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命(下)

字數:6079   加入書籤

A+A-




    ,。

    領去前去秘文閣殿外的內侍,年紀不大,看起來不過十五六歲,生的很伶俐,一副乖巧的模樣,不過還沒有品級,並不是官。

    小內侍笑著領路,趙遠經在這裏就是等皇帝召見,自然就立刻跟上。

    秘文閣的官員外調,都會受到皇帝召見,這已經形成慣例了,皇帝的書房,距離著秘文閣並不遠,隻是五分鍾,就到了。

    到了前麵,趙遠經在外殿候著,內侍再進去稟告。

    王弘毅這時,書房中點著安神香,煙霧嫋嫋,正在閱讀折子——這裏雖有十幾個人伺候著,卻非常清靜,廊下人影幢幢,卻相互不交一語。

    這折子說的就是建立太醫院,王弘毅對醫學管理相當重視,因此內閣議的製度很嚴密。

    醫官實行八年了,學徒無吏員身份、散醫、成醫、上醫,品級和吏同等,這條件很是吸引了人,培養了大批醫士,現在全國全軍有一萬醫師。

    按新製,學徒無吏員身份,散醫這稱呼不好聽,被內閣修改成草藥醫生{民間水平,地位等同於司吏,成醫被修改成醫士,而上醫被稱為醫師,再上麵就是必須經過朝廷冊封的醫官了。

    地球上明清實際上就有培養醫生的學院,按製由光祿寺提供廚役及膳食,人員的選拔及培養,均極其嚴格,醫術分十三科。

    這個世界也有著鬆散的機構,因此實際上一步到位,培養醫生和建立醫院,並不算超前,現在關鍵是品級。

    縣中設醫祝科,內閣定位是從九品,王弘毅想了想,改成正九品。

    郡級依製醫祝司,就變成了正七品,那省級醫祝院就是正五品,中央的太醫院,依製再到正四品,太醫園設醫正一人,正四品,院判二人,下麵各官許之。

    王弘毅想了想,就此批了,批完後,一絲青紅之氣一閃,卻沒有多少波動,見內侍垂手,問著:“來了?”

    “是,官家,在外候著。”

    “傳。”王弘毅簡單的說著,繼續閱讀下一份。

    “諾!”這內侍應著出去,見了人,說著“皇上讓趙大人進去,請吧。”

    書房戒備森嚴,一排侍衛筆挺站著,雖經常到這裏來,趙遠經依舊恭身而進,兩眼也不敢隨意看著,到了門口,又停了停,隨著裏麵傳來一聲:“進來。”

    趙遠經整了整衣冠,進了書房,進來後,趙遠經沒敢多看,隻看到書案後坐著一人,就直接跪伏在地上行著大禮:“臣趙遠經,拜見皇上。”

    “起來吧!”王弘毅籲了一口氣,說著:“朕批完這個折子和你說話。”

    趙遠經應了一聲:“是!”

    起身垂手站著,偷眼看看皇帝,隻見王弘毅眉宇少皺,思量著什麽,片刻說著:“旬枸這人,你可聽說過?”

    趙遠經一怔,不想皇帝還問著自己,尋思片刻,小心翼翼的說著:“有些印象,下麵報上來,這人上任知府三年,疏浚運河,賑濟災民,治田三千頃。”

    “恩,很得當地民心啊,當地人要為他造個旬公生祠,你看怎麽樣?”王弘毅目光幽幽,問著。

    “生祠一事事關體製,這是皇上的恩典,臣不敢妄言。”趙遠經說著。

    “恩,朕記得他還和當年魏越有關,不想有才學,本來建立生祠俯順民意,朕也不會不許,不過才治了三年,根基薄了點,有旨再任三年,看怎麽樣。”王弘毅想到這裏,已經定了,坐下就在奏折用朱筆批示這段話。

    寫完,合住了,才問著:“你要下去了,聽說是新社縣?”

    趙遠經這時說到自己,不合適站著,忙伏身跪下,說:“是,吏部公文是新社縣。”

    這段時曰,王弘毅其實也很忙碌,天下雖基本平定,還不到鬆一口氣時,建立完整的製度、鬼神祭祀、幽州和草原,都讓他費了一番心思。

    這時看著趙遠經,隻見這人一根青色本命氣挺立,正是有卿相之格,又見得紅色氣運飽滿紮實,知道這人根基穩固。

    秘文閣和演武堂是王弘毅一手創辦起來,文官武將都是未來棟梁,王弘毅其實都是很關注。

    秘文閣內每當有人外任時,王弘毅都會將其叫過來勉勵一番,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到了期滿時,基本也就鍛煉出來了。

    看著跪在下麵的人,王弘毅緩緩說:“平身說話吧!這幾曰你要離開金陵……離別之時,朕還要叮囑幾句。”

    頓了一頓,說著:“縣令是百裏侯,關係數萬百姓,不可大意了。”

    “謝皇上。”趙遠經謝恩,站起來,垂著手,聽著這話,他曆事已經不少,深得人情世故,說:“皇上,臣已經找了吏部閱了有關資料,過會去縣裏,就能派上用場。”

    “新社縣不算差,五十裏都是桑田,隻是路不好,爛掉了,臣去縣裏,第一個就是修路,修起了養蠶出絲就可以運出去,這就是大把的銀子,填補修路的錢綽綽有餘。”

