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根源所在

字數:3028   加入書籤

A+A-




    管家張通不敢置信地看著張正書,隻是被人打中後腦勺,就能開竅?這樣的好事,他想來一打!不過,這張小官人差點就嗝屁了,才換來的開竅,管家張通還是不要了。

    隻是這小官人自從吃了那次虧之後,就好似換了個人似的,倒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雖然不時有“驚人”的舉動和“驚人”的言論,但總的來說,比之前好太多太多了。

    張正書當然不知道這個管家在想什麽,他現在很苦惱,都快秋季了,麥子都要收割了,種什麽農作物好呢?

    “小官人,你在想什麽呢?”

    來財雖然有點傻愣愣的,隻不過是他沒什麽見識,不太懂人情世故。但是,他不傻子,看得出張正書在緊鎖眉頭,肯定是在想事情。

    “我想知道,這汴梁城附近,農戶都種些什麽東西?”

    張正書也覺得奇怪,一路走來,除了小麥還是小麥,怎麽就沒人種其他東西啊?

    “小官人,這可多啦!像麥、粟、豆、稻、黍都是有種的。你看看,那可不就是粟米?”來財是農家子弟出身,對於農作物的認識很到位,起碼比張正書到位多了。張正書在重生前,是典型的南方人,除了認識水稻以外,連小麥都隻是在網上見過圖片而已,這麽近距離接觸小麥都還是第一次。所以,別說什麽粟米了,張正書根本就沒見過啊!

    “這是粟米?”

    張正書示意車夫停車,然後來到路旁,近距離觀察這粟米。

    這粟米差不多成熟了,好似“狗尾巴草”一樣垂下來,上麵還有不少的細毛。然而,張正書不知道的是,這粟米確實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選育馴化而來的,性喜溫暖,適應性強。在後世那個環境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的黃河高原,或者是西北幹旱地區,鹽堿地上,土地貧瘠的地區,都能見到粟米的蹤影。因為粟米耐幹旱、貧瘠,不怕酸堿,這也是因為它曆經數千年曆史都沒有被淘汰的原因。

    不然,以小麥和稻米的產量,分分鍾就把粟米擠得沒有生存空間了。

    不過,學過中學曆史的張正書知道,在唐朝時,小麥、水稻的地位上升,粟的地位開始下降,但主糧排序依然是粟第一,麥和稻分列二三位。但是到了宋代,水稻的上升為最主要的糧食,小麥的種植麵積和產量也超過粟米,所以中國的主糧變成了稻第一,麥第二,粟第三的局麵。

    大概是由於安史之亂後,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多少年來形成的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方世界漸漸開始向南方傾斜。在北宋,稻米不僅是南方人的主糧,也是北方很多城市,甚至是軍隊、官員們的糧食。然而,在飲食習慣影響下,粟米的地位還是得到了鞏固,便是到了後世,粟米依舊是中國人的第三主糧。

    “為何此地還種粟米?”

    張正書覺得奇怪,粟米的產量,明顯小於水稻、小麥,汴梁城的坊戶、達官貴人喜歡吃小麥製成的饅頭、糕點,這個張正書能理解。但張正書卻不明白,為什麽還種著產量較低的粟米?

    管家張通倒是給出了個解釋:“小官人,這汴梁城裏的粟米少啊,一鬥粟米,能賣一百八十文,且你看,此地不比其他田地,貧瘠且少肥,種麥收成不多。若是種粟米,卻能得到種麥一樣的所得,何樂不為?”

    張正書明白了,這中國的農民也不傻啊,相反還很精明。

    來財也說道:“地貧種粟,地肥種麥,我家亦是如此種的……”

    管家張通卻突然說道:“若是往年尚有常平倉時,何至如此?隻是這常平倉法,被熙寧變法這麽一攪,已然作廢。”

    張正書一愣,常平倉法?怎麽這麽耳熟啊?“哦,想起來了,曆史書上也學過啊,這是不錯的製度啊,為什麽作廢了呢?”

    不用張正書問,管家張通繼續說道:“元佑年,司馬相公拜相,各級常平倉由提點行獄、州、縣官所掌,不再專管專用,遂廢。”

    雖然管家張通語焉不詳,但張正書很快就聽出來來了。大抵上,熙寧變法時還是好的。為什麽呢?看張通的語氣就知道了,很是痛恨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為什麽呢?因為王安石變法同時得罪了地主階級,得罪了商賈,還得罪了士大夫,不失敗才是怪事。但是,也不是沒有可圈可點之處。

    但凡敵人支持的就反對,這是階級性質所決定的。張家既是商賈之家,也是大地主,肯定是痛恨熙寧變法的。既然張通說變法之後的常平倉不好,那肯定是因為常平倉斷了張家的某條財路,才會這樣。

    雖然張正書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根據那個倒黴蛋的記憶,張家在收佃租的時候就可見一斑了:豐收年的時候,穀價低,所以要交多很多佃租;但是呢,到了發洪水,或者幹旱的年頭時,張家卻不怎麽賣糧,等到糧價升上去了才開賣,這樣來謀取暴利。熙寧變法之前,和熙寧變法失敗後,張通卻不說什麽了,證明原先的常平倉法,有漏洞,有地主、商賈可以鑽的漏洞。不然,王安石變法怎麽那麽多人反對?這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啊!

    中國曆來以農為本,糧食可是大事。俗語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可如今的北宋,已經失去了對糧食價格的掌控,幾乎完全掌控在商賈和地主的手中,這說明了什麽?北宋的統治根基已經動搖了。

    為什麽無法重啟常平倉了呢?張正書腦子裏第一時間想到了“三冗”——冗兵,冗費,冗官。換句話說,北宋朝廷裏沒錢了!

    張正書歎息了一聲,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北宋看似繁華的表麵,內裏已經暗潮洶湧。怪不得當今官家啟用元豐新法,重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奮力勵精圖治卻收效甚微,還把自己的身子搞垮了。主要是,宋朝到了這個時候,“三冗”問題已經很突出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