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曆史資料

字數:13509   加入書籤

A+A-


    ps:我近期看的一些書無用不要看。

    總序1oo年的江湖

    東晉立國1o1年在中華五千年曆史中滄海一粟而已但是對於中國曆史卻是一記重重的記號:

    東晉及以前儒、佛、道三教或創立、或傳入中國並在兩晉時期基本定型自此直至清朝影響中國人數千年精神狀態百家爭鳴狀態到此真正終結。

    東晉以前各朝代盡管紛紛紜紜但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始終是華夏族人也就是所謂的漢族人東晉開始直到清朝漢族人在政治上就不再占絕對統治地位或是皇帝有所謂“胡、越”血統或是漢人朝廷偏居一隅。

    東晉之前中國社會階層分立嚴重寒族與士族不通婚平民想提高地位隻有高喊“帝王將相寧有種乎”起來造反當皇帝這一前途東晉衣冠南渡之後階層融合之路才有可能打通出身寒族之人才能躋身百官之列直至終於確定科舉製度人人有機會當官出頭。

    古語說:“五世其昌”如果自秦朝統一中國算起、曆漢、三國、西晉到東晉中國所謂封建王朝正是五世中華文明曆經青春期的彷徨之後終於國有定型創造了中華一千多年國家體製創造出幾代文明盛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舍我其誰?

    所以盡管東晉朝廷始終風雨飄遊但必須承認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大時代。

    這個時代是轉型的時代:國土分裂階層分化文化變型體製變革……

    每一段曆史都是當代史東晉的時代與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有許多地方異曲同工。身處這樣的大時代每個人對於個人的、國家的前途變數都無法掌握前途多歧路歧路亡羊安知羊之所之也?

    所以這樣的時代一定是英雄輩出時代;這樣的時代是值得長袖擅舞的時代;

    杜甫詩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數風流人物還是東晉最多:王導、王敦、桓溫、謝安、王羲之……文采武略燦若流星。

    佛家禪語說:“從來處來向去處去”曆史人物的歸途往往就是我們的前景。

    “誰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尼采)

    隨著日月推移歧路漸少羊在何路不難追蹤家國前景也將隱約可見了。煙花落幕後英雄散去時每一個大時代的人都將成為殘跡偶爾還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無非供人賞玩而已。

    第一個人物謝安

    一、一個偶然的機遇。

    公元36o年的夏天東晉部隊打了一個敗戰雖然隻損失了15ooo人但總指揮謝萬不僅被革職而且被貶為庶人永遠不能再當官。雖然合情合理但真是有點小題大做了。陳郡謝家麵臨滅頂之災這下滿朝文武不幹了勸說的人絡繹不絕跑到謝家要謝家的老四出山。

    為什麽滿朝文武這麽緊張謝家?因為謝家如果沉下去他們的地位也不保了。

    在他們這個年代最有權有勢的人是當朝大司馬桓溫在名義上他是全國三軍總司令並且掌握全國近一半地方的實權但是未能染指中央政府實權除此之外拱衛都的周邊大區豫州和徐州軍政實權也不在手中特別是豫州它是謝家經營十多年的領地桓溫用了許多手段始終不能拿下。在強勢的桓溫勢力麵前中央政府和豫、徐兩州互為依靠取得與桓溫的恐怖平衡現在豫州謝家被拿下大司馬可以推薦人馬代替甚至直接“代管”而實際上如果桓溫開口也真沒有理由也沒有人敢拒絕他。所以目前的情況對東晉皇室和各個名門大戶來說人人自危。

    能挽救時局的隻有一個人就是謝家的老四謝安。

    謝安這年4o歲按我們現在45歲還可以評“十佳青年”的慣例來說他還年輕可是放在17oo年前中國人的壽命普通隻有五十多歲的情況下他已經是中老年了而且更糟的是謝安還從來沒有當過高官隻有年輕時候當過1個月的小官按照現在“年輕化、專業化”用人標準他當初級公務員都沒資格。

