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安排與意外

字數:11487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我的大明新帝國 !

    對絕大多數後世的人來說,他可能沒有聽說過盛極一時的帖木兒國,但是不可能不知道雄霸了歐亞大陸幾百年的奧斯曼帝國。

    在明朝初期的一百年間,帖木兒國盛極一時,奧斯曼帝國被他們打的差點滅國,連國王都被他們抓了起來。

    這還不是衰落的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猶如一座大山,整個歐洲都被他們打的潰不成兵。

    被帖木兒抓住的國王巴耶塞特一世堪稱一代名將,統帥軍隊殲滅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國聯軍,俘殺其統帥拉紮爾公爵,征服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

    其後又率軍入侵匈牙利,洪武二十九年與匈牙利國王西吉斯孟統帥的匈牙利、波蘭軍隊以及英、法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共十萬人會戰於尼科堡,並大獲全勝,此戰俘虜了一萬多騎士。

    就是這個打的歐洲各國人心惶惶,瑟瑟發抖,被稱為閃電的國王,麵對東方來的帖木兒,變成了俘虜,最後受盡屈辱而死。

    可以說,正因為帖木兒在永樂元年打敗了奧斯曼帝國,才讓歐洲得到喘息的機會。

    要不然,當時的奧斯曼已經占領了半個歐洲,也不會讓拜占庭國過了半個世紀才滅亡。

    帖木兒死後,這個曾經像蒙元一樣以戰爭為主的國家四分五裂。

    沙哈魯與兀魯伯父子他們都不是好戰之人,將帖木兒國帶入了繁榮的文化發展年代,這一時期,被稱為***文化的黃金時期。

    可是現在,因為朱瞻基的出現,這個剛穩定下來的國家煙消雲散。

    對朱棣來說,這一切是完美的,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即便現在死去,他也沒有遺憾,能到地府坦然麵對自己的父親。

    但是對朱瞻基來說,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他所知道的曆史知識現在已經變樣,一切的變化,都需要重新製定應對的措施。

    春節之前,他知道大明軍隊已經發起了總攻,並且包圍了赫拉特。

    他派出了孟瑛和內侍陶侃,並且送過去了會製造新式炸藥的秋明道長以及炸藥原料。

    三月間,他得到了大軍已經攻破赫拉特,並且戰事順利的消息,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帖木兒國被滅之後,遺留下來的問題了。

    所以,他又派出了信使,將整個帖木兒國被滅之後,可能遇到的所有結果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給出了多個應對措施。

    這其中,就包括了如何應對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因為對朱瞻基來說,一個隔斷歐亞聯絡的奧斯曼帝國是不符合大明利益的。

    歐洲人在奧斯曼帝國麵前是弱勢的,他們不是一時弱勢,而是幾百年來一直弱勢。一直到了十九世紀,歐洲得到美洲和非洲的資源,這種力量對比才扭轉過來。

    逼著歐洲人走向大海的,就是奧斯曼帝國。

    歐洲人走向大海,並不是主動,而是被迫。因為歐洲一窮二白,他們什麽都沒有,就隻剩下窮命了。

    在陸地上打不過奧斯曼帝國,他們想要得到亞洲的香料,不得已,才發展航海。

    這直接造就了一個強大的歐洲。

    所以,他的許多應對措施就包括了遏製奧斯曼帝國,增強歐洲與亞洲的貿易,加大大明在歐洲的據點力量,擴大貿易份額方麵。

    但是,他忽略一點,那就是奧斯曼帝國得到的好處是隱性的,如今先冒出頭的是占據了波斯西部的黑羊王朝。

    對朱棣來說,一個被帖木兒打的俯首稱臣的奧斯曼,不值得關注。至於歐洲那些窮哈哈,更不放在朱棣的眼裏。

    這不是朱棣短視,而是時代的局限。

    現代人很多看不起古人,總以為自己比古人聰明。但是又有誰能逃脫時代的局限,去考慮幾百年以後的事情呢?

    不要說幾百年後,絕大多人都是得過且過,連明天的事都懶得去考慮。

    在這個時代,大明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能打敗大明的,隻剩下了大明自己。

    你現在讓朱棣去關注一個手下敗將的手下敗將,他即使就是聽了朱瞻基的話,覺得朱瞻基的話有道理,又怎麽會在乎?

