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儒法
字數:6668 加入書籤
寓意張信疑惑不解袁宗皋走後張信翻來覆去把書看了一遍還是沒有現什麽異常的地方沒有夾層沒有隱形字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張信索性把書丟在一旁拿起莫學正的來信觀看起來看完之後提筆疾書起來準備給莫學正回信。
久不提筆寫起字來果然生疏許多張信費了半天功夫絞盡腦汁幫袁宗皋的謊言給圓起來半天之後終於把回信寫好找了個下仆役讓他把信送到州學莫學正那忙完這事之後正準備再次翻開《孟子》仔細探查其中究竟。
“張典簿世子有請。”黃錦的聲音適時傳來。
“來了你稍候。”張信隻能把書放下推門而出說道:“黃錦早安。”
“已經不早了世子在書房等你呢請張典簿前去。”黃錦恭敬行禮後笑道。
張信回禮後稍微後退請黃錦引路雖然知道書房的路怎麽走但做人還是要謙虛謹慎些為好黃錦推脫一番後喜笑顏開的走在前方興王府邸內建築以嚴格的中軸對稱構成三路多進四合院布局規整府中敬萃錦園園內環山銜水景致變幻無窮整座建築規模宏大園林而已精巧既體現了王府建築規製又有其自身特色雖然對王府已經的情況了然於胸但張信每次行走其中的時候總是讚歎不已。
到書房地的途徑張信已經算得上輕車熟路。慢悠悠的跟隨在黃錦地身後時不時欣賞著王府內的景觀張信覺得非常愜意之極。還是回家的感覺好啊沒過多久書房已經到了興王逝世後朱厚無論是學習還是處理事務都在這個書房內緬懷興王之餘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不要忘記興王的教導。
“張典簿。書房到了請您稍等待小的去通報世子。”黃錦傾足回笑道。
“你去吧我在這裏恭候。”張信點頭環視四周環境回想起以前興王招見的時候也是如此可惜現在已經世事無常物是人非啦。
“世子有請。”片刻之後黃錦快步回來說道。
書房的布置還是如以前一樣。雅致優美地山水屏風古樸典雅的桌椅房內書盈四壁的壯觀感張信靜靜的走進書房當日主位坐的是儒雅俊逸的興王殿下如今卻是稚氣未脫的朱厚。
“張先生你來啦。”朱厚放下手中之書笑吟吟道。
在人前朱厚永遠是那沉穩老成的模樣那是因為別人都希望他這樣包括興王也不例外。張信心裏感歎卻沒有表露出來點頭說道:“世子招見不知所謂何事?”“黃錦。你且下去孤與張先生有事情要商量。”朱厚沉聲說道經過長期的鍛煉學習朱厚的身上已經頗具威嚴之色讓人忽視他地生理年齡特征。
“小的告退世子有事就傳喚小的。”黃錦機靈的說道後退幾步再回走出書房順手輕輕的房門關上。
“世子。這些日子來。你辛苦了。”看著稚氣示脫卻強裝成熟的朱厚張信心裏不是滋味。卻對此毫無辦法“王府事務煩瑣你累壞了吧。”
“沒事王府事務都由袁先生與母親商量解決我就負責用印而已。”說著朱厚有些黯然神傷“隻是平常總是想起父
“都過去了以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張信喃喃說道上前撫摸著朱厚的頭如果有外人看到這一幕肯定很驚訝半響之後朱厚忸捏的把腦袋從張信的手移開張信這才反應過來咳嗽一聲指著朱厚麵前地書籍道:“世子最近在看什麽書啊?”
“《韓非子》準備看完了。”朱厚有些得意說道。
“哦書裏都說了些什麽?”張信聽說過有這本書卻從來沒有看過所以好奇問道。
相處久了朱厚也慢慢現自己的這位先生有些不學無術一些經典著作居然沒有看過但總能說出一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而且讓人覺得很有道理這讓朱厚非常的奇怪常疑惑張信當初是怎麽考上秀才地當然朱厚隻是疑惑而已從來沒有打算深究。
“這書是我從書房內的暗格找到的內容無非是些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以刑法治國之類的。”朱厚疑惑說道:“與儒家聖人之意背道而馳不明白父王為何把這書珍藏起來。”
“既然王爺如此珍愛此書肯定有王爺的道理世子可以慢慢琢磨這其中的奧妙之處。”張信笑著提醒道:“世子說《韓非子》與聖人之言背道而馳我卻不這麽認為世子可知道韓非其人的生平事跡?”
