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8

字數:7258   加入書籤

A+A-


    【12月4日】

    英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其他等艦多艘駛抵新加坡,此乃予倭以最大之威脅。-------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

    12月1日,英國在新加坡發布了戒嚴令。

    12月2日,英國又派遣了“威爾斯親王號”、“卻敵號”兩艘戰艦及其他艦艇到達新加坡備戰。

    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下院發表演說,發出警告:“戰事正要涉及遠東方麵。”

    這確實是對日本的“最大之威脅”。

    【12月5日】

    倭使來棲等在美答複記者之談話,乃為其首相東條英機於上月29日所發表之演說攻訐英美‘在東方之剝削勢力非驅逐不可’之語竭力辯解,言辭卑下,可憐極矣!

    就在赫爾將備忘錄提交給野村和來棲的當天(11月26日),在擔任偷襲珍珠港任務的南雲忠一中將指揮之下的聯合艦隊機動部隊,就已經從集結地--南千島群島的單寇港悄悄出發了。

    11月27日,在日本政府和大本營聯席會議上,認定“赫爾備忘錄”乃是“最後通牒”。於是,好戰的強硬派以此壓抑日本國內對於開戰的慎重派。

    與此同時,日本陸海軍開始大規模的調動,然而美國在遠東的武裝部隊卻沒有進入戰備狀態。

    11月29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日汪條約一周年紀念”的致辭演說中,露骨地指出英美為“敵性國家”,並聲稱:“必須斷然加以抨擊。”

    東條英機之演說,給美國刺激很大。正在休假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之提前返回白宮。

    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和特使來棲因東條英機的演說,終日受到美國新聞記者的詰難與質問,而野村為其遮遮掩掩,漏洞百出,“可憐極矣!”

    【12月6日】

    倭答複羅斯福總統對其增兵越南之質詢複牒,乃藉口為我國在滇越邊境增兵之故,是其遁詞搪塞之所為,美必不以此答複為滿足也。

    12月6日,羅斯福總統致電日本天皇,要求其撤退在越南的日本部隊。這是對日本最後的忠告。

    可日本政府卻以中國在“滇越邊境增兵”作借口,而一再拖延。其實,日本精心策劃的對美國珍珠港軍事基地的突然襲擊即將開始了。日本對羅斯福的另一電報的處置更證明了這一點。

    同一天(12月6日下午9時--日本時間7日上午11時),羅斯福讓美國駐日大使格魯轉電報給日本天皇,說美國非常希望與日本政府繼續談判。結果是泥牛入海無消息,遲遲沒有複電。原來這一電文被日本軍部故意扣壓下了,未交給天皇。

    直到當日晚,華盛頓才截獲了日本政府發給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的電報。這份電報的內容極為詳盡,是日本政府回答美國政府11月26日建議的簡單備忘錄的原文,並指示在12月7日13時前(開戰後)把它交給美國國務卿赫爾。

    日本政府認為美國11月26日的建議是對“日本帝國主義自身生存的威脅”。複照裏沒有談到宣戰,但卻是“最後的通知”的意見,也就是“繼續談判也不可能達成協議”。

    12月6日深夜,羅斯福總統接到破譯出來的備忘錄原文報告。他看後,提出:“這就是戰爭!”

    12月6日,蔣介石通過美籍政治顧問拉鐵摩爾將中國方麵的決心轉達羅斯福:

    “中國決不放棄東北。否則,更引起日、俄、英在中國之利害衝突與鬥爭,是使遠東與世界之戰爭循環不已。如欲求太平洋上以後長期和平,唯有輔助中國獨立、而不被他國侵略之一途。”

    1941年12月6日,是最緊迫、極危急的一天。

    美國所截獲的密電,在日方指定時間的3小時之前,日軍開始攻擊的80分鍾之前,羅斯福方知其內容。他當即電令駐夏威夷海軍司令部嚴防偷襲,並對菲律賓、夏威夷群島、美國西海岸及巴拿馬發出警告:日本大使於今日(7日)13時將提出實質上等於最後通牒的文件。但是這電報發生遲誤,到達夏威夷海軍司令部已為時過晚。

    【12月8日】

    (一)

    抗戰政略之成就,至今已達於頂點。物極必反,居高臨危,能不威懼!

