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雍正資料【湊字數,可以不看】
字數:21665 加入書籤
\請到 六*九*中*文*閱讀最新章節/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死後葬於清西陵之泰陵,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廟號世宗。
清世宗年輕時跟從顧八代、徐元夢等學習經史,又與禪僧接近,稍懂佛學。曾隨聖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獮熱河(今河北承德),並奉命往祭曲阜孔廟、盛京(今遼寧沈陽)祖陵。清聖祖親征噶爾丹,從征掌正紅旗大營。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爭為儲君。聖祖駕崩後,他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幫助下繼承帝位。又傳他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奪了撫遠大將軍胤禵的帝位。雍正繼承帝位究竟是康熙親傳,還是篡改遺詔篡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尚無定論。
清世宗即位時已四十五歲,加之前此的經曆,使他比較了解世情,並具有豐富的統治經驗。即位後,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鑒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製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製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限製、減少官員的貪贓舞弊和橫征暴斂。二年,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七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世宗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製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同年,為適應西北用兵之需,始設軍機房(十年時改軍機處),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軍機大臣隻能繕述皇帝命令,本身無讚畫權,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權於一身。他還在題本、奏本之外,命督撫布按等地方大員密折奏事,以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製。
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些旨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雍正二年,開始實行直隸巡撫李維鈞提出的“攤丁入畝”的賦役製度,同時宣布取消儒戶、宦戶,限製紳衿特權,使無論貧富力役負擔比較合理。同時,為了解決人口日益增長所需糧食問題,更加嚴格地執行傳統的重農抑末方針,鼓勵墾荒,強調糧食生產,反對種植經濟作物,並反對開礦和發展手工業。他注意興修水利,除治理黃河、建築浙江海塘外,命怡親王胤祥在直隸開展營田水利,在寧夏修築和疏浚水渠。與此同時,實行社會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陝西樂籍,並命其他賤籍也照此辦理。後來浙江紹興惰民、安徽徽州“伴當”、寧國世仆、廣東疍戶、江蘇常熟丐戶相繼開豁為良,從而打擊了殘存的蓄奴製度,對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世宗在位期間還注意同少數民族的關係及外交關係。雍正四年,根據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議,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取消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強了中央對該地區的統治。五年,清廷同俄國訂立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在劃定中俄邊界及處理兩國通商問題等方麵,維護了國家主權。
清世宗把他批閱過的奏折選擇一部分輯成《朱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禦製文集》。雍正十三年,世宗卒。諡憲皇帝。
[編輯本段]主要功績
整頓吏治。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已然成風。他克服各個方麵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的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製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由於他態度決斷,雷厲風行,清朝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汙吏治**的壞況都有很大的轉變。旅日華人學者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耗羨歸公。我國古代以銀、銅為貨幣,征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有一定附加費。此項附加費稱”耗羨”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縣征收,作為地方辦公及官吏們的額外收入。耗羨無法定征收額,州縣隨心所欲,從重征收,有的抽正稅一兩、耗羨達五六錢,人民負擔甚重。雍正實行”耗羨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鹹免擾累。”這就是所謂的“高薪養廉”。
