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體同一(轉載)
字數:4164 加入書籤
一、哲學基本問題
心物同一本體論認為哲學基本問題,或者說應該由哲學回答和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研究和描述宇宙絕對本體[以下簡稱“本體”];二是研究和描述原始物質的生成過程及質態,並於此劃出界限,具體物質或物象由自然科學各領域研究和描述;三是考察並定位人類與本體的關係。
依上述三點對哲學定義:哲學是闡釋宇宙本體和原始物質質態,以及本體與人類關係的科學。
二、宇宙永恒,故知宇宙存在絕對本體
宇宙永恒表明宇宙存在本體:太陽滅有別的恒星出,地球亡有別的行星在,宇宙永恒的命題為真。
由宇宙永恒確知絕對本體的存在;反之,如果不存在絕對本體則意味著宇宙也將滅亡[可滅亡後又是怎樣的情形?]。“絕對”意味著不可分、沒來去、無生滅。這也是所有哲學都承認的,隻不過稱謂不同,道、真如、上帝、絕對意誌、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本體。
心物同一哲學認為,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氤氳態、信息態、邏輯態、規則態的純存在。宇宙本體質為“中庸”,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生化合。
本體有兩個方向的意義,一個是形而上路線,與人類心體直接同一;另一個是向形而下運行[但仍在形而上範疇內]生成原始物質。它形而下之德、之功表現在“生發”。它幾乎是純“語句”,基本含義或基本律是“靜極而動”,由無極而太極,陰陽交感形成原始物質,並由原始物質演化生成萬物。
三、本體生成原始物質的過程與模型
本體等於無極,無極為非心、非物的宇宙本原狀態,或者說心物同一。無極無界限、超越讀者麵對的幅麵無限擴展。無極靜極而動,形成太極。
描繪原始物質質態借用易經創立的卦爻符號係統表達最為簡明。太極生兩儀,兩儀為陰陽,兩者交感生三,三為原始物質。三爻生六象,既取陰陽每三爻描述一種原始物質質態,純陰純陽無交感,不生成原始物質,不取。於是共得六象、既六種原始物質:暫借五行理論稱為金木水火土風六行[或稱六象],土與風均位於中央,土居下,風在上,風在人體主精神,且也許是最容易被物理學捕獲的原始物質。質態既指穩定的內部特征和結構,也表達結構的陰陽比例與關係。[見本體圖示]同一哲學本體論對原始物態的描述終止於揭示出六種原始物質,由它們化生萬物,對其餘億億種物質的研究與揭示由對應的自然科學逐一闡明。周易八卦失之繁複、越界,隻應呈現三爻六象;中醫五行缺少了一個要素:精神,故應改為六行;這一本體模型與“三生萬物”的古語相合[沒有刻意應和],也符合洛書河圖的成數為“6”的說法,若成立意味著物理學最終找到的基本物質隻應當為六種,且物理學不能實證本體。反之,如果物理學成功地實證本體,則意味著辯證唯物主義成立。而心物同一哲學本體論模型不成立。
由本體出發對原始物態的描述終止於六象[六行],六象化生萬物,參照五行理論看生克關係連線的距離,各行相生易,相克難,故宇宙本體之德主生,但地水風火木金等概念隻是借用,以描繪六種原始物質的質態,並非人們熟悉的自然界中的同類物質或物象。
四、人與本體的關係:心體與本體同構
宇宙至簡,是指本體至簡,心物同一哲學認為本體模型為心物同一。但“心”不是指運行意識活動的思維心[如陸王心學之“心”],而是指消除了意識與潛意識對立的統一心體,心體與本體完全同一,且隻應使用“本體”一個名詞。但為有效矯正數千年哲學的誤解,敘述中暫沿用“本體”和“心體”兩個詞表達。
認為心體與本體同一的依據,是人可認知宇宙萬物,這並非是指人類對具體物質的知識為先驗,而是指本原同構,使人類具備描繪宇宙和逐一認知具體物質的能力。最原始的人類也能夠描繪山川草木,別的動物怎麽訓練、哪怕再進化千萬年也做不到的,這強烈暗示人類拷貝了本體密碼。
唯物主義哲學主要缺陷是低估了人類具備認知宇宙的能力這一事實豐富而深刻的含義。簡單認為人類智慧的源泉隻是生物進化、勞動經驗的積累過程,從而低估了解開人的認識能力來源最重要事實和材料:人能夠認知宇宙恰恰是人類與宇宙在本體意義上同構的直接證據,心體與本體同一、心物同一,這性質是人的智慧的唯一源泉。辨證唯物主義關於精神與物質經過實踐環節統一於物質的主張,意味著通過物理學可以實證本體,這應成為檢驗其真理性的關鍵環節。