    他現在費心來進行勢力劃分,主要還是覺得朱瞻基說的有道理,一個穩定的中亞,能讓大明賣出更多的商品。

    所以,打敗了帖木兒國,就不會允許一家獨大的國家存在。

    而這個時候,朱高煦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從跟著朱棣出海,不去爭皇位的朱高煦又獲得了朱棣的歡心。

    對這個兒子,朱棣的心裏是有愧疚的。

    朱高熾從靖難之役,就跟著朱棣南征北戰。當初朱棣不止一次說過,要把皇位傳給朱高煦。

    但是,文官的反對,加上唐太宗的教訓,讓他猶豫了起來。

    之後朱瞻基逐漸長大,不止一次展現了超人的才華,讓朱棣喜歡之極。

    朱棣與朱瞻基相差將近四十歲,孫子的才華再高,也不會直接影響他的權威。

    而朱高煦在戰場上值得信賴,在如何當一個皇帝方麵,卻沒有展現出應該具備的才華。

    過早給予朱高煦太大的權力,父子爭權,加上文官的反對,所以讓朱高煦就逐漸失寵。

    但是不管怎麽說,朱棣對他是愧疚的。

    如今朱高煦已經被剝奪王爵,削為平民,現在他又主動要求出海,前往蠻夷之地發展,讓朱棣心裏的不滿也就逐漸消失。

    父子倆一路上逐漸解開心結,為了支持朱高煦,朱棣甚至直接劃給了朱高煦六千騎兵,讓他到西洲去選一塊他最中意的地盤。

    西洲的龐大,土地的肥沃,資源的豐富,都讓朱高煦格外震撼。

    除開北部的沙漠地區,中部有巨大的熱帶雨林和草原,在這裏,生活著無數的奇異的動物,有著各種各樣的果木。

    南方的土地雖然略微貧瘠,那裏卻有著豐富的礦產。

    一開始,朱高煦還有些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擇哪裏才好。

    但是他後來途徑馬穆魯克王朝,又去了一趟歐洲,這個時候,下定了決心,決定到中部非洲發展。

    因為中部非洲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不僅距離亞洲更近,還能方便與歐洲貿易。

    在中部非洲野生的香料到處都是,運到歐洲簡直就價比黃金。

    從歐洲返回之後,他再次穿越了整個非洲大陸的中部,差不多是從後世的莫桑比克到安哥拉,觀察這裏的地形和資源。

    越看,他也越是滿意。

    在南部非洲,土著很少,人口稀少,這個時代,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而且中部非洲的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他來回穿越了一遍,就發現了幾座露天金礦。

    這個時候,他沒有了失去皇位的遺憾,在這裏沒有仁義道德的地方,他覺得猶如天堂。

    當他從非洲回來,得到了明軍大勝的消息,所以也就一直留在忽魯謨斯等著朱棣返回。

    當朱棣將朱瞻基的信件拿出來給他看的時候,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途徑馬穆魯克去歐洲,他就感受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這個被帖木兒國打的抬不起頭的國家,麵對歐洲,就是霸主。

    他們壟斷了貿易,連馬穆魯克在他們麵前都隻能被動防禦,根本不敢相爭。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馬穆魯克才會願意讓出珍貴的綠洲給大明,讓大明在蘇伊士駐軍,幫助他們抵擋奧斯曼的威脅。

    所以,朱棣雖然沒有在意這個國家,但是如果他以後在非洲發展,肯定會跟這個國家打交道。

    如果現在削弱他們的力量,對朱高煦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

    所以,朱高煦也跟朱棣詳細分析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認為黑羊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也確實如此,在石油還沒有成為戰略物資的時候,伊拉克這一塊,在那時候就是窮鄉僻壤。

    當時阿拉伯的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那裏是東西方的貿易中心,也是阿拉伯人的政治文化中心。

    大明要在中亞保持威懾,忽魯謨斯並不是最重要的地方,相反,蘇伊士才是。

    如今大明已經在蘇伊士駐軍,朱瞻基當初也喊出了開挖蘇伊士運河的計劃,將那裏作為大明重要的軍事要地,會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當然,忽魯謨斯也不會放棄,這裏將跟印度的柯枝,南洋的星城,舊港,形成大明一連串的補給和軍事重地。

