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不勝而勝和不敗而敗(求訂閱!)

字數:12050   加入書籤

A+A-


    …

    為了了解金軍的情況,種師道派人去將沈琯請到宣撫司來。

    沈琯到了宣撫司後,對種師道說:“當初黃河岸邊若有千人守之,金兵豈能至都城?”

    種師道對此也感到很不可思議,不過,事已至此,再計較這些,已經沒有意義。

    種師道仔細問了金軍的情況,又就河北地形特點,以及在何處攔擊金軍為好等情況,谘詢沈琯。

    沈琯將之前對李綱所說的又對種師道說了一遍。

    聽了沈琯所說,種師道令姚平仲率兵向金軍營地逼近,迫使金軍遊騎不敢外出抄掠。

    果然!

    金兵皆很緊張,躲在營地中,不敢出動。

    種師道心下大定,開始謀劃反攻。

    李綱支持種師道這一謀劃。

    很快,在禦前會議上,以李綱和種師道為代表的軍方主戰派很明顯的占據了上風,並得到了趙桓的大力支持。

    會上甚至初步確定了出兵進攻金軍的日期,並做了相應的軍事部署。

    但是,以李邦彥為代表的主和派對於用兵仍是推三阻四。

    他們以為,出兵攻擊金人是一種很冒險的行為,一旦失敗,前邊的和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而國家也將麵臨淪喪之危。

    對於將相之間的分歧,趙桓心裏很清楚。

    不過趙桓不認為這有甚麽問題,就像他的態度發生轉變一樣。

    以前由於軍力不足,他自然要采納李邦彥等人的建議,議和。

    而現在,勤王之兵已來了二十多萬,數倍於金人,特別是西軍名將種師道已來到他身邊,他當然要找回之前丟掉的尊嚴,希望用武力驅逐金人。

    憑良心說,趙桓有這個轉變,並不違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邏輯。

    可問題是,趙桓的轉變也有些太快了,而且轉得也有些太大了。

    從之前一味求和,趙桓迅速變成一味主戰,甚至是希望立即跟金軍打一仗。

    趙桓在一天之內五次派內侍去催促種師道,讓種師道考慮是否可以早日出兵?

    種師道很冷靜,也很沉穩,不肯貿然出兵,他要按計劃等姚古率西軍到來後再攻擊金人,不讚成提前動手。

    種師道的表現令趙桓有些失望,趙桓於是又將希望寄托在都統製姚平仲身上。

    姚平仲很勇敢善戰,也一直試圖表現他自己。

    可從之前的童貫,到現在的種師道,全都壓著姚平仲,不讓姚平仲表現自己。

    如今,終於讓姚平仲等來了表現自己的機會。

    姚平仲對趙桓說:“士兵都願速戰,可現在遲遲不戰,他們都很有怨言。”

    趙桓說:“種宣撫不同意馬上開戰。”

    姚平仲立即道:“臣願領兵夜叩金營,生擒斡離不(完顏宗望),奉康王以歸。”

    趙桓聞言大喜,當即向姚平仲許諾:“若成功,當授以節鉞。”

    要說,劫營,你就快點去吧。

    可趙桓非讓術士楚天覺推算一下劫營的日子。

    結果,楚天算過之後,說得勝之日為三天後的二月丁酉(即二月初一)。

    三天時間,黃花菜都涼了,而且中間隔了這麽長時間,怎麽可能不走漏風聲?

    可趙桓不這麽認為,他覺得宋軍一定能一擊得勝,然後他就可以一雪前恥,成為秦皇漢武那樣偉大的皇帝。

    趙桓不僅讓姚平仲偷襲金營,等姚平仲出兵了之後,他又讓李綱出兵相助。

    李綱說,事先沒有商量,兵馬也沒有準備,冒然出兵不妥。

    趙桓不聽,連派三波內侍催促李綱出兵。

    李綱無奈,隻好下令大軍緊急集合。

    天快亮時,前軍統製張撝、右軍統製石濬、中軍統製辛康宗、左軍統製劉佃、後軍統製王師古、敢戰軍統製範瓊,全都集合完畢,然後他們率軍從封邱門出城,向班荊館、天駟監挺進。

    可這時,姚平仲劫營已經失敗了,而姚平仲也已經撇下部隊獨自逃跑了。

    原來——

    姚平仲命手下大將王通為先鋒軍統製,率先去劫營。

    王通領命,然後率五百名敢戰死士直抵金營。

    可是,王通連劫兩寨皆空,至第三寨,金軍數千鐵騎突然殺出!

    這數千鐵騎均是金軍精銳,又突然而至!

    王通與敢死隊頓時陷入金軍的包圍之中!

