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盜之極偷天換日(2)

字數:12561   加入書籤

A+A-




    去-六.九.中.文-看最新更新

    ps:非常盜到了收尾階段。既要寫出個完美的結局,還要全麵補充前文留下的伏筆和填補漏洞,所以財子必須重讀自己書……一點一點的完善非常盜。最近的更新讓打狠不滿意,道歉道歉。5月末非常盜完本,到時候財子會送出我這段時間寫出的人物外傳。希望大家還能再它即將完成的最後,繼續支持,讓財子華麗……完本。

    八卻神劍中的八種星靈沒石嵩吸收了。這時候石嵩一下找了規律。第一是練眼,第二種是練耳。那麽第三第四後麵所有的一切,都應該是差不多的,修煉單個器官的。原來這就是天修和其他練氣方式的不同之處,巫修也是強調煉身,巫修時代的上古大神,無一沒有可以撼天動地無敵的體魄,一頭撞到個山,一屁股坐出個海這樣的事情多有發生。但巫修時代的練身跟天修中的還大有不同,巫修是由內而外。先修經絡。再造身軀。所以戰三為石嵩療傷的時候,才使用人丸造骨肉的事情。巫修也是天修失傳後,緊接著出現的,所以跟天修有些類似的地方。但功法差之毫厘。修煉出來的結果就差之千裏。道修和佛修是巫修絕跡後的新的練氣功法。道修主煉器,佛修主練心。到這裏就完全拋棄了練身的過程。

    石嵩想明白這天修的套路後,以後的過程就順利異常,眼耳口鼻。絡心身、七種靈氣全部吸收以後,石嵩才遇到點小麻煩,這第8種是用來煉那裏的呢?綜合……一定是是這樣的。事實也確實是這樣的。當石嵩全部明白了八卻神劍吸收靈氣的規律以後,八卻神劍也隨之消失了。

    “天修。這就是天修?”現在煉丹爐裏的紅色霧氣已經不能影響石嵩。石嵩看著身體的變化喃喃自語。現在石嵩就入用鍍了金一般。全身閃閃發光,感受著內外的變化,石嵩感覺自己雖然學會了失傳已久的天修,但卻好像丟失了點是麽。

    密星羅旗和混沌圖都安靜的再身體裏,並沒有天修的成形而改變運行的發式,對……非常盜。石嵩想到了,他是非常盜的傳人。但……現在本門功法才入門不久,卻用心思來研究別的……雖然天修學會了,可以喊祖猿回主空間,但石嵩現在卻沒有一點成就感。

    想到葛刑天……飛升之時把雙臂換給自己和高劍……不就是為了他們能把非常盜發揚廣大。現在呢……?

    想到非常盜,石嵩忽然感覺有點奇怪,非常盜是融合了道佛之長,裏邊還有點巫修的路子,然後自成一派的。自己再修煉時,星靈幾乎排斥所有的其他靈氣,通通把他們敢出體外。可進來的星靈,不僅可以安天修的功法運行,竟然還可以走非常盜的功法。石嵩試驗了一下……

    金色的雙臂再非常盜功法的作用下,變成了銀白色!難道……

    石嵩忽然有個大膽的決定,把天修融合到非常盜之中,非常盜法本來就集合了佛道巫之長,現在在加禁區天修會是什麽樣子的情況!

    石嵩修煉成天修的時候,祖猿就已經感覺到了,他再爐子外邊看的清清楚楚,可現在見石嵩並沒有喊自己或者破煉丹爐而出,而是又坐了下來,金銀二色像流動的水銀一般,再石嵩的身上,融合……分開……流轉……再融合……再分開!

    “他在幹什麽!瘋了?”就連祖猿也看不透石嵩的目的,但龐德公並沒有阻止石嵩,他不忙有的是時間,到要看看石嵩玩的是什麽花樣。

    注解:石嵩夢遊上古,見皇帝於蚩尤之戰。結局是蚩尤戰敗,但曆史上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嚐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wap,16k,cn更新最快)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蚩尤戰敗後的結果,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製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遊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曆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係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麵。“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係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曆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隻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曆史上的蚩尤,也不是魔神的形象,他對社會的進步還做了很多的貢獻。蚩尤是中華民族的三個偉大始祖之一