“《史記》記載韓非身為韓國公子師從荀子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希望韓王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非常悲憤和失望後來他著書立作得到秦王的讚賞為了見到韓非特意攻打韓國。”
“韓王原本就不重用韓非但此時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最後觸怒秦王被賜死了。”朱厚慢慢地把韓非地事跡一一道來表現出群的記憶力這讓張信非常地羨慕。
“既然韓非師從荀子荀子可是儒家宗師怎麽能說他與儒家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張信詭辯說道。
“先生這是在強詞奪理。韓非是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子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地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是法家的先賢怎麽能說與儒家有關。”兩人經常爭辯朱厚也不在意張信的狡猾詭辯反而很期待張信還能說出什麽驚人之語來。
“治國之道以儒為表以法為裏可見儒法都是一脈相承地。”張信笑道。反正兩個都是相輔相成的隻不過統治者晦言罷了。
“外儒內法?怎麽從來沒有聽先生們談起過?”朱厚不解問道。
“那是因為他們在嫉妒就像李斯當年嫉妒韓非一樣不希望他能夠得到秦王的信任與重用害怕他搶了自己的寵幸。”張信開玩笑似的說道。
“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朱厚似乎有些明白但卻還沒有琢磨透張信的話。
“事實勝於雄辯這點世子日後自然會明白的。”張信笑道隻要當上了皇帝這些道理不用人教自己也會慢慢領會。然後再運用自如。
“世子現在不用明白《韓非子》裏麵的大道理當成一本寓言書來看也是可以地。”看到朱厚苦思不得其解的模樣張信開解說道讓一個孩子明白這些政治之理確實是難為他了以後再慢慢學習吧總有一天會明白其中之意的。
“寓言書?”朱厚疑惑道。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這些不是寓言故事嗎?世子平日閑暇之餘可以看看還是這些寓言生動形象而且蘊含著深雋的哲理。世子可不能錯過哦。”張信笑道當初他就是先知道這些寓言故事才知道有韓非這個人的。
“這些我已經看過了。”朱厚氣乎乎說道。
張信知道朱厚最討厭別人把他當成小孩子看待而張信剛才所說的這些寓言故事都是啟蒙讀物朱厚當然會生氣。
“韓非的文章說理精密。文鋒犀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比如在《亡征》一篇分析國家可亡之道達47條之多《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上位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其言周密細致實在精妙絕倫之極。”雖然沒有看過《韓非子》。但總歸看過對《韓非子》的評論吧張信侃侃而談道。
“張先生這些內容我都已經看過但卻是很不明白還請先生講解其中之意。”朱厚虛心請教道把書遞給張信張信接過書隨手翻開第一頁看到全是古文腦袋漲忙把書合上說道:“要看懂這本書就要明白韓非的主張理念韓非地事跡世子都了解清楚那麽他的書中所闡述的觀點是什麽?”
“還請先生指點。”朱厚搖頭說道因為這本韓非子是興王珍藏的他還沒有給其他人看過也沒有向府中的教授們請教隻是憑著自己的理解力在閱讀所以對書中的內容也是含糊不清有些明白有些不解其意。
“當時在諸國以儒家、墨家為顯學崇尚法先王和複古而韓非的觀點卻是反對複古主張因時製宜他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這與秦國的治國理念相符所以秦王才這麽看重韓非。”張信語鋒一轉說道:“世子可知道秦國國力為何這般強盛六國不能與之抗衡?”