    但是他有資曆。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個中華文明的初創時期後來嚴格的選官製度還沒有成型年齡根本不是問題如果算上之前薑太公7o歲才出來上班的經曆4o歲真的還是風華正茂年紀在那個年代當官最重要的條件是候選人的名聲響在遙遠的古代傳媒業非常不達口頭傳播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傳播形式雖然據戈公振說從漢代開始就有《邸報》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實物證據但從唐人記錄來看邸報其實隻是政府傳單而已。所以一個人成名非常不容易基本上隻有兩個途徑一是寫文章讓人傳抄二是行為放達出位就跟現在網絡紅人芙蓉姐姐一樣。但是成名之後還能當上官還有一個很重要條件就是要有個向皇帝推薦你。盡管當時選拔人才從漢代起就規定地方官有薦舉人才的義務但是大家都知道不民主的社會一定會存在惰政更何況當時社會為了杜絕官員在選拔人才方麵應付了事還規定了一個連坐製度就是你推舉的人才將來出了事推薦人也要承擔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利益相關沒有什麽人會沒事找事冒險推薦個不相幹的人上位因此這個看起來很周全的製度實際上就催使了人才選拔製度變成了裙帶關係製度大家親戚之間互相推薦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勢相互扶持。久而久之掌權的大家族以及文武百官之間就形成小圈子隻要你在這個小圈子內有名氣那麽就一定有人推薦你當官。所以出身決定前途就這麽簡單。

    所以最近許多人針對時下貪腐事件出謀獻計說要追究當初提拔貪官人的責任這是糊塗人講糊塗話真要是這樣我們的公務員製度豈不是倒退一千年了選人錯誤重要的是要檢討製度問題對於舉薦人如果沒有利益輸送的話大家實在氣不過最多給他道德譴責就好了。

    閑話少講再講一句古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在東晉社會能不能當大官最重要的還取決於你的人脈廣不廣有沒有更多的人撐你的門麵當然這對於謝安來說不成問題對於本文卻是後話了。

    現在我們先講謝安的出身。

    二、出身決定前途

    謝安是陳郡謝家的第三代。這是他晉身高官的重要基礎。

    陳郡是謝家的郡望在東晉社會郡望很重要它意味著你是否“根紅苗正”是不是可造之材。郡望就是我們現在寫檔案時要填的“籍貫”這個項目大家都知道如果你“籍貫”是在北京這種大地方高考分數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這擱古代上大學就是當官所以“籍貫”好的人當官就比較容易而且還有一點對於大地方人“籍貫”也是可以炫耀的身份你在路上見一個人問你哪呀他要是北京的準會拉高八度講:“嗬嗬小地方北京”讓我們這種真正小地方的人無地自容。這種“籍貫”的先優勢在東晉社會尤其明顯。

    東晉是司馬氏政權從都洛陽渡黃河遷都建康(今天的南京)後建立的我們現在叫人家東晉那是後來寫曆史的人為了方便區隔在洛陽的那個晉朝而叫的實際上人家司馬氏政權可是從頭到尾都隻叫“晉”這個前提很重要因為這表示雖然定都在江東地區(現在我們叫作江南)但司馬氏朝廷始終認為自已是那個正統的北方政權而且朝廷上下也認為“籍貫”在北方的身份始終比南方蠻子高一等《晉書》裏有個故事說是南人6機兄弟去拜會劉道真劉道真見了他們半天不理後來實在不說不行問了句“東吳有長柄葫蘆你們哥倆會種嗎”這是說人家隻配幹粗活。

    東晉是大部分版圖是幾十年前征服孫吳政權得來的江東地區司馬氏對於江東人民始終心懷憂慮晉武帝一次和華譚開會時就講“吳人屢作妖寇”而且“難安易動”是一群恐怖分子西晉政權從頭到尾都沒怎麽有重用江東人才。武帝到晉朝衣冠南渡不過幾十年而這期間江東叛亂不斷對當權者來說實在是亂臣賊子。但是相對於江東人民來說司馬氏政權屬於外來政權雙方對立更加嚴重。

