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托莉雅
字數:17775 加入書籤
***本章節來源六九中文 請到六九中文閱讀最新章節***
阿爾托莉雅--《fate/stay-night》中的亞瑟王
“阿爾托莉雅
才剛過成年儀式的少女,在那一天,被國內的人這麽稱呼著
那是個戰亂的時代
戰亂的開端,是一個帝國的滅亡
原本應該是無敵的帝國,在眾多異教徒的侵略下等待著死亡
為了與異教徒戰鬥,帝國把原本守護一個島國的兵力調走了
那就是開始
她的國家失去了帝國的庇護,無法繼續獨力後,很快地分裂成了一個個小王國
異教徒的進攻
部族間,可說是自殺行為的內鬥
之後,就是被稱為”如夜晚般黑暗的日子”的長年征戰時期
就在這時,她以王的繼承者的身分出生了”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亞瑟王的本名並非artoria(阿爾托莉雅。這是根據奈須きのこ筆下的”アルトリア”推測出來的英文),而是另一個名字--artorius(音
“阿托利斯”)。反過來考慮,奈須きのこ也許正是以artorius為基礎、參考maria(瑪麗亞)、victoria(維多利亞)之類的女子名,才創
造出artoria這個名字。有學者認為”artorius”是一個羅馬氏族的名字,代表亞瑟王具有的羅馬血統。另一種說法是,”artorius”來源
於古英國原住民celtic(音”賽爾提克”)人語言中的”artos”和”viros”(bear、man),意為“有胡子的男人”,不過個人認為,那
個年代還沒有剃須刀之類的東西,有胡子的男人肯定比比皆是,所以”胡須男”應該不能作為名字這樣用來辨識身份的標誌...
雖然擁有金砂般發絲、銀鈴般聲音和碧綠色眼瞳的saber給人太多幻想的空間,然而阿托利斯幼年被寄養卻並非出於”就算身上有著王的宿命,不是男孩就無法繼承王位”這樣的原因。相反地,正因為阿托利斯注定要成為不列顛之王,所以他的父親king
utherpendragon(音”尤瑟.潘達剛”,即尤瑟王)才需要借寄養這一方法來保護他。
阿托利斯是其父尤瑟王的私生子,在此之前尤瑟王正室的孩子則是個女孩。正如fate中所提到的,這女孩就是亞瑟王同父異母的姐姐ordred(音“莫德雷德”)的生母。這些將在稍後詳述。
總之,作為家族唯一男性後繼、阿托利斯很不巧偏偏是個私生子。雖然王位必須是由男性來繼承,但私生子的身份又難免會遭到非議甚至暗害。於是,尤瑟王聽
從魔法師merlin(音“梅林”)的建議,由他將阿托利斯寄養在普通貴族家裏。連所寄養家的貴族都不知道阿托利斯的真實身份,當然阿托利斯本人也不知
情。因此,以寄居身份住在他人家中的阿托利斯,也未曾獲得特別的照顧。
然後終於有一天尤瑟王過世,國內形勢開始動蕩。主教聽從梅林的建議召集所有的貴族騎士,以石中劍選定新的不列顛之王。然而,沒有人能從岩石中拔出那
劍。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騎士們一致決定通過比武選王。阿托利斯也去了,但他沒有參加比武的資格,由他所寄養的家族的兒子kay(音“凱”,日後也成
為圓桌騎士之一)代表家族參戰。然而凱進入會場後才發現竟忘了帶劍,於是請求阿托利斯回家去取。阿托利斯趕回家發現大門緊鎖,所有人都去看比武了。隨後的
事不難想象,阿托利斯來不及返回比武會場取鑰匙,情急之下跑到教堂前拔出石中劍交給凱,這令所有人大驚失色。大家懷疑地把劍插回石頭裏,但就算重複了很多