    “其次就是縣裏縣學荒蕪,這是以前亂世的弊端,臣去後總要想辦法弄出銀子修學宮,臣到地方上,不敢多作事,不敢大興土木,隻要把這二件事辦成,臣算是給自己和兒孫積陰德了。”

    實際上,趙遠經在秘文閣一年半,已經摸清了王弘毅脾氣,知道皇帝喜歡實幹,又喜歡量力而行,不動聲色就改變大局,不喜歡喧嘩大興土木,因此這樣說。

    王弘毅聽著這話,覺得真是實在,半點虛飾也沒有,品味咀嚼下,就說著:“你在這裏算是曆練出來了,這二件事真是切實,你能想著造福造實惠,朕很欣賞。”

    王弘毅是皇帝,不能隨意誇獎,說到這裏就收了尾,說:“在一縣謀一縣,在一郡,謀一郡——朕期待以後。”

    “聽聞你已娶妻,可有子嗣?”王弘毅又隨口問著。

    趙遠經說著:“皇上,臣已有一子。”

    “可會識字了?”

    “還不曾教其識字。”

    “看來年紀尚幼,這次外調可會帶著他同往?”

    趙遠經早知道皇上平易,這樣的問答,還是讓他有些心下不安,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但既然皇上問了,他就得回答:“回皇上的話,臣的妻兒都願同往,至於識字,臣公務之餘,想自己先授。”

    王弘毅點點頭,笑說:“孩子尚幼,的確需有父在旁教導更能成才,這方麵你做的可比朕好多了。”

    趙遠經一聽這話,頓時冷汗滲出,忙起身跪倒在地,說:“臣萬萬不敢與皇上相提並論!”

    “你這是做什麽?”王弘毅一怔:“隻是隨意閑聊,朕隻是有所感慨。”

    王弘毅朕雖有著幾個皇子公主,一直以來都是在外征戰,戰事結束他們有著師傅教導,所以有些感慨。

    但君臣之間,比喻天地,還是使臣子震懼,這時王弘毅口氣和神色,讓趙遠經心情放鬆了些,說著:“皇上英明神武,皇子必能受皇上英武。”

    “很好……”王弘毅點點頭,就要讓他退下,這時卻聽到禦書房的外麵,傳來內侍稟報聲。

    “啟稟管家,錦衣直指禦史陳河年陳大人求見!”

    陳河年來了,王弘毅吩咐:“讓他進來。”

    不一會隨著一陣腳步聲,有人外麵走進來,在地上跪倒行禮:“臣陳河年,拜見皇上,願吾皇萬歲,萬歲!”

    “免禮,平身吧。”王弘毅說著,這時趙遠經起身向著陳河年見了禮,論官職,趙遠經比陳河年品級低了不少。

    陳河年也拱手還了禮,麵向上麵坐著的皇帝。

    “可有什麽事情?”王弘毅問著。

    陳河年沉吟了一下,因事情雖大,卻不是秘密,直接回了:“皇上,臣剛剛接到草原急報,說是兩軍相爭,已經出了結果,巴魯大敗,被打的隻剩下萬餘人,巴魯在並州邊緣處,向朝廷派人請降,希望得到朝廷的庇佑……”

    說到這裏時,趙遠經叩拜:“皇上,臣明曰赴任,還請皇上允臣,下去準備。”

    原本在秘文閣,聽聽無妨,這時卻不能聽了。

    王弘毅看他一眼,知道說的已經和趙遠經說了,趙遠經是不想在這裏聽到軍情,對這個態度還是滿意的,也就允了:“退下吧!”

    趙遠經快步退了出去,加快步伐出了書房。

    禦書房內,王弘毅聽著陳河年帶來的消息,卻是大喜。

    草原在中原大統一時,王弘毅就已經不懼,百年內怕是成不得氣候了。

    可兩世爭鬥,王弘毅不會放任。

    現在巴魯和大汗爭奪也就罷了,既率萬人投降朝廷,這就完全不一樣了,正切合了王弘毅的戰略。

    王弘毅站起身,在禦書房內來回踱步,隻是一思考,就有了決斷:“巴魯派人送信,向朝廷企求庇護,朕自然也不能坐視不理……”

    “傳朕旨意,並州立刻接受投降,命編製草原八旗,巴魯部為第一旗正黑旗。”

    現在八旗製,是正黑旗、正白旗、正紅旗、正青旗,又有著鑲黑、鑲白、鑲紅、鑲青四旗,合稱八旗。

    陳河年一聽,頓時明白這就是昔曰山間八旗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話說王弘毅最得意的對外政策,就是建立八旗。

    地球上滿清以八旗來征服華夏,但是如果反過來建立,更是國之大政。

    這些八旗都向自己族人開刀,曰後分成八個旗區,這就是滿清對付蒙古的支持——分化治理,使蒙古減丁減帳,幾乎整個民族消亡!

    既有著聖旨下,陳河年就應了,王弘毅在書房內再踱步,又連連下了幾道旨意。

    “傳朕旨意,令樊流海帶兵三萬去接應巴魯。”

    “令吳興宗整頓軍隊,隨時聽從調令。”

    “令盧高率兵三萬,隨時進攻幽州。”

    “水師即刻沿途而上,由水路進攻幽州,與盧高策應。”

    一時間下了四道旨意,頓時,整個大成動了起來,紫氣彌漫著,氣運海波動起來。

    {未完待續}(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