張信沒敢與朱厚再繼續談論這個話題如果傳了出去讓人知道還不被那些腐儒道學家給罵死朱厚沒有察覺張信已經悄悄地地問題給轉移了徑直回答道:“因為秦王英明神武任用賢明民眾歸附而六國君主昏庸無道秦王起義兵掃六合才得以主國之神器。”
標準的儒家答案張信搖頭歎息朱厚忽然狡黠一笑說道:“這些是府中教授們說的但是父王卻不這麽認為。”
“王爺都說了些什麽?”張信好奇問道看看興王平時是怎麽教育孩子的。
“父王說過。秦之所以得天下那是因為用了商鞅之法秦國得以大治。國富兵強之下起兵掃平六國統一天下。”朱厚得意說道顯然對興王地話牢記於心。
“明白就好以後在人前你就說前麵那個答案王爺的教誨記在心裏就成。”張信小心謹慎的囑咐道私下清楚就好冒天下之大不韙地宣揚可不好。
“父王也是這樣吩咐的。說我以後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朱厚傷感說道又勾起對興王的懷念這讓張信懊悔不已。
“其實也沒有什麽難理解的管仲施新政齊恒公得以稱霸諸侯商鞅變法秦得以兼並天下都是因為在變而儒家聖人提倡以不變應萬變大家理念不同所以都看對方不順眼這樣說你明白了吧。”張信笑道。說得很偏頗讓朱厚難以明白。
“不要緊慢慢琢磨以後總會明白地。”張信極其不負責任說道。
“父王說秦因為實行法治而得天下先生們又說秦因法治而亡這讓我很糊塗。”朱厚不滿張信地推脫說出心中的疑惑。
“這個問題你問過王爺沒有?他是怎麽回答地。”張信斟酌片刻之後這才說道原因太複雜了說了朱厚也不一定明白還是聽聽興王以前是怎麽回答的吧。
“父王說秦法森嚴。民眾不堪忍受還有秦二世昏庸無能治國無方致使百姓揭竿而起。漢帝施仁政得天下。”朱厚有些不好意思說道:“其實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麽會這樣不過怕父王生氣所以不敢繼續問下去。”
“其實還是一個變字時代是不斷展的上古之人茹毛飲血身披獸衣。衣不遮體。而如今之人錦衣玉食這就是對比。”張信耐心解釋道:“秦得天下之後。時代已經與之前有所不現而秦法卻沒有改變天下初定民眾思安自然不能忍受如此嚴刑酷法故秦至二世亡國而漢帝順應時代潮流把秦法改良天下萬民擁護得主國之神器。”
張信已經盡量把原因簡單扼要的敘述出來不明白也沒有辦法畢竟秦亡的原因可不是一星半點要一一說完都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的事情啦。
“人心思變可是這個道理?”朱厚眨眼詢問道
“世子果然聰慧一點就明了。”張信驚訝看來朱厚還是聽出些道理來了沒有讓自己白費口舌。
“易經有語窮則變變則通看來天下萬物都是這個道理。”朱厚感悟道。
“那是當然國家也是這樣世子熟讀史書當然知道先賢為了更好的教化天下無不是殫精竭慮的思考治國之道特別是朝廷安定日久之後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才有變法中興之說。”張信說道當年學曆史時為了應付考試通宵達旦背誦那些變法的內容條約那種感覺到現在張信還深深牢記著簡直是刻骨銘心。
“除了宋朝地王安石之外難道其他朝代還有人變法嗎?”朱厚驚訝道王府的教授真是一群窮酸腐儒張信心裏鄙視之極就隻會拿失敗的事來說。
“先秦之人就暫且不提漢有晁錯、主父偃……唐有楊炎宋有範仲淹、王安石。”張信如數家珍的把自己所知道的變法名人一一道來明朝的當然沒有提及。
“先生能把他們的事跡說與我知道嗎?”朱厚感興趣的說道。
“沒有問題。”張信覺得這些事情不算什麽反正在史書上都有記載既然朱厚這麽有興趣那權當和他講故事免得又說起興王舊事徒增傷悲從削藩之策到推恩令還有府兵製、募兵製兩銳法還有慶曆新政的吏治之類的說到興致濃厚處張信也忍不住對此指手劃腳加以分析、評判。
而朱厚興致勃勃地聆聽著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就向張信請教張信也非常耐心的解釋其中的原因有時兩人還針對某些觀點引經論典爭論不休反正書房裏有地是書隨便能找出支持自己的證據旁征博引並不是難事時間就這樣流逝著直到書房外突然響起急促的陣陣敲門聲頗為宏量的聲音驚醒了兩人。
“世子午時將近娘娘已經傳膳讓小的喚您回暖春閣。”門外聽到書房內安靜下來連忙黃錦恭敬說道。
“張先生今天就至此為止吧日後再向你討教。”朱厚從門窗看去沒有想到時間過得這麽快意猶未盡的說道雖然自己的觀點總是被張信批判得一無是處但朱厚也從中學習到許多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還是與先生相處時最好討教問題地時候從來沒有藏著掩著不對人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