變。
按照曾國藩的理念就是,上層英明,吏治清明,下層農民的地位重要性自然就表現出來了。
說誇張一點,當初孔子還說大家都是道德圓滿的聖人,那天下都太平了呢!然後這種思想整出來有啥意思?
你曾國藩是厲害,你還大公無私,你大佬還以身作則,一心為了國家強盛。
但是!關我啥事?
雖然天下官吏不可能都是那種損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但是恐怕有些時候還要更甚之,反過來盤剝百姓的不在少數。
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這種事情從來都是少不了的。
可以說無論是孔子的理想國度,還是孟海公所知道的,所謂殺貪官殺的最狠的朱元璋,都不是在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矛盾的方式。
孔子的理想境界不說,壓根就不可能徹底做到的事情,你還不如直接說共產按需分配算了。
至於說刑法,在中國古代曆朝曆代對貪汙官員的打擊力度來看,朱元璋絕對是最狠的,對貪汙官員采取剝皮抽筋等極刑,而且在位期間殺了15萬貪官,但是,效果微乎其微,貪官們仍前赴後繼的進行貪汙,反而越殺越多!
明朝的貪汙不斷的另一個理由是官員的俸祿過低,當時正一品官月俸米八十七石,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七品七石五鬥。合成銀兩,一個縣令月收入不過五兩,折換成現在幣值,一千元左右。如果不貪汙,大明王朝的官員們根本活不下去。所以即使殺人無數,明朝一朝始終在貪汙的籠罩之下。
這個就比較過分了,畢竟在封建社會談什麽公仆沒意義,歸根到底還是要他們去做事,總歸要先把他們養活了才有後麵的事情。
所以隻能說是多方麵相互配合最好。道德培養當然需要,不管怎麽說,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培養總比什麽“書中自有顏如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類的要靠譜。如果說這種功利的思想成為主流,那很多事情就徹底完了。
而生活保障卻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以隋朝舊製來說,還沒有朱元璋那麽誇張的套路,生活費什麽的還是很多的,這一點曾國藩也不準備反對,不養活自己還談道德的並不一定就更有用,很多時候對百姓來說吃飯比道德重要,如果官員是那種清談道德的大佬,反而會壞事。
在然後,警戒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朱元璋那種酷刑加上各種密探機構都搞不定的事情,什麽樣的警戒線才有用?
一般來說,談到這個問題,就會拿雍正來和朱元璋做對比。
雍正皇帝,未登上皇位之前就被人稱作是冷麵王,登基之後更是大刀闊斧改革,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將官員的薪酬俸祿一減再減,雖然引來了無數的罵名,但是卻充實了國庫,將大清王朝從敗亡線上拉了回來。
雍正在位時誅殺貪官不計其數,在追查貪官時,就是死也不放過他,讓他的子孫做窮人。雍正說:這些人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借死保住財產,讓子孫後代享用,這萬萬不行。
雍正的招數相比朱元璋印痕的多了,相比朱元璋狠辣的誅殺,雍正的招數更是誅心之舉,雍正打擊貪官的辦法分三步:
1、首先罷官,然後再索賠,這樣就堵死了貪官繼續魚肉百姓的可能。
2、索賠,所貪欠金額一經查實,無論地位有多高、資格有多老必須全額如數賠償。如果部門虧空,所在部門主管官員要負相應的經濟責任。
3、抄家,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一方麵嚴搜衙署,一麵行文原籍官員,將其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就把他的家底抄個幹淨,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就是贓官死了,也要向他們的子孫們追賠。
而且後來還發明了讓官員圍觀行刑的觀斬,血淋淋的場麵對在場官員起到的震懾作用不言而喻,所以雍正一朝,在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大得驚人。後來從雍正反腐倡廉開始後僅僅五年,國庫儲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理腐敗的肯定。
真要說起來,孟海公攻破城池之後實行的做法也是如此,當然孟海公針對全體官僚審核的不僅僅是貪汙問題,在其位不謀其政,損公肥私之類的也在其中。
而且還有充丁入伍作為賠償的手段,殺伐起來沒有那麽凶,說起來這兩位比孟海公是狠多了。
但是,反過來說,自上而下從來不是從本質上解決吏治問題的辦法。
孟海公多少有點覺得,這個事情還需要自下而上的貫穿配合。
比如開民智,開言路,提高生產效益等等各種手段直接提高農民的地位,進而倒逼官僚群體奉公執守。
古代雖然也有所謂告禦狀,景陽鍾之類的東西,但是說白了都是裝飾意義大過實際意義。真當京兆府是包大人的開封府啊?還是康熙微服私訪記看多了?哪有那種事情?
相對來說,現代輿論倒逼政治的案例倒是可以作為參考。就孟海公來說,就看到過一些小說裏麵安排各種清談之士到處探訪民情的說法。但是這還不夠,百姓自身也需要有這樣的意識,有這樣的能力,才能起到製衡官僚的作用。
當然,這就是很遙遠的事情了,甚至連曾國藩都不能保證能做到孟海公所想的情況,隻能先走上層吏治的路線。
不管怎麽說,這方麵還是先讓曾國藩配合著上官婉兒去做,等這次出征以後看看能不能召喚更多人一起1共同推進這個事情。(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