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前往大理

字數:5427   加入書籤

A+A-




    朱雀門

    朱雀門指揮史本來就空缺,之前由“左相雲”一直兼帶管著。這次李長安以一人之力,牽住了三位蒙麵人,立下了大功。郭子儀有意培養李長安,就將朱雀門指揮史的重任交於給他。

    右統領一職品階不高,隻有從五品,但權力甚大。若遇緊急之事,可先斬後奏。李長安至上任為朱雀門指揮史已有一個多月,各項守衛措施安排的錯落有致。

    “啟稟大人,郭將軍有令招見。”

    台下的這個護衛,正是槍王關勝。

    在李長安調往到朱雀門時,就將以前一些熟悉的同僚招往過來。而左相雲左統令在李承乾謀反一事之中,立了大功,不久就要加封官爵。李長安說出的所招之人,左相雲樂得賣給李長安一個人情。

    “好,你們繼續防守朱雀門,不得有誤。”

    郭子儀突然有事召見李長安。李長安不知所謂何事,但上司召見,不得不去。

    郭府,書房。

    “將軍,下官李長安進見。”

    郭府是坐落在長安城,城東。本來以李長安的品階,已然達到了在長安城置宅的資格。但李長安了身一人,無牽無掛。就放棄了置宅一途,每日住於禦林軍中,倒也自在。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書房中的郭子儀,伸出右手,兩指一揮,二指劍氣破空落於牆壁之上,隨後又是刷刷幾指,卻是在牆壁之中寫起了字來。

    隨著郭子儀兩指的不停甩動,牆壁之上,赫然顯出了這一句詞。而郭子儀的頭發,也在寫下這句詞的時候,達到了怒發衝冠的地步。長發一震,就將頭上的帽子衝了上去。

    怒發衝冠的淩厲煞氣,就是踏入“北鬥境”的李長安,也不敢小巧。

    想不到,郭將軍居然能將肉體的修煉,修至頭發上。這種修為,比之李長安高得多了。至少李長安現在,還正在煆煉五髒。

    “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這一首詞,正是赫赫有名的“太玄經”,為我朝堂堂詩仙李太白寫的。郭子儀不知是沉靜其中,還是這首詞太過有意境。竟然“仰天長嘯”起來。

    這一嘯聲,並不如皇城那時的驚天動地,浩瀚無邊。就連房屋之內的各種設施也沒有感受到。但李長安卻連連變色,似乎這道嘯聲,是專門征對李長安而發的。

    嘯聲如濤似吼,將李長安的精血,震動的瘋狂亂竄。就連體內的內丹,也在這聲長嘯聲中跳動不已。腦海中嗡嗡作響,好像李長安就在一個封閉的煉丹爐中。

    功力不深者若是聽到這一嘯聲,立馬七竅流血而止。對於一般“內丹境”高手,在這嘯聲當中,也隻能控製心神,不讓其奪去了神智。但李長安卻不是一般的內丹境高手,郭子儀一嘯當中。李長安瞬間就進入到了“意境”之中。任是書房內無邊的狂嘯,卻也震動不了李長安半分。

    “好一個入靜功夫。”

    郭子儀大讚,長嘯聲停了下來。但是詞還沒寫完,於是右手再度淩空。

    “刷,刷,刷……”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泥屑隨著字跡的突顯,瞬間掉落,隻一會兒的功夫,牆壁之上就削刻上了一首太玄經。

    李長安不知道郭子儀怎麽寫這首詞,但卻保持平靜,沒有多問。

    寫完這首詞,郭子儀停了下來:“嗯,長安,你來了,坐。”然後郭子儀又從書桌之中,拿出了一道奏折。“看看這份奏折,長安,你觀這人如何?”

    李長安接過這道奏折,上書:“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

    奏折之中,借用孫子兵法一道開口。大意是告訴當今皇上,我這裏情勢比較惡劣,並不是想回就回得了的。你也不要催我,可能回的時候,我自然就回長安了。

    落款之名,是為莘正元。莘正元,臨川郡王是也。

    李長安進入皇城,多多少少了解了些事情。上次李承乾一事,聽說莘正元就參與其中。隻是當今聖上,卻一直沒有拿他。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大將不聽君王之意,而是古代將軍帶打仗,戰場之中,形勢瞬間即變,若是刻意死板的聽著君王的命令,則這仗豈早要輸。所以很多時候,經常會出現“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形。

    “此人之字,刀鋒蒼勁有力,所寫之意,也合情合理,可能也有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之言,故意推辭。而且,我觀這封奏折之“字”意,是大有問題……”