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折製度。明代權力集於內閣,故有權相產生。清雍正把權力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創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出主意、寫文件,理政務,”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其特點是處理政事精簡速密。軍機大臣直接與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傳達皇帝意旨。此機構存在200年,直至清末。與創立軍機處伴隨的是推廣奏折製度。由於以前的官文書批轉手續繁複,且經多人閱看,時間拖延且難於保密,而奏折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數,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製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了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改土歸流。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製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製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製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鬥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製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雍正前期嚴格執行海禁。但後因考慮沿海地確百姓疾苦。於雍正五年開放洋禁。允許民人往南洋貿易。海禁施行於閩、粵兩省。雍正對當時地鴉片貿易也較為重視。他地鴉片政策是:販賣毒品。嚴懲不貸。嚴格區分藥用鴉片與毒品鴉片煙。毒品嚴禁。藥用不幹涉。且照顧小本商人地正當利益。對待西歐來地使者。雍正也以禮相待。他雖竭力反對天主教等在中國民間地傳播(這其中一部分地原因也在於封建皇帝思想地保守性)。但同時。他對天主教也並無惡意。五年。博爾都噶爾(今葡萄牙)使臣麥德樂來京。雍正對他地優待。使他深為感激。甚至於雍正壽辰之時。在天主堂作祈禱。為之祝壽。雍正還選了一些有才能地傳教士在宮中研製外國儀器和燒造材料。馬戛爾尼當年來華。有一部分原因是雍正在伏爾泰筆下地“開明”為歐洲人所共知。使他們對中國皇帝(當時是乾隆)與對華通商充滿了美好地幻想。
作為一個封建皇帝。他雖然開放洋禁。為南方沿海一部分人民恢複康熙末年被剝奪地謀生手段。促進中國與南洋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但同時。他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局限性。
另外。廢除賤籍。廢除腰斬也是他一個功績。其實。廢除腰斬地原因是這樣地:雍正皇帝有一次殺了一個人。是用腰斬。因為腰斬是一刀從腰部砍下去。砍下去之後人還活著。這個人在被砍之後。用手指蘸著血在地上連寫七個“慘”字。雍正皇帝聽說之後覺得非常慘。所以就下令廢除腰斬。
他在位短短地13年所做出地改革。比他父親(康熙)所做出地改革還要多。可以說雍正是一個改革型地皇帝。
清世宗勤於政務。大力清除康熙統治後期地各種積弊。取得一定成效。對清代曆史發展有一定貢獻。但他統治嚴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這是他性格地弱點。從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階級。同時。也正是因為他地嚴厲統治和超乎尋常地努力當中大清帝國逐漸走向鼎盛。也才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啟後地作用。
另外。雍正地勤奮不僅是過去皇帝。就算在現代領導人。也沒有幾個可以跟他媲美地。他在位12年8個月裏頭。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隻有在他生日那天才會休息。而且每天地睡眠還不夠4個小時。僅僅在數萬件奏折中所寫下地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所以現在地滿族人口中。曆史上由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鮮、漢、呼爾哈、索倫等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並且絕大多數滿族祖先為漢族人。
家庭組成
雍正子女
雍正皇帝先後得十子四女,皇長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密詔中,雍正把皇位傳給皇四子寶親王弘曆,即乾隆。命皇三子弘時自斃。皇五子弘晝從小軟弱,未能也無意和兄長們爭位。
愛新覺羅·弘暉,長子,端親王。
愛新覺羅·弘時,三子,削宗籍。
愛新覺羅·弘曆,四子,和碩寶親王,清高宗,乾隆帝。
愛新覺羅·弘晝,五子,和恭親王。
愛新覺羅·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後為果毅親王愛新覺羅·允禮之後。
愛新覺羅·福惠,七子,懷親王。
愛新覺羅·弘昀,早殤。
愛新覺羅·弘昐,早殤。
愛新覺羅·福宜,早殤。
愛新覺羅·福沛,早殤。
長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和碩懷恪公主,次女,母齊妃李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殤,母懋嬪宋氏(時為雍親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殤,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時為雍親王側妃)
養女和碩淑慎公主,理親王允礽第六女,母側福晉唐氏;
養女和碩和惠公主,怡親王允祥第四女,母嫡福晉兆佳氏;
養女和碩端柔公主,莊親王允祿長女,母嫡福晉郭絡羅氏。
全部皇子按出生先後統排|生卒年|玉牒排序|日常生活中排行稱呼|
一、弘暉|康熙三十六年三月生,康熙四十三年殤8歲|第一子|
二、弘昐|康熙三十六年六月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殤3歲|無|
三、弘昀|康熙三十九年八月生,康熙四十九年殤11歲|第二子|
