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求訂閱!)

字數:4100   加入書籤

A+A-


    …

    南宋老將宗澤死了。

    自從過了江之後,宗澤就一心謀劃殺回過報仇雪恥,收複失地,救出趙氏之女,滅掉大中,然後北上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為此,宗澤先後給趙構上了二十多道奏章。

    宗澤先是請趙構不要跟大中議和,君臣一心,率領大軍殺過江去,恢複正統。

    可那時已經派杜充限製住了宗澤的趙構,連聽都沒聽。

    後來中宋議和成功之後,大中從南線調走了五萬大軍北上,宗澤探明這一消息之後,認為這是收複失地的天賜良機,也可能是最後的機會,所以,連連給趙構上奏章,請趙構務必要把握這個機會過江北伐,否則,必悔之晚矣。

    可趙構仍是連理都沒理宗澤,讓宗澤的十幾份奏章全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這裏得說明一下,趙構不理宗澤,也是有原因的。

    是。

    當時,大中從南線調走了五萬大軍,可那時大中在南線仍有十萬人馬,他們堅守各個要地,宋軍要想突破他們堅守的防線,沒有一兩個月時間,絕無可能,而有這一兩個月時間,中軍完全可以從北線再撤回來,進而讓南宋前功盡棄,然後可以以此為借口,一舉殺過江滅了南宋。

    除了這個最重要的原因以外,還有另外幾個原因:

    首先,雖然趙構對宋軍的掌控比以前要強上一些了,可還是有不少聽調不聽宣的將領,因此,並不是說,趙構想北伐,就能北伐的,當然了,話又得說回來,事在人為,如果趙構真要北伐,他也一定能想到辦法解決這一難題。

    其次,北伐是需要錢的,自從宋朝的海上國際貿易被大中斷了以後,宋朝的經濟體係就出了嚴重的問題,目前,南宋隻能靠蜀中救濟和從其屬地橫征暴斂度日,而這點錢勉強維持南朝朝廷的運轉都不夠,南宋朝廷甚至連軍費都開不出來,哪有錢去北伐?

    再次,李成和鍾相這兩夥義軍,現在鬧得越來越凶,尤其是後者,已經滾雪球般滾到了二三十萬——很早以前,趙構就派沿江招捉使孔彥舟,去剿鍾相這夥義軍,卻不成想,孔彥舟率所部,殺居民,燒廬舍,掠財物,暴橫不奉約束,關鍵是,孔彥舟還暗中跟鍾相這夥義軍勾結,以至於,鍾相這夥義軍,越剿,聲勢越大。

    以上種種,都讓趙構沒法騰出手來去破釜沉舟。

    其實,也正是因為探明這些,大中才敢從南線調走五萬大軍。

    所以說,宗澤的主張,也並非全對,至少是有一些局限性。

    可話還得再說回來,宗澤看得也不錯。

    那時,的確是趙宋唯一的機會。

    那時,趙宋如果果斷出擊,中軍勢必不能全力應付北線的金軍。

    如此一來,中軍就會麵臨雙線作戰的苦境。

    然後,趙宋再想辦法遊說西夏參戰。

    加上,那時大中在中原立足未穩。

    趙宋還真有可能將大中從中原趕走。

    隻可惜,趙構並非能做此孤注一擲、放手一搏的雄主。

    而且,不僅不是雄主,因為跟大中議和南宋最大的壓力突然沒了,趙構還心生懈怠,有些無心朝政(也可能是因為對南宋現下的時局很是力不從心,進而讓趙構有些自暴自棄),另外,趙構最近還有些貪圖享受了。

    這並不是冤枉趙構。

    李衍不是開始在燕京修建自己的皇宮嘛,趙構也在臨安修建他自己的皇宮,不,應該說,趙構先李衍幾個月,就開始修建了——東南八路提刑司收取諸色經製錢赴臨安,共收錢六百六十餘萬緡,這筆錢大多都被趙構用來在臨安修建他自己的皇宮了。

    而且,不僅趙構開始懈怠,就連趙構手下的人,也都是這樣。

    而這些人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趙構的兩個宰相汪伯彥、黃潛善——他們專權放任,不能提出任何施政方針,滿腦子都是如何討好趙構。

    宋趙構寵幸的內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又驕奢作亂,引起許多人的不滿。

    另外,還有很受趙構寵幸的王淵——金人攻打東京、河東,宣撫使範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王淵那時為先鋒,後來,趙構成立在元帥府,王淵便以所部歸趙構的大元帥府,為趙構帶去了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因此,趙構即位之後,對王淵極為器重,譽為柱臣,加上王淵跟康履等宦官交好,南宋始置禦營司,便以王淵為都統製,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正趕上,江南群盜蜂起,趙構又以王淵為製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王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於是,趙構將王淵升為樞密使,並兼任禦營都統製,可以說,趙構對王淵是寵幸至極,王淵因而節節高升,同時,王淵也因此而膨脹,聚斂錢財,搜刮民脂民膏,以供他自己享樂。

    其實,也不隻康履等宦官、王淵,現在的南宋朝廷,從上到下,都散發著一股腐敗的氣息,沒有了銳誌。

    老將宗澤見此,憂憤交加,連連給趙構上奏折,希望能改變趙構,能改變這一切。

    可宗澤的奏折,要麽被黃潛善等人所阻礙,要麽被趙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宗澤憂憤成疾,背上長毒瘡。

    也就在這時,傳出,大中要遷都燕京,並且已經開始在燕京大建宮殿。

    得知此事了之後,南宋小朝廷開始沸騰,南宋的文武百官開始歡呼雀躍——以汪伯彥、黃潛善為首的人分析,大中這是要將重心移到北邊,準備跟北邊的胡人死磕到底,而且,李衍開始驕奢淫逸,沒有了進取之心,他們大宋終於沒了外患,至少暫時沒了外患。

    這也就導致了,本就開始腐敗的宋朝官吏,更加墮落。

    見情況不僅沒好,反而還越來越差,宗澤終於一病不起!

    諸將入室問候病情,宗澤看著諸將說:“我因為二帝遭受不幸,趙氏女被叛臣盡占,積憤成這樣,你們如果能夠消滅敵人,則我死而無恨了。”

    諸將都流著淚說:“怎敢不效力!”

    諸將出去後,宗澤歎息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處於彌留之際的宗澤,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言語中全在念念不忘北伐,最後連呼三聲“渡江!渡江!渡江!”,溘然長辭,享年七十歲。

    得知宗澤死了,趙構非但沒有傷心,還以杜充接替了宗澤、朝廷終於收了宗澤的兵權而沾沾自喜。

    更有甚者,將宗澤之死與大中遷都並稱“雙喜臨門”。

    當然,南宋也並非全都是糊塗人。

    何俌就對左右之人說:“吾深惜夫宗澤抱忠義之誌,競為讒沮,鬱而不得少伸也。澤為帥,義士已團結,盜賊皆已歸附。然有張仲孝友主於內,而後吉甫得以專征戰於外,汪、黃既主中東南之議,則宗澤還京之請,雖二十疏而何益?百計排沮,憂憤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蓋亦抱無窮之恨。澤死而杜充代之,是何異以淵代逖、以薑維而續孔明之事功也?宗澤在則盜可使為兵,杜充用則兵皆為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