次,仍然是除阿托利斯之外無人能將其拔出。就這樣,騎士們終於接受了新的王。從這天起,阿托利斯被尊稱為亞瑟王。
正因為無人知道這個男孩是尤瑟王的嗣子,所以就算有些騎士心有不甘,但還是不得不相信他就是神賜予不列顛的國王。從小過著寄居的生活的阿托利斯,這份辛苦終於得到了報償。
即位不久亞瑟王就娶了guinevere(音“格尼薇兒”)王後,作為嫁妝,王後的父親送給亞瑟王那張著名的圓桌。不過跟父親尤瑟王一樣,亞瑟王也有
私生子。比父親更大膽的是,他偷情對象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姐摩根。亞瑟王和這個孩子既是叔侄也是父子,這個私生子就是後來叛亂的莫德雷德。
亞瑟王在位期間,不列顛迎來了空前的統一和強大。他扶貧濟弱,建立起一個繁盛的王國,騎士精神和最早的騎士的行為準則就是在這時形成的。他從湖之仙女
那裏得到聖劍excalibur,通過十二次戰役最終成功擊退了自北麵來的薩克遜入侵。期間,圓桌騎士成為王國重要的一個部分。傳說亞瑟王的騎士最多時曾
達到一百五十名,騎士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在圓桌上議論國內事務。雖然他們也會因為政見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係,但隻有在圓桌上才沒有地位差異和君臣之
別,每個人都被允許自由發言。在這張富有傳奇色彩的圓桌上發生了許許多多傳奇故事,其中就包括尋找聖杯。
時間推移,亞瑟王的領土在不斷擴大。他統治了法蘭西,隨後最終擊潰日漸衰落的羅馬帝國,在羅馬大聖堂接受主教的加冕,這是亞瑟王傳奇生涯中最輝煌的一
段日子。天下太平之後,亞瑟王的興趣開始轉移到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上。他手下的騎士們或出於受命、或出於自願,相繼離開城堡去尋找傳說中的聖杯,這些人大都
有去無回。就這樣,圓桌上的騎士越來越少,強大的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這時,圓桌騎士--同時也是亞瑟王的第一位騎士--launcelot(音“蘭斯洛特”)與格尼薇兒王後的私情被曝光。蘭斯洛特逃走,格尼薇兒王後被
亞瑟王判處火刑。然而蘭斯洛特強襲處刑場救走格尼薇兒,逃到法蘭西建立起自己的領地。雖然後來蘭斯洛特顧慮名譽勉強交還了格尼薇兒,但亞瑟王依然發兵親征
法蘭西,留下表兄gawaine(音“蓋文”)和侄子莫德雷德管理王國。
莫德雷德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他發動叛亂殺死蓋文,欲強娶格尼薇兒(又是亂倫),並向回師的亞瑟王發動大戰。就這樣,在camlan(音“卡姆蘭”,又譯劍欄)戰役中,雙方軍隊血流成河兩敗俱傷。
故事的結局正如fate線所述的那樣,亞瑟王最終以excalibur殺死莫德雷德,而自己也受到莫德雷德的致命一擊,身邊隻剩下一名騎士
bedivere(音“貝狄威爾”)。亞瑟王請求貝狄威爾將excalibur交還湖之妖精,貝狄威爾連續兩次對亞瑟王說謊都未能如願,最終咬牙將
excalibur投入湖中。
瀕死的亞瑟王被仙女用船載向avalon(音“阿瓦隆”),傳說他最終葬在那裏,而人民都相信亞瑟王並未死去,他會再度回來拯救世人。據稱這是在公元452年。
(ii)thetruth史實