四、弘時|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死24歲|第三子|皇三子,三阿哥
五、弘曆|康熙五十年八月生,嘉慶四年正月死89歲|第四子|皇四子、四阿哥、寶親王|
六、弘晝|康熙五十年十一月生,乾隆三十五年死60歲|第五子|皇五子、五阿哥、和親王|
七、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生,康熙六十年正月殤2歲|無|
八、福慧|康熙六十年十月生,雍正六年九月殤8歲|無|八阿哥|
九、福沛|雍正元年五月生,旋殤|無|
十、弘曕|雍正十一年六月生、乾隆三十年三月死33歲|第六子|六阿哥、圓明園阿哥、果郡王。
弘曕是雍正第十個兒子,序齒排行為六。
世宗十子:
孝敬憲皇後生端親王弘暉,
孝聖憲皇後生高宗,
純愨皇貴妃耿佳氏生和恭親王弘晝
敦肅皇貴妃年佳氏生福宜、懷親王福惠、福沛
謙妃劉氏生果恭郡王弘瞻
齊妃李氏生弘昀、弘時、弘昐
弘曕後為果毅親王允禮後。弘昀、弘昐、福宜、福沛皆殤,無封。
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端親王弘暉,世宗第一子。八歲殤。高宗即位,追封親王,諡曰端。
和恭親王弘晝,世宗第五子。雍正十一年,封和親王。十三年,設辦理苗疆事務處,命高宗與弘晝領其事。乾隆間,預議政。弘晝少驕抗,上每優容之。嚐監試八旗子弟於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晝請上退食,上未許。弘晝遽曰:“上疑吾買囑士子耶?”明日,弘晝入謝,上曰:“使昨答一語,汝齏粉矣!”待之如初。性複奢侈,世宗雍邸舊貲,上悉以賜之,故富於他王。好言喪禮,言:“人無百年不死者,奚諱為?”嚐手訂喪儀,坐庭際,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飲啖以為樂。作明器象鼎彝盤盂,置幾榻側。三十年,薨,予諡。子永璧,襲。三十七年,薨,諡曰勤。子綿倫,襲郡王。三十九年,薨,諡曰謹。弟綿循,襲。嘉慶二十二年,薨,諡曰恪。子奕亨,襲貝勒。卒,子載容,襲貝子。同治中,加貝勒銜。卒,諡敏恪。子溥廉,襲鎮國公。
懷親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歲殤。高宗即位,追封親王,諡曰懷。
雍正後妃
世宗孝敬憲皇後,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內大臣費揚古女。世宗為皇子,聖祖冊後為嫡福晉。雍正元年,冊為皇後。九年九月己醜,諡孝敬皇後。及世宗崩,合葬泰陵。乾隆、嘉慶累加諡,曰孝敬恭和懿順昭惠莊肅安康佐天翊聖憲皇後。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淩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進熹貴妃。高宗即位,以世宗遺命,尊為皇太後,居慈寧宮。四十二年正月庚寅,崩,年八十六。葬泰陵東北,曰泰東陵。初尊太後,上徽號。國有慶,屢加上,曰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皇太後。既葬,上諡。嘉慶中,再加諡,曰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子一,高宗。
敦肅皇貴妃,年氏,漢軍鑲黃旗人,巡撫遐齡女。事世宗潛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封貴妃。三年十一月,妃病篤,進皇貴妃。並諭妃病如不起,禮儀視皇貴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羹堯得罪死。諡曰敦肅皇貴妃。乾隆初,從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殤。女一,亦殤。
純愨皇貴妃,耿氏,滿洲鑲黃旗人。事世宗潛邸,為格格。雍正間,封裕嬪,進裕妃。高宗時,屢加尊為裕皇貴太妃。乾隆四十九年,薨,年九十六。諡曰純愨皇貴妃。葬妃園寢,位諸妃上。子一,弘晝。
齊妃李氏,知府李文熚女。初為世宗藩邸側妃,康熙三十四年,生皇二女和碩懷恪公主。三十六年,生皇子弘昐。三十九年,生皇二子弘昀。四十三年,生皇三子弘時。世宗登極,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齊妃。乾隆二年丁巳四月初七日卒。
謙妃劉氏,管領劉滿女。康熙五十三年甲午生,初入宮號貴人。雍正十一年六月,生皇六子果毅郡王弘曕,冊封謙嬪。乾隆二年九月,高宗晉尊為皇考謙妃。三十二年丁亥五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四。
寧妃武氏,知州武柱國女。雍正十二年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為寧妃。
懋嬪宋氏,主事金柱女。初入侍世宗藩邸,為格格。康熙三十三年,生皇長女。四十五年,生皇三女。世宗登極,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懋嬪。八年庚戌卒。
郭貴人,初封常在,雍正七年晉為貴人。乾隆五十一年正月卒。三月入葬地宮。
李貴人,雍正七年被封為貴人。乾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二十九日奉移泰陵妃園寢。
安貴人,乾隆十五年卒。暫安於殯宮。
海貴人,雍正三年為常在,十三年為晉為貴人。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卒,二十七年四月葬地宮。
張貴人,初為常在,十三年晉為貴人。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卒。
老貴人,葬東陵蘇麻喇姑園寢。
那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李常在,雍正八年為答應,十四年晉常在。乾隆五十年後卒。
馬常在,雍正七年為答應,八年晉常在。乾隆三十三年卒。四十年十月葬地宮。
春常在,雍正十三年為常在。乾隆二十六年後卒。
高常在,雍正七年四月為答應,八年為常在。雍正十年卒,乾隆二年仍暫安於殯宮,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常常在,雍正七年初為常在。雍正十年卒,乾隆二年仍暫安於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顧常在,雍正十三年前卒,暫安於田村,後奉安泰陵妃園寢。
吉常在,不詳
蘇答應,雍正四年已入宮,雍正七年後卒。
英答應,原名蘭英。其餘不詳。