    古今中外曆史表明歧視一定要導致反抗強權歧視一定引暴力抗爭郡望製與政權緊密相連而且建立在對南人的歧視基礎上終於導致戰亂頻仍郡望製雖然從隋唐之後不再存在但陰靈不散直至1948年蔣介石雖然是潰敗到台灣但為了保衛政權重用外省人重壓本省人終於導致“二·二八”事件並使族群矛盾廷伸到21世紀的今天可算是慘重經曆。

    所以東晉皇室就像無根的浮萍他需要眾多一同來自中原的大家族扶持這就是所謂的士族。

    陳郡就是現在的河南太康屬於中原地區對於司馬氏政權來說屬於信得過的郡望但是謝家的崛起是東晉朝中後期的事。

    謝安的曾祖父隻是西晉典農中郎將管後勤的小軍官再之前的先人就不見史冊了按史家慣例謝家前人一定隻是寒門而已所以謝家不算是名門大戶。在晉朝的文武百官中雖然大家都出身士族但士族也分高下最牛的是當年和司馬氏一起在曹魏政權當官那些家族再次一點的是西晉初年升上來的士族可以想象這種狀況延伸到東晉就是西瓜傍大邊最牛的家族比如王氏家族就權傾朝野。更糟糕的是謝安的祖父謝衡是大學校長當時大學繼承漢朝的傳統教的是孔孟儒家思想但是社會上特別是上層社會流行的被儒家視為異端的老莊玄學所以學非所用真是源來有自源遠流長。因此雖然也是中央級公務員但精通儒學的謝衡在官場裏是個異類大家敬而遠之。

    幸好謝衡的大兒子謝鯤也就是謝安的大伯是個聰明人雖然自幼飽讀儒家經典但任何社會複合型人才總是最受歡迎在他中年時候改學玄學這就跟全真教的楊過投奔對家古墓派一樣融會貫通不久就打通任、督二脈自然武藝驚人了。

    為了說明這次改行的重要性我要再加插兩句儒玄異同。

    儒家實際上是窮人學問理想境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入世也就是窮人要出頭一定要摒棄緋聞管好家屬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因為窮人不在權力範圍這個“世”裏所以要入世。可是士族大家本來就在這個“世”裏一出生就是當官的命再好吃的東西都會吃膩所以要解困要出“世”要學提倡“出世”的玄學所以玄學是富貴哲學因為窮人沒“世”可出嘛。

    所以起自貧寒要讀儒取得一定地位再學玄等學玄學窮了再來學儒謝家就是這麽個例子這是後話了。當然這無關兩個學問的高下隻是所需基礎不同而已。世界上窮人比較多所以儒學比較興盛玄學比較沒落。

    謝鯤改儒學玄後雖然也學人家放蕩不拘忘情物外但始終抱著個“入世”的心這一時期謝家兩兄弟還作了分工老大謝鯤作名士提高家族地位老二謝庾主攻官場加強家族實權謝庾是謝家老爸他最後當到吏部尚書為後來謝家子弟的達打下了重要基礎。

    謝鯤學玄後技藝精進神被列為當時“八達”成為“名士”獲得了當權者的小圈子的認可一下子就把自已家族帶進士族前列。在這一時期謝家還逃過的一次滅頂之災起因是當時謝鯤供職的長官王敦造反這是大罪按理謝鯤及其家族要受株連滿門抄斬但是謝鯤舉報說之前他有勸王敦不要造反並且經常與王敦抬杠皇帝查證是事實所以謝家就逃過一劫而且還被朝廷更加信任。不要與上司抬杠這是儒家的潛規則所謂“天地君親師”長官屬於師輩都要尊敬不如從命的倒是老莊玄學提倡獨立人格。這回是玄學救了謝家謝家出世的做法加了整個家庭入世的進程所以出世入世相對而言學問不問好壞關鍵是活學活用而已。

    三、路徑決定成敗

    公元36o年8月謝安終於決定出山而且在政敵桓溫的軍府裏當司馬。

    這個出仕時間點和方式都是處心積慮選定的。

    先說時間的選擇實際上在謝萬當豫州刺史的時候謝安就在軍中輔佐他的這個華而不實的弟弟關於謝萬這個人我們稍後再說。當謝萬兵敗的時候雖然史書沒有明寫但推斷過去謝安還在軍中雖然他無官無職但也難辭其咎敗軍之將難以言勇所以謝安不能馬上說出頭要歇一段時間。