與其討論亞瑟王的性別,有一個前提來得更為重要,那就是亞瑟王“是否真的存在於曆史中”。公元830年前後,威爾士的一位僧侶nennius在
《historiabrittonum》(暫譯“曆史上的不列顛”)一書中記載了亞瑟王的事跡,這是被承認的關於亞瑟王傳奇的最早文字記錄。盡管古代英國
人抵抗anglo-saxon
(音“盎格魯薩克遜”,公元六世紀入侵英國的西日耳曼人)的地點跟亞瑟王的傳說有吻合之處,以及發現了camelot(音“卡米洛特”,傳說中亞瑟王
的王城所在地)甚至圓形石桌的遺址。然而非常遺憾地,考古學家們沒能在任何一處古跡、或者任何一件文物上找到亞瑟王的刻印。
持反對觀點的曆史學家們認為,就像羅馬的凱撒、阿拉伯的默罕默德和蒙古的成吉思汗一樣,假設亞瑟王是建立了獨立而強大的不列顛王國的偉大國王,那麽如
此光輝的名字就不可能不化為文物流傳後世。正因為找不到與亞瑟王對應的客觀存在,那麽亞瑟王傳說的其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但是即便如此,對於流傳了近一千年
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傳奇故事,要否定它的真實性,似乎比起去證明它還更要困難百倍。曆史學界關於亞瑟王是否存在的研究和爭執持續了上百年,至今仍然沒
有一方能作出具有壓倒性的舉證。
(ii)kinguther
pendragon尤瑟.潘達剛
“那是個漫長的,戰亂的時代
國王相信魔術師的預言,期待著一個優秀的繼承人
可是生下的小孩,並不是國王所期待的人
那孩子,不是男孩
就算身上有著王的宿命,不是男孩就無法繼承王位
少女被寄養給一個家臣,以一名騎士的小孩的身分而成長
雖然國王因此失望,但魔術師卻很滿意
本來,性別就跟成為國王是沒有關係的
更重要的是,魔術師相信,少女在預言之日以前必須離開城堡的這件事,才是真正的國王之證”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尤瑟.潘達剛是亞瑟王的父親。一般意義上認為他是羅馬的一位高級軍官,娶了賽爾提克女子。當羅馬軍隊從不列顛撤退時,潘達剛沒有離開。鑒於不列顛在擺
脫羅馬帝國的統治之後,仍然依照羅馬帝國的製度和模式運轉了一段時間,那麽尤瑟王很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名義上的不列顛之王。
亞瑟王幼年被寄養並非出於勵誌,也不是什麽因為是女性這種原因,更不是魔術師的預言。說來難堪,然而就是這麽一位地位相當於國王的統帥,亞瑟王卻是他
與其他人的妻子偷情產下的私生子。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幼小的孩子隨時可能成為權力爭奪的犧牲品,更何況是一個私生子。為了保護未來的繼承人,尤瑟王隻能把
孩子交給魔法師梅林,寄養在一位名叫ector(音“埃克特”)的騎士家裏。
(iii)merlin梅林
站在那岩石之前,少女在想些什麽呢
回過神來,注意到後麵站著一位沒見過的魔術師
“在要拔起那把劍之前,確實地想一下會比較好”
他說了,我不會騙你的,別那麽做
“拔起那把劍之後,你就不再是人類了喔”
他還說,隻要得到那把劍就會被人們憎恨,走向淒慘的死亡
她不可能不害怕
畢竟,魔術師確實地讓她看到了
看到拔出那把劍後,她會走向怎麽樣的一個末日
“---不”
可是,這讓少女下了決心