汪答應,不詳
德答應,不詳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伊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張格格,生卒年不詳,奉安於泰陵妃園寢。
雲惠,不詳
母子失和
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幼為康熙表妹,時為皇貴妃的佟佳氏(即一等公佟國維之女孝懿仁皇後)所撫養,雖並非過繼,但因彼時中宮久虛,佟佳氏以副後身份統攝後宮,位份尊貴,佟佳氏膝下猶空,胤禛出生後數年方誕下一女,旋即而卒,故伊視胤禛為己出,殷勤備至,關愛有加,而雍正則蒙其庇蔭,承其恩澤,算起來當是康熙諸子中除了二阿哥胤礽(生母為四朝元老索尼,索額圖之侄女孝誠仁皇後赫舍裏氏,初諡“仁孝皇後”)、十阿哥胤誐(生母為溫熹貴妃紐祜祿氏,孝昭仁皇後之妹,遏必隆之女)以外,位份最為尊榮的一位皇子,因此從小即能受到一定的重視。幼時的胤禛乃憑借著這層得天獨厚的機緣,被鞠養於康熙宮中,得到父皇的親自撫育,所謂“‘母’愛者子抱”,一時之間其樂融融,甚為溫馨和諧。他們父子間的感情基礎也因這層關係,而顯得特別深厚牢固。
清宮慣例,皇子出生後或由官員撫養,或由其他妃嬪撫養,總之一言以蔽之,皇子誕下之後獨不可付與生母撫育。這可能是為了杜絕後宮幹政吧,所以有清一代,除了慈禧以外,大體上杜絕了後妃預事及外戚禍國的弊政。但是這種“防弊”之策也非一無瑕疵,由於缺乏接觸和溝通,這極有可能會導致出現親生母子間互生隔閡,彼此猜忌,感情不睦,關係漠然等如是尷尬的境況。而不幸的是,雍正和其生母德妃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陌生而緊張,冷淡而無奈。
究其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因為胤禛從出生起即由佟佳氏撫養(胤禛後來回憶佟佳氏時曾感念其“撫衝齡而顧複,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清世宗實錄》第十一卷,第九頁。),一直到他十一歲左右佟佳氏病逝,幼年的胤禛都是在這位母親之嗬護和教導下一天一天成長起來的。“生恩不及養恩大”,所以胤禛感養母恩遇之素深,同孝懿仁皇後親近,反而與親娘生疏則是很自然的事情,亦合人之常情。(甚或這種情感上的親疏還“延及”到雍正的子孫,乾嘉年間佟佳氏累次加諡,但是作為皇帝的生母烏雅氏卻偏偏沒有這種殊榮,仿佛她是什麽不相幹的人,生生地被拋在了一邊,極不尋常之中隱隱地透露出雍正和德妃之間“耐人尋味”的“母子”關係。)
第二,佟佳氏是康熙的表妹,位份尊貴,自康熙第二位皇後(即孝昭仁皇後,康熙朝四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死後,一直位列皇貴妃之位,即所謂的副後,掌管後宮,是諸位皇子之嫡母,她的尊貴一定讓年幼的雍正產生一種依屬感和安全感,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必定會竭盡全力地去討養母的好,以期獲得她的歡心,久而久之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則難免“淪為”一個懂得如何察言觀色、趨炎附勢的“勢利眼兒”,對於自己的親生母親的態度想來也會由於養母的存在和在宮廷之中生存立足的需要以及祖宗的成法,而不敢過分親近,胤禛甚至很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中表現出一種以佟佳氏之子身份自居的“小小”情緒,生母德妃看在眼裏心中定然很不暢快,久而久之他們之間的母子關係便會蒙上一層陰影,結也越結越死了。
第三,“天下的父母皆是偏心的”,此乃古今常理。況且大多數的母親都會特別疼愛溺寵幼子,這是她們天生的情結。胤祚(康熙的第六子,德妃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在的時候她疼胤祚,胤祚死了她自然就去疼十四子(胤禎,雍正時更名為胤禵)嘍,想來雍正心中對此也一直耿耿於懷,母子間的隔閡愈見增大。
第四,當然就得專門說說四阿哥本身的問題了,這個頭發卷曲語速極快的孩子,自幼就被康熙說成是”喜怒不定”,可見年幼時心緒不佳,心中承受不住方方麵麵帶給他的重壓,往往會突然而然的發作,有時甚或近乎歇斯底裏了。做母親的大多喜歡聽話乖巧的孩子,對於像他這樣有些憂鬱的孩子(美國史學大師史景遷如是認為,語見《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頁172,上海遠東出版社。),自然很難博得母親的歡心。
第五,胤禛即位即封隆科多(佟佳氏的弟弟)為舅舅,卻反而把自己的嫡親舅舅撂在一邊,不以為意,這不等於向全世界宣布“我隻承認佟佳氏這位養母是我唯一的母親”了嘛,他的做法和《紅樓夢》中的探春也實實如出一轍,顯然在他的心底還是很不喜歡自己的親娘,並且或多或少的將此公開化,(他的脾氣性情本就是如此,很多時候都會他並不是如人們想象一般,將自己的感情遮遮掩掩,而是公開或半公開的一吐而快。)易位而處,若你是德妃眼見自己的親生兒子如此藐視自己恐怕也會氣不打一處來吧。再想想看天底下會有哪一個兒子選擇每天五更(淩晨三至五點)這個時候去給母親請安的(《大義覺迷錄》卷一,《清史資料第四輯》,中華書局1983年版,頁11。雍正自暴隱情),他們名為母子,實則形同陌路,二人之間本就沒什麽話說,甚至大多數時候都是話不投機針鋒相對的,但是為了避免背負不孝的罪名,雍正隻能趕在母親尚未起身的這個點兒前去“請安”,(實際上就是走個過場)互不碰麵才能免生尷尬。說句實話,這招真是夠絕的了,不過從中也隱約的透露出雍正內心的無奈與辛酸。
第六,德妃以“皇帝誕膺大委,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蕭奭:《永憲錄》,卷一。)為由,拒不接受皇帝給自己行禮,害得登基大典差點都開不了場,使得雍正朝的第一次嘉禮這麽大煞風景的開場,也似讖語似的注定了雍正朝淒淒慘慘的悲劇收場。
此外,這位母親還曾放話說,雍正即位,”實非夢之所期”,這是什麽意思?!這不明擺著告訴眾人說,他——自己的嫡親兒子(!)繼承大統,就連我這個親生母親做夢都想不到,實際上就是不承認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對他踐祚的挑戰。在政治環境如此險惡的情況下,在那麽多政敵對她自己親生兒子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她這麽說顯然將會受人以柄,顯然會把雍正往絕路上推,而她連想都沒想,連怕都沒怕,就這麽說,這麽做了!!!這麽絕情,偏心得這麽明顯,若是我也不可能和她搞好關係,更何況好強好名如雍正者乎?!