    他們殊死拚殺,以待援兵。

    然而——

    後援之兵,大都連人帶馬墜落到寨旁的深溝之中,西軍將領陳開戰亡。

    王通見重傷已半,而金軍騎兵正從南北兩麵湧來,即將形成前後夾攻之勢,隻能率三百騎兵突圍而出。

    王通見到姚平仲後,姚平仲令他率眾上馬,往西而竄。

    這時,金軍騎兵己追了過來,將宋軍中軍衝散。

    宋軍的潰軍立即往回跑。

    而金軍則一直追趕宋軍,追至板橋才開始回撤。

    姚平仲大敗而逃,姚平仲的副將楊可勝不幸被俘。

    當天夜裏,完顏宗望親自審問楊可勝,說:“兩國已通和,又來劫寨,何也?”

    楊可勝回答說:“可勝以勤王兵到京師,三軍欲戰,故可勝率之以來,非朝廷之意也。”

    楊可勝將責任全都攬到自己身上,任完顏宗望如何逼問,都不改口。

    完顏宗望因而大怒,下令斬殺楊可勝。

    陝西勇將楊可世的兄弟楊可勝因此英勇就義。

    這時,另一部分金軍追至幕天坡,與李綱所率大軍相遇。

    金軍集中兵力向宋軍中軍發起猛烈衝鋒。

    李綱見狀,下令以神臂弓還擊。

    宋軍與金軍鏖戰於幕天坡。

    戰狀很激烈,雙方互有死傷。

    最終金軍戰敗,退去。

    為防止金軍再來戰,李綱與行營司諸軍皆宿於城外。

    對於姚平仲夜襲金營,趙桓本以為必定成功,他期待著清晨能傳來大獲全勝的好消息。

    可是,第二天清晨,李邦彥等主和的人一起上奏說:“西兵勤王之師及親征行營司兵,為敵所殲,無複存者。”

    趙桓聞訊大驚,急忙下詔,令各軍不得進兵!

    緊接著,趙桓將責任全都推給姚平仲和西軍,並親自給完顏宗望寫信,說要捉姚平仲明正典刑,並又送給完顏宗望一大堆寶物,希望和金軍繼續議和。

    李邦彥等主和派認為,危亡在即,僅做出這些措施是不夠的,還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明議和的誠意,應該召李梲持國書割地以和,並奉地圖和誓書,令路允迪前去割太原,秦檜前去割河間,程瑀前去割中山。

    趙桓同意李邦彥等人所湊,令宇文虛中當麵向金人解釋,說姚平仲等擅用兵甲,幾誤和議,已遣割地使,交割三關之地。

    趙桓、宰執大臣以及有關各方全都相聚在都堂裏開會。

    他們一致認為,當前形勢之下必須堅決執行和議政策,不得有絲毫動搖。

    種師道也在場,他提出不同建議,說:“劫寨已誤,然兵家亦有出其不意者。今夕再遣兵分道攻之,亦一奇也。如猶不勝,然後每夕以數千人擾之,不十日,敵人遁矣。勝負兵家之常,正當再擊之耳,何遽喪氣乎?”

    對於種師道的這個建議,趙桓和李邦彥等宰執皆不聽。

    不僅如此,李邦彥等人還紛紛啟奏,認為李綱、種師道出師敗績,可正典憲,請求罷免李綱和種師道的職務。

    趙桓準奏,於是罷免種師道宣撫使職務,改任大一宮使;罷免李綱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職務,命蔡懋代之。

    趙桓比任何人都知道,姚平仲劫營是誰安排的,可劫營兵敗,總得有人來承擔責任,所以李綱與種師道成了替罪羊。

    李邦彥等人還嫌這樣不夠,要將李綱捆綁起來,交給金人處置。

    可不知為什麽,金使竟然不接受,反說這樣不可,認為還是由大宋自行處置比較好。

    李綱在城外得知事情有變,遂立即領軍入城,然後前去麵見趙桓,想跟趙桓商量對策。

    可趙桓拒而不見。

    這時,李綱才知道自己已經被免職,於是退到浴室院等待趙桓降罪。

    蔡懋接替李綱行營使職務後,立即派人統計損失情況,結果是行營司兵所失才百餘人,損失情況並不像李邦彥等所說的那樣嚴重,而西兵折傷也不過千餘人,其他各勤王之師因為沒出兵,故沒有任何損失。

