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方臘忍痛棄都城

字數:3628   加入書籤

A+A-




    宋江對方臘不放心而此刻讓方臘最放心不下的卻是兒子方天慶和侄兒方傑。

    帶了三萬戰士第一批去台灣打前站的老哥哥石寶和兵部侍郎高銘德已經順利抵達目的地並且派了一個心腹副將隨返航的船隊回到杭京報信說那邊的確如同宋公明所言地廣人稀大宋的守備兵力和派駐的官府形同烏有土著的高山人見了大6的軍隊早已遠遁深山大越國軍民過去可以輕鬆的成為當地的新主人。雖然從已經獲知的情況看台灣山地多平原少大規模農耕似乎有些受限製但若人口不要太多的話自給自足還是有希望的。

    收到這個消息的方臘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看來宋公明推薦的這個退步落腳之地還是可用的。饒是如此他依然對自己帶著部下曆經十數年打下來的江東和兩浙仍是戀戀不舍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文武群臣和宋公明主張的建議隻安排杭京中願意繼續追隨自己的官民士紳以及國庫財務乘了大船作為第二批出海赴台他自己執意率領護駕的兩萬禁軍以及從湖州、蘇州方向撤退下來的數萬人馬棄守杭州經紹興退往台州。仙霞嶺那邊已經著人送去諭旨讓方天慶即刻率軍東來台州相會而方傑卻遲遲沒有消息。此時方臘已經得知方傑在回軍途中中伏兵敗以及叔父方垢命喪歙州的情形心中十分焦急。他讓人告訴昱嶺關的守將龐萬春無論如何要尋找到方傑的餘部。

    離開杭州的那一天成千上萬的百姓攜家帶口尾隨著大軍蜿蜒而行場麵讓一向以硬漢自居的方臘也不禁為之動容。他指著黑壓壓的人流壓製著胸中的鬱悶和委屈同宋江說:“公明兄你看多好的百姓啊!在方某起兵舉義的時候他們簞食壺漿送子參軍如今方某遭遇挫折他們也並沒有嫌棄我。隻是這些年來方某沒有為他們做些什麽真是愧對江東的父老了!”

    宋江同樣為眼前的情景有些感動雖然他知道這裏麵有不少百姓是為著防備將來宋軍收複杭州後可能實施的清洗報複而南下避禍的。他順著方臘的話頭說:“這說明方兄在百姓心中還是英明之主隻要今後能始終將百姓的利益置於行事的要出點無論到了哪裏無論遇到怎樣的暫時困難都一定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也正是為著宋江這句話部隊在紹興暫住的時候方臘采納了手下官員的意見召見了追隨撤退的百姓代表告訴他們大軍將撤往台州和溫州一帶在那裏與宋軍決戰希望百姓自紹興開始便不要再與大軍同行盡可以去金華、衢州、嵊州、甬州等地投親避難以免遭到戰火的殃及。假定有願意至死追隨的也可以離開大軍提前去往台州在那裏可以乘坐海船去海外台灣。

    幾天後在大軍離開紹興繼續撤往台州的途中方臘得到了宋軍已經進入杭州的消息。沒等他長籲短歎宋江就又來告訴他再次返航的運輸船隊大概在兩日之內就會從台灣直接來到台州請他盡快安排好第三批人員的登船事宜。

    他大略估算了一下溫台兩地需要運載出海的軍民共約五萬若加上方天慶那兩萬人馬就有七萬之眾這還不算可能到達的龐萬春、方傑等人這樣來看至少要分兩批登船。好在此刻他的結義兄弟、老將錢大均已經把南邊的戰事穩定住了福建來的宋軍也不再急著北上似乎準備一門心思的防堵大越軍向南逃走。倒是北邊大帥宗澤已督促著十多萬宋軍分兵南下眼下據說再有兩天就會接近紹興府了。

    方臘問宋江有什麽好主意。宋江本想建議方臘應早日登船出海去台灣的畢竟台灣那裏現在已經過去了兩批人馬大約七萬人百事待興沒有人主持大局是不行的。可是方臘執意不肯走他說如果此刻自己離開浙江這裏的形勢就可能馬上變得惡化起來因此自己必須要等到最後一批走。

