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意染南宋
字數:2853 加入書籤
再絕對的武力麵前所有的虛假自尊都是不堪一擊的更何況東瀛的崇德天皇早就已經習慣了傀儡一樣的生活。無所謂隻要不危及到自己的皇位再換一個輔政相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再說人家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人家不是來竊取皇位的是來幫你鞏固皇權來了。
崇德天皇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能接受秦明的好意出乎他意外的他似乎真的看錯這支部隊了。這支遠征軍進了京之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幫他鞏固皇權並且變相的向崇德示意:想滅誰你就說句話除了軍權不能交接之外我們這支部隊一定全力輔佐你一統東瀛。
遠征軍的好意自然讓崇德天皇欣喜若狂沒有什麽比掌控權力更讓崇德興奮的了!以前他是沒有力量改變自己的國家如今天朝上國的橄欖枝讓他再次看到了皇室崛起的希望。是的、興盛的華國不單派來了強大的軍隊更加派來了好幾個導師來幫助自己輔佐朝政所派來的都是華國當世的大儒和精通佛典的高僧個個都有真才實學喜得崇德牙齒都要笑掉了。
在此後的日子裏崇德真的過的風光無限各地大名無不俯稱臣偶有幾個頑固的叛逆也架不住天朝的雷霆一擊。接下來的日子裏崇德天皇致力改變局勢虛心的請教遠道而來的“老師們”。
所有的老師都一致的提議他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並且用現在的華國開始舉例。這些名家大儒別的本事沒有忽悠起人來絕對一個賽一個最為誇張的要算是一個老和尚自稱金頂法師的得道高僧。也不知道他和崇德都說了什麽居然讓崇德許給了他全國傳道的權力最為不可思議的就是崇德根本就沒有認識到這樣的危害。
在這支遠征軍的幫助下東瀛皇家地位得以重振聲威貌似欣欣向榮的朝政隱藏了無數的禍端。光是武鬆埋藏的就不知道凡幾別的不敢說如果那個東瀛天皇真的按照那些大儒說的去做那他也離亡國不遠了。現在的武鬆是打得起治理不起與其這樣還不如慢慢腐化這個國家等過段時間再把死囚驅趕到他們的沿岸……
就在崇德天皇對武鬆感激涕零的時候武鬆已經做好了接收東瀛的準備。不過現在還不急先讓他們亂兩年再說相信那些大儒可以在東瀛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先給他們一個驗證自己的機會省的天天跑到自己那裏浮誇什麽治國之策。
好心辦壞事是最讓人痛惜的武鬆很聰明的用非暴力手段處理了這件事相信最嚴謹的史官也說不出他什麽毛病來。
同年七月方臘再次進京與他同來的不但有二百萬兩回款還有三匹汗血寶馬。所行押送貴重是一方麵再就是他想和武鬆談談西北邊陲的戰事。在方臘的眼裏現在的回鶻幾盡中空完全可以一戰而下。彪勇悍戰的蒙古人很好的演繹了鷹犬這個角色區區幾千人馬就把回鶻攪得雞犬不寧。方臘相信現在自己隻要一支精騎就可以平定西北。
可惜武鬆並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不是武鬆變得心慈手軟了而是他覺得還不到時候他的目的可不止回鶻一地整個西北乃至整個絲綢之路的盡頭都是武鬆的目標。要嗎不戰、要打就一戰而定西北。
為了防止方臘衝動壞事武鬆隻能向他提前報露出自己的意圖。直到聽完後方臘才轉怒為喜並且由衷的佩服起武鬆來自己缺少的就是武鬆這種大氣如果自己當年也能有武鬆這種霸氣……想到這裏方臘情不自禁的打了個寒戰。如果自己真的那麽完美那武鬆還會不會留下自己?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且不管方臘是如何猜忌武鬆的心思方臘走後武鬆就再次忙著舉行科舉大事。這已經是華國立國後的第三次科舉了。前兩次的中舉考生都被武鬆委以重任但是武鬆這次卻要換換花樣。由中舉的考生替換無能的官員剩餘者才會繼續被派往外省赴任。武鬆這麽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要告訴天下的讀書人赴任並不代表就有鐵飯碗。哪怕你沒有錯隻要有比你更優秀的你就會被無情的淘汰。想要繼續做官老爺想要做人上人那你就要玩出命來做點成績否則隻能被淘汰
武鬆現在也不害怕了自從經過幾次肅殺和外放之後那些言官清流再也不敢亂放厥詞了。至於那些以死相諫的……真敢這麽做的早就死光了這種人已經在華國內絕種了至少在武鬆統治時期內是不會遇見與他相抗的清流了。
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政績審查各地官員的好壞武鬆早已銘記於心除卻那些平庸而又勉強升任的麵臨淘汰的官員竟有近百人之多。這百人都不是犯官、他們也沒有錯、他們隻是無能而已。為了這些人離職後的出路武鬆著實費了不少腦筋這些人雖然略有無能可卻多以強過那些市井小吏。用之不當、棄之可惜、再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武鬆隻能在開一間獨特的學院那就是後備官員培訓學校簡稱官校。
官校的課程很複雜卻也很簡單說白了就三項合理的運用人才、合理的援用物資、以及分案解疑。
時光如逝、經過幾天的審卷評估之後、這次的榜單終於出來了。遼國、西夏的舉子隻占十之一二其他大部分的名單都被江南的學子占據了就連武鬆最早占據的山東河北等地也是寥寥數人中舉。武鬆看著這份詳細的榜單深深皺起了眉頭這些核審的官員都很盡心上榜的舉子平的也是真才實學可是武鬆就是高興不起來。
最初的兩年還算錯西夏、遼國等地也多有舉子上榜可是這些人都是崇仰漢家文化的高官富族子弟經過兩批的篩選之後夏遼兩地的舉子明顯有斷流的特征。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加以留心很容易再生出別的變故。為了穩定夏遼兩地的民心為了鼓勵夏遼兩地的學子武鬆特意又在落榜的舉子中選取了二十名恩賞舉人並且把他們派往官校任學。
為了華國的興盛武鬆可算是煞費苦心了!無論近的遠的、善的惡的、武鬆統統做了一遍剩下的事隻有盡人事聽天命了。
1116年三月、在農忙的春耕過後武鬆終於決定對南宋下手了這也是大戰的前兆……
(本書可能又要上分類推薦借此機會本書將要再次小小爆一下。喜歡鐵血的朋友們不要錯過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