    本日聞倭襲擊英、美後,餘對美、英、蘇俄三國即提出共同作戰之建議;同時即對倭與德、意分別宣戰,而且對德、意宣戰尤先於美國。此皆可見我政府獨立不倚之精神也。

    12月8日淩晨4時許,蔣介石在重慶郊外黃山官邸接到了日本空軍偷襲珍珠港美國軍事基地的緊急電話,立即返城。接著又接到了香港、菲律賓、馬來亞半島已受到日本飛機空襲的電報。上午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下午又分別召見美、英、蘇三國駐華大使高恩、卡爾、潘友新談話,告知:中國決不避任何犧牲,與各友邦共同作戰,以促軸心國家之崩潰;同時並分別麵交建議書,內容如下:

    “一、最近美日談話,美國雖以誠意進行,而日本於談判中實行襲擊。於此,可見日本侵略計劃果經預定。

    “二、中國決定不避任何犧牲,竭其全力與英、美、蘇及其他諸友邦共同作戰,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軸心國家之完全崩敗。

    “三、中國政府現決定向日本宣戰,並對其同盟之德、意同時宣戰。

    “四、中國政府以為反侵略陣線各個國家必須對於各個軸心國家認為共同公敵;因之,中國建議:美國對於德、意兩國與蘇聯對於日本皆請同時宣戰。

    “五、為謀軍事勝利起見,中國政府建議:各友邦(中、美、英、蘇、澳、荷、加、新)應成立軍事同盟,並推舉美國為領導,指揮共同作戰之軍隊,實為必要。

    “六、中國提議:中、美、英、蘇、澳、荷、加、新訂立一不單獨媾和之條約。”

    蔣介石的確在當時國際關係中十分活躍,也有不少正確的國際形勢分析。在關鍵時刻,能提出合理化建議,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對此,蔣介石很為自己的“獨立不倚之精神”沾沾自喜。(二)

    我國對日宣戰,已無問題,手續也甚容易。……且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我們中國的地位特別重要。我國軍事力量,雖不能說有左右戰局之勢,但被侵略各友邦今後對日態度能否一致,我國實可操決定性之影響。因此,在對日宣戰以前,必須將我國對於此次戰爭所采取的政策事先通知英、美、蘇各友邦,並征詢他們的態度與主張。

    我國的政策,可歸納為三點:

    一、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應即成立正式同盟,由美國領導,並推舉同盟國聯軍總司令。

    二、要求英、美、蘇與我國一致實行對德、意、日宣戰。

    三、聯盟各國應相互約定:在太平洋戰爭勝利結束以前,不對日本單獨媾和。

    我們這個政策的三原則,乃是為被侵略各國共同的利益而決定,必須求其貫徹,然後反侵略的戰爭,始能獲得完全的勝利。

    1941年12月7日(星期四)晨6時(夏威夷時間),日本未經宣戰,由南雲中一海軍中將指揮,日本特遣艦隊6艘航空母艦載著423架飛機,在兩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和3艘大潛水艇、5艘超小型潛水艇的護航下,前往珍珠港實施偷襲首批日本突擊機群起飛了,編隊後立即飛向瓦胡島。

    美國夏威夷群島的司令部得到了關於發現去珍珠港的國籍不明的潛水艇和大群飛機的情報,但是沒有介意。

    7時55分,首批日本飛機襲擊珍珠港。

    這天早晨在港口停泊了美國各級軍艦96艘,占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半數以上,其中有美國當時部署在太平洋的全部主力艦8艘。日本的轟炸機和魚雷飛機像進行訓練似的投擲炸彈和魚雷,頓時,珍珠港呈現一片火海。基地和軍艦上的高射炮倉皇地進行還擊。

    9時,第二批日本飛機到來時,駐防軍恢複了常態,使日機遭到密集火力的反擊。參加襲擊的423架飛機中被擊落29架。5艘超小型潛水艇的全部和一艘大潛水艇被擊沉或下落不明。南雲作戰聯隊襲擊後,立即匆忙返航。

    不管怎麽說,偷襲珍珠港,日本是成功的,而美國損失慘重。擊沉或擊毀美國戰艦18艘,其中有全部主力艦8艘,瓦胡島飛機場有飛機188架被擊毀和128架被擊傷。美軍死傷2500多人。

    12月8日,根據羅斯福總統的要求,美國國會一致同意通過決議:從1941年12月7日起對日宣戰。至此,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蔣介石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後非常高興。

    12月8日上午8時,蔣介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特別會議。蔣介石這天的日記後半部文字,便是這次會議決定中國應采取的政策內容。這次會議決定中國正式對德、意、日宣戰,並向美國建議成立中、美、英、蘇、荷、澳等國軍事同盟,由美國作為領導。

