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三策

字數:3316   加入書籤

A+A-




    此時正是天下風雲巨變的時刻袁世凱更是竊取了革命的果實順利的當上大總統但是雙方在都所在、內閣組成等等依然分歧太大。

    宋教仁和汪精衛就是被同盟會派來和袁世凱談判來的。

    楊威第二天就到煤渣胡同拜訪宋教仁不是他不想把傷勢養好而是局勢不給他這個時間無論是“宗社黨”還是汪精衛都不會放過他隻有找一個有力的靠山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目前在北京城似乎隻有袁世凱和宋教仁有這個能力讓別人不敢妄動。而楊威當然選擇的是宋教仁。

    為了能夠順利見到宋教仁楊威可是花了一番功夫熬了大半夜琢磨出一套所謂的“治國方略”這套東西隻是他根據後世的經驗總結出的一點東西在他看來跟胡說八道沒什麽區別但他也知道如今的革命黨人就是缺乏一個前進的方向自己的這個東西或許能給宋教仁一個震驚這樣就能順利見到他了最不濟也能讓宋教仁把自己當作個人才最好能拉攏進同盟會。

    可琢磨了大半天才現自己不會寫毛筆字寫出來的字跟蜘蛛爬一樣如果就這樣給宋教仁看很有可能讓人轟出來了。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有硬筆但都是在洋人的地盤上遠水不解近渴。

    無奈他隻好把劉小米叫了來。

    “大姐不知您毛筆字寫的如何?”楊威客客氣氣的問。

    “呦!三爺要幹嗎?要寫什麽?毛筆字這年頭誰不會啊?我雖然寫的不好但也勉強湊合。”

    “嗬嗬會就好會就比我強的多!”

    楊威親自磨墨然後口述一句讓劉小米記錄一句。

    “大姐您開頭就寫:治國三策。”

    “嘻嘻嘻——嘻嘻嘻——”劉小米花枝亂顫笑的不亦樂乎。

    “有什麽好笑的?!”楊威有點掛不住一張臉變得通紅。

    “沒事沒事嘻嘻嘻——繼續繼續——嘻嘻嘻——”

    也難怪劉小米笑一個半傻不愣的家夥一個一天書沒讀過連毛筆字都不會的傻三爺還什麽“治國三策”?算了算了就順著他吧準是傻勁兒又上來了。

    楊威幹咳了兩聲別說劉小米就是自己也覺得有些尷尬。

    “當今天下清廷退位軍閥割據國中立國一盤散沙更有夷狄在外虎視眈眈國士不能不察不能不憂也!”

    楊威說完這句話劉小米的笑聲嘎然而止心說這是傻三爺說出來的話麽?怎麽比老學究還老學究?

    “國內群雄以袁氏新軍並革命黨為最然袁氏手握新式精兵虎視天下陰險狡詐;革命誌士多烏合之眾人數雖多但無組織、無協調、無武力、無方向空有一腔熱血也袁氏必不肯與之共享天下。”

    劉小米看著楊威一邊踱步一邊侃侃而談不由得癡了此時的楊威竟有了幾分大家風度奇也怪哉!

    “觀袁氏之政策必定裁軍裁天下之民軍;精兵精小站之新軍;組閣豐袁氏之羽翼剪革命黨之精華。名為聯合組閣實則安排親信掌實權之部門如內政、國防、經濟、外交等部推農林、水利、交通等部與革命黨。此其深謀遠慮也待時機成熟舉天下刀兵誌士流血或可搖櫓蕩舟革命破滅國陷獨裁之境。”

    劉小米可有些聽不懂了畢竟是個女人家家會些琴棋書畫能討男人喜歡就夠了什麽經濟國防什麽刀兵革命的聽起來就頭疼無奈隻好說一字寫一字。

    “弟不才資質魯鈍唯有一腔熱血以報國特獻治國三策以供先生參考。

    其一成立政黨在國會獲半數以上議席進而在朝可成一黨之責任內閣;退而在野也可監督政府令他有所忌憚而不敢妄為應為之舉亦令之有所忌憚而不敢不為。

    其二興辦實業展經濟在城市以重型工業為主如機械、鋼鐵、礦山等等注重引進洋人先進之科技;在農村先當以政府為指導分田地與農民輕租減稅多者自有可謂之‘聯產承包責任製’”。

    其三如諸策皆不能調理國之大疾則需軍事奪權黨政軍一體以農村為本動魚水之情一邊展生產一邊運動作戰;兼之成立現代軍事院校培養國之棟梁;成立特種作戰之部隊行偵察、爆破、狙擊、刺殺、快反應、迂回兜擊之奇效。待控製大部國土袁氏不攻自敗矣!

    此三冊一為緊急之策二為根本之策三為最後殺手之策忘兄慎慮之切記!切記!

    弟楊威拜上”

    一口氣說完楊威端起茶杯咕咚咚灌了一杯茶心說這種玩意兒真他媽費勁可不是我這種大老粗玩兒的好的。

    看看劉小米寫的字清秀端莊一手正宗的顏真卿筆體楊威話音兒剛剛一落她就已經寫完。

    楊威把信小心奕奕裝到信封裏貼身放好:“今兒個多謝姐姐了改日我請你們去廣和樓聽戲。”

    “不——不謝——唉?我說三爺您啥時候有這本事了?說話都一套一套的小女子雖然聽不大懂但也知道是國家大事看來三爺也可稱得上是名流高士啦!以後可不敢叫您傻三爺了!”

    楊威嗬嗬笑著擺手:“哪裏哪裏我這純粹是胡說八道以後還是叫傻三爺的好這一個傻字可是讓我占盡了便宜。”

    可不是如果不是大家都把他當作大傻巴他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楊威可不在乎什麽麵子不麵子能得到實惠是最重要的。

    當下馬上出求見宋教仁。

    在楊威的印象中宋教仁是個有著崇高理想的純粹的革命家雖然他的做法難免有幼稚和不當的地方但實在是一位令人不得不敬佩的誌士仁人。

    這種人物最容易被光輝的理想、宏大的策略所打動雖然有時候並不正確。

    所以將信交給門房之後楊威就安心在門口等候。

    果不其然隻過了十分鍾左右的樣子一個三十來歲的英俊人物小跑的衝了出來手中揮舞著那封短短的信件。

    “楊兄弟在哪裏?楊威楊兄弟在哪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