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三清山
字數:3789 加入書籤
三清山[1]集天地之秀,納百川之靈,是華夏大地一朵風景奇葩。她兼具“泰山之雄偉、黃山之奇秀、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青城之清幽”,被國際風景名家譽之為:“世界精品、人類瑰寶、精神玉境”。她以梯雲嶺、南清園[2]、萬壽園、西海岸、玉京峰、陽光海岸、三清宮、玉零觀等十大景區引人入勝。山的東南麓水連三清湖,山光水色,溶洞奇石,美不勝收。1988年8月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8年7月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現為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3]三清山[4]以“絕”驚世。峰巒“秀中藏秀、奇中出奇”,是“雲霧的家鄉,鬆石的畫廊”。奇峰怪石、古建石雕、虯鬆麗鵑、日出晚霞、響雲蕩霧、神光蜃景、珠冰銀雪異美無比。“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觀音賞曲”惟妙惟肖。旅行家讚曰:“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三清山聚“仙”顯名。玉京、玉虛、玉華摩天柱地,峻拔巍峨;蓬萊、方丈、瀛洲翠疊丹崖,蔥鬱流麗;瑤台、玉台、登真台鬆奇岩怪,空靈清虛;龍潭、玉簾、冰玉洞飛瀑流長,灑脫飄逸;猴王獻寶、老子看經、媽祖導航氤氳飄緲,渾然天成。三清山得“道”彌彰。東晉葛洪“結廬練丹”於山,自古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譽。宋尤其是明以來三清宮等道教建築依山水走向,順八卦方位,將自然景觀與道家理念合一,方圓數十裏,道風濃鬱,道境昭然,玄謎隱奧,有天下第一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今有人考為明代失蹤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終隱藏身之所。三清山
三清山居“位”獨優。地當浙贛之交,東達滬杭,南通閩粵,西迎荊楚,北望蘇皖,接黃山而攜龍虎,近武夷而處其中。浙贛鐵路、滬瑞高速、景婺黃常高速、320國道和205國道,與景區旅遊專線、環山公路緊密相連。
景觀掬趣
三清山數序景觀掬趣一、一尊福地仙峰:“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二、兩條空中索道:東部金沙---女神峰索道;南部東坳---梯雲嶺索道。三、三大罕世絕景:東方女神、巨蟒出山、觀音賞曲。四、四處登山遊道:東部金沙、南部東坳、北部汾水、西部八際登山遊步道。五、五個景觀特色:奇岩妙肖三清,秀峰碧染天際,鵑花錦鏽巒影,彩雲變幻仙境,玄道建文福地。六、六枚國家稱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七、七居世遺名錄:中國第七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風景區。八、八卦宮觀布局:三清福地道教宮觀建築呈雙重八卦圖式獨特布局。九、九九歸一和合:三清福地石刻景觀命名巧妙鑲嵌數字,呈現九九歸一、天人合一、釋儒道交融的和合景相。十、十大分區一統:三清山現有十大分景區,它們是1、南清園景區;2、三清宮景區;3、玉京峰景區;4、西海岸景區;5、東海岸景區(陽光海岸景區);6、萬壽園景區;7、玉零觀景區;8、西華台景區;9、石鼓嶺景區;10、三洞口景區;11、西海岸棧道。十大分景區歸口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實施大三清發展格局。另外,距離風景秀麗的東錢湖僅五公裏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三清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東部門戶玉山、德興兩縣(市)交界處,東鄰浙江省,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緯28°54’、東經118°03’,緊靠浙贛鐵路幹線和滬瑞高速公路。古為饒、信、衢三州之會。主峰玉京峰海拔米,因山有三峰,名為玉京、玉華、玉虛,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巔,故名。三清山南北狹長,景區總麵積229平方公裏,由於長期地質地貌變化,形成了三清山別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飛瀑、峽穀幽雲等雄偉景觀。三清山
三清山具體詳盡的位置是,位於上饒市玉山縣紫湖鎮、懷玉鄉、南山鄉大部分範圍和德興市阪大鄉小部分範圍內。三清山金沙索道位於玉山縣紫湖鎮以北三清山金沙村,三清山南山索道位於玉山縣南山鄉東坳村。三清山東距浙江衢州90公裏,南距福建武夷山市115公裏,西距上饒市78公裏,北距安徽黃山市263公裏。景區總麵積229平方公裏,中心景區71平方公裏。玉山縣城是距離三清山最近的城市。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三清山曆來是道教勝地。相傳明建文帝稱讚它為“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361年),醫藥學家、煉丹術士葛洪到三清山結廬煉丹,至今山上遺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跡。三清山
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傳播者。三清山為曆代道家修煉場所和隱士的世外桃源。自晉朝葛洪開山以後,便為信奉道學的名家所向往而漸成為道家的洞天福地。“唐建老子宮觀,稱三清福地”。僖宗時(873-888年)信州守備王鑒奉旨撫民,到達三清山北麓,見此山風光秀麗,景色清幽,卸任後即攜家歸隱在此。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資重建三清觀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後因世亂,觀廢址毀。明景泰、天順年間(1450-1464年),江浙滁州詹碧雲親自規劃設計,並假手王霖後裔王祜出麵協助其事,對三清山道教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外層按照“伏羲先天八卦圖式”、內層按照“文王後天八卦圖式”、核心按照“北鬥星空圖式”隱秘布局,東從金沙龍泉橋,西從汾水步雲橋,至風門天人合一,到天門三清福地,終玉京峰頂,輟點命景,浮雕石刻,共興建宮觀、亭台、石雕、石刻、山門、橋梁、泉池等200餘處,使道教建築遍布全山,其規模與氣勢,可與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媲美。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內資源豐富,景點眾多,景觀“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中國著名散文家秦牧讚之為“雲霧的家鄉,鬆石的畫廊”,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朱暢中遊三清山後題“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看罷三清和黃嶽,三清定將勝黃嶽”。曆代名臣名家王安石、朱熹、蘇東坡等都在這裏留下了足跡。
編輯本段道教文化
三清山的興衰沉浮,始終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三清山道教文化開始於晉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擁有特殊地位。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361)年,煉丹術士、著名醫學家葛洪與李尚書上三清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還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跡。尤其是那口丹井,曆時一千餘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汪洌味甘,被後人稱之為“仙井”。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傳播者。
三清山
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士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唐(周)聖元年(639)年,朝廷為了加強統治,割衢州須江(今稱為江山市)之南鄉、常山之西鄉和饒州弋陽之東鄉,設玉山縣,遂將三清山劃為玉山縣所轄。其後,方士將化緣所得,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營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築--老子宮觀(此觀被稱為“三清福地”),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寧真宗篤信道教,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時,在三清山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方士們為了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內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書石像;同時建起的還有福慶觀、靈濟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們在天門峰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岩雕幹砌成一座六層五麵的風雷塔,此塔曆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上道教建築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朝廷把道教當作控製漢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進一步受到重視。此時三清觀內出現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他們專門從事道教活動,多時達幾十個人;更多的方士則信奉正一派派(不出。家),他們受道教經典戒規約束,諳熟各種醮禱儀式,在民間從事道教活動:一為從事陰事,超度亡靈,如做功德、關殮等;一為從事陽事,如打醮等。據元人魯起元在《遊三清山記》中說,此時三清山正在大動土木,擴建三清觀。觀內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神像;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等等。g(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