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田舍郎

字數:3625   加入書籤

A+A-




    這時候,張正書和張根富已經在吃早餐了。

    在汴梁,不管是城裏的坊戶,還是城郊的住戶,一般都不喜歡自己煮早餐——因為汴梁城中,早已有小販做好早餐,等待顧客上門了。不僅有湯餅(也就是麵條),饅頭,包子,糕點、團子、粽子等數以百計的早餐種類,還有各式各樣的羹湯。而且,還會隨著季節不同,這些菜式也不相同,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等等,一應俱全。

    再加上汴梁城不關城門,沒有宵禁,何必那麽麻煩自己去煮早餐呢?

    特別是“大桶張家”這種富豪之家,隻需遣人專門買食便是了。甚至於,“大桶張家”做飯也很少,生火不過是蒸些麥飯給家仆吃而已。這麥飯裏麵還有麥麩,很少粗糙,大戶人家是不吃麥飯的,隻吃白麵。

    “軒奴啊,來來來,這是你喜歡吃的滿麻胡餅,還有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筍蕨餛飩、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張根富如數家珍地說道,這也確實刷新了張正書的認知。一頓早餐,居然能吃出豐盛大餐的感覺。

    “嗯……”

    張正書輕輕應了一聲,拿起了一個“王樓梅花包子”,吃了起來。然而,他心中卻是泛起了波瀾。

    哪怕這是“大桶張家”的日常操作,可張正書還是覺得,不過早餐而已,是不是過於奢侈了?

    好在那個倒黴蛋的記憶告訴他,這裏沒吃完的東西,一般都是賞給家仆、養娘的。但是,也不會完全不浪費。隻是剩的菜肴,都給拿去養豬了。沒辦法,“大桶張家”看似做放錢生意的,但其實骨子裏還隻是一個地主。坐擁田宅無算,養豬那隻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副業而已。“大桶張家”不僅養豬,還養雞,養鴨……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時候的宋人已經知道要想土地多產出,就需要漚肥。家畜家禽的糞便,就是最好的肥料。再加上“大桶張家”每天浪費不少糧食,丟掉也怪可惜的。於是,斤斤計較的張根富便決意養豬,養雞,養鴨,消化掉剩菜剩飯。

    這也是為什麽中國資本主義總是萌芽而已,沒有再進一步的緣故。

    哪怕是宋朝的商賈賺了再多的錢,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買地,而不會是繼續擴大生產,繼續研發新產品。也許根植在骨子裏的糧食為上的觀念太重,中國人對饑餓的記憶太過深刻,這是怎麽也打不開的桎梏。再加上儒家到了這時候,也走進了一個死胡同中,拒絕一切劇烈的變革——從王安石變法就看得出來了,儒家已經沒有憂患意識。

    更何況資本主義的開始,絕對是血腥而殘酷的。正如《資本論》說的,資本從來到這世間開始,渾身上下都沾滿了血汙。因為資本主義自帶的壓榨性,被陳勝吳廣注入反抗基因的中國人,哪裏會甘於被壓榨?別說是底層百姓了,甚至士大夫都不同意——人都被工廠奪去了,誰給他們種地啊!更不要說,中國一貫的思想主張和中國人的價值觀認同,都不會允許羊吃人這種事發生的。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情懷和樸素的仁愛思想,也會杜絕這種情況。

    就好像“大桶張家”一樣,你可以放高利貸,可以魚肉鄉裏,兼並土地。但表麵上,你一定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員外,不然你看鄉裏鄉親的口水,會不會把你噴到死?

    所以,赤果果的壓榨、把人性中最自私自利一麵暴露出來的、利潤至上的資本主義在中國是一定沒有市場的。哪怕是商業如此發達的宋朝和明末,都無法真正成長,是因為資本主義這東西根本得不到士大夫、地主和百姓的支持。這要是能成,那才是怪事。更何況,除了宋朝以外,哪一朝的商人不是在最底端,被人看不起的?

    便是在宋朝這時候,雖然“大桶張家”錢多得幾能富可敵國,可是到汴梁城一打聽,便是最底層的百姓,都會對“大桶張家”嗤之以鼻:“不就是個放錢的錢民麽!”

    看看,這種環境下,想要推動資本主義的發展,實在太困難了。

    一頓早餐能吃出這等感慨,張正書也是佩服自己。

    沒辦法,隻要是大致知道曆史進程的人,穿越到了北宋這個年代,肯定會覺得惋惜。明明已經走到了曆史的十字路口,卻硬生生錯過了這機遇,這叫“天授拂取,反受其害”。於是,便有了靖康之恥。

    “如果提高糧食的產量,是不是能解放更多人手呢?”

    張正書腦子裏不由自主地冒出了這個想法。

    “軒奴,在想什麽呢,心不在焉的?”

    張根富雖然溺愛張正書,但是卻不懂犯法。好在張正書對他並沒有什麽感覺,畢竟在張正書的潛意識裏,這並非是自己的父親。

    “那個……我想知道,咱家有多少田地?”張正書原本想叫張根富“爹爹”的,可話到了嘴邊,不知道為何總是說不出口。

    張正書突兀地問這個問題,讓張根富有點難以回答。

    “這個為父還真的不太清楚……張通,張通!”

    張根富叫來了管家,問道:“如今在張家名下的田地,有多少了?”

    “回官人,足有五千頃,尚有許多未曾詳細記錄的……”管家張通恭恭謹謹地回答道。

    張正書差點沒嚇一跳,他知道,宋朝一尺的距離是非常接近後世的一尺了,十尺為一丈,一畝是六十平方丈,百畝為頃。那五千頃,到底是個什麽概念?估計汴梁城外,方圓百裏都是張家的土地了。

    這樣的土地兼並,居然沒人管嗎?張正書震驚莫名,這在後世,估計也就東北三省那邊的農場才會有這麽多土地吧?

    “隻是……官人,我們的田地都十分零散,連片的不多……”管家張通支支吾吾地說道。近些年都是管家張通在管理放錢的事務,張根富已經很久不管了。這大概是因為張根富認為放高利貸,逼迫人家賣兒鬻女,十分有傷天良。所以,就把放錢一事托付給了管家。

    其實不管是誰放錢,都要雇請“行錢”為代理人,代為放債經營。至於利息,共同瓜分,瓜分比通常是五五開。

    於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張家的田地越來越多,佃農也越來越多。

    聽了管家張通的解釋,張正書才恍然大悟。

    “那正好,我欲尋幾畝好田,親自耕種。就麻煩通叔你代為安置一下,找幾個佃戶與我。”

    張正書淡淡的語氣,對於張根富卻不吝於晴天霹靂。

    “兒啊,為何有書不讀,要去做那田舍郎?”

    張根富雖然是商賈,但有了錢之後,也是瞧不起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他原本想著,就算張正書不考科舉也好,起碼也學習一下做生意,管理家裏的田地。可沒想到,張正書卻說要去學別人耕種,他一下就急了。張家有家資千萬,為什麽要遭那個罪呢?(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