德妃生前,斷然不肯接受“仁壽”皇太後的尊號,也不肯從自己原先居住的永和宮移居到太後應住的寧壽宮去,故她甫一咽氣,雍正便將她的梓宮(即棺材)移到寧壽宮,停靈三天才放到帝後死後應停靈的地方——壽皇殿,曲折的透露出雍正心中的忿恨與不平,其中的三昧著實耐人尋味。
還有,胤禛因早年中過暑,故而特別怕熱,德妃死後,雖天氣酷熱非常,但為免落他人(?!)以口實,他堅持守靈,以致數度昏厥,身體不支,在他給心腹年羹堯的密折中就有這樣的話——“朕安,你實在為朕放心,實力不能撐,也顧不得丟醜了。況受過暑,一點熱也受不得,隻得以身荷之重,著實惜養,不必為朕過慮。”一種負氣、憤懣的情緒,一看便明,母子之間關係若此,實在是雍正一生莫大的悲哀。
興文字獄
1年羹堯案
雍正朝的文字獄始自年羹堯案。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人,進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帶平叛屢建功勳,康熙末年授定西將軍、兼理川陝總督,一意依附當時還是雍親王的允禛。胤禛即位後,年羹堯備受寵信,累授川陝總督、太保、撫遠大將軍,爵封一等公。年羹堯又因妹妹是雍正暴君的妃子,開始居功自傲,雍正忍無可忍,終動殺機。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文奇觀,臣僚上表稱賀,年也上表,但一是字體潦草,二是將成語“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此語意為終日勤慎,就是寫倒了意思也不變。雍正以年羹堯居功藐上,心懷不軌,那些對年羹堯有怨懟的人見皇上帶了頭,便群起而攻之,於是年羹堯被劾成九十二條大罪。年羹堯自撫遠大將軍而杭州將軍,即而被令自裁,親族、同黨或斬首或流放或貶謫。
年羹堯死後七天,汪景祺斬首示眾,即汪景祺西征隨筆案。汪景祺,浙江杭州人,雍正初年,他的朋友胡期恒任陝西布政使,是其上司年羹堯的心腹。汪景祺前往探訪,乘機投書幹謁年羹堯,做了年羹堯的臨時幕客。汪景祺這次西遊著有《讀書堂西征隨筆》二卷,獻年羹堯收藏。年羹堯得罪抄家,《西征隨筆》被繳進宮中。雍正讀後咬牙切齒地在首頁題字雲:“悖謬狂亂,至於此極!惜見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種得漏網也。”大約是隨筆提及“狡兔死,走狗烹”,本是提醒年羹堯。雍正因此憤恨,但是又要表現自己孝道,處罪諭旨隻稱汪景祺“作詩譏訕聖祖仁皇帝,大逆不道”。於是汪景祺被定處斬,梟首示眾,其頭骨在北京菜市口梟示了十年。妻子兒女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滿洲軍士)為奴;兄弟叔侄輩流放寧古塔;疏遠親族凡在官的都革職,交原籍地方官管束。由於牽累的人多,汪景祺僑居的平湖縣城甚至傳出“屠城”的謠言,居民驚惶逃竄。
與年羹堯有牽連的還有錢名世名教罪人案。錢名世字亮工,江蘇武進人,與年羹堯是鄉試同年,大概因此而有交誼。雍正二年(1724年),權勢赫赫的年羹堯進京覲見,錢名世贈詩諛頌,有“分陝旌旗周召伯,從天鼓角漢將軍”、“鍾鼎名勒山河誓,番藏宜刊第二碑”等詩句以捧年的臭腳。年羹堯受誅,錢名世當然在劫難聞逃。雍正給他加的罪名是“曲盡諂媚,頌揚奸惡”。但沒有殺他,隻是把他革職逐回原籍,卻又禦書“名教罪人”四字,命錢名世原籍地方官製成匾額,掛在錢家中堂上。奇恥大辱的“名教罪人”四字不但使錢名世無臉做人,而且使他的子子孫孫都抬不起頭。雍正還命常州知府、武進知縣每月初一、十五去錢家查看匾額懸掛情形,如未懸掛則呈報巡撫奏明治罪。當錢名世離京時,雍正又命京官自大學士、九卿以下都作諷刺詩為錢名世“贈行”,結果共有三百八十五人奉詔作詩。雍正一一過目後,交付錢名世輯成專集,題為《名教罪人詩》,刊印後頒發全國學校,讓天下士子人人知曉。諷刺詩作得夠味的給予表揚,不夠味的給予處分。正詹事陳萬策詩中有句:“名世已同名世罪,亮工不異亮工奸”(指南山集案的戴名世,而年羹堯也字亮工),措意尖刻,造句新巧,得到暴君誇獎。而翰林侍讀吳孝登則因詩句“謬妄”,被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作詩的人當中,有叫查嗣庭的,他批判錢名世“百年遺臭辱簪纓”;有叫謝濟世的,他批判錢名世“自古奸諛終敗露”;但是不久,他們就跟著遭殃,亡國奴做豬做狗,仍不免挨噬。
隆科多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是康熙帝孝懿皇後的弟弟,一等公佟國維之子,康熙末年官至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雍正初年襲爵一等公,授吏部尚書,加太保。隆科多和年羹堯一樣,是雍正的重臣,沒有他二人,雍正很難登位,尤其是隆科多,因傳遺詔而使雍正得登大寶,功不可沒。但隆日漸辜恩,使雍正日益不滿。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終因私藏玉牒(皇室宗譜)罪付審,諸王大臣合議劾隆科多犯有四十一條大罪,得旨永遠圈禁,家產追補贓銀,其二子也受處分。次年,隆科多死於禁所。
而與隆科多案有關的查嗣庭案結束於隆科多治罪前數月。查嗣庭字潤木,號橫浦,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選入翰林,經隆科多保奏授內閣大學士大夫,後又經左都禦史蔡王廷保奏授禮部左侍郎。該文字獄詳見清初六家卷查慎行傳,雍正五年(1727年)五月,案件結束,查嗣庭戮屍、梟首,親族或斬或流放,牽連的江西官員統統革職。查嗣庭下獄的次月,即雍正四年(1726年)十月,清廷特設浙江觀風整俗使,專職監視士人,整頓士風(接著東南各省相繼設立觀風整俗使)。十一月又下詔停止浙江士人鄉試、會試。吏部侍郎沈近思上疏擁護,說汪、查等人使“越水增羞,吳山蒙恥”,條陳整頓風俗、約束士子的十條建議,雍正批轉浙江巡撫和觀風整俗使議行。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經浙江總督李衛請求,雍正解除停止鄉會試的詔令,兩年後撤消觀風整俗使。
