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佛
字數:3374 加入書籤
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麵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曆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隻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曆史。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岩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米,寬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峰,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岩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峰,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曆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誌》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曆史名人紛至遝來留下無數勝跡;李光縉、何喬遠、薑誌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曆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峰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群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征,從中隨步可見曆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峰,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台岩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淩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
有明威將軍泉州衛指揮僉事李瀚所書的“重興瑞像岩記”石刻碑文一方,記載了宋,明修建設和重修像岩的經過。與天柱對峙的羅漢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猶如一尊尊威武的羅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構成”五百羅漢”朝釋迦的神奇景觀。穿過石室左側的崖洞,豁然開闊,隻見三塊巨石恰似三條大蟒蛇,伸頭出洞,故謂“三蟒出洞”。古時在山崖的平台處,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勝景。崖璧上顯眼的“忘歸”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人流連忘返。g重要實物資料。石室左側
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弘一大師舍利塔左側摩崖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的石刻。右側為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廣淨法師舍利塔。由於弘一大師在美術、金石、書法、音樂、佛學等方麵的高深造詣,因此與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傳在泉州的墨寶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係其生前最後遺墨。亦名遵岩、星台岩。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周數百武,故名。曆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曆間,泉州太守薑誌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百丈坪坦平寬廣,臨風遠眺,近山遠水,無限空闊。晉水、洛江匯注東海,如雙龍入海,氣勢非凡,每每紅日東升,霞光萬丈,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明《閩書》載:遵岩,在左岩峰頂偏東,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周數百武,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焉。可遵,俗姓徐,南安人,微髭碧眼,狀如胡僧,而精修無憊,得施利,則縷經懺,繕橋道,構殿藏。朝散黃元功母病,夢人告曰:“得岩主供之,愈。”元功延可遵,母愈也。明《八閩通誌》載:上有百丈石。山陰有梵刹四區,峻峰迭獻,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遊焉。《泉州府誌》載: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其地周數百武,巨石偃亙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今圯。中有巨人跡,明王慎中讀書岩中。《泉州府誌》慎蒙記:山在棠陰裏,一名齊雲山,廣四十裏,郡之鎮山也。……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純陽,在山之巔,……。下洞一名紫澤,……。上有巨石,方百餘丈,有梵刹四區,適當其陰,而峻峰疊獻,寓目登眺,若置身青雲之上。外則大海環繞,一望茫然。天氣清明,則所謂日本、琉球皆可指見。真天下奇觀也。《清源山古詩集》清代蘇大山吟遵岩詩一首:高坪百丈晚來登,古木西風感不勝。大乘佛參唐賈島,瓣香人式宋廬陵。科名早歲驚先達,文字當年許中興。寂寞岩光山色裏,頹垣遠在白雲層。切時所作的“淚墨畫”。
編輯本段清源天湖
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岩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築材料取材於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岩,經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築特色,塔內頂部為蜘蛛結網的藻井仿木鬥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的空間效果;正麵壁上,鑲嵌的輝綠岩雕刻”弘一律師遺像”,係豐子愷先生悲泓一大師舍利塔泓一大師舍利塔1952
{{w{※{s{s{h{u{。{c{n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穀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創建於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為木構,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為仿木石構建築。石室內的宋代石雕釋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鑿而成,高4。62米,寬2米,作立狀。佛像莊嚴大方,端莊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佛教石雕藝術的瑞像岩明代石室瑞像岩明代石室瑞像岩是
增添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水景資源景觀,1993年市政府決定在主景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清源山上第一名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澤洞天穀地建設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清源天湖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麵12000平方米。工程於1994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舉行的中國中國旅遊交易會,市政府撥出專款,完善湖區的旅遊娛樂,休閑設施,其中環湖步遊道,虎乳茶莊,垂釣台,喜雨軒及配套設施已於2000年1月竣工。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麵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遊人在此品茗觀景,垂釣休閑,自得其樂。為再現泉山的曆史風韻,(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