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字數:3419 加入書籤
說到深刻反映美國青少年叛逆精神的文學作品,中國讀者自然而然會想到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該小說因使用真正的少年詞匯來敘述了一個怎樣逃離虛偽的成人世界、怎樣尋找純潔與真理的故事,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大學生所熱捧。---瀏覽器上打上-看最新更新---
但是大多數中國讀者都不曉得,美國還有一位號稱“塞林格第二”的作家,他便是約翰?諾爾斯。他的小說《獨自和解》寫的也是teenagers(十幾歲的青少年),有評論家認為,在對靈魂的震撼上,這部小說堪與《麥田裏的守望者》相媲美。
約翰?諾爾斯1926年出生於美國西弗吉尼亞州費爾蒙特,十五歲進入埃克塞特?菲利普斯學校學習,畢業後參軍,加入飛行培訓班。未及上戰場,戰爭便告結束。戰爭結束後,他考上了耶魯大學,1949年畢業。諾爾斯五十年代在歐洲從事記者工作,1957年回國,擔任《假日雜誌》編輯,1959年寫出了小說《獨自和解》,立刻好評如潮,被評論界驚呼為“塞林格第二”。
在諾爾斯的生活中,早年就讀於埃克塞特?菲利普斯學校的經曆顯然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獨自和解》中的德文學校就是依照這所學校的樣子複製出來的。不僅德文學校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是菲利普斯學校的翻版,就連書中暗示的德文學校的建校時間,也都與作者母校的建校時間完全一致。
細心的讀者在閱讀這本小說時也許會看出,德文學校既不是小學也不是中學,而是一所預備學校,於是便可能不禁會問:什麽是預備學校呢?預備學校是美國的一種特殊的學校形式,即十二年基礎教育中的九至十二年級,是專為升大學做準備的,有點像我們的高中,隻不過學製上多一年罷了。
而作為德文學校原型的菲利普斯學校又遠非一般意義上的普通預備學校,這個學校共有兩所,一所在馬薩諸塞州的安多弗,一所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埃克塞特,它們分別創辦於1778年和1781年,都是由新英格蘭政客和商人菲利普斯叔侄出資建立的。這兩所學校以其優異的傳統而聞名於世,號稱“美國的伊頓公學”。尤其是安多弗的那一所,美國一些最有權勢的家族的子孫都在這所學校學習。其中包括弗吉尼亞州的華盛頓家族和李家族,以及馬薩諸塞州的洛厄爾家族,就連前總統老布什,也曾是該校的學生。十分湊巧的是,老布什從菲利普斯學校畢業後當了海軍飛行員,後來也上了耶魯大學。這些經曆與本書作者諾爾斯極為相似,隻不過諾爾斯的飛行訓練未結束,戰爭就結束了,他沒有老布什那樣光榮的戰場經曆。此乃題外話,還是言歸正傳。
至於埃克塞特的菲利普斯學校,也就是諾爾斯上的這一所,除與安多弗的菲利普斯學校一樣曆史悠久外,還另有兩大特點,一個是該校的課程著重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小組討論,另一個是該校以允許教師參加學校決策和言論自由而聞名全國。這些特點在小說中都或多或少通過側麵反映了出來,比如說學生們的自由精神,再比如說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方式,等等等等。
弄清楚了上述背景,讀者也就明白了為什麽書中德文學校的學生都衣食無憂,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了。他們條件優越,接受著最良好的教育,不啻為美國青少年中的精英一族。他們崇尚博學,熱愛體育,關心精神層麵的問題。用我們時尚的話來說,就是德智體全麵發展。
而小說中的兩個男孩,則是精英中的精英。吉恩是全班的學習尖子,一心想獲得學業特別成就獎,在畢業典禮上以學生代表的身份發表講話。菲尼亞斯則是英俊的運動健兒,多次獲得體育獎項,不費力氣就輕鬆打破學校保持多年的遊泳紀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性格開朗,追求自由,非常具有人格魅力和凝聚力;他蔑視權威,帶領同學們逃學胡鬧,違反校規;他也是宅心仁厚的,當同學們都拿頭一個報名加入滑雪部隊的腦筋缺根弦的萊珀尋開心時,他則堅決拒絕加入這種具有人格調侃性質的嬉戲。而當好友吉恩出於嫉妒把他從樹上晃下,摔斷腿之後,他竭力回避事實真相,不肯把窗戶紙捅破,搞得吉恩始終在內疚中煎熬。後來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那次事故的起因終於浮出水麵,從而又引發了另一起事故。這第二起事故導致了菲尼亞斯最後命喪手術台,但是這個純真少年去世之前,還是真心地原諒了朋友。
與塞林格筆下的主人公一樣,菲尼亞斯是反對成人世界的,他激憤地把如火如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說成是“一群胖老頭們編造出來的謊言”,說得繪聲繪色,弄得其他人也隻好將信將疑,最後甚至被他的話迷惑住,幾乎完全認同了。全世界戰火紛飛,唯獨菲尼亞斯在此一隅堅守著“和平”,獨自和解(a separate peace),這就是本書書名的來曆。
然而,這種繪聲繪色的反戰卻是表象,因為菲尼亞斯的腿瘸了,無法像其他同學們那樣報名參軍,其實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渴望上戰場去報效國家的。他後來才悄悄向吉恩透露,整個冬天他不斷給各個兵種寫信,他的信甚至寫到了加拿大,寫給了戴高樂,乃至蔣介石,要求他們的部隊接收他。
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作為一名瘸了一條腿的運動健將,菲尼亞斯處境的尷尬可想而知。然而無論是在得意之時還是在失望之際,菲尼亞斯始終都保持著一顆純潔正直的赤子之心,這就是他的可愛之處,也是小說感人力量的所在。
如果說塞林格筆下的主人公是反英雄的,或者換句話說,類似於王朔創造的那些既不高也不大又不全的小人物的話,那麽諾爾斯筆下的菲尼亞斯則在反對主流價值觀的同時,還具有熱情開朗、積極向上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很像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克貝利?費恩——用早熟的自我意識看待生活。
小說的故事很簡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殊背景、一段遭受考驗的友誼、成長的煩惱、青春期的叛逆,題材看似普通,可作者寫得卻很出彩。他采用第一人稱倒述手法,將故事剝筍般一層層揭開,揮灑自如。作者與其說是在寫小說,倒更像是在寫散文,讓人覺得惜墨如金,簡約而深刻,字裏行間飽含哲理,在這一點上,他的文風很有幾分海明威的味道,讀起來令人難以釋卷。
《獨自和解》是諾爾斯的處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出版後,幾十年暢銷不衰,現已成為美國文學特別是校園題材文學的經典之一。小說1972年還被拍成了電影。
諾爾斯因為此書而一舉成名後,辭去了雜誌社的工作,專心寫作。他後來又出版了六本小說、一本短篇小說集和一本遊記,並獲得威廉?福克納獎和國立藝術與文學學會羅森塔爾獎。隻可惜他後來的著作無論是在文學水平上還是在思想深度上,都遠不及《獨自和解》。
約翰?諾爾斯2001年去世,除寫作外,他生前還曾廣泛在大學裏講座授課。
?中國讀者渴望高品質的書籍。近年來,國內圖書市場上外版書如過江之鯽,但卻鮮有優秀的校園題材作品。重慶出版社有膽有識,將這本經曆過時間考驗的小說引進中國,它在填補一個空白的同時,相信也定會帶來一股清新的文風。
我們拭目以待。
?
隻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