    宋江很理解方臘的心情也知道民心得失對於大事至關重要因而兩人沉默了一會兒把問題的焦點轉移到如何拖住宋軍南下的度上來。宋江說:“台州本地也有不少的船隻應該馬上派人征集組織起來這樣一次可以運載五萬人可以確保兩次就把這裏的軍民百姓全部運走。按照每次往返要五六天時間計算台州這裏至少半個月以內不能出現宋軍的大隊人馬而紹興距離台州不到九百裏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宋江皺著眉頭想了半天倒是方臘開口說話:“公明兄勿需愁你看這樣可好?先逆把甬州的人馬撤走我派輕騎重占甬州宗澤必不敢專心南犯必先取甬州。”宋江問:“方兄如何說甬州是我的人馬?”方臘笑了笑:“你不用瞞了前些日子占領甬州的人馬肯定是你安排的我仔細看了塘報說無數戰船乘風而來沿江火炮隆隆勢不可擋所以甬州才一鼓而破。放眼全國除了你宋公明的人馬誰有這麽多的精銳水師?又有誰能想到用這樣的方法來攻城破府?說實話要不是見識了你的船隊我也猜不透福建那裏怎麽會奇兵突出哈哈!”

    宋江見對方已窺破天機也朗聲大笑點頭稱是:“宗澤此人用兵穩健若側後存在隱患他就會有所顧忌。”方臘說:“我再讓天慶帶著仙霞嶺下來的人馬向北繞一下做出要側擊宗澤的姿態他必然更加謹慎南下度就會放緩。”宋江提醒道:“這個要仔細宗澤已分兵去向昱嶺關和仙霞嶺令郎若好戰喜功沒準就會與宗澤的人馬糾纏不清到時候怕對抽身不利。”

    方臘想了一下:“我讓王歡去輔助他把握好時機。”他衝著宋江詭異的一笑:“要不等船隊回來調出幾隻小一點的載上點人馬去攻打杭京?”宋江一怔隨即哈哈大笑:“方兄不虧是世之梟雄用兵行事不拘常理學我的招數也學的快!”兩人朗聲大笑聲音傳到屋外驚飛了房頂上的一群嬉戲的麻雀。

    雖然退出杭京的時候方臘的心情很壞但他並沒有將此怪罪於宋公明的身上相反的正是因為憧憬著宋江對他描述的美好的遠景使得他支撐自己帶著人馬撤到台州。這些天來通過與宋江不斷地交流以及對自己這幾年來所作所為的反思方臘真正開始意識到他這個皇帝的荒唐也開始明白宰相高明培等阿諛奉承之徒的可惡之處。

    畢竟是貧苦人家出身方臘沿路上經常微服私訪聽尋常百姓講他們對大越國的看法逐步認識到對於老百姓來說誰能給予他們的更多他們就會更支持誰。自己在前些年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屢敗屢戰終於東山再起一舉克定江浙不是因為自己有神權天賦也不是因為一下子變得多麽善於戰鬥而是因為大宋王朝對於江南的盤剝與日俱進尤其是徽宗征調“花石綱”搞得江南天怒人怨讓一向溫馴良善的江南百姓包括一開始還對自己起義持敵意的士紳們都無法再忍受下去轉而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希望通過支持方臘起義改天換地讓他們不堪重負的脊梁得以歇息。而自己上台之後由於采納高明培的主張一麵大肆擴軍備戰一麵大興土木使得百姓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沉重。百姓們現在已經不再支持他了呀!

    方臘終於明白為何宋江那天同他說的“即使逆今天不敗於官軍之手也必不久敗於百姓之口”的意思了也明白宋江說的“你造趙家王朝的反將來會不會有人造你的反”這句話的含義。原來是自己被蒙蔽住了心靈做了如此糊塗的事情。這使得他對宋公明的見識和胸襟愈加佩服。如若早些有此人在身邊遞些諍言該有多好。此時此刻在方臘心目中宋江早已不再是北方的綠林同道也不是官家派來擒拿自己的鷹犬而是自己的良師益友是雄才大略的大智之師。

    南下途中方臘找到了宋江所說的那位王安石的後人傾談之下果然家學淵源談吐不凡。這樣他就不再為了到了台灣之後該如何推行新政而憂慮了。不過宋江當著他們君臣二人直言不諱說熙寧新政之中亦有不盡人意之處並非十全十美。況且到了台灣之後天時地利人和都與當年不同應因地製宜審時度勢變通而行“時移世易變法宜已”切忌生搬硬套循規蹈矩。

    宋江滿懷崇敬地說:“王臨川先生之偉大在於他憂國憂民勇於創新舍己為公鞠躬盡瘁。作為後人應該很好地領悟臨川先生的思想真諦而不拘泥於表麵文章。”他還告誡說熙寧以來論及變法新政之文章不在少數凡是能見到的都應悉數研讀褒貶皆無妨套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遇到難以決斷之事不妨去問應用之人。關於百姓民生的政策百姓是否歡迎為何好惡是最好的試金石。一席話說的君臣二人連連稱是直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