    就在朱棣回忽魯謨斯的途中,朱瞻基的又一次信使抵達。不過這一次帶來的主要消息是,太子朱高熾去世。

    對這個大兒子先自己而去,朱棣卻沒有普通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哀。

    身為一個皇帝,他首先考慮的整個江山,其次才是父子之情。何況,他對這個兒子並不算喜歡。

    他隻是在途中吃素三日,甚至都沒有要求軍中吃素,隻是讓全軍戴上白布以示哀悼。

    在波斯,如果吃素,糧食根本不夠吃,因為主要的軍糧就是羊肉,要是吃素,軍隊運糧都來不及。

    不過回到忽魯謨斯,看到朱高煦已經為兄長戴孝,他還是很滿意的,對這個二兒子也更喜歡了。

    經過與朱高煦的商議,他在地圖前麵看了許久,認可了朱瞻基的計劃。既然不將忽魯謨斯作為重點發展區域,那麽,削弱這裏的大型部落和國家,也就變得格外重要起來。

    經過一番商議,朱棣決定不僅要給一直跟著大明的忽魯謨斯和黑羊王朝一些好處,還要扶持已經被打殘的帖木兒各部落。

    所以,朱棣釋放了不少波斯高原上的部落首領,他們原本準備作為戰利品,要被朱棣帶回大明炫耀的,現在卻讓他們回家。

    忽魯謨斯勢力比較弱,即便給他們一大塊地盤,他們想要發展起來,也需要很多年。

    而黑羊王朝為大明提供了不少火油彈,還將一處盛產火油的地方給了大明,現在也不能打壓的太厲害,該獎賞的還是要獎賞。

    隻能增強波斯高原上各部落的實力,才能讓他們抵擋住黑羊王朝,占據更大的地盤,成為一方霸主。

    至於波斯的東部,一大片區域被劃分給了印度各國,柯枝國獲得了一大塊肥沃的土地,其餘各國也能自由遷徙。

    如今的印度還是奴隸製度,大片土地被王族占據,無數的百姓隻能作為奴隸為土王幹活。

    他們獲得的土地可以作為獎賞,賞給立功的百姓,至於那裏守不守得住,就不是這些土王在乎的了。

    為了劃分這些區域,當地的各大部落爭吵不休。朱棣也費盡心思,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算讓各部都接受了勝利分贓。

