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建設河套1

字數:3714   加入書籤

A+A-




    “惡念值+1……”

    高鳳簡短的解釋,讓眾人意識到內行廠因為研究出了尼龍,所以才會出售杜仲膠提煉技術。

    李東陽和謝遷恨不得抱頭痛哭。兩人因為背後的同鄉為爭奪杜仲膠技術鬧翻,到頭來杜仲膠隻是被內行廠摒棄的舊技術。

    他們的行為,好似兩條狗在爭搶主人吃完肉丟下的大骨頭。

    李東陽默默掏出保心丸服下。他兒子看不慣搶肉的行為跟著太子跑了,讓他有苦說不出。

    進入工地,眾人看了一眼清寧宮全部鼓出眼睛、張大嘴,僵化在原地。

    弘治帝喜形於色,朝廷重臣初見清寧宮的表情比他還丟人。皇奶奶年事已高,讓她老人家回清寧宮前還是先服用幾顆保心丸。

    清寧宮如同紫禁城內高起的壟田。宮殿四周有裝有玻璃窗,屋頂為琉璃瓦,每層屋角掛著巨大的玻璃燈。由於漁網的遮擋,宮殿閃耀的光芒被阻擋。無數工人爬在腳手架給牆壁貼大理石外牆。

    眾人沒少見過高聳的建築。

    單看紫禁城的宮殿台階,‘天子之堂九尺’;唐朝的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史籍上記載北魏洛陽城永寧寺塔,‘高九層、一百丈,百裏外可見’;北宋仁宗修建的開封佑國寺鐵塔高48丈,至今仍在。

    高塔多見。可像清寧宮占地十畝、最矮處也有四層樓高的高樓廣廈,絕對是平生僅見。就算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平台上可以坐萬人,其上的宮殿也隻占一小部分麵積。

    工部尚書徐貫反複擦拭眼睛,甚至擰了擰自己的手臂。“高塔打好塔基才能層層壘砌。十畝地的高台地基是何規模?如果確保底層不塌陷?”

    徐貫大腦中現有的建築知識無法解釋這一現象。他扯著高鳳的衣服,通紅著雙眼要答案。

    “鋼筋為骨,混凝土為肉。升降機做腿,玻璃窗做眼和鼻。”高鳳非常理解徐貫的心情。他接到圖紙的那一刻非常擔心宮殿會倒塌,壓根不信能建起十畝的高台。

    徐貫等朝廷眼界最高的官員,跟隨高鳳乘坐升降機來到頂樓天台。

    “這是內行廠的技師融合風車、蒸汽、齒輪等諸多原理,以水壓機為動力製造的升降機。”高鳳請諸位大臣坐上天台上的三輪車,“天台上搭建幾座風格迥異的花園。小爺說太皇太後從未去過江南,特意仿造了一座江南水鄉小鎮。”

    徐貫看到天台上的小橋流水尖叫:“如何把水引到高處?如何保證樓下不滲水?”

    高鳳笑而不語,帶領眾人來到四樓參觀已經裝修好的洗手間。

    一行人從正在做內部裝修的清寧宮出來,徐貫已經不知道從何問起。高層引水、內部采光照明、通風、防潮,他有無數的疑問。

    “昆侖虛上黃帝的帝都不過如此而已!”劉健摸著胡子驚歎。

    高鳳躬著身說:“內行廠幾乎把所有最前沿的技術使用在清寧宮。”

    參觀完十萬人花半年時間建造的清寧宮,眾人已經可以想象河套的城牆。他們原以為由青磚、水泥、鐵管建造的獨石口城牆很堅固,原來還有更加堅固。

    “陛下,臣年事已高想告老去河套。”徐貫眼神堅定地望著弘治帝。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清寧宮使用的鋼筋絕對不是鐵。他記得內行廠從國庫買走大量的鐵錠。這些鋼筋絕對是鐵錠再加工而成。

    戶部尚書周經同時請辭:“老臣也想告退,想去河套瞧個究竟。”太子殿下要支持北方戰場,又要建造如此規模的清寧宮,內行廠哪來的銀子。內行廠成立至今沒滿一年,內承運庫是絕對沒銀子提供。內行廠的銀子到底哪來的?

    “惡念值+1。”

    弘治帝一臉鬱悶,參觀還沒完工的清寧宮,他就失去2位尚書。

    朱壽曾經在草原上襲擊大小部落,深知分散兵力的危險性。他派出一直由精兵組成的騎兵配合熱氣球,一路把達延汗打回應昌。其餘遠征軍和勳貴帶來的兵力聚在一起。

    軍隊在前方像老鷹抓小雞一樣把河套的部落趕走,身後跟著內行廠派來的工匠在後方用混凝土、鋼筋快速建造的城牆。

    打下來的草原根據唐朝留下的溝渠重整規整,安排在大同府英勇殺敵的百姓和軍戶進行開荒。

    內行廠會用鋁板、靰鞡草、塑料板、羊毛氈等製作成的移動板材搭建臨時住所。等河套外圍的長城修建好,內行廠會幫助在河套定居的百姓造房。西廠把開荒的百姓和大軍的糧食源源不斷送往前線。

    開荒的種子由朱壽的田莊、江南、西廠從海外引進的糧食多方供給。內行廠還會租借開荒者鐵製農具。

    大軍收複河套就像一部精密轉動的機器,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小配件。這胎機器嚴絲合縫地運轉,河套上的韃靼部落在恐慌中逃竄。在河套居住幾代人的牧民沒見過大明攻勢凶猛的騎兵,也沒見過像被施法一樣突然建造起來的城牆,更沒有見過能和蒙古包媲美的移動板房。

    李兆先是西廠臨時征召的文書。他負責根據前線的需求合理安排貨物運送路線。配合他工作的,是今年剛進士及第的王守仁。

    王守仁的爹王華在應天府出任吏部尚書的。王華是謝遷的好友,同李東陽也是朋友。因此年齡相仿的王守仁和李兆自小相識,陰錯陽差間在河套重逢。

    “伯安,你在工部觀政,為何會出現在河套?”李兆先奇怪地問。

    他爹李東陽是有名的才子,可惜他多次落榜,被蔭為國子生。所以李兆先對王守仁得中進士很羨慕。

    王守仁先把算好的修建千米高牆需要的水泥、沙石、鋼筋等數目交給李兆先。

    王守仁四處東張西望一番,見周圍沒有陌生人後低聲對李兆先說:“內行廠比工部厲害,工部可學不到高深的知識。觀太子手下的可用之人,除一個家世不顯的唐寅,無江南人士。足見太子對我們江南人的戒備。我如果不抓住太子建設河套的機會,今後怕是難被啟用。”

    “伯安多慮了吧?”李兆先摸了一把額頭不存在的冷汗。

    王守仁冷笑:“太子在山海衛遇襲後,內行廠和西廠對江南地區格外熱情。而我們的太子殿下,何曾給過別人臉麵?建設河套的不少物資來自江南,江南豪商賣給內行廠的價格比市價高三成。”

    李兆先打了個冷顫,他腦海突然閃過一句話:高價采購江南物資安定人心,時機成熟、秋後算賬。

    李兆先想到爹和太子殿下的關係非常僵持。聽了王守仁的分析,處理好手裏的任務趕緊給爹寫信。寫好的信拿到西廠河套物流點,支付10文運費讓他們送到京師李家。(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