    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曆史典籍,都隻是根據曆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係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然而,在黃帝時,中華民族就有三個著名的偉大始祖,即黃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國曆來的官方正統史中,一直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後來炎帝也逐漸被確認。所以,這裏我們著重談談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一的問題。

    首先,應當指出,蚩尤是中國苗族的先祖。因為如今的中國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在原始社會末期,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下遊一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乎領。《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借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一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我黨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同誌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鬥的強大部落。”[2]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衝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後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了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3];後來黃帝族創製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4]並大大增添實力,[5]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遊和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範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遊建立起一上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6]所以,到商、周時期,“三苗”又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後來,荊楚的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其中較先進的楚人,又被稱為“荊蠻”。其後,荊蠻日漸強盛,發展成為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的主體居民和主體民族。

    可見,九黎、三苗、南蠻、荊蠻、苗族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而且都包括苗族先民,後者是前者的苗裔。《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製以刑”,《國語·鄭注》的“有苗複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係。《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南蠻”則是被驅逐到長江以南地區的部分“三苗”的別稱,而“荊蠻”則是商、周時期對兩湖地區這部分“南蠻”的稱謂。許多隻書都認為,苗族和三苗有親緣關係,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7];“苗者,三苗之裔”[8];“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9]。這就使我們清楚看到了苗族族源的線索,九黎——三苗——南蠻——苗族。就是說苗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領,所以,苗族人民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

    其次,蚩尤也是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祖先。五千年前,與黃帝同時代的九黎部落聯盟,據史書記載,其成員中除了苗族以外,還有黎族、瑤族、佘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按照過去史書的稱謂,把遠古時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族”,或稱“南蠻”、“荊蠻”,那麽就把我國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說九黎、三苗、南蠻,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瑤族、佘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僅是苗族的先祖,同時也是黎族、瑤族、佘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遷徙過程中,包括南遷和西遷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若幹民族,隻有一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由此可見,這些演化出來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後裔,蚩尤亦當是他們的先祖。

    再次,蚩尤也是我國羌族的先祖。《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薑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薑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薑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現在的青海,西至現在的西藏,南至現在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現在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現在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又再次,蚩尤也是漢族的先祖。範文瀾同誌寫道:“遠古時代,在中國領域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間經長時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鬥爭,有些逐漸融合了,有些發展起來”。[10] “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稱為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的初步基礎。”[11]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製苗民,命棄播百穀以養黎民,實際是用刑法強迫苗民黎民耕種來養活受教化的百姓。”[12]又如:陸次雲《峒溪纖誌》說:或者人捕獲馮人妝奴隸,給他著上木靴再加木鎖,一輩子也不得逃走。這就是說,把俘獲對方民族的人當奴隸,以後便逐漸地融合在本民族中了。而且到春秋戰國時期,“華族與居住在中國內部和四方的諸族因文化不同經常發生鬥爭,鬥爭的結果,華夏文化擴大了,中國也擴大了,到東周末年,凡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融合成一個華族 。”[13]顯而易見,這次民族融合自然也包括著一部分苗族。既然苗族的一部分融合於華族,成為漢族的初步基礎,以後又不斷有一部分苗族融合於漢族之中,那麽,九黎也應當是漢族的先民,九黎之君蚩尤亦應當是漢族的先祖,而不應把他排斥在黃帝、炎帝之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蚩尤不僅是苗族黎民族和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而且也是漢族等其它民族的祖先,因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時期,黃帝、炎帝、蚩尤是同時代的三個偉大人物,是原始社會階段部落聯盟解體前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三大部落聯盟的三個首領和傑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曆史的創造者。”同時,承認個人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傑出人物的產生是曆史的必然,是一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中國曆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曆史人物。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曆史傳說,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曆史人物當是黃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說黃帝、炎帝、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的曆史人物。關於中國人民懷念黃帝、炎帝的情況,已有許多論、著的文章作了闡述,而對中國人民懷念蚩尤的情況則論述得很少。因此,我們在這裏著重談談中國人民長期懷念蚩尤的情況。

