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天書
字數:4021 加入書籤
楊某人正惱羞成怒間,卻見那巨蛇蛇尾一抽,直接將生長在山壁上的一株老樹給打了下來,那老樹後麵居然有一個很深的小洞,裏麵竟還有亮光透出。
楊易心中一動,突然大喜,也顧不上跟那條大蛇瞎胡混,掏出白蓮缽盂,照著腦袋三兩下將它砸暈,趁機收到了缽盂裏麵。隨後本人化作一道金光,鑽入洞中。
入洞之後就是一條長廊,兩側的石壁上發著光,把這裏照得頗為亮堂,但腳下灰塵極厚,踩上去便有明顯的腳印。
楊易也怕自己出錯,便小心翼翼的走了一會,這條長廊就到了盡頭,但前頭卻又是一個拐角,同時隱隱傳來了水聲。繼續往前,水聲漸漸大了起來,“嘩嘩”做響。過不多時,果然看見前方通道盡頭,從洞頂直掛下一幕水簾,水花四濺,晶瑩美麗,最後落到通道盡頭一個小水潭中,若不是在這絕地之中,倒也不失為一道風景。
瀑布後麵便是堅硬的石壁,與通道兩側的石頭沒有什麽兩樣,小水潭更清可見底,也不見水往哪裏流出。透過水珠,在洞頂石壁上卻有七塊半個巴掌大的紅色石頭鑲在洞頂,石質紋理與旁邊的石頭一般無二,隻有顏色不同。
隻見洞頂那七塊紅色石頭歪歪扭扭地布在洞頂,看去倒像是個古怪的勺子形狀。尤其是那顏色,也不知在這洞中被水衝刷了多少年,依然殷紅如血,甚至連晶瑩的水珠流過這些紅石時,都被它映成了像鮮血一般的紅色,然後滴落下來,便如血滴從洞頂滴落。不過一旦離那些紅石遠了,這些水珠就又恢複了原來的透明樣子。
“滴血洞,滴血洞,還真是名不虛傳!”
魔教曆史極久,門中派係林立,數目繁多,時有興亡。
八百年前黑心老人所在的煉血堂一係,便是號稱當時魔教第一派係,實力堅強,高手如雲,黑心老人自己更是修真道上的老祖宗。但其後歲月變遷,又與正道幾番爭鬥,煉血堂逐漸衰落,被其他派係取而代之。
當今之世,魔教中四大派係為首並立,分別為合歡派、萬毒門、長生堂、鬼王宗,但若論到聲勢之盛,卻無一比得上當年盛極一時的煉血堂。
而在魔教之中,這八百年來,一直傳說當年正魔大戰之後,煉血堂主要首腦雖然盡皆戰死,但多有密寶法器被收藏於煉血堂根基之地“萬蝠古窟”地下一個叫“滴血洞”的秘密所在。這八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魔教中人暗中偷下萬蝠古窟,甚至連死靈淵也被找了個遍,但都是空手而歸。
但楊易來此,卻哪裏是為了什麽秘寶法器?他是為了那一卷天書總綱!
