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康王趙構(求訂閱!)

字數:4450   加入書籤

A+A-


    …

    李梲議和歸來時,完顏宗望將宋朝降官沈琯、武漢英、楊信功等人釋放,讓他們跟隨李梲回京,目的是,讓他們勸說趙桓君臣接受金人所提出的議和條件。

    這些宋官雖然全都向金人投降了,但卻各有各的打算。

    其他人先不說,沈琯在金營時,很注重打探金軍內部的情況,對於金軍的底細,他了解的非常多。

    沈琯覺得金軍孤軍深入,已處於險地,因此,他回京後不僅不勸和,反而建議朝廷與金人開戰。

    可令沈琯沒想到的是,宰執們個個膽小如鼠,不敢抗戰,執意求和,唯有李綱見識宏遠,且有膽有謀。

    沈琯於是拜見李綱,對李綱說:“敵騎不過五萬,能戰者隻萬餘人,太子營不到二千,郭藥師常勝軍約有三千騎,諸營部兵聞隻有三萬餘,其過河者隻有大半,可以邀擊。”

    李綱說:“待與諸公議。”,然後留沈琯於幕中。

    第二天,李綱與沈琯同入殿門宰執閣子,等著續引至後殿見趙桓。

    等了一會兒,見內侍還沒過來,他們便一同來到東府樞密院。

    沈琯見耿南仲、李梲等人也在這裏,便將對李綱所說之話又對他們說了一遍。

    李梲聞言,厲聲說道:“賢敢道金人不強?若與戰,能決勝負否?”

    李綱對李梲的膽小怕事很瞧不起,說:“不用如此怕他金人。”

    沈琯情緒有些激動地說:“琯忘身棄家,以圖南歸,目的就是想稟告官家並讓朝廷知道,金人不多,可以擊爾!至於戰鬥結果怎樣,非琯所敢知。”

    不久,李邦彥等宰執大臣一起走了過來,沈琯又對他們說:“城下之戰,社稷之安危,固不可輕舉,可待金兵歸時,以重兵擁其後,必有必勝之策。”

    李邦彥等人聽後都默不作聲,顯然,他們聽不進去沈琯之言,一心隻想議和,苟活性命。

    金人要求派趙佶最喜歡的鄆王趙楷去軍營做人質,這讓趙桓有些為難。

    因為趙楷此時並不在汴梁城——他也出城南下避難去了。

    此時,趙桓的皇弟皇妹們大多都離開了京城各自逃難而去,隻有肅王趙樞與康王趙構留在京城沒走。

    到金營做人質肯定是有一定的風險的,趙桓不知趙樞和趙構是否願意去?

    趙桓還有些茫然,不知該不該強令趙樞或趙構前去當這個人質。

    這時,趙構主動求見。

    讓趙桓很詫異的是,趙構竟然主動請纓!

    趙構道:“金人必欲以親王為質,自為宗社大計,豈應辭避!”

    趙桓很高興,認為趙構很有擔當,隨即就任命趙構為軍前計議使,令張邦昌、高世則副之。

    宰執大臣們對趙構主動請纓前去金營做人質,很是欽佩。

    李梲安慰趙構說:“大金恐南朝失信,故欲親王送到黃河,亦無他。”

    趙構正色凜然地說:“國家有急,死亦何避!”

    被趙桓點名隨趙構一同去金營作人質的張邦昌,聽了趙構此言,心裏更加恐懼不安。

    第二天,宰執們都來到崇政殿開會議事,李邦彥著重向趙桓匯報議和所需財物的準備情況,以及割讓三鎮的文件起草情況。

    李綱不同意全部接受金人的議和條件,更不同意割讓三鎮,他說:“尊稱以及歸朝官,可如其所欲,這無大害。但犒師金幣,其數太多,竭盡天下尚不足以充其數,何況都城乎?應當酌量與之。太原、河間、中山,乃國家之屏障,號為三鎮,其實有十餘郡地,塘濼險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國?而且,保塞乃翼祖、順祖、禧祖陵寢之所在,子孫奈何與人!至於遣質,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今日之計,莫若擇使與金人慢慢商談,稍延幾日,勤王大兵就將四方雲集,恁地時,金人以孤軍入重地,勢不能久留,雖所得不滿意,也必求速歸。然後與之約盟,以重兵護衛其出境。如此,他們就不敢輕視中國,其和方可久也。”