就算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她也用力地點了點頭
魔術師問了,這樣好嗎
“---有許多人在笑著。我想,那一定不會錯”
她的手搭在劍上
魔術師似乎很困擾地背過臉去
“奇跡需要代價。作為交換的,應該就是你最重要的事物吧”
留下了像是預言般的話語
--摘自fate線第十三日
merlin英文中的意思是“隼”。傳說裏梅林是一位精深的魔法師,其形象可以藉由今天我們在《魔戒》中看到的灰袍巫師甘道夫去聯想。不過,在亞瑟王朝的傳說中,梅林更多是以一位謀士和預言家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麵前。
正是梅林預言阿托利斯將成為不列顛之王,並向尤瑟王獻策將阿托利斯寄養出去。同樣,尤瑟王去世之後也是梅林向主教建議,在聖誕節時將全國的貴族騎士召
集到倫敦舉行祈禱儀式。石中劍在儀式中出現,所有騎士都不能將劍柄拔出,隻有阿托利斯成功了。可以推測這不過是梅林自導自演的一出戲:一把拔出即代表被上
帝選為不列顛之王的“石中劍”,也是一把隻能讓阿托利斯拔出的劍。假借上帝的名義宣布阿托利斯為王,非常簡單而有效率的計策。沒有人知道阿托利斯是尤瑟王
的嗣子,所有人都認為是上帝選出了他們的亞瑟王,梅林傑出的智慧與法力,最終讓亞瑟王平穩地接過了父親的王位。
亞瑟王繼位之後,梅林依舊盡心盡力地輔佐,但他的結局卻頗具戲劇性。傳說梅林因為愛上了nimue(音譯“怡妙”)--
湖之仙女vivien(就是給亞瑟王excalibur的湖之仙女,她們一共是三人:nineve,nimue和niniane)中的一位,而離開亞
瑟王,然而怡妙並沒有被這個老頭兒打動。因為梅林精通法術,仙女逼他發誓,“不得對自身使用法術”,然後才和他一起旅行。途中仙女想方設法擺脫梅林,但梅
林始終癡心追隨,最終不勝其擾的仙女騙梅林表演穿石魔術,趁他進入石頭時將石頭封印。梅林信守誓言沒有對自己使用法術,就這樣永遠地困在岩石中。
(iv)swordinthe
stone石中劍
“然後,預言之日到了
為了選出國王,國王召集了國內的領主和騎士
大家都猜想,既然是要選出最優秀的人當王,那就一定是馬上戰鬥吧
可是,在集合地點隻準備了一把插在石頭裏的劍而已
劍柄上有著黃金的銘文
”將這把劍從岩石中拔出的人,就應當成為不列巔之王---”
有許多騎士照著這銘文,抓住了這把劍
但是沒有人拔的出來,於是騎士們就照原先準備好的,開始以馬上戰鬥選定國王
那時少女還隻是騎士候補,沒有馬上戰鬥的資格
少女走近了四周無人的岩石,毫不猶豫地朝劍柄伸手
劍就像理所當然一般被拔出,周圍被光芒所包圍”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不列顛之王身份的象征。劍身上有這樣的銘文:凡能自石台上拔出此劍者,即為英格蘭的天命之王(原文:“this
stoneandanvilisdulybornkingofallengland”)。
雖然在很多地方石中劍和excalibur被混為一談,但在fate中清楚地顯示兩者並不是同一件物品:由士郎投影出來的是“石中劍”,而saber所持的則是excalibur。
事實上也的確是不同。石中劍是選定王所用的“天命之劍”,雖然在fate中很強大的樣子可以一瞬間殺死身為berserker的海格力斯7次,但實際
上它隻是作為象征王權的聖劍。從另一個角度說,劍身上過於繁複而華麗的紋飾也不符合作戰需要,所以它的作用更在表明權利和地位。再說石中劍本身就是梅林
trick(詭計)也說不定...
