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趕匈奴入海
字數:5505 加入書籤
如先前無數次的騷擾一樣當李信率領兩千精兵趕到期到達的八萬騎兵匯合急攻陰山關礙的左賢王耳孫屠已沒了影蹤。過了數日從狄道傳來的消息右賢王須卜呼韓的人馬也消失的無影無蹤。
人去哪裏了這個問題李信並不關心也許沿著長城一路往東打去也許回單於庭向冒頓複命管他呢?出長城關隘掃滅帝國的最大隱患匈奴人他已籌劃了一年確切的說在河南地與匈奴人接的第一仗就已經為徹底消滅匈奴人而勞心費神如今萬事俱備不能讓匈奴人的一次侵撓而將計劃打亂他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設想。
第一個精兵被李信從陰山關隘放了出去隔半刻鍾的時間第二個精兵也被他從關隘放了出去。依此類推每隔半刻鍾便放出一個精兵每個精兵之間相隔大約五裏亦就是說每個精兵控製五裏的地盤兩千個精兵之間最大相隔萬裏。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一切順利從長城往北這條線一直延伸到外興安嶺整個匈奴人活動的地盤都被兩千精兵控製住了。
每個精兵的裝備情況如下:
四十名援兵每人有兩匹上好的匈奴戰馬神臂弓一張有毒弩箭五十枝普通弩箭五十枝水囊三個幹糧三十五斤改良戈一柄普通馬刀一柄靴匕一把。秦製牛皮鑲甲人用鎧一套秦製牛皮鑲甲馬用鎧兩套。高空衝天雷三枚(能竄高十丈可巨響十裏內人馬皆聞的火藥製品)高空曳光閃三枚(能竄高十五丈可出耀目亮光滯空時間高達十分之一刻鍾十裏內人馬皆能看見地火藥製品。)。
每個精兵擁有大宛上等良種戰馬三匹連射神臂弓一張。抹毒弩箭五十枝。普通弩箭一百枝。水囊三個酒囊三個伸縮一柄精鋼馬刀一柄靴匕一把。人用鎖子連環甲一套馬用鎖子連環甲三套千裏眼一個。
依據李信的設想韓信給精兵製定了相應的戰法。以一個精兵為例紮營有紮營的陣法行進有行進的戰法。紮營時四十援兵齊聚精兵左右外圍大火一圈四方各放遊哨一名以馬為壘再圍一圈然後是三十多名援兵把精兵圍在最裏休息。正中的位置。精兵的旁邊還有兩個警戒一個觀察。
行進時仍是以圓為陣精兵居於中身邊有十名援兵為護。半裏外。十名援兵以相等距離為戒。一裏半另有十名援兵為守。二裏半左右那十名援兵為巡。如此一個精兵就控製了五裏方圓的地盤如遇牧民或少量匈奴騎兵先由巡向裏收縮從守位退到戒位再從戒位退到護位由精兵帶領或衝擊牧民繳獲糧草與金銀或迎戰騎兵收繳戰利品。
如遇百人以上地匈奴騎兵精兵先帶領人馬尋找有利地勢負隅頑抗每隔盞茶時間施放一枚高空衝天雷(白天施放衝天雷夜裏施放曳光閃。)通知左右相鄰地兩個精兵前來相援。
如遇千人以上地匈奴騎兵精兵要的任務就是連續施放兩枚高空衝天雷或者高空曳光閃相鄰精兵得報也以相同衝天雷施放再通知後邊精兵得迅快組織起十到百個精兵對匈奴騎兵進行夾擊。
如果施放的數量達到三枚這就意味碰到了匈奴的大部隊相鄰精兵以百名為限快集聚邊戰邊退把匈奴大隊朝主力方向吸引。其餘精兵則全部收攏與李信兵馬會合占據有利地勢與被吸引過來的匈奴騎兵展開決戰。其理就如長城烽火傳遞一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道長城一道可以移動的長城。