    很明顯,李邦彥等主和派誇大了兵敗損失,他們這是要以此打擊主張向金人開戰的李綱和種師道等軍方勢力。

    政治鬥爭向來是無恥和沒有底線的,這不怨李邦彥他們狠,為了一己私利,敢拿國家的前途賭,怨隻怨趙桓昏庸無能,作為北宋的最高決策者,趙桓很明顯缺乏應有的洞察力,根本看不清事情真相,而且他也缺乏應有的決斷力,在和與戰之間搖來擺去,前幾天,他還極力催促種師道出兵進擊金人,現在卻又認為出兵是一個錯誤選擇,認為議和才是正途。

    蔡懋也是主和派中的一員。

    因此,蔡懋上任之後,立即下令,大軍撤入城內,隻留範瓊與馬忠所部在城外。

    金軍見此,又開始猖狂起來,四處派遣遊騎耀武揚威。

    蔡懋又下令不準抵抗和還擊。

    蔡懋的舉動讓宋軍將士很不解,人們私底下都認為蔡懋有二心,可能已經暗中投降金人了。

    宋軍劫營一事,引起了完顏宗望的高度警惕。

    完顏宗望覺得,宋軍不顧人質安危前來劫營,說明人質在宋人心目中的分量還不夠重。

    而且,從趙構來到金營後的一係列表現來看,他並不太像是一個親王。

    特別是前些日子,完顏宗望為檢驗趙構的箭法,曾與趙構一同射過一次箭,沒想到,趙構竟連發三矢皆中筈。

    這讓完顏宗望等金人大吃一驚!

    金人普遍認為:“趙構應是將官良家子,似非親王,豈有親王精於騎射?”

    完顏宗望遂決定將趙構遣送回去,另換一個親王來做人質。

    趙桓無奈,隻能讓肅王趙樞去換趙構回來,另外,趙桓還把他唯一的親妹夫曹晟派去當人質。

    完顏宗望還要宰相李邦彥前來當人質。

    趙桓騙完顏宗望說,李邦彥已經不是宰相,然後將張邦昌升為太宰,也就是宰相,讓張邦昌繼續留在金營當人質。

    說李邦彥已經不是宰相,其實也不完全是騙完顏宗望。

    李邦彥等主和派對於姚平仲劫營失敗,不以為憂,反以為喜。

    因為這恰恰給他們創造了一個契機,他們正好可以借此將反對議和的李綱趕下台去。

    陰謀得逞以後,他們興致勃勃地在都堂裏置酒,公開慶賀。

    這惹起民間尤其是太學生的憤怒。

    太學生紛紛上書,要求李綱和種師道複用。

    這種聲音越來越大。

    後來,數萬人不期而集會於宣德門外。

    恰好百官退朝,朝官們從東華門陸續朝宣德門走來。

    李邦彥走到門口時,有人忽然認出了他,大家呼啦一擁而上,紛紛指責他,曆數其罪,有人大聲嫚罵道,“李邦彥,汝是浪子,豈能做宰相?”

    有人徑直走到李邦彥跟前,毆打李邦彥,還有人拾起地上的瓦礫朝李邦產猛地扔去。

    李邦彥見勢不妙,扭頭便跑。

    因為善於踢球,李邦彥跑得非常快,僥幸撿了一條狗命。

    人們認為趙桓身邊有奸臣,蒙蔽聖聽,才將保衛汴梁城的李綱和種師道免職,因此怒火中燒。

    內侍朱拱之宣李綱,沒有按時到達。

    眾人很憤怒,當即一齊上前,將朱拱之拽下馬,很快便將其活剮,割肉離骨,斷其肢體。

    這時,有人假托趙桓有詔令:“殺內臣者無罪。”

    瘋狂的人們於是見到內侍便毆打。

    前後被毆打者,有張太尉等三十七人。

    不僅毆打,而且百姓爭著吃這些內侍的肉。

    有十幾名內侍被活活打死。

    人們還將那些死去的內侍的肝腸挖出來,掛在竹竿頂端,對街上的百姓大聲說道:“此逆賊也!”

    很顯然,此時無論是市民、軍人,還是太學生,人們的情緒都已經失控,已變得越來越瘋狂,有些人甚至喪失了理性,有些人則是趁機作亂。

    一場愛國學潮,就這樣逐漸演變成一場大宋曆史上非常罕見的血腥暴亂。

    見形勢如此,趙桓趕緊給李綱複了職,並宣李綱趕緊進見。

    李綱見到趙桓之後,連忙哭著請死。

    趙桓也委屈的哭了,隨即下旨,恢複李綱尚書右丞職務,並兼任京西四壁守奭使,將蔡懋免職。

    李綱極力推辭,趙桓不許,令李綱馬上前去東華門至右掖門一帶安撫軍民。

    李綱領旨前去。

    人們一見到李綱,皆呼叫道:“右丞且與百姓為主!”