2謝濟世案、陸生楠案
其後又有謝濟世案、陸生楠案,兩案都胎育於李紱、田文鏡互參事件。田文鏡是監生出身,從州縣小吏曆練而上,雍正二年(1724年)擢受河南巡撫。他政令嚴苛,嫌科甲出身的官員辦事懦緩,接連劾罷三四員州縣官,其中有信旭知州黃振國,係左都禦史蔡王廷所薦。
雍正四年(1726年),新授直隸總督的李紱上任取道河南,田文鏡循例迎送。科甲出身的李紱忍不住指責田文鏡,說他不該有意蹂躪讀書人。於是田文鏡上密疏參劾李紱因與黃振國等人科舉同年,所以有意袒護,言下之意是說李紱等人私結朋黨。不久,李紱入京覲見,陳述田文鏡貪虐及黃振國等人冤抑情狀。雍正稍加調查,就懷疑李紱等科甲出身的人在搞朋黨。
同年冬,浙江道監察禦史謝濟世上疏參劾田文鏡十罪。雍正把奏疏退還,而謝濟世堅持要上疏。雍正一怒之下把謝濟世革職逮捕,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審擬斬。由於謝濟世所劾與李紱所劾內容完全一致,都為黃振國鳴冤,黃振國是蔡王廷所薦,蔡王廷與李紱關係親密,雍正於是認定這幾個人在搞朋黨,將謝濟世減死發配新疆阿爾泰;蔡王廷降為奉天府尹;李紱降為工部侍郎(不久革職)。陸生楠,舉人出身,以軍功遷授吳縣知縣。引見時暴君見他應對滯訥,“舉動乖張”,便把他扣下來留京學習辦事,後改除工部主事。再引見時,雍正見他傲慢不恭,所呈奏折又寫有“五經四書中如‘惠迪吉’、‘從逆凶’,何以異於佛老”等句,覺得是諷刺自己。於是命把陸生楠革職,也發配阿爾泰。
陸生楠在阿爾泰著有《通鑒論》十七篇,竟成陸生楠通鑒論案的禍源。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駐守阿爾泰的振武將軍、順承郡王錫保疏劾陸生楠《通鑒論》十七篇,文中“抗憤不平之語甚多,其論封建之利,言辭更屬狂悖,顯係排議時政”,《通鑒論》隨本繳進。雍正得奏,於七月初三日諭內閣,對《通鑒論》中的“狂悖”議論逐條加以批駁。批駁完,“提議”將“罪大惡極,情無可逭”的陸生楠就地正法,命九卿、翰詹、科道定擬陸生楠應治之罪。從官當然遵旨惟謹,這年年底,陸生楠在阿爾泰軍中處死刑。
錫保在疏劾陸生楠的同時,對謝濟世也參了一本,說謝濟世所著《古本大學注》毀謗程朱,書隨本繳上,即謝濟世注大學案。雍正讀過後頌諭內閣,認為謝濟世不僅毀謗程朱,而且對時政“恣意謗訕”,尤切齒於《注》中所去:“拒諫飾非必至拂人之性,驕泰甚矣”一句,咄咄逼問道:“試問謝濟世:數年以來伊為國家敷陳者何事?為朕躬進諫者何言?朕所拒者何諫?所飾者何非?除處分謝濟世黨同伐異、誣陷良臣之外,尚能指出一二事否乎?”然後命朝臣議謝濟世應治之罪。眾臣擬謝濟世與陸生楠一同處死,密諭錫保在殺陸生楠時把謝濟世一同綁赴刑場,最後卻宣布謝濟世免死,不知當時兩人是何感受。
3曾靜、呂留良案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傍午,陝西西安的一條大街上,川陝總督嶽鍾琪正乘轎回署,突然有人攔轎投書。這就是曾靜、呂留良之獄,詳見江東義士卷呂留良傳。案結處置,呂留良、呂葆中父子開棺戮屍,梟首示眾;呂毅中斬立決;呂留良諸孫發遣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家產悉數沒收。呂留良學生嚴鴻逵開棺戮屍,梟首示眾,其孫發遣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學生沈在寬斬立決;黃補庵(已死)嫡屬照議治罪;刊印、收藏呂留良著作的車鼎豐等四人判斬監候,另二人同妻子流放三千裏外,還有十數人受杖責。而曾靜供詞及懺悔錄,集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刊後頒發全國所有學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認真觀覽曉悉,玩忽者治罪。又命刑部侍郎杭奕祿帶領曾靜到江浙一帶等地宣講,命兵部尚書史貽直帶領張熙到陝西各地宣講。雍正曾聲明“朕之子孫將來亦不得以其詆毀朕躬而追究誅戮”,然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乾隆帝繼位,尚未改元就公開翻案,命將曾靜、張熙解到京師,於十二月把二人淩遲處死,並列《大義覺迷錄》為**。嶽鍾琪後來因進討準噶爾失利,被大學士鄂爾泰所劾,下獄判斬監候,到乾隆初年才獲釋。
4屈大均案
《大義覺迷錄》在廣東巡講時,廣東巡撫傅泰從張熙供稱欽仰廣東“屈溫山先生”,想起本省著名學者屈大均號翁山,猜想“溫山”是“翁山”之訛。於是追查屈大均所著《翁山文外》、《翁山詩外》諸書,果然發現其中“多有悖逆之詞,隱藏抑鬱不平之氣”。這樣,又一宗思想“悖逆”案被揭發。屈大均已死三十多年,其子屈明洪(任惠來縣教諭)自動到廣州投案,繳出父親的詩文著作和雕板。案情上報,刑部擬屈大均戮屍梟首;因屈明洪自首,故免死,僅將屈明洪及其二子遣戍福建,屈大均詩文禁毀。這就是屈大均案,詳見嶺南三大家卷屈大均傳。
[編輯本段]死因傳說
雍正的死因眾說紛紜,大概有以下幾種說法:
據《清世宗實錄》和《張廷玉年譜》記載:“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違和,仍照常聽政,並召見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學士張廷玉每日進見,未嚐間斷。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皇五子和親王弘晝等,禦榻之側,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惡化,太醫搶救。二十三日子時,進藥無效,龍馭上賓。”前後三天,可以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書不載原因。於是,胤禛死因之謎,朝野眾說紛紜。