    首先,在蚩尤死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雲:“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複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其次,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長期地懷念和祭祀。湘西、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並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一位勇敢善戰的領袖。“剖”,按湘西苗語意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苗族人民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習俗,裝扮“楓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的化身,這與《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記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進為楓木”的傳說有關。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楓木歌》,歌中唱詞的含義也是把蚩作為苗族的始祖來看待和懷念。川南、黔西北一帶還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再次,漢族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民間傳說,一直在說蚩尤是一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曆史人物。《蘇氏演義》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現在,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此外,瑤族、黎族、佘族、羌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把他用為偉大的曆史人物傳頌著、紀念著。

    可見,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偉大曆史人物。

    四、摒除錯誤的思想觀點,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確認蚩尤的曆史地位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蚩尤的確是中國古代曆史上與黃帝同時代的偉大曆史人物,在中國曆史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然而,幾千年來,蚩尤的偉大形象和地位卻被嚴重地歪曲了,貶損了。我們是曆史唯物主義者,我們應當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確認蚩尤的曆史地位,以增強中國曆史的科學性,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但是,多年來有幾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嚴重地阻礙了對蚩尤問題的撥亂反正。為了摒除錯誤的思想觀點,以便能較順利地給蚩尤正名,我們有必要在這裏對這幾種錯誤的思想觀點加以辯析。

    有一種觀點是,以勝敗論英雄,或曰“勝敗英雄論”。持這種觀點的人,因襲著“勝者為王,敗者寇”的老觀點。他們認為在涿鹿之戰中蚩尤是敗者,所以,應該納入“判逆者”之列,而不應該作為我們的始祖。很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站不住腳的。曆史唯物主義者是不能唯勝敗論英雄的。如果我們的史書隻寫勝乾,而把敗者從史書中抹去,那麽,這種史書將是殘缺的,不科學的。曆史應是對過去時代的曆史事實的記載和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曆史科學的任務,在於發現和說明人類曆史發展的規律,闡述曆史發展的過程,用曆史知識和曆史經驗提高人們認識社會改造的水平。黃帝、炎帝、蚩尤是古代中國三大部落聯膃的三個大酋長,這是曆史事實,是不能抹殺的。如果說對敗者就一概從史書中抹去,不予承認,那麽,對炎帝將如何對待呢?因為“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阪泉在河北懷來縣)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統率以熊、羆、貌、貅、虎為圖騰的各族打敗炎帝。”可見,炎帝在古代部落戰爭中也是敗者。難道我們能因為炎帝是失敗者而不承認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嗎?顯然不能。所以,同樣也不能因為蚩尤是敗者而不承認他是我們的始祖。同時,我們還應當指出,如果按照以勝地敗論英雄的觀點來寫曆史,來取舍人物,那麽,從秦朝的陳勝、吳廣,漢朝的張角,隋朝的李密、竇建德,唐朝的黃巢,宋朝的宋江、方臘,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洪秀全、楊秀清等,便能不能稱為曆史人物,都不能寫進曆史。這豈不是與曆史唯物主義背道而馳嗎?!現在,我們的《中國通史》,既然已經把上述人物作為曆史人物寫進了曆史,那麽,為什麽不承認蚩尤是曆史人物並寫進曆史呢?

    又一種觀點是,強調以正史為依據,或曰“唯正史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中國的正統史書上沒有寫蚩尤,沒有肯定。其實,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因為中國過去的所謂正統史,實際上就是官方史,不僅真偽混淆。而且常常以偽造的壓倒真實的,很需要重新寫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學問,待整理者甚多,既如曆史,就須另編一部。所以,現在我們編寫中國曆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就不能強調隻以所謂的正史為依據,而應注意運用野史史料和曆史傳說。華崗同誌在《中國通史的翻案》一書中說:“在進行中國曆史的翻案工作時,除了端正自己的立場與思想方法以外,還應特別注意運用野史史料。因為正象魯迅先生所說:‘曆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隻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正如通過密葉投射在莓苔上麵的月光,隻看見點點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雜記,可就容易了然了,因為他們窨不必太擺史官的架子。’”可見,不論野史或雜記,其真實性,都遠非正史所能及。因此,我們不應輕視野史、雜記和曆史傳說、文集詩詞等史料史實,不慶持唯正史論的態度。同進,在中國史學問題上,在不唯正史論,不唯正上,不唯書,要唯實,並對中國曆史進行某些部分的翻案工作方麵,郭沫若同誌已經為我們帶頭了,他所著的《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屈原研究》、《十批判書》等就是證明。所以,那種隻強調以正史為依據的觀點是片麵的,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示的,因而慶當予以糾正。至於蚩尤問題,其實正史、野史、雜記、詩歌、曆史傳說等都有記載和論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和《史記正義》,都談論到蚩尤。