    對於桓溫來說豫州是謝家舊地好不容易除了謝萬不能馬上把比謝萬強百倍的謝安扶上來而且也城要給準備出頭的謝安一個下馬威所以也不能用謝安。

    這樣從359年冬天到次年夏天謝安就呆在家裏當然他也沒閑著他等待一個閃亮登場的氛圍而且他相信他的出場為期不遠。

    第一在高官圈子裏特別是在中央政府裏占主導地位的王氏家族有人出頭替謝家說話要知道東晉政權號稱“王與馬共天下”司馬政權是王家一手扶持起來的王家人出來說話分量當然不輕。替謝家說話的主要是太原王家王家與謝家淵源很深太原王家六世的頂尖人物王述是謝萬的嶽父王述官至尚書令也是就是中央各部部長的領班相關於常務副總理說話當然有分量。而謝安和與王述的兒子皇帝的幕僚長、中書令王坦之又是兒女親家。由於這種複雜的血源關係兩家結成了利益供同體。

    雖然“共天下”的王家是臨沂王家但臨沂王家一向重視同姓視太原王家為一家。此外謝安本人與臨沂王家的王羲之也是長期交往大家知道傳世國寶《蘭亭集序》是記錄王羲之的朋友在他家遊玩的事情這裏的朋友之中就有謝安。有這樣重重疊疊的關係不用謝安說話自然有人開口。

    這對於桓溫來說是巨大的壓力。

    第二謝萬回家後一病不起簡直到了病危的境地這種情況為謝安出山加了不少同情分。謝安出山的第二年謝萬就死了謝萬死了之後一向愛好音樂的謝安竟然十年不聽琴音當然這一方麵有兄弟情深的因素另一方麵是因為謝安還沒有上位必須不斷利用悲情形象。本來當時占主流學術地位的是老莊哲學這個哲學有個特點就是要勸人看得開比如莊子夫人死了別人都在哭但是莊子卻好象很興高采烈晉朝人推崇老莊哲學就是看上這一點原因很簡單當時戰亂頻繁政權經常交替權貴們各領風騷整個社會沒有規矩人們的安全感很差上年世紀3o-4o年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一個人的需求理論後來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學和社會學中這個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安全感是人們僅次於吃飽飯的需要沒有解決安全感人們就不會想著愛情呀、人生規劃呀之類的看起來很美好的追求東晉社會就是這種情況所以上層社會很流行玄學這其實是很無奈的選擇而已。

    但是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越是處在無望、困難的情況下越渴望真情所以在魏晉之間就有特別多的文人結交現象像什麽七賢呀八達呀這跟後世為了附庸風雅硬把幾個人湊在一起命名的情況不一樣他們是先交遊在一起天天喝酒、作詩搞集體活動之後人們或者他們自已才給他們取這些名字的。所以在那個社會人們對於友情、親情的重視到了非常變態的地步比如嵇康有名的《與山巨濤書》因為與自已的理念不同甚至直接幹涉人家當官找前途如果現在有人這樣非得被罵神經病不可但在當時被認為是美德。

    所以謝萬的不幸反而拯救謝安甚至整個謝家的重要加分。

    第三豫州舊屬不滿。謝家在豫州經營十多年也算是根深蒂固有反彈是很自然的是後來謝安的侄子謝玄還利用了這資源整合豫州子弟組成北府兵這支軍隊後來不僅是淝水之戰的主力關鍵還是後來打擊桓溫兒子桓玄的主力。

    這樣麵對上上下下強力反彈桓溫不得不考慮安撫一下謝家人。這個時候社會上關於謝安的輿論突然多了起來。京城裏特別是高官之中很多人都在講“謝安不出蒼生何如”好象天下沒有謝安就不能轉了。這種傳言的出處大家心知肚明以謝安的交遊圈子裏頭不乏類似王羲之這樣的輿論領袖和清淡家反正這些人經常和高官混在一起大家閑談時每個人都隨便提兩句謝安就好象遞了內參一樣自然有人傳給中樞當然包括皇帝也會包括桓溫。在我們古代中國盡管絕大多數人都想當官但是人們都不想跟“貪戀權術”這四個字聯係起來每個有抱負的人都希望自已既有權勢又有高道德形象所以輿論基礎不可少。謝安做這些事既是向社會吹風又可以為高調出場作準備。