1、一說,胤禛是被呂四娘謀刺死的。傳說呂四娘是呂留良的女兒,也有說是呂留良的孫女。當年,呂留良因文字獄被死後戮屍,呂氏一門,或被處死,或被遣戍。但呂四娘攜母及一仆逃出,隱姓埋名,潛藏民間。呂四娘拜師習武,勤學苦練,尤長劍術,技藝高超。後來,呂四娘喬裝改扮,混入深宮,一日,乘機砍掉雍正腦袋。或說,呂四娘的師傅,原是雍正的劍客,後離去,培養了女徒呂四娘。這個民間傳說,流傳200多年。到1981年,曾發掘雍正泰陵地宮,未打開,即作罷。但民間傳言雍正棺材已經打開,雍正的遺體有屍身而無屍首,想以此證明胤禛之頭是被呂四娘砍掉的。這些傳說,都是無中生有,純屬野史逸聞。學者認為,呂留良之案,呂氏一門,男女老幼,俱已嚴禁,不能逃逸。就連呂留良父子墳墓,都加以監視,呂女不可能逃脫。所以,呂四娘行刺雍正說,實屬子虛烏有,絕不可信。
2、二說,胤禛是被宮女縊死的。柴萼《梵天廬叢錄》記載:傳說雍正九年(1731年),宮女夥同太監吳首義、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繩縊殺,氣將絕,被救活。這個逸聞源自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實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宮女楊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繩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同夥張宮女害怕,跑去報告方皇後。皇後趕到,解帛繩,帝氣絕,命召太醫許紳急救。《明史許紳傳》記載:“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事後將楊金英等磔(zhe)死。顯然,雍正帝與嘉靖帝的廟號都是“世宗”,這個清世宗雍正被宮女縊殺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宮女勒縊故事的翻版。所以,宮女縊勒雍正說,實屬移花接木,張冠李戴。
3、三說,胤禛是服丹藥中毒而死的。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泰陵五孔橋年),得了一場大病。大臣說“皇上下頦偶有些微疙瘩”,是什麽病,說不清楚。胤禛曾向心腹密臣發出諭旨,要他們推薦好醫生、道士:“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一麵奏聞,一麵著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後來李衛密薦道士賈士芳,到北京為胤禛看病。後將賈道士處死。胤禛對道士、丹藥感興趣,特為紫陽道人重建道院。胤禛還曾延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到圓明園煉丹,以求吞服靈丹妙藥,長生不老。
4、四說,胤禛是患中風而死的。這個重要論斷,需要史料證明。
5、五說,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的。據傳《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後來被雍正霸占成為皇後。曹雪芹想念戀人,就找了一個差事混入宮中,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將雍正毒死。這是編造的故事,純屬無稽之談。
遺詔即位
史上記載的《康熙遺詔》全文如下:
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嚐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共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於未危、致治於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為久遠之國計,庶乎近之。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涼德之所至也。曆觀史冊,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餘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臨禦至二十年時,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時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書*洪範》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考終命列於第五者,誠以其難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孫百五十餘人,天下安樂,朕之福亦雲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禦極以來,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聖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嚐少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勞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酒色所致也,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淨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蓋由天下事繁,不勝勞憊之所致也。