那些洞頂石壁上的紅石倒映在水中,它們的排列已不再是那古怪的勺子形狀,反而有點像是一個人的手掌。
楊易廣袖一甩,那水流便登時被無形氣勁分開,露出水下斑駁的泥沙來,在這沙石之下,還有七塊鑲在地底的小石,隱隱泛著紅光。他躬下身,伸出雙手去按那七顆小石頭,卻隻覺石頭一沉,一陣刺耳但卻沉重的“喀喀”聲在這山洞中響了起來。
隻見在水簾背後,那曾經天衣無縫、堅硬之極的石壁,竟是整塊的向後退了進去,雖然緩慢,但終於露出了一個新的洞口。
再向前走些,楊易才看清了這石室情況,整個石室呈圓形,隧道正在石室中間,而在它對麵,居然還有一條通道向裏延伸,看來這並不是唯一的盡頭。
在石室左邊,放著兩尊巨大的石刻雕像,一尊慈眉善目,微笑而立,一身衣裳被刻的如風吹拂般栩栩如生,倒有點像是佛門的觀音菩薩;另一尊卻完全是不同的模樣,猙獰凶惡,黑臉鬼角,八手四頭,甚至在嘴邊還刻著一絲鮮血流下,令人看了不寒而栗。
此外在這兩尊雕像前麵,還有一張石桌,上邊一個香爐,旁邊放著幾包香燭,都是灰塵遍布,估計這八百年來從未有過香火。
至於這石室的另一頭,卻隻有幾個蒲團,隨意地扔在地上,沒有什麽其他東西。
這兩尊神像後,兩人繼續前行,沒走多遠又進了一個寬敞地方。但這裏卻不像是外邊那個石室般裝修過,而是一個鍾乳倒懸怪石突兀的山洞,洞裏各色鍾乳石千奇百怪,顏色也是異彩紛呈。
洞口處立著一大塊巨碑,上邊龍飛鳳舞地刻著十個大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十個大字,每一字幾乎都有半人大小,筆意古拙,筆勢蒼勁,直走龍蛇,竟有迎麵而出,呼嘯蒼穹之勢。
楊易撇了撇嘴,轉身繞過巨碑,向山洞深處走去,隻見在那背後,到處都是奇形怪狀的鍾乳石,他在石林中繞了一會,一麵光滑的石壁,石壁兩側各有一條隧道,通往不知名處,但在這石壁之下,卻是一塊青石平台,上麵競有一具骷髏,成端坐形狀,安靜地坐在那裏,向來就是那黑心老人了。
楊易心中暗歎一聲,八百年前的梟雄落得這副模樣,當真是世事難料。不得長生自在,終究還是要化為塵土,生死間果然有大恐怖!
搖搖頭不去想那麽多,楊易再往前走,經過了擺放法寶的地方,秉承著賊不走空的大道至理,將唯一還剩下的合歡鈴也給順走,最後終於是來到了一間光禿禿的石室,在那堅硬的石壁上,刻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楊易走了前去看了看,臉上登時露出喜色。
隻見在這通篇石刻開頭,隻刻著兩大字:
天書!
那牆上第一行寫著那龍飛鳳舞的大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後麵便是“天書·第一卷”:
夫天地造化,蓋謂混沌之時,蒙昧未分,日月含其輝,天地混其體,廓然既變,清濁乃陳。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然天地萬物,皆有其相,眾生沉迷,惑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為眾相故,心生三毒三懼三恐怖,不可久矣。
天象無刑,道褒無名,是故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即達光明。持一正道,內體自性,天地以本為心者也。
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
故無實無虛也。
故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也。
故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哉!
......
楊易心有所感,這天書上麵寫的,並沒有什麽具體的神功妙訣,卻隱隱有將南轅北轍的佛道二家功法相融之術。不僅如此,這魔教之中諸般神通異法偏激特異,但根源之上也在這“天書”之中。道家講究身禦自然造化,佛門注重體悟自性,而天書之中,卻似乎麵麵俱到,既有道家思想,也涉及佛門的法門。
隻能說這個世界萬法歸一,同為一元。而在楊易看來,則更多了一層直指元氣根本的大道。
他已經無暇再想,這幾麵巨牆就如幾座寶山一般擺在他麵前,楊易元神道心早已徹底放開,開始感受開天辟地、分清定濁、萬化稟生的大道神韻。
在誅仙世界,山水、木石、鳥獸、凡人、修士的本質皆是元氣,就像科技宇宙中物質皆是粒子一樣,而楊易就在這間石室中,開始了關於這個世界元氣性質和特質探索的領悟。
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領悟的究竟是什麽,他隻是在遵循冥冥之中的規律,去切合這個世界的客觀真理,或者說——“道”。就像科學家在解答一個未知的問題一樣,答案出來之前,誰都沒有結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