李信一連放了十一天才算是把所有的精兵都放出去這一日帶著騎兵猛虎營也出了關隘。打被任命為九原郡守開始他還是第一次踏上匈奴人地土地。
根據探馬以及精兵傳回來的消息賽因草原(今二連浩特北二百多公裏處)現左賢王耳孫屠人馬大部先期趕到的精兵在附近有利地形紮下營壘目前趕到此處的有五百精兵左右人馬在兩萬人上下。
基本上全是黑馬並夾雜有少量黃馬的耳孫屠部似乎也不急著吃掉這兩萬人馬耐心十足的等待著李信人馬全部到位隻是派一些千人小隊的騎兵襲撓。
一出關隘就碰到一場大仗李信高興的同時略略有些擔心因為賽因草原距隘口足有兩千裏這麽遠地距離想讓步兵援助已無可能而且從狄道消失地右賢王部他此時也懷疑正往‘賽因’草原趕去準備等他就位後與耳孫屠形成夾攻之勢。
左賢王部人馬應在十二三萬右賢王部人馬也在十萬上下以九萬騎兵對陣匈奴二十多萬騎兵能勝嗎?唯一讓他有點安慰的是據說右賢王與左賢王之間有矛盾而且矛盾還不小或許左賢王為了占據頭功不會讓右賢王前來分功又或者因為矛盾右賢王已打定決不去援的主意。
李信在大帳外焦急地走來走去不時朝營口方向望了一眼像是在等待什麽。大帳內韓信等一般武將也焦急的坐臥不安不時朝帳門看一眼等待李信的令旨。如果李信突然下了一個讓‘賽因’精兵全部撤回的命令誰也不會奇怪必竟對於以精兵為戰的策略誰也沒有一點把握要是並非如李信所設想的那樣又該如何?可這樣一來已趕至賽因草原的五百精兵情況就危險了許多現在他們占據優勢地形據壘以守加上耳孫屠在抱著釣大魚的心思並不主力相攻相對來說還很安全。但是一旦後撤誰能保證耳孫屠就不會趁勢出擊。打五百精兵一個落花流水。那樣的話誌在必得地第一次擊打匈奴就會遭遇敗朝廷上又該非議連連了。
一名探馬如箭一樣飛入大營在
帳的縫隙裏像魚兒一樣自由穿梭離李信大帳尚有五馬快步走到李信麵前報告探得的情況。
“你是說須卜呼韓回單於庭了?”李信有些將信將疑的問道要是這個消息屬實絕對算得上天大的好消息。
“右賢王領著火一樣的騎兵離開狄道後便往單於庭而去小的遠遠的跟著。跟到狼居胥山方返回稟報!”探馬道。
“沒有看錯?”
“小地敢拿腦袋擔保!”
“狼居胥山。最快地戰馬趕到‘賽因’草原也需將近一月。而我率領人馬趕到‘賽因’草原最多十天二十天拿下耳孫屠應該不成問題!”李信喃喃了一句回頭對親兵道:“打賞黃金百兩!”
“謝陛下恩賜!”
探馬激動地不知所以李信含笑點頭以示鼓勵回頭轉身步入大帳聲音洪亮的宣布:“兵‘賽因’!”
賽因草原精兵所謂的有利地勢其是就是數個土坡。或者連土坡都不算隻能算是數個土包——高不過十丈大不過千步的土包。然而這些土包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草原裏絕對算是有利地勢五裏外左賢王的營地盡收眼底。況且土包已被精兵們改造成軍事要塞從土包的外圍延伸地土包上一共挖了三道戰壘嚴嚴實實的把五百精兵以及援兵護在裏邊耳孫屠真想攻打下來這幾個土包不損失個萬騎絕難成事!
數個土包紮下兩萬兵馬已顯得十分擁擠所以李信大軍趕到時隻能紮在土包的外圍。李信也顧不得數日的勞累休息一番。帶著張良、韓信以及英布等人登上離匈奴騎兵最近的土包。手持千裏眼向匈奴營地望去。
匈奴騎兵蠢蠢欲動營帳撤去三分之一左右看來也是打探清楚李信兵馬全至。準備最後的一擊。
張良放下千裏眼抬頭望見李信看著匈奴營地的方向鎖眉沉思道:“陛下在想什麽?”