    再一種觀點是,漠視蚩尤問題,或曰“漠視論”。持此種觀占為的人認為,提出蚩尤問題,為蚩尤平反正名是小題大做,因而對蚩尤問題抱著冷漠的態度。我們認為,這咱態度是很不妥當的、很不可取的。應當提出,蚩尤問題決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一個大問題,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的問題,是一個重大的民族問題和政治問題,我們決不可以淡漠視之。為了說明蚩尤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我們不得在這裏談談近期發生的一些有關的情況。其一,據悉,1995年3月,在全國人大八屆三次會議上,陸鎮藩、龍明伍等代表,提出關於“請中史通知有關部門,不要再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一詞取代憲法規定的‘中國各民族’一詞的提法,以利民族團結”的建議案。1995年6月,中共中內宣傳部辦公廳函複說:“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民族傳統。我部曆來按照憲法的規定,要求宣傳係統單位正確地使用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繁榮的規範用語。受中內委托,由我部召開的乎都主要新聞單位通氣會上,部領導曾多次向新聞單位提出,不要使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海內外的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等類似的不規範用語。”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為什麽我國少數民族不讚成使用“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提法呢?這難道不是與沒有承認蚩尤的始祖地位有關嗎?其三,據《人民日報》報道,全國首屆炎黃蚩三始祖文化研討會,1995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涿鹿縣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48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共收到論文28篇。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涿鹿縣政府等共同主辦。“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涿鹿縣是眾多史籍記載炎帝、黃帝、蚩尤相征戰的汲涿鹿、阪泉所在地,蚩尤應同炎黃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之一。兩岸學者共同認為,應加強三祖研究和涿鹿考古,促進中國文化發展和中華民族團結。”其三,據《揚子晚報》1995年7月25日報道,《南博發掘阜寧陸莊遺址,首次解開蚩尤部族良渚文化消失的千古之謎》,報道說:“我國古代最發達、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區消失,成為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南京博物館在阜寧縣進行考古發掘,首次在江淮地區發展良渚語文化遺存,探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消失後由南向北遷徙,從而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報道還說,這一發現還“對研究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據《史記》記載,在公元前21世紀之前,良渚文化部族首領蚩尤曾與軒轅黃帝發生一場大戰——‘涿鹿’之戰。……這一發掘,印片了蚩尤部族的北上,使考古學界對江淮東部地區古文化類型有了新的認識。”以上情況說明,提出蚩尤問題,為蚩尤平反正名,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有意義的,決不是什麽小題大做。所以,我們蚩尤問題不應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冷漠態度。據悉,正因為如此,老紅軍、部隊作家陳靖將軍,曾於1994年11月和1995年2月,分別致信上級同誌,建議為蚩尤平反正名。遺憾的是,這一問題至今仍無大的進展。

    為了較快地弄清蚩尤問題的真相,實事求是、全麵、客觀、公允對蚩尤的曆史人物形象和曆史地位作出正確的評價,我們建議:請中央責成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究,力爭在本世紀內作出結論,以便為蚩尤平反正名,恢複蚩尤的始祖地位。我們深信,這件事做好了,那將是對中華民族和中國史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總之,蚩尤是中華民族的三個偉大始祖之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偉大曆史人物。我們應當確認蚩尤的曆史地位,以增進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促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全麵進步。

    曆史是現實的基礎和前提,現實是未來發展的起點。中國近現代文明是從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而來的,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果。在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黃帝、炎帝為了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蚩尤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之一。

    蚩尤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一帶,是一個麵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借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采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曆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製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中國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世木·作篇》說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讚寫道:“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15]我認為,蚩尤不令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管子·地數》說:蚩尤能以金為兵,製作“劍鎧矛戟”。《史記·五帝本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書還說,蚩尤能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冶煉業的出現具有劃進代意義,從此,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製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製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後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禦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複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製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製的締造者。筆者對蚩尤之喜愛,優勝主角……但沒辦法,劇情的發展……下麵到了蚩尤倒黴的時候了。

    來章來自:-六.九.中.文-(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