    李長安並沒有把話說下去,而是觀察著郭子儀的臉色。

    “說下去。”

    見郭子儀並沒什麽動靜,李長安接著說道,“此人之字,一筆一劃,蒼勁有力,但卻傲氣崢崢。我怕是此人有意想反,但卻出師無名,應該是時機未到之因……”

    縱然你擁兵百萬,可當今聖上,還算個賢君。百姓安居樂道,天下大吉之景。若出師無名,那就是謀反之罪,必招天下人的反對。

    “不錯,上次承乾一事,莘正元就曾參與其中。若不然,承乾也不敢犯上做亂。”

    這次朝中發出令函,也就是確定一下,這“莘正元”到底真是“真敢反”還是“假敢反”。

    莘正元,臨川郡王,在臨川一地,擁兵幾十萬。而且,不隻是臨川,周邊如襄陽,嶽城,大理……等郡,皆在莘正元的控製之中。

    “我大楚國,正值盛世,若任郡王坐大,遲早發生禍害。”

    李長安隱隱知道這一點,但卻沒想到,莘正元控製的地盤如此之大。若要給他一個機會,說不定他就可以推翻李楚江山,改朝換代。

    “唉……”

    郭子儀歎了一口氣,造成今天這樣的局麵,郭子儀有很大的責任。當年他帶兵掃清“安平”等部,即知自己功高蓋主,於是放下兵權,以得保身。卻沒想到,大權一落,就落到了莘正元手裏。而且,這個莘正元,還是郭子儀一手培養出來的。

    難道當今聖上是想討伐莘正元麽,但看現在的樣子,李承乾犯上一事,莘正元都平安無事。想必,天下太平之即,當今聖上亦不想發動兵馬。再說,大楚國雖然貴為天朝上邦,但卻不是強大的令人發指。若內亂一起,指不定,吐蕃,天竹,大食等國,立即就乘虛而入。

    李長安心中念叨,不知當今皇上之意。

    但隨後又醒悟過來,自己來俗世之中,隻是為了曆煉,進而突破“靈肉合一”之境,被世俗政權一事牽拌,也太劃不來。索性不再多言,皇帝愛想咱想,與李長安沒多大關係。

    “這要是開戰,苦的仍是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數政權的更替,最後苦的,也都是黎明百姓。郭子儀沒有把話說完,李長安就已明白何意。

    “這本是人間正理,哪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國度?”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說的是,天地沒有什麽仁或不仁,對待萬事萬物,都是讓其自生自滅,從不過問。隨著家園的破碎,加之修道多年,對人世間的情感,李長安卻是看淡了許多。

    天下蒼生之事,與李長安是沒多大幹係的。

    “為何如此一說?”

    “將軍卻是明白的。”

    郭子儀當然明白這是天下至理,隻是人活於俗世之中,就脫離不了這個世界。縱是自己明白,也難於放下。

    還是了無牽掛的好,就如眼前的李長安。郭子儀不免生出羨慕之意,雖然一人孤苦,但心誌份外堅定。以這樣的心誌,遲早踏入“人仙”境界。但看看自己,凡塵俗世已撤底的占據了他的心口。若要忘掉一切,斬斷世俗,達到最高境界,著實甚難。

    “長安,今日找你前來,是朝庭有一任務要交給你。”

    “什麽任務?”

    李長安卻是知道,郭子儀此翻叫他前來,豈是談心麽?

    “前往大理。”

    郭子儀一說,李長安也就明白了過來。朝庭雖然出師有名,但同樣也沒準備好。再加上兵馬多年囤於營中,天下太平的久了,早已失了血氣。而觀莘正元之兵馬,常年守衛邊疆,連年爭戰,兵鋒正利。再加上莘正元一部,久居邊關,擁兵之久,糧草充足,坐等來攻。而朝庭若要出征,所謂兵馬未至,糧草先行。這一開戰,首先糧草就得準備幾月。

    這樣一算,似乎沒多少勝算的機會。難怪朝庭就算知道莘正元參與了李承乾謀反一事,隻當作不知。郭子儀命令李長安前往大理一趟,恐怕是要李長安調查莘正元的兵馬,糧草,以及步防等等。

    這個任務不可謂不重,也不可謂不險。

    一直以來,朝庭這邊沒少派人前去。隻是大都派去之人,能力低微,卻是打探不了多少情況。李長安這一來,真是天賜良緣,郭子儀立即就想到將李長安派往大理。

    =====

    ps:可能會有讀者不太喜歡世俗中的情節,大家可直接跳到第二卷閱讀。(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