    果然來年8月桓溫就請謝安來當司馬了。

    桓溫在這時候才請謝安也有講究一是豫州有人接手了半年時間不長不短剛好夠新人布局;二是謝萬病危如果等到謝萬真的死了那桓溫就要被那些高官們安上“逼死人命”的高帽所以趁他沒死還可以補救而且一石雙鳥等謝萬真的死了按例要守製也就是謝安就要辭職回家當然嚴格來說兄弟之間守製是可守可不守的但是如果謝安不守製的話那麽他積累4o多年的高道德形象就毀了前麵說了東晉政權高層的貴族圈最討厭愛當官的人所以謝安一定要守製否則強留下來前途也不會光明。

    那麽謝安為什麽要接受桓溫之請呢?

    第一畢竟桓溫是當朝第一大實權人物到桓溫旗下當差向桓溫示弱避免提早刺激桓溫並取得桓溫支持對於謝安前途來說這很重要。在一個非民選的製度裏一個人如果隻是當低層官員可能還需要點本事和能力可能還有點事需要你去執行可是如果要當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基本上就跟個人本事無關了因為你決策就好了執行是別人的事基本上你隻有權力沒有什麽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是要站好隊你要很自覺的把自已歸為誰的人這樣人家才能放心把權力交給你。所以謝安很自覺的就把自已歸隊了桓溫隊伍裏去盡管誰都知道這是扮豬吃老虎但對於勢大氣粗的桓溫來說重要的是態度他才不怕謝安們造反。

    第二謝家傳統的當官路線圖就是從桓溫幕府開始的謝安的親大哥謝奕在桓溫沒達時就是好朋友後來也當了桓溫的司馬兩個人還經常在一起神侃嘮嗑被桓溫稱為“方外司馬”後來在謝奕、謝安之後謝家最有了息的後代謝玄也當桓溫的司馬。司馬是軍府裏的二號官員名義上權力很大掌管軍政事務但實際上是個顧問幕僚長的角色。這對於文人出身的謝家人來說非常適合這種有名無實的軍職而對於桓溫來說又不用擔什麽實際風險最關鍵的是還能體現了桓家與謝家的通家之誼。這種關係對於桓、謝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對於整個東晉王朝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兵權是強權的核心

    謝安入了桓溫的軍府這令桓溫非常高興。這期間生了三件事讓謝安很不爽。

    第一件事是桓溫的態度。謝安一來軍府桓溫非常高興跟他暢談好幾天有什麽東西這麽好談?其實是桓溫自已在傾訴過往的輝煌曆史以及謝安的家世。也就是說謝安一進門就被領導帶去聽講座拉去洗腦了對於這種會議說者興奮但聽者很苦因為不僅要聽還要非常巧妙的捧臭腳。更何況謝家的榮辱其實都是拜桓溫所賜謝家之前達謝奕、謝萬能夠當上豫州刺史是桓溫力挺之後謝萬被貶也是桓溫造成。桓溫拉謝安講這番話一是炫耀二是打壓雖然後來寫曆史的都說他倆的這番見麵是歡聲笑語其實是有人歡笑有人愁。

    更可惡的是桓溫聊完之後還讓人傳出話去說“你們什麽時候見過我這樣待客的?”這句話的惡心在於第一他是向那些貴族們吹風說其實我還是對謝家很好的;第二他是向主流的輿論界思想界人士喊話你們的精神領袖已經降服於我而且我們交流的很好。桓溫對於清談人士有刻骨銘心的恨因為這些人認為桓溫不過一個武夫而且還激進在早幾年桓溫在現在河南安陽打了一個敗戰這對於打了無數個勝戰的人來說兵家常事而已結果那些清談界人士很高興其中一個還寫了讚歌搞了桓溫很火就找寫歌人的兒子談話這個兒子怕惹事就偷偷改了歌詞這事傳了出去可想而知又變成強權打壓輿論的惡例。所以桓溫這下子請到了謝安作司馬可真是擒賊擒到王了連半夜睡覺都要偷笑可不得到處說去。