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以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遊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歿於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於會稽,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曆,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嚐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嚐兵及京城,諸大臣鹹雲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係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後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稽查典禮,安葬崇禎。昔漢高祖係泗上亭長,明太祖一皇覺寺僧,項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歸於漢;元末陳友諒等蜂起,而天下卒歸於明。我朝承襲先烈,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又年力盛時,能彎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嚐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漢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敢妄費,謂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餘萬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致不克令終,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孫百有餘人,朕年已七十,諸王大臣官員軍民與蒙古人等無不愛惜。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
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製,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卯
雍正年表
公元1678年,胤禛出生。生母為孝恭仁皇後烏雅氏。1歲後,由貴妃佟佳氏帶養。
公元1683年,師從顧八代、張英、徐元夢等人學習多年。
公元1686年,胤禛與胤禔、胤礽、胤祉隨駕巡行塞外。
公元1691年,奉父命與大臣女納拉氏成婚。
公元1696年,康熙親征葛爾丹。胤禛與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營。
公元1698年,胤禛受封貝勒。
公元1699年,康熙為成婚皇子建府分居。四貝勒府後擴大為雍王府、雍王宮。
公元1702年,胤禛與胤礽、胤祥隨駕巡行五台山並南行。
公元1708年,康熙一廢太子。胤禛與胤禔、胤礽、胤祺、胤祥一起被拘禁。
公元1709年,胤禛被封雍親王。
公元1711年,鈕鈷祿氏生弘曆。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與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將軍王胤禵於德勝門。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慶。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公元1722年,十月,前往通州查勘糧倉發放屯結情況,共28天;十一月九日,單招胤禛前往暢春園;十一月初十,胤禛代康熙前去天壇祭天;十一月十三,康熙駕崩。胤禛借《康熙遺詔》,登上帝位。
公元1723年,四月,送先帝往遵化東陵,事畢將十四阿哥允禵囚之湯山;五月,太後猝死;八月,秘密立儲弘曆。
公元1724年,十月,十阿哥允礻我被革職圈禁;十二月,廢太子允礽病故,追為理密親王。
公元1725年,四月,將年羹堯發往杭州,降為杭州將軍;十二月,以92條罪名令年羹堯自裁。
公元1726年,正月,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除宗籍;三月,將允禩改名阿其那;五月,允禵囚於景山觀德殿;六月,定允禩罪狀40條,允禟罪28條,允禵罪14條;八月,允禟死於保定禁所;九月,允禩死於禁所。
公元1727年,隆科多與沙俄談判邊境問題,因失敗,回京後便被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條大罪。
公元1728年,六月,嶽鍾琪舉奏曾靜案,株連呂留良,呂留良被鞭屍、滿門抄斬;同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公元1729年,十月,免曾靜死,頒《大義覺迷錄》。
公元1730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親臨喪所。以三阿哥胤祉並不哀痛為由,削爵圈禁景山。
公元1733年,二月,封弘曆為寶親王、弘晝為和親王。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駕崩。
首發
-\ 六|九|中|文|書友上傳/-(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