    對於李綱的見解,宰執們皆不以為然。

    李邦彥與張邦昌等人紛紛說道:“都城破在旦夕,肝腦即將塗地,尚何有三鎮?而金幣之數,皆不足較也。”

    趙桓也不認可李綱所建議的,現在他滿心全是打發走凶狠的金人,然後苟安。

    為此,趙桓甚至願意全盤接受金人的條件。

    李綱獨自與宰執們爭論了兩個多時辰,無一人站出來幫李綱說話。

    李綱感覺很孤立,也對趙桓和其他宰執大臣很失望,於是說道:“官家擢臣自庶僚,參與大政不過數日,臣之所以受之而不辭,是以為徒以議論或有補萬分之一。今與宰執異議,不能有所補,願還庶僚,以安愚分。”

    趙桓見李綱要辭職,連忙道:“不須如此。卿趕快出去治兵,堅固城守,以防金人再次攻城,此事徐議可也。”

    李綱受旨離開崇政殿去巡察城防。

    可走出殿門之後,李綱覺得還是應該再提醒一下趙桓,於是又返回殿內對趙桓說:“金人議和所須,宰執欲一切許之,這不過欲脫一時之禍,不知他日付之何人,能為陛下了此?願更審處,後悔恐無所及!”

    趙桓已打定主意全盤接受金人所提的條件,因此並不喜李綱所言,隻是城防還離不開李綱,所以,才對李綱好言相說,將李綱又請了出去。

    李綱走出皇宮,來到北部城牆一帶巡察了一會兒,又返回崇政殿,他還是希望再爭取一下。

    可禦前會議已經結束,誓書也已經出城,趙桓全盤答應了金人所求。

    李綱徒歎,無可奈何!

    趙構與張邦昌在趙桓的催促下,也動身前往金營做人質。

    李鄴和右武大夫高世則,分別擔任計議使副,攜帶著朝廷和議誓書,一同前去金營,繼續進行和談。

    趙構很有天賦,悟性也很高,另外無論是學文還是習武,他都很努力,如今,他已飽讀詩書,善於騎馬射箭,能挽弓至一石五鬥,可謂是文武雙全。

    曾有人誇讚這時的趙構“英明神武,有藝祖之風”。

    從這時的趙構敢於自挑重擔入金營為質來看,此言並不虛。

    趙構在臨行前入宮向趙桓密奏說:“朝廷若有便宜,無以一親王為念。”

    此話雖然說得很輕,分量卻很重,足以看出此時的趙構不愧一少年英雄。

    張邦昌臨行前也曾入宮密奏趙桓,他請求趙桓禦批,保證不改變割地議和之方案,以保證人質安全。

    可趙桓沒同意。

    剛一出城,張邦昌就開始悲愁垂涕——他擔心這是一條不歸路,害怕從此一去而不回。

    看到張邦昌失魂落魄的樣子,趙構慷慨豪爽地說:“去做人質,是為國解憂分難,此男子事,相公不可如此!”

    聽了這話,張邦昌感到有些慚愧,於是停止落淚。

    直到夜幕降臨,趙構和張邦昌才到達金營。

    這時,金軍騎兵交相奔馳,往來不斷——完顏宗望故意製造出一種很緊張的戰爭氣氛。

    張邦昌嚇得膽戰心驚,而趙構則毫不畏懼,意氣閑暇宛如平日……

    ……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