    李綱回答說:“綱已在此,即登城矣。百姓不足憂,促歸照管老小。”

    眾人見李綱的確已恢複職務,於是稍微散去了一些。

    可仍然有一些人不肯散去,他們喊著要見到種師道才肯退走。

    李綱趕緊回去稟報趙桓。

    趙桓於是又派人去城外西軍中督促種師道,讓他立刻入城彈壓。

    不久,種師道乘車而來。

    眾人上去打開車簾子一看,果然是種師道,遂大聲喊道:“果我公也!”

    人們才慢慢退去。

    李邦彥見趙桓恢複了李綱和種師道的職務,大感不妙,遂向趙桓請辭,想以此試探一下趙桓的態度。

    趙桓不批準李邦彥致仕,隻同意免去其宰相職務,讓他擔任觀文殿大學士、太一宮使。

    趙桓心想,“現在迫於社會壓力,不得不重新啟用李綱,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家政策又回到主戰的軌道上去,未來沒準還要議和,所以李邦彥等人還有用。”

    對此,盡管趙桓沒有明說,可李邦彥已經心領神會了。

    李綱複職後不久,便登臨城牆,巡查防務,慰問官兵,鼓舞士氣。

    李綱下的軍令,與蔡懋恰好相反。

    蔡懋曾號令將士:“金人近城,不得攻擊。”

    有些士兵不服號令,發現金人靠近便點火開炮,並發射床子弩。

    結果這些士兵皆獲杖刑,被打得皮開肉綻。

    宋軍將士們對此很憤怒。

    李綱則明確宣布:“見到敵人來了,就攻擊,擊中者賞。”

    宋軍將士們聞訊,無不歡欣鼓舞。

    幾日後,宋軍將士向城外猛烈發射沒良心炮,痛擊聚集在鹹豐門外的金人。

    金人皆驚呼而退,轉眼間便遁無一人。

    金軍來到東京城外已經一個月了,盡管沒有破城,但割地賠款的戰爭目的已經達到。

    在得到趙桓割讓三鎮的詔書以及肅王來軍中做人質之後,完顏宗望決定引兵北去。

    雖然宋國尚有大量金帛還未繳清,但完顏宗望認為不能再等下去了。

    因為根據探報,主戰的李綱和種師道已經複職,宋軍仍有不少勤王之兵正往京城趕來,而他們隻有不到四萬人馬,且糧食已經快耗盡。

    完顏宗望覺得,再這樣繼續對峙下去,他們可能就走不了了。

    很快,完顏宗望就派遣邠門使韓光裔入宮辭別,並代他向趙桓致朝辭之禮。

    見金人要撤軍,趙桓心中大喜,當即特派開封府少尹王時雍等人,攜帶茶果、龍腦、酒藥等許多禮物,趕赴金營賜宴。

    東路金軍很快便開始從汴梁城外正式退兵。

    種師道得知,入宮向宋欽宗建議說:“賊歸必不設備,請邀諸河,候其半渡可以擊之,三戰可使無噍類,若縱之去,他日禍不可測。”

    正巧,李梲等主和派大臣都在趙桓身邊。

    他們全勸趙桓不能追擊,否則會前功盡棄。

    趙桓更信李梲等人之言,於是下命不許追擊。

    作為一個富有實戰經驗的老軍事家,種師道敏銳地意識到,若喪失這一重挫金軍主力的大好機會,將後患無窮。

    種師道心急如焚,屢勸趙桓不聽,加上他本來身體就不太好,導致心火上攻,進而一下子就病倒了。

    勸趙桓截擊金軍的不隻種師道,還有張叔夜。

    張叔夜也上湊章說願率大軍截擊金軍。

    可趙桓理都沒理張叔夜。

    結果,金軍就這麽大搖大擺的帶著無數珍寶和他們掠奪的婦人離開了大宋。

    金軍退兵,意味著曆時一個多月的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終於結束。

    有人認為,在李綱的領導下,北宋最終贏得了這場保衛戰的勝利。

    其實,這場保衛戰在軍事上並沒分出勝敗,金軍兩次攻城失敗,宋軍一次劫營也失敗。

    按照戰況來說,雙方應該算是打和。

    不過——

    如果按照戰果來說。

    金人得了宋國的大量金銀寶物,又擄走了不少宋人婦女,而自身卻僅僅折損了數千兵馬,關鍵是讓宋人聞風喪膽。

    可謂大獲全勝。

    所以,此役,金人不勝而勝,宋人不敗而敗……

    ……

    ……

    PS:大鳥盡力了,將極為曲折的金人第一次南下縮在兩章結束。

    下章大鳥會寫回主角。

    祝大家新年快樂!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