“朕在想耳孫屠此時在想什麽?”李信隨口道。
“耳孫屠一定在想陛下瘋了竟敢前來送死!”韓信嗬嗬笑道:“他自以為他們從小生長在馬背上而我們騎馬不過兩年光景這場仗他是勝定了!豈不知驕兵必敗況且我們的人馬又都是萬中挑一地好手比他匈奴騎兵一點也不差最重要地是武器比他們占優哪有不勝的道理。”
“知我者韓信也!”李信含笑道:“你再猜猜朕還在想什麽?”
得了李信如此的誇獎韓信有些飄飄然道:“陛下還在想此次匈奴人會在什麽時候突然大潰?是在損失三萬人馬才能明白過來不是我們突然大潰啊還是損失五萬人馬才能明白過來不是我們突然大潰最好是在損失七萬人馬時再猛然醒悟不是對手然後大潰!”
“朕可不敢想那麽多隻盼明日抓住時機消滅匈奴騎兵兩萬人馬!”李信說著把嗓門提高兩成道:“韓信你說明日之戰該怎麽打?”
“兩千精兵衝鋒八萬援兵相隨騎兵猛虎營殿後一戰可以大破左賢王兵馬。”韓信十分有信心地道。
“本來朕也是如此打算的可如今好不容易把左賢王與冒頓隔開朕又有了其他想法!朕覺得用兩千精兵衝鋒騎兵猛虎營相隨至於八萬騎兵則以兩翼包抄的架勢對匈奴騎兵形成圍攻。唉!”李信歎了一口氣道:“如果不是大草原無遮無攬的朕真想用兩千精兵衝擊八萬騎兵兩翼包抄騎兵猛虎營繞敵身後斷敵後路。”
“既不能全殲陛下何必用險戰來勝還是用臣所說安全一點也能最大限度的打匈奴一個措手不及!”韓信小心的道。
“朕知道你的布陣之法穩妥一點就如射出的箭一樣將匈奴騎兵擊散可那樣一來潰散的耳孫屠部很有可能向西撤離去和冒頓大軍會合。冒險用八萬騎兵兩翼包抄卻能切斷匈奴騎兵向西潰逃的路把匈奴騎兵往東趕?”
韓信想要詰問為何要把匈奴騎兵往東趕張良已經率先開口道:“大王為何要把匈奴騎兵往東趕!”
“與冒頓越遠越能卸了冒頓這條左臂。朕問你東邊是什麽地方?”
“東邊是烏桓部!”張良答道。
“再往東呢?”
“夫餘、慎沃部!”
“再往東呢?”
“高句麗部!”
“再往東!”李信來了興趣連續不斷的問道。
“再往東?再往東就到大海了!”張良不知何意道。
“對!朕就是要把耳孫屠一直往東趕直到趕入大海!”
“可那得連過烏桓、夫餘、慎沃、高句麗四國陛下不怕遭到四國的反擊?”韓信擔憂的問道。
“怕!可夫餘、慎活、烏恒原都屬於東胡東胡被滅逼其東遷他們對匈奴的仇恨遠遠大於對我們的仇恨俗話說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我們怕匈奴人比我們更怕。要入三國之地匈奴人就不敢化整為零利於我們追殲!”李信道。
“那……高句麗呢?那可跟匈奴沒有任何仇怨反而對於我們遼東郡時有侵撓漸有仇敵之勢!”韓信問道。
“那就打到他服讓他不敢對我們有所異議集遼東守軍、郡縣兵合二三十萬人馬加上我們九萬騎兵還怕他小小的一個高句麗不成?”李信說罷仰仰頭道:“朕有一種直覺明日不是一場普通的戰爭而是一場屠殺麵對武裝到牙齒的兩千精兵耳孫屠所能做到的僅僅是把騎兵雙手緊縛送到戰場受死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至於送多少人馬受死就看耳孫屠的意思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