(v)excaliburand
avalon誓約勝利之劍和理想鄉
這裏使用了fate中的譯名,當然excalibur本身並沒有明確的字麵含義。傳說亞瑟王是通過梅林的指引,從湖之仙女vivien那裏得到這把聖
劍,擁有它亞瑟王就能戰無不勝。excalibur的鞘並不叫avalon,它作為excalibur的一部分並沒有其它的名字。據說隻要佩著鞘,亞瑟王
就不會流血也不會受傷。
至於avalon,倒是的確可以稱作“理想鄉”,是亞瑟王在卡姆蘭之戰受到致命傷後前往的秘境。avalon字麵意思為“蘋果島”,有些資料中也譯為“飛龍穀”,也許因為傳說亞瑟王最終葬在那裏的緣故。
(vi)arthur‘s12
battles十二戰役
“---之後
就開始被後人稱為傳說的,王的時代
新登基的國王,其戰爭有如軍神所為
王經常站在前線
敵人全都望風披靡
戰神.阿爾托莉雅
被歌頌作龍之化身的王,不可能敗北
十年沙場,十二場大戰,全都以她的勝利作結
那是一段專心地,以王的身份馳騁的日子吧
她一次也沒有回頭,一次也沒有受傷
她以王的身分成長,而又貫徹了她的義務”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大約在公元400年,日益衰落的羅馬帝國為了抵禦高盧人的入侵而從不列顛撤軍。羅馬帝國的統治模式隻繼續支撐了很短的時間,隨後本土的部族開始為爭奪
政權而頻繁爭鬥。這時,蘇格蘭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開始從北方侵入,逐漸占領了威爾士和英格蘭的大片土地。傳說亞瑟王在即位之後,籍由十二次對薩克遜人的戰
爭,最終阻止了薩克遜的繼續入侵。
這十二次戰役涉及很多古老的地名,因為精力有限,沒有去考證這些地名在今天的名字,但是附上它們的舊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依此去查找資料。
第一戰在themouthofthe
rivergleni(gleni河的河口);
第二、三、四、五戰在river
duglas,intheregionlinuis(linuis地區的duglas河);
第六戰在riverbassas
(bassas河);
第七戰在thewoodcelidon
(celidon森林);
第八戰在gurnioncastle附近,據說這次戰役中亞瑟王得到耶穌與聖母馬麗亞的保佑,不僅擊退了薩克遜人,並且對薩克遜人展開了一整天的追擊和屠殺。
第九戰在thecityof
legion(legion城);
第十戰在thebanksofthe
rivertrattreuroit(trattreuroit河岸);
第十一戰在themountain
breguoin(breguoin山);
第十二戰也是最後一戰,在the
mountbadon,在fate中也有提到的,巴頓山丘戰役。相傳亞瑟王在此役中,憑藉excalibur以一己之力殺死九百四十名敵人,薩克遜人完敗,不列顛在長年的戰亂後終於迎來了和平。
巴頓山丘之戰
(vii)theknightsof
theroundtableandactsofchivalry圓桌騎士與騎士精神
圓桌騎士的標記
“……時間持續地流動
其中,隻有一件事是共通的
不管在王座之上
還是在絕境之中
或是在戰場上
都沒有人向她說過話
就連騎士們講述各自戰績的華麗圓桌,在王出現的瞬間就都轉為沉默”
--摘自fate線第十三日
圓桌騎士幾乎成了亞瑟王朝最具代表性的標誌。相傳在亞瑟王迎娶格尼薇兒王後的時候,王後的父親、他的老丈人送給他一張碩大無比的圓桌,可以一百五十人同時入座。本來是一張除了出奇地大之外並沒有更多的特點的圓桌,亞瑟王卻將它發揚光大。
當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議論國事的時候,他們圍著圓桌而坐,沒有高位和低位,沒有君王和騎士之分。擁有不同膚色、出自不同種族、來自不同地區的騎士們平等發表意見,成為夥伴。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張大圓桌上發言,雖然享有無上的光榮,不過也是對嗓子的考驗...