心物同一哲學認為人類實證本體的路徑惟有心證,因本體與心體完全同一,體同一、相同一、作同一、時同一。它在宇宙稱“絕對本體”,在人稱為“心體”。中國有種傳統玩具叫“萬花筒”,紙筒的底部隻是幾塊彩色紙片。宇宙本體與心體就似“萬花筒”,它們的紙片數量、形狀和顏色全都一樣。這比喻的缺點是出現了具體物象:紙片。而本體-心體同一則是表達特定的規則,接近信息態,或者看作是采用同一的密碼係統。但須再次說明,“心體”是指消除了意識與潛意識對立的心體,非意識狀態之思維心。
五、人類可以完整獲得、證悟宇宙本體
複習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絕對真理[本體]的定義,“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辯證唯物主義肯定了本體的存在,但“無數”也就意味著無限、無窮,等於說人類隻能逼近本體,實際無法達到究竟境界,無論是21世紀的人類還是32世紀的人類都隻是逼近過程中的一站,“無數”清楚地指向零打碎敲和沒有終結。同一哲學認為具備認知宇宙能力的人類成員[指具體的人],與絕對本體肯定有直接交涉,能夠完整獲得對於“絕對本體”的認識。並據此對人定義:人是地球與宇宙本體同構、從而能夠認知宇宙萬物的唯一生命體。
但人類本具、與本體同一的心體,在人降生刹那分裂為意識與潛意識,這使得人們試圖用意識狀態的理性思維,無法印證與本體的先天聯係,從而使人類質疑自己本具的能力。這情形像圓形金屬器皿的諧振現象,如果一邊斷裂為兩截,諧振也就隨之終止。為敘述簡明,潛意識采用泛概念,包含了前意識、下意識等範疇。
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是體認本體同一質態的障礙
人類不能直接驗證自家心體與宇宙本體的同一關係,是因降生時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分裂和對立。意識顯,潛意識就隱沒,禪宗做了很好的比喻:太陽[意識]升起就遮掩了群星[潛意識]。
人們為探求本體必須啟動意識,展開理性思維;而意識活動恰恰屏蔽了潛意識,強化了意識與潛意識的分裂,截斷了人們通向本體的關鍵環節:意識與潛意識必須融合、同一。禪宗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具有真理性。
所以,認知本體的路徑很清楚: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對立。佛學的禪宗、唯識宗等曾做有益的嚐試,消除意識與潛意識的對立,使心體同一,宇宙本體自當同步顯現。當代人類對心理結構有了更充分的認識,應能找到新的方法,在經過訓練的意識狀態下消除與潛意識的隔膜。
七、歸納本體模型與實證
簡單歸納心物同一哲學的宇宙模型:宇宙原點是心物一元的規則態,可稱為“無極”,那規則的基本語義是“靜極而動”;本體與人類心體完全同一,這也是人類智慧的唯一根據;人類降生刹那,心體分裂為意識與潛意識,屏蔽了人類對原本同一的質態的體認。這是人類實證本體的唯一路徑,物理學永遠無法析出本體。
但物理學應能析出六種原始物質。因本體另一個作用方向是生成原始物質,從而開啟大自然演化、繁衍的過程。人類是本體兩個作用方向的統一體,所以觀天可知人,觀人可知天。天在這裏指代本體。
實證本體惟有心證一途,心證依理入行入,理入是依一般理性思維了然本體論,此時可以將本體看作“灰箱”;行入是指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洞徹心物同一的本體境界。能否達到究竟境界並不重要,在對本體有了理性認識基礎上,修德以減少潛意識有害能量積累,如參修“論語”,“象山語錄”,學風體會“孔顏之樂”和陸象山“六經注我”之境界;禪宗公案,唯識中道也是很好的資糧;道德經“知白守黑,歸複於無極,為天下式”的句子以實用態度修正後可看作是很好的修行提示。甚至積極人生態度所包含的日常內容,都可看作是實踐沒有殿堂森羅氣象,平宜和煦如春風的心物同一哲學。
隻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