    這事很還沒完過不久桓溫又突然對謝安作個襲擊當時謝安正在理古代人頭長搞了好久才辦完事戴上帽子剛要綁上頭巾桓溫在客廳裏話了說算了光戴帽子來就好了。這本來是芝麻大的一件事結果又被傳了滿世界都是而且傳的重點有兩個一是人家桓溫很重視謝安這個傳言與今後桓謝公然對抗埋下伏筆;二是說謝安動作很慢這句話很值得有心人玩味既可以說謝安聽說領導來了還故意擺架子也不抓緊也可以說謝安這個人身手太慢有點木訥不堪大用。

    我們前麵說過謝安本來是扮豬吃老虎借桓溫的勢而已結果反被桓溫利用了。大家想想看桓溫是什麽人?雖然他是帶兵打戰出身的但是光會打打殺殺能當上全國總司令嗎?《孫子兵法》說打勝戰的關鍵在於廟算事前的策劃是最重要的所以像桓溫這種從基層打上來的總司令智慧和權謀自然不低。

    所以我在這裏要詆毀一下《晉書》的作者群《晉書》原來有十八種有的是私撰有的是官家編修到唐太宗時候這位也是從基層打戰上來的皇帝一看覺的這些書都是垃圾就下令讓房玄齡帶人重寫大家都知道那一陣子是“貞觀之治”時期大家都忙著搞經濟就象我們現在這樣誰還會有心思搞“文化事業”特別是曆史這種極其無趣又沒有效益的事情但是國家有拔款上級有指示不能不辦於是房玄齡組織了一批主要是科舉上來的文人抄抄寫寫因為大家不象司馬遷等前朝史官那樣是史官世家所以這些人把寫曆史當成寫曆史隨筆了怎麽好看怎麽來抄了好多晉朝人的文章、小說、筆記而且細節也不詳加考證人雲亦雲。比如說對於桓溫的評價簡直把人家當大凱子了。《晉書》關於桓溫的評價主要來源於晉朝清談家們的所謂“品題”大家都知道一群人如果沒有工作沒在閱曆還淨講話那麽他一定跟長舌婦的前途一樣講人家是非隻是長舌婦講人是非叫拔弄文人講人家是非叫“品題”但本質一樣都不能輕信。所以後世認真的史家隨著對晉朝的考證越細對《晉書》批評越多但是我們現在如果還照抄書中觀點那我們也把自已當凱子了所以大家會現本文中的許多觀點都是跟史書反著來雖然不一定準確但畢竟也是還曆史清白的一種努力罷了。

