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知我者
字數:3159 加入書籤
“嘻嘻……”
李師師見張正書這麽一本正經地吹噓交趾有多好,實在是忍不住,偷笑了起來。
原本還沒什麽的,張正書覺得自己這個戰略意圖是為大宋量身定做的。可是被李師師這麽一笑,一下就破功了。說實話,美女的“嘲笑”,對男人的打擊還是很大的。張正書就一下子變得自我懷疑了起來:“我說得不對麽?”
李師師慢慢地收斂了笑意,然後才說道:“小官人果然是與常人不同,尋常人哪裏知道交趾是甚麽地方?更別說它是否富庶了……”
這是實話,如今汴梁城的百姓就好似後世魔都人一樣,除了本地人以外,看誰都是鄉巴佬。這種優越感,甚至整個宋朝都一樣。除了宋朝之外,哪裏都是夷蠻之地。這也是獨尊儒術的不良後果之一了,任何一個學術沒有了競爭對手,那它必定是失去活力的,趨向穩定的。從短期來看,獨尊儒術似乎有好處,但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來說,任何學術被奉上神壇,那它就必定開始走下坡路。儒術自己都明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卻偏偏喜歡排擠對手,讓自己一家獨大。後果之一,就最能體現就是在宋朝了。
可以說,宋朝皇帝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維護地主豪強的利益,崇文抑武,極力打壓武人和尚武精神,甚至出現了在前線為國廝殺的英雄,不及在家讀書的紈絝子萬分之一的謬論。這種情況下,儒家是根本沒有對手,理所當然的就開始不思進取了,程朱理學不就是在這土壤裏誕生的麽?
這種文化上的心理優勢,在宋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曆朝曆代的中國人都是這樣的,看任何外族都是夷蠻,因為文化優勢太大啊!可宋朝偏生忘了一點,文化也是要用刀劍來說話的,看看漢朝,看看唐朝,甚至東漢末年,都能吊打外族。而宋朝呢,基本是被吊打的——沒辦法,軍製決定了宋朝軍隊的孱弱,再好的士卒,再優秀的將領,被文官瞎胡亂一指揮,被監軍一通指手畫腳,得了,完敗。
可以說,現在宋朝是個矛盾所在。
出海航行過的宋人,當然知道海外天下有多大,但沒出過海的宋人卻無法理解。眼光局限於一隅,隻放在土地上,為了兼並土地,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要不然,宋朝不會這麽積貧積弱。
是不是很矛盾,為什麽看似繁榮的宋朝,積貧積弱這麽厲害?其實一點都不矛盾,從宋朝多如牛毛的起義就能看出來了。宋朝的曆史,簡直就是一部起義史。中國農民,唯有在活不下去的時候,才會揭竿而起的。這都是因為宋朝看似稅賦極低,但是苛捐雜稅特別多,沒辦法啊,朝廷都沒錢用了,國庫都能跑老鼠了,支出還那麽大,怎麽辦?隻能剝削農民了啊,農民活不下去了,自然就隻能造反了。不過,宋朝的手段還是很高超的,首先知道但凡起義,沒有讀書人是成不了氣候的,所以宋朝優待讀書人,甚至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刑不上士大夫。其二,把廂軍當成是勞動力,代替百姓徭役。其三呢就是小作坊特別多,工商業的發展大大減少了土地依賴。其四,就是在災荒時,不斷把青壯招入禁軍,免得他們鬧事。
宋朝的黑暗,張正書來到宋朝之後,感受頗深。
如果是按照曆史來說,這其實是無解的。但是,張正書出現了,他有信心憑著係統,把宋朝帶出這個泥沼。首先呢,宋朝需要調整方向,不要再糾纏於燕雲十六州和河套了,因為本身的積弱,打這兩個地方,等於賠錢啊!賠錢的戰爭,是絕對能拖垮國力的。
“我隻是覺得有必要讓朝廷知道,世界之大罷了。”
張正書淡淡地說道,“何必執著於河套?我敢保證,河套所能產出的糧食,交趾都能做到,甚至比河套還要多。若是我大宋再不要臉一些,把真臘、占城、大理都滅國了,那國力就更加強大了。”
聽了這話,李師師突然覺得,這樣的張正書像三國時的周瑜一樣,似乎不把戰爭當一回事。這樣的人,實在有些可怖。
“小官人,你……”李師師差點以為張正書真的得了癔症,被那章衙內打得傻了,刀兵之事,豈能這麽草率?
“若是朝廷知道,大理國、真臘和占城,都有大量銅礦、金礦和銀礦的時候,你覺得朝廷會出兵嗎?”
張正書可不相信什麽溫情脈脈的“以理服人”,隻不過限於消息不流通,所以這時候的宋人,真的以為那些外國,就是窮山惡水,什麽都沒的。什麽都沒的地方,值得去打嗎?肯定不會去打啊,那豈不是虧本了?
別人不知道,可張正書知道啊!前一世到昆明旅遊的時候,他就聽說了東川銅礦的大名,而且關鍵是有一半以上的銅礦,是可以露天開采的。在技術不發達的宋朝,能露天開采的銅礦,就是最大的殺器!張正書可想而知,如果朝廷知道了這事,估計就會放棄河套,轉而進攻西南了。
李師師則好似不敢置信地看著張正書:“小官人,你是如何知道這事的?”
張正書淡淡地說道:“大理國銅礦,在東漢時就開采了。”
李師師算是服了,像張正書這種“不務正業”,不讀詩書的人,居然對這種事這麽熟稔,簡直就好像一個陰謀家一樣,到處慫恿著朝廷進攻別國。這種人,她覺得很可怕。
“小官人,奴家算是服了……”
李師師還以為張正書是英雄一樣的人物,卻不料他的心大到這種地步,一時間有些難以接受。“……隻是如今天色已晚,奴家就不打擾小官人撰寫文章了。”
見她委婉地表達了告辭,張正書也不會強留她在這。笑了笑,說道:“李行首,今日之事不過是我一家之言,切勿再傳外耳。”他也怕啊,那傳說中的“皇城司”,會不會突然請他到詔獄裏喝茶。
李師師點了點頭,再次帶起了麵紗,然後再施了個萬福,便走出了前堂。
張正書看著她婀娜多姿的背影,心中想著:“看似仰慕英雄的李師師,也不過是葉公好龍罷了。”
想到這裏,張正書突然大聲地說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