不管怎麽說,圓桌是平等和世界的象征,亞瑟王不曾在這張圓桌上被他的騎士疏遠過。即便在騎士蘭斯洛特與王後格尼薇兒的私情成為圓桌上的話題時,許多騎
士仍然對亞瑟王忠誠有加。也是在這張圓桌上,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們發展出最初的騎士行為準則:勇氣、忠誠與自製,對君主效忠,對弱者謙讓,對貧者布施,
以及禮貌地對待女性。這就是為後世稱道的騎士精神。
(viii)theholygrail
聖杯
“然後,數次的戰爭以勝利為結束,統率幾個部族,處罰數百個罪人後。
“亞瑟王不懂人類的感情”
側近的騎士如此自言自語。
大家都懷有那份不安嗎。
以王而言完美某種地步時,大家對自己的君主產生疑問。
沒有人類感情的人是無法治理人的。
幾個有名的騎士離開離白色的王城,連這樣子王也像當然的事情地接受,看成是統治的一部分。”
--摘自fate線第十二日
騎士們離開白色的王城並不是棄王而去,而聖杯也決不是阿爾托莉雅在死前才開始尋求的救國之道。事實上,亞瑟王擊潰羅馬帝國封王之後,他的興趣就轉移到尋找聖物上來了。引起他這一興趣的,當然就是遠征歐洲大陸途中所遇到的各種奇聞軼事。
相傳聖杯是耶穌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由玉石雕琢而成的杯子。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時,他的門徒joseph(約瑟)曾用這隻杯子接住耶穌流下的鮮血。不過到了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聖杯全部是金質的。
聖杯最早出現是在蘭斯洛特旅行到伯萊斯王的領地共進晚餐的時候,有美麗的少女手持金杯向伯萊斯王走來,大家馬上跪倒祈禱。伯萊斯王後來說,聖杯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圓桌就注定要銷毀。
產生尋找聖杯的念頭是在一次圓桌聚會上麵,一陣電閃雷鳴後突然閃現一縷陽光,聖杯出現,巡行一圈後消失,給予所有的騎士前所未有的愉悅體驗。於是所有
的騎士都發誓要出去旅行尋到聖杯。至於目的……好像是為了能夠再次親近那種神聖的愉悅吧。騎士們或出於自願、或接受王命,出發踏上尋找聖杯的旅途。總之一
百五十位圓桌騎士就這樣走掉一大半。預言中說的圓桌的銷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騎士中最後尋到聖杯下落的是三騎士:最世俗的bors(音“勃斯”),最單純的persivale(音“帕西法爾”)和最純潔的galahad(音
“加拉哈德”),但其中隻有加拉哈德能夠捧起它--“雙手間如同捧著基督的聖體”,在他捧起聖杯的刹那,無數光輝的天使降臨,將他的靈魂迎入天堂。順便
說,這位加拉哈德就是騎士蘭斯洛特的兒子。
(ix)sirlancelot騎士蘭斯洛特
“王不能存有這樣的私情
她克製私情做出決策,他們也壓抑私情地服從
就這樣付出了犧牲,持續的勝仗帶來了國內的安定
代價就是對王的反感
“亞瑟王啊,不了解人類的感情”
一名騎士留下這句話,離開了王城”
--摘自fate線第十二日
雖然fate中沒有明指,猜想這位騎士可能正是是蘭斯洛特。蘭斯洛特有沒有說過這句名言我沒有去考究,不過假使他說過,那麽這句話中所包含的意味肯定不那麽純粹。
傳說蘭斯洛特還是嬰兒時由於父親過世而被棄置湖邊,被湖中的一群仙女養大,因而也被稱為”湖上騎士”。他行俠仗義、個性溫柔體貼、善於與女性相處,不