    好了言歸正傳。謝安到桓溫府裏還有一件事很刺激他。這就是軍府裏的中丞高崧的一番話他說以前朝廷幾次三番叫你當官你老是抗旨而且外麵還有風聲說謝安不當官老百姓沒法過現在你當官了你預備叫老百姓如何過?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震驚了謝安。中丞說白了隻是桓溫的秘書而且是謝安的下級高崧的問題是不是桓溫的意思呢?很有可能。這句話表麵上是嘲笑謝安實際上是提醒謝安兩個問題:第一是提醒關於“禁官令”的事。前麵說了謝安曾經當過一個月的官是在桓溫的政敵庾氏家族的軍府裏當官辭職之後朝廷還不斷的叫他當官比如他願意當散官的話可以當琅琊王友琅琊王通常是皇帝起家前的職位基本上琅琊王都是現任皇帝的親兄弟或者兒子王友這個官是個閑職顧名思義名義上是官實際上是友相當於國策顧問地位然但是謝安不願意後來吏部尚書範汪又叫他當吏部郎這是實職相當於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他還是不當所以朝廷就急了覺得很沒麵子下了道命令“禁錮終身”也就是永世不得錄用這是非常嚴厲而且很不尋常。因為自漢代以來的慣例就是當不當官隨便辭不辭職也隨便所以有好多人當官當幾天就辭職了也沒有人追究責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陶潛陶淵明當官當不爽說不幹就不幹了。因此可見朝中官員對於謝安的憤怒。所以這也是謝安把再次出仕的起點選擇桓溫府裏的原因至少沒有人敢吭聲但是隻有桓溫敢提起這事。第二個意思是打探謝安的底牌大家看到謝安兩次出仕都選擇從軍府開始。在亂世裏充分的軍政經曆是辦大事必不可少條件謝萬為什麽會被輕易拿下說白了就是軍中威望不足更重要的是謝家沒有自已的軍隊小命自然掌握在別人手中正是看穿這一點所以後來謝家就組織了北府兵終於成就了謝家最輝煌的時期謝安第一次出仕入庾氏軍府為什麽隻有一個月因為他在那裏看到庾氏的頹勢所以早早抽身而退這次再入桓溫軍府也是看上了桓溫的強盛當然謝安的這個小算盤桓溫當然不會看不出來所以才要叫高崧問了這句話算是敲山震虎提醒謝安不要搞小動作。所以今後幾年謝安在桓溫府裏無所建樹也不算奇怪了。

    至於在桓溫府裏上班期間生的第三件事今天太累明天再寫了。

    五、生活在遠方

    在桓溫軍府裏韜晦了兩年之後國家、單位和家裏都生了大事謝安又一次麵臨人生的重大選擇。

    第一件是皇帝司馬聃死了這位皇帝從二歲登基剛到十九歲可以按體製獨立執政的時候死了正史上沒有說明原因大家都知道《晉書》是正史中最八卦的書裏講東晉執政最長的皇帝司馬曜的死說是這位老哥一次酒後出真言跟寵妃張貴人吵架時候甩出一句賭氣話:“俺不理你了!你年紀這麽大早該廢了!”說完倒頭呼呼大睡了。女人最怕被人說老這張女士一氣之下殺心便起當晚皇帝就暴崩了。這個隻有《知音》才會登的故事在起居注中沒有記載《晉書》自已都說這件事沒人追究既然無人追究這種宮闈秘事耳邊小語怎麽會有人知道難道張女士還有學《笑傲江湖》的前朝太監有寫回憶錄的習慣?早有人考證根本是野史傳聞但是作為正史竟堂而皇之的寫了上去。連這麽八卦的史書都沒有講司馬聃有什麽不良嗜好而且沒有什麽先兆皇帝就死了這事就更加蹊蹺了。

    第二件事是換上新皇帝的第一年桓溫就上了一道奏章提議遷回舊都洛陽我們將來會講到洛陽其實是東晉與北方各國拉鋸的地帶一會兒屬你一會兒屬我幾經屠城之後早已萬物蕭條這時遷都洛陽無論對於中央政府的軍事、政治、經濟屏障來說都是極其不合適的百姓星散畢竟都不是將軍的中軍帳打到那裏安營紮寨在那裏。所以如果遷都成功整個中央都要依賴桓溫的軍事保護王朝就要受製於桓氏家族。但是朝廷裏沒人敢提出異議。

    上麵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看起來沒有瓜葛但聯起來看意義就多了。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所以我們不能下結論但是我們不妨猜猜看司馬聃到底怎麽死的:第一種可能是與桓溫有關這個可能性很小我們前麵說過桓溫雖然是前任皇帝的女婿但勢力還沒有到達中樞更可況宮闈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換人朝中勢力重新洗耳恭聽盤對他也沒有什麽好處;第二種可能是朝廷權臣政變這個可能性稍高因為小皇帝在位的十七年剛好是桓溫勢力崛起的黃金期皇帝不可能不受桓溫的影響另一方麵是皇帝的獨立執政就等於削減了朝臣權力但如果真是與朝臣有關其後也不必立個2o歲的司馬丕上來幹脆再立個兩歲的小王子罷了;第三種可能就比較複雜它完全取決於桓溫遷都的動機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大臣請皇帝決策奏章其實是過場一定需要事先的溝通我們假設事前司馬聃堅決不同意那麽桓溫就有動機假設司馬聃同意那麽反對派朝臣就有動機兩相比較還是朝臣動手的可能性高因為如果是桓溫動手他的動議不妨等兩年不要給新皇帝難堪也不要讓自已動機太明顯可是他馬上上奏意思想趁亂得呈如果朝臣敢有人反對那麽就追究司馬聃之死甚至可以“清君側”。