    羅斯福當即回電蔣介石,表示讚許,還建議由美、中、蘇、英、荷等5國在亞洲采取聯合軍事行動。

    【12月10日】

    英駐新加坡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2艘,本日在馬來亞海麵被敵機炸沉;檀香山美主力艦8艘,8日,亦被敵機炸沉者3艘,炸傷者3艘。可說太平洋上英、美海軍總力量已消耗十之八矣!以目前形勢而言,英、美在軍事上太無準備,且虛張聲勢,致遭此敗,勢所必然。

    但由世界整個局勢與遠東戰爭最後結果而言,反可因之轉禍為福。以英、美以後則不能集中全力先解決遠東之倭寇;否則,英、美仍以遠東與中國為次要也。

    蔣介石在今天的日記裏分析:羅斯福在日本武力麵前表現很是徘徊不定、瞻前顧後,優柔寡斷,難以下應戰決心,因此在“軍事上太無準備,且虛張聲勢,致遭此敗”。以至日本在襲擊珍珠港之後,緊接著在馬六甲半島登陸,占領了屬於美國的威克島和關島。

    12月10日,日本空軍又擊沉了停泊在馬來亞沿海的英國主力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巡洋艦“卻敵號”。

    在摧毀珍珠港美國艦隊之後,又擊沉了這些英國的軍艦,這就保證日本不僅在太平洋西部,而且在印度洋掌握了製海權。這使英國和美國對日本作戰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

    蔣介石認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如無中國戰場拖住日本百萬大軍,羅斯福恐怕對日本武力挑釁更不敢應戰了。那樣,太平洋戰爭也早就爆發,美國或許難以保住太平洋防區。因而中國戰場對遠東反法西斯戰爭有著決定性影響。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認為世界形勢將轉變為除了起重大作用的中國抗日戰場外,英、美也要集中全力,成為“解決遠東之倭寇”並取得中國戰場最後勝利的勁旅。

    【12月13日】

    敵如進駐南洋各地,則其兵分力弱;如此,其戰區擴大,戰線延長,再加為時較久,則人力物力皆不足以支持,其結局之慘,必非所能想像者也。

    1941年12月8日,日本開始侵入泰國。侵略者沒有遭到抵抗,泰國政府接受了日本的關於軍隊過境對馬來亞作戰的最後通牒,並與日本結成了軍事同盟。

    12月10日至12日,日本軍隊在菲律賓群島登陸,這裏的美、菲軍隊總計有54000人(其中美國人17000人)。擊潰了守衛呂宋島沿岸的部分軍隊之後,日軍急速向馬尼拉方向挺進。

    蔣介石認為由於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進駐南洋各地”,“兵分力弱”、“戰區擴大”、“戰線延長”,日本選擇南侵,以求補救在中國戰場久戰不決的局麵,不惜孤注一擲,正中中國之下懷。在這種情況下,美、英必須首先解決遠東問題,而日本這一南侵行動,實是飲鴆止渴的自殺政策,無異加速了日本的失敗。

    蔣介石在《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元旦告全國軍民同胞書》中便生動而透徹地闡述了這番道理:

    “日寇這次發動太平洋戰爭,正用得著我國一句古話--所謂飲鴆止渴。這就是說,他拿烈性的毒酒,來求片刻的興奮,而實際是自尋絕滅。……

    “自經英美對他實行經濟封鎖以後,他海上運輸力一天天的減退,原料、燃料以至勞力、機械處處感到缺乏,重要的產業半陷於停頓;這種種危機,都反映到他國內一切岌岌危殆、不可終日的險象。但是他現在還要繼續他荒謬絕倫的侵略思想。擴張他侵略野心,由東半球以至於西半球,要與世界90%以上的人類作戰,這明明是他行險僥幸、失了理智的瘋狂行動。隻看日寇對英美宣戰詔書中所謂:‘曠日持久,經濟上軍事上之威脅日增’以及‘帝國生存將瀕危殆’,這就是他全國上下焦渴欲死的心情自白。他因為熬不過‘焦渴’,所以不得不‘飲鴆’;至於‘飲鴆’之後,在短時期內自然會‘止渴’。

    “今天,日本軍閥所誇耀的戰爭勝利,正是日寇‘飲鴆’以後得到‘止渴’功效的一刹那;但是他最後結果如何呢?他腹中所飲下去的毒藥不久就會發生作用,日寇最後必然慘敗,正像‘飲鴆之狂夫’,必定是毫無疑問的了。”

    眼下,日寇已是從懸崖跌入山穀的半空中,即使勒馬,已經來不及了。

    本書首發。

    您的留言哪怕隻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隻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