僅在亞瑟王的圓桌上很受支持,在整個王國內都有很好的口碑。所以他也被稱為亞瑟王的第一騎士。亞瑟王對蘭斯洛特信賴有加,任命他為王後格尼薇兒的守護騎
士。
所以得知蘭斯洛特與格尼薇兒有私情後亞瑟王非常憤怒。然而蘭斯洛特與格尼薇兒是私情而非通奸,也就是單純的兩人互相吸引互相欽慕的”柏拉圖式”精神戀
愛,並不涉及肉體欲望。根據當時的基督教道德標準,男性不得對愛人的”精神外遇”懷有嫉妒之心。因此亞瑟王沒有辦法公開殺死蘭斯洛特,否則就會受到輿論譴
責。
於是當這兩人在森林裏幽會的時候亞瑟王派出十二名騎士前去暗殺,卻被蘭斯洛特盡數殺死。蘭斯洛特逃脫,格尼薇兒則被亞瑟王處以火刑。然而對王後一往情深的蘭斯洛特與戰友強襲處刑場,硬生生劫走格尼薇兒,兩人渡海逃往法蘭西。
雖然其後經過教皇的調解,迫於騎士的榮譽,蘭斯洛特交還了格尼薇兒,但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另一位圓桌騎士蓋文--同時也是亞瑟王的表兄--他的兄弟在
阻止蘭斯洛特劫走格尼薇兒時被蘭斯洛特所殺。亞瑟王本來就對王後被拐的恥辱耿耿於懷,加之蓋文慫恿,終於決定親征法蘭西。就是這次征討蘭斯洛特給了莫德雷
德篡位的良機。
亞瑟王與莫德雷德在卡姆蘭兩敗俱傷,王國土崩瓦解。癡心的蘭斯洛特返回英格蘭繼續追求格尼薇兒,然而王後已經做了修女。蘭斯洛特最後也出家做了修道士,兩人至死再未見麵。
(x)queenguinevere格尼薇兒王後
這位王後並沒有在奈須きのこ的fate中出現,當然是為了符合fate的劇情設計。如果亞瑟王是女性,就算能隱藏自己的性別偽裝成男性,但卻斷然不至於會為了掩蓋性別而娶一位妻子。然而亞瑟王傳奇中,格尼薇兒王後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卡姆蘭一役之後,格尼薇兒終於意識到是自己的存在給國家帶來災厄,於是做了修女。之後蘭斯洛特從法蘭西返回不列顛,希望能與格尼薇兒再續前緣。麵對蘭斯洛特格尼薇兒三次哭到暈倒,但最終沒有答應蘭斯洛特的請求。蘭斯洛特未能得到愛人,萬念俱灰也作了修士。
(xi)morganlefay
andsirmordred摩根與莫德雷德
“乘著王出國遠征之機,篡位奪國的年輕騎士。
他的名字是莫德雷德。
騎士王之姐摩根之子,而實際上,就是騎士王的兒子。
--從結論來說,身為女性的亞爾托莉雅無法生子。
然而,莫德雷德的確繼承了亞爾托莉雅的血統。
亞爾托莉雅之姐摩根--在她對身為次女卻繼承了王位的亞爾托莉雅的怨念驅使下,使用了怎樣的手段已無人得知。
作為她的分身而被創造的莫德雷德,對父親隱瞞實情,作為騎士侍奉在王的身側,一直窺視著篡位的良機,終於得手了。”
故事的結局正如fate線所述的那樣,亞瑟王saber最終以excalibur殺死莫德雷德,而自己也受到莫德雷德的致命一擊,身邊隻剩下一名騎士
bedivere(音“貝狄威爾”)。亞瑟王saber請求貝狄威爾將excalibur交還湖之妖精,貝狄威爾連續兩次對亞瑟王說謊都未能如願,最終咬
牙將excalibur投入湖中。
瀕死的亞瑟王被仙女用船載向avalon(音“阿瓦隆”),傳說他最終葬在那裏,而人民都相信亞瑟王並未死去,他會再度回來拯救世人。據稱這是在公元452年。
隨後,亞瑟王被自avalon而來的仙女用船接走,從此再未在這世間出現過。
theend
“她那靈魂,現在也還在戰場上吧
破曉前
在藍色的天空下,她任憑微風吹著身體,隻是朝遠方眺望
天空很高,雲流動得很快
在澄澈的空氣中,她手上握著劍,看著應該迎擊的大軍
---那姿態,如烙印般地留了下來”
-\ 六|九|中|文|書友上傳/-(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