    但是無論怎麽樣這件事都給謝安帶來很大的震撼因為朝廷與桓溫的對立公開化了朝臣表麵順從但暗流湧動。這陣子恰巧他的弟弟謝萬死了。

    升平五年(361年)也就是謝萬被貶為庶民後的兩年又被朝廷起用為散騎常侍在東晉政權中有兩個專為貴族設立的高級武官——黃門侍郎及散騎常侍這兩個官職合稱“黃散”官職相當於我們如今的中央政協常委在這個官職上的人據研究“黃散”最重要的功用是貴族晉升的踏腳石換句話說謝萬可以重出江湖了。這既可以說是謝家與桓家的妥協畢竟桓溫誌在豫州又不是針對謝家也可以說是朝廷給桓溫上眼藥無論如何桓溫與朝廷的對抗越來越公開了為了東晉未來最重要的家族之一的代表人物謝安這時需要戰隊了。

    謝萬複出後不久可能還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在桓溫準備北伐更準確的說是在準備遷都前夕。謝安趁機辭職。我們經常說有的人死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謝萬像鴻毛一樣死了很窩囊的死了但是與他的兵敗被貶一樣用悲劇拉開謝家以到整個中國曆史的大劇氣象學家說巴西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引起中國的一場風暴謝萬就跟那隻蝴蝶一樣引起中國曆史的風暴。

    當然我們可以想象的到謝萬的死一定不是謝安辭職的唯一原因。第一個原因當然是站隊問題因為很明顯以桓溫的強勢和性格假如真是桓溫當政是不能容下其它家族的包括謝家。第二個原因是桓溫府裏極其無趣那裏都是些什麽人呀。舉個例子有一回有人給桓溫送來了一種草藥就是中藥鋪裏常見的“遠誌”其實“遠誌”是這個植物的根的名字這個植物的葉子叫“小草”桓溫隨口問一句:“它怎麽會有兩個名字呢?有什麽區別”這時在邊上參軍郝隆趕緊湊上來說一句:“主公這草藥隱在山石中的部分就叫‘遠誌’可長在山石外的呢”他瞟一眼謝安繼續說“就叫‘小草’啊!嗬嗬”這顯然是諷刺謝安早前玩“隱居”搞得名滿天下很有“遠誌”的樣子出山後隻當個小司馬就屁顛的不行跟“小草”一樣浪得虛名而已。

    威廉·詹姆斯說:“人的難題不在於他將采取何種行動而在於他想成為何種人。”官場有句話:“不怕走得晚就怕走得慢”所以拿這件事來說事可見姓郝的水平了。講到這裏忍不住再插一則郝隆故事郝隆最出名的事是七月初七大白天躺在院子裏曬肚皮人家問他:“你幹嘛哪?”他就說:“我曬曬肚子裏的書”。梁實秋是個厚道人也不禁打趣說可見那時的書真是少呀。在桓溫軍府郝隆當的是蠻族參軍分管少數民族他不樂意有一回大家一塊兒做詩他就用蠻語寫桓溫很奇怪問:“這都是什麽呀?”郝隆不屑地說“我說得是蠻語我是蠻族參軍自然就得說蠻話了”嗬嗬擱現在就是相當於會說幾句英語出口非得幾句洋涇浜。一葉知秋平時與王羲之等大名士交往的謝安虎落平陽與這些誑人成天混成一起可見多鬱悶。這時候劣幣驅逐良幣定律揮了作用。

    米蘭·昆德拉說:“生活在遠方”。雖然現在看來謝安的遠方其實一無所有但有什麽關係呢?畢竟那裏擁有機會這就夠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