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保守改進

字數:2906   加入書籤

A+A-




    而其能夠將特洛德他們壓製的不敢抬頭的原因,還是因為彗星所使用的這門77毫米HV75主炮。其在穿甲能力上麵有著相當優秀的表現,這一點,是安德烈他們所使用的85毫米ZiS-S-53主炮完全不及的。

    對比起英軍原版的17磅炮,在使用APCBC(被帽穿甲彈)的情況選,其在500米上能夠擊穿30度傾斜的109毫米均製鋼裝甲,雖然比原版的150毫米要低不少,但是仍舊是一門相當不錯的主炮。

    而其能有如此之高穿透力的原因,還是因為其炮彈的初速度是相當之高的。對比起當時同種類型的戰車,可以算是一個上乘的產品了。

    不過呢,要是他們使用的是APDS(脫殼穿甲彈)的話,那麽其的穿甲能力,還是會上一個檔次,達到一個相當恐怖的結果。這一點,不要說安德烈他們的136工程了,就是特洛德他們的豹式,也是望塵莫及的。

    隻是,不管是在配備數量,還是在實用性上麵,APDS的能力卻還是不太能讓人靠得住。這不是說他的穿甲能力不夠,而是其在射擊精度上麵是不太能令人滿意的,尤其是在風速較大的情況下,脫殼穿甲彈,更是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曾經有英軍裝甲兵坦言過,在一般能保證精度的前提之下,一般的炮彈,也就是被帽穿甲彈還是能保證擊穿大多數目標的。此時使用脫殼穿甲彈,無疑將是一種浪費。

    而在被帽穿甲彈無法擊穿目標的情況下,脫殼穿甲彈在這種距離上,精度也就沒有辦法保證了。也就是說,脫殼穿甲彈在很多地方都沒有用武之地,這也讓英軍本身,開始思考這種炮彈到底該放在什麽地方比較合適。

    說完了彗星這門主炮的威力,那就說其和克倫威爾相比,改動最大的炮塔——首先從外觀上麵看去,其的炮塔就要比克倫威爾的要大。

    而在裝甲防護上麵,其也是相較於克倫威爾來說,更加堅固了一些。其正麵和炮盾為101毫米的鑄鋼,而側麵和後麵分別為63和57毫米的軋鋼,至於頂部則是25毫米的軋鋼。

    很顯然的,雖然說特洛德他們的豹式在炮塔裝甲上麵是個缺點,但是比起豹式的裝甲來說,彗星的炮塔裝甲則更加的脆弱一些。因為,其在裝甲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還是依舊采用了英軍傳統的垂直裝甲設計。

    而說到垂直裝甲,那麽繼承了克倫威爾車體的彗星,就依舊還是存在著一個致命傷——防彈外形較差。

    在開戰之初,很多國家其實都使用的是垂直裝甲設計,這裏包括英國、美國、部分蘇聯戰車,甚至是現在在坦克製造層麵上麵,頗有高度的德國。

    如果要真說起來的話,法國人或許還真的是當時少有的,有‘浪漫主義’的設計的國家了,其的傾斜裝甲設計,雖然還遠沒有後來的蘇聯成熟,但是卻已經算是半個先驅了。

    隻可惜,其在坦克戰上麵的失敗,讓這個‘先驅’還未發揚開來,就已經胎死腹中了。而後,在和蘇軍的較量之中,認識了傾斜裝甲的防彈外形是有多麽好之後,德軍也開始逐步放棄他們垂直裝甲的設計,而大膽學習蘇軍的方案,改為傾斜裝甲。

    在這裏,法國人的劍走偏鋒就暫且不談了,美國和德國雖然在坦克的製造工藝上麵,非常瞧不起蘇聯。但是卻不得不佩服蘇聯人是如何設計出,防彈外形如此之好的坦克的。

    當然了,他們在懷疑這一點的同時,也在懷疑那好幾個斯拉夫民族壯漢,是如何能擠進這樣一輛內部空間十分狹窄的戰車,並且還能發揮出作戰效率的……

    在這裏,美軍開始學習了蘇軍的低矮外形,讓很多戰車變得更加低矮一些,在這裏麵,切爾西所使用的T23就是一個嚐試,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上麵來看,其在戰場上麵的表現,確實還是要比謝爾曼強不少。

    而德軍,由於設計上麵的弊端,沒有辦法降低車高,所以隻能在裝甲上麵做文章。而豹式也就是這麽出來的,對比起虎式這種重型坦克來說,豹式中型坦克,在正麵防護上麵,反而是有著更加出色的表現。

    但是呢,就在其他國家開始學習的時候,英國人的固執勁頭卻上來了,他們還是對於垂直裝甲的設計不死心,雖然不得不誇一下他們改裝出來的17磅坦克炮的性能,但是在坦克防彈外形的設計上麵,他們無疑是做的最差的一家。

    (PS:這裏指的是防彈外形,並非防彈性能,請區分對待。)

    不過就算是如此吧,彗星的防彈性能,還是較克倫威爾有一定的提高——其的車體正麵裝甲厚度,從克倫威爾的64毫米變為了76毫米,車體頂部則由20毫米變為了25毫米。雖然依舊有些可憐,但是畢竟還是提高了。

    在動力上麵,由於彗星和克倫威爾同樣采用了600馬力的發動機,加之彗星的改裝使車重有所增加,所以這方麵不增反降——其的單位功率從克倫威爾的22馬力/噸降為現在的18馬力/噸,而在極速方麵,其也由克倫威爾的61千米/小時降為現在的51千米/小時。

    這也就使得克倫威爾引以為豪的速度優勢,打了一個折扣,隻是其在現階段來說,還是相對十分不錯的。

    而在機動性上麵還有一點要提,那就是彗星和克倫威爾雖然同樣使用了‘克裏斯蒂’式懸掛裝置,但是由於彗星在車重上麵更加的突出。所以,在原來五個大負重輪的基礎上麵,增加了四個托帶輪。而就是這四個托帶輪,使得彗星在高速行駛的時候,震動反而是要比輕量型的克倫威爾要小很多,乘坐的舒適性自然也就上去了。

    隻是,僅僅是這種程度的平穩增幅,對於在能跑到50KM/H的高速的彗星來說,其在如此之高的速度之下射擊時,對其的幫助並不算太過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