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三 米尼槍

字數:3420   加入書籤

A+A-


    其實洛林1505式步槍,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米尼步槍。

    米尼步槍是由米尼彈的發明者,法軍奧爾良獵兵隊上尉克勞德-愛迪爾內-米尼和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維基內,於公元1849年左右開發出來的前裝速射槍。

    當時法軍在北非戰場上對抗阿爾及利亞革命者時,發現盡管他們的步槍在做工上比對手強很多,但是不能持續保持猛烈的火力,無法抵擋敵人潮水般的進攻。基於此,米尼等人大膽的對法軍步槍進行改進,創造出來了一種新式步槍彈即米尼彈。為了配合此彈,米尼等人經過反複設計,開發出了一支新式步槍,這就是著名的米尼步槍。米尼步槍的出現,宣告了線膛步槍做為步兵大批量裝備的時代正式來臨。

    米尼步槍采用米尼發明的圓頭柱殼鉛彈。由於這種子彈比步槍口徑略小,所以一舉解決了舊式步槍的前裝子彈時,由於子彈過大導致塞不進去槍管或堵塞槍管的尷尬情況。米尼彈可以很輕鬆的用推彈杆推入槍膛,從而大大提高了射速。

    該彈在彈體周圍車以螺紋以配合膛線,螺紋中間以動物油填塞。子彈的底部使用軟木材料。射擊時,火藥氣體衝擊軟木,軟木受瞬間衝擊後猛然撐大子彈。由於子彈被撐大,所以在發射瞬間就可以依靠槍彈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會泄露火藥氣體導致槍彈的動能喪失。這樣就解決了舊式前裝槍的膛室密閉問題,從而大大增強了槍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密閉良好不易導致火藥渣殘留堵塞槍管引發炸膛)。

    在米尼步槍出現之前,滑膛槍是實用的武器,列強的軍隊全部都是使用滑膛槍。線膛槍隻是一種實驗性的武器,並不是戰場上的主力。線膛槍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刻有膛線,前裝子彈很難保持槍膛閉氣性,威力大打折扣。為了取得良好的閉氣性,線膛槍子彈往往做的口徑與槍口徑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裝彈時極其費勁,往往需要用錘子來捶打推彈杆才能將槍彈推進到位。

    結果,這往往導致更危險的槍膛破裂。而子彈在推進到藥室位置時往往也因為粗暴的操作導致變形,達不到殺傷效果。米尼步槍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後線膛槍的威力盡顯。米尼線膛槍的裝備大大增強了法軍的火力。

    事實上,實戰證明,米尼式步槍的威力的確驚人。公元1846年,法軍獵兵在非洲地區首次使用米尼步槍作戰,效果良好。在克裏米亞戰爭中也有少量使用。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米尼步槍以其巨大殺傷力迅速成為兩軍的標準裝備。從公元1851年開始,英軍也嚐試采用米尼步槍。後來米尼步槍被被改造成為美軍春田步槍和英軍恩菲爾德步槍。

    不過斯巴達對洛林1505還是不滿意,因為要想有良好的掩護,使用作為前膛槍的洛林1505,士兵們還得鑽到地下,這要是遭遇戰,還是要硬碰硬的流血。

    “還有五天就是預訂的演習日期了,現在庫存的1505夠不夠?”斯巴達在米爾庫問裏維拉。

    “現在庫存有五百支,估計到時候也不會多出多少來。”裏維拉老老實實的說著。

    斯巴達已經到了米爾庫兵工廠的一所槍械廠,巨大的煙囪不停的噴吐著烏黑的煙柱,廠房裏各種機械在蒸汽機的帶動下不停的轟鳴著,這裏,在歐洲第一個出現了工業文明的跡象了!

    斯巴達不得不拉著裏維拉走出了槍械廠在外麵談話。

    由於使用了改進過的蒸汽機作為動力,再加之達芬奇的車床、衝床、鏜床等機械,製造的速度已經很快了,最起碼裏維拉敢拍著胸脯說自己的生產速度覺得是歐洲第一流的!

    其實,如果不是斯巴達在扯著達芬奇的後腿,曆史上在1501年左右,達芬奇就曾繪製過車床、鏜床、螺紋加工機床和內圓磨床的構想草圖,其中已有曲柄、飛輪、項尖和軸承等新機構。

    這些在機械學院第一批畢業生的幫助下,已經被完善了起來。

    尤其是鏜床的使用,是槍管、炮管的生產速度得到了大大提高,尤其是在蒸汽機的機械動力代替了水力、腳踏等原始動力之後。

    “先各自列裝兩個連吧。對了,這個的產量你預計以後會到達多少?”

    “如果洛林1503徹底停產了之後,估計月產量將會達到一千二百左右吧。”裏維拉心裏盤算了一陣說道。

    “五個步兵團,那也要五個多月才能完成全部的換裝啊!”斯巴達心裏預計著,接著說:“再招募兩百名工匠,擴大生產。最起碼產量要達到一千八百才行。”

    反正軍墾的政策下去了,又會生出七個營的口糧,用來養活一部分工匠就是了,反正現在斯巴達的勞動力越來越多了,自打米爾庫兵工廠的待遇傳出去之後,甚至連意大利的工匠都開始往下洛林跑了。

    “還有一件事情你要注意。”斯巴達對一臉肅穆的裏維拉說:“去跟多納多尼說一聲,埃皮納勒醫學院的第一批學生也畢業了,讓他調撥一部分資金在斯特拉斯堡、卡爾斯魯厄、阿姆斯特丹和南錫這幾座城市,先行建設一個醫院,當然是要收費的,以後在逐步在奧芬堡、米盧斯、科爾馬爾、斯圖加特、薩爾布呂肯等其他的城市也建設一座醫院。”

    沒辦法,斯巴達現在缺勞動力啊,新近有幾個機械學院的畢業生沒有進入米爾庫兵工廠,反而在自己的領地裏開辦了幾個使用機械的紡紗廠、皮革廠、鍾表廠之類的,再加之冶煉廠、鍛造廠、鑄造廠等兵工廠的附屬工廠在擴大生產,現在是越來越缺勞動力了,不弄幾個醫院降低一下死亡率,缺口還是相當大的。

    打鐵還是要自身硬麽!

    斯巴達現在頭疼的就是一件事,自己領地上的頂尖科技,已經達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水平,可是人口呢,還是太少了啊!不僅如此,所有人的意識還停留在手工業工場的水平,遠遠達不到斯巴達心目中的蒸汽時代、工業時代的要求。

    這個可不是僅僅憑借一個埃皮納勒機械學院和醫學院就可以解決的,意識啊!這年頭有錢人根本就沒有幾個把孩子送學校的,更何況也沒什麽學校,有也是教會的。

    “通訊參謀!”

    陪同斯巴達一起參觀米爾庫兵工廠的一個參謀趕緊喝了聲:“到!”

    “跟馬丁-路德和閔采爾說,在幾個主要城市,各自成立一個教會中學,除了神學,我要求他們介紹地理、曆史、文學、數學等方麵的知識,其中擇優者送到兩所學校,以及即將成立的斯特拉斯堡軍事學院。”

    參謀在小本子上飛快的寫著,接著高聲喊道:“是!”

    隻要輸入--就能看發布的章節內容(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