    自此,大明將撤出所有的陸軍,隻留下了一支五十條船,一萬人的海軍,分別駐守格什姆島,穆桑達姆半島,還有波斯灣深處的火城。

    火城也就是後世的科威特,這裏不僅出產火油彈,還因為氣候炎熱,所以被朱棣命名為火城。

    當然,這隻是一個名字,實際上,當地隻有一個小型港口,駐紮三千海軍。

    穆桑達姆半島也就是迪拜東北的半島之尖,那裏駐紮了三百海軍,大部分海軍駐紮在格什姆島,這裏也是貿易中心。

    除了大明海軍,印度各國留下了五千印度輔軍,協助大明海軍管理忽魯謨斯港口,維持治安。

    朱棣離開忽魯謨斯的時間,已經是永樂十九年的十二月中旬,而且他並沒有直接回大明,而是繞過了阿拉伯半島,進入了紅海,前往蘇伊士。

    在去之前,他就已經排除了使者,分別前往奧斯曼帝國和馬穆魯克王朝,讓兩國國王前來蘇伊士覲見。

    馬穆魯克王朝的法拉吉當然期待朱棣的到來,甚至因為朱棣要擔當調停人,驚喜無比。

    而奧斯曼帝國這個時候,卻因為國王“勝利者”穆罕默德一世的突然中風死亡,陷入了內戰。

    未來的穆拉德二世與他的弟弟穆斯塔法,都知道了自己的大敵帖木兒國已經被大明滅亡的消息。

    他們都沒有親自過來,卻也都派出了使者前來蘇伊士。

    但是,朱棣抵達蘇伊士之後,卻沒有見他們的使者,將他們驅趕了回去。

    在蘇伊士,馬歡這個當初的五品通事,如今卻成為了鎮守一方的總督。朱棣這次也很是誇獎了他一番,在征詢他本人意見後,決定讓他繼續擔任總督,一直到運河修通。

    朱瞻基回國之後的兩年間,已經派了兩批工匠來到蘇伊士。他們一直在蘇伊士到地中海之間勘探,規劃最合適的路線和開挖方案。

    如今,時機已經基本成熟。

    隨後,朱棣以大明皇帝接見外臣的禮儀,接見了馬穆魯克王朝的國王法拉吉。

    除了給法拉吉撐腰之外,朱棣這次另一個目的,就是想要讓法拉吉派人來修建運河。

    大明不可能派人來修建運河,這條運河需要幾十萬人來修,肯定要馬穆魯克人來出苦力。

    當然,修運河的錢,是大明來出,修好的運河,以後也是大明來管理。

    得到了朱棣的支持,親眼看到朱棣又帶來如此大規模的軍隊,法拉吉根本連拒絕的心思都沒有。

    朱棣這次不僅留下了十多萬兩黃金,還又留下了一萬騎兵。這些人不僅將成為當地的威懾力量,還將成為修建運河的監工。

    實際上,大明這次幾乎沒有耗費什麽成本,因為這些黃金,都是大明從帖木兒國搶來的。

    當然,要算起大明耗費的戰爭成本,那就虧的一塌糊塗。

    這幾年間,朱棣耗費了超過千萬兩白銀,才組織起來了這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這還沒有算人力成本。

    但是,短期回報隻有不到五百萬兩白銀的金銀,還有數十萬頭羊和數萬匹馬。

    總的來說,短期最少虧了五百萬兩白銀以上,但是要算起長期利益,讓朱瞻基來操作,是不會虧錢的。

    朱棣趕走了奧斯曼帝國的代表,也讓正在爭王位的二人心驚膽戰,生怕朱棣一怒之下,就派兵來攻打他們。

    但是,朱棣卻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裏,隻是派出了使者,要求他們簽訂不許東侵和南下攻打馬穆魯克的承諾。

    如果他們答應下來,就既往不咎,如果不同意,那大明的大軍就要前往布爾薩了。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穆拉德二世他們當然是別無選擇,在大明遞交過去的國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而這個時候已經是永樂二十年的三月。

    親眼看到法拉吉已經派來了五萬奴隸,準備開挖運河,這個時候,朱棣早就耐不住對大明的想念,要回國了。

    實際上,朱棣根本沒有想去攻打奧斯曼,他早就想回去了。

    在使者歸來之前,大批的將士和駿馬已經被運送回國。目前蘇伊士這裏,留下的全部都是蒸汽帆船。

    蒸汽帆船的航速並不比帆船快多少,但是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不懼逆風。

    從蘇伊士回大明,如果順利,一個多月就能抵達應天府。

    可是,在海外待了兩年,朱棣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每天輕輕鬆鬆,不用麵對無數瑣事的生活。

    他想念大明,但是內心卻有些不想再過以前的那種生活。

    在回大明的船上,他想的最多的就是五年前,朝鮮國主李芳遠主動禪位的行動。

    此後的三年間,李芳遠一直處於半隱居狀態,卻仍然能操縱朝鮮的軍政大事。

    而李芳遠比自己還小七歲,當時的李芳遠才四十九歲。

    想想自己已經六十二歲,朱棣就覺得這個皇帝當的沒有意思了。

    已經一大把年紀,如今心願已了,消滅了大明最大的敵人,還戀棧皇位幹什麽呢?

    不如趁著還能活幾年,享享清福多好。

    有了這樣的想法,朱棣的心中就如同長了野草,再也抑製不住這個想法。

    太子既然已經先他而去,別院那邊也空了下來。平日在別院泡泡溫泉,聽聽小曲,看看大戲。

    到了冬季,天寒難耐,他也可以坐船到南方巡視,避開嚴寒,總比忍著風濕疼痛要舒坦的多。

    不過,這個想法他從來沒有跟人提起,他還想再看看……

    就在朱棣他們順利回程的時候,遠在大西洋中的楊道,卻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

    他從春季向北,在阿茲特克帝國與易信匯合,隨後沿著後世的墨西哥灣,佛羅裏達,繞到了美國的東海岸。

    這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無邊的良田和森林,還有那些窮到隻有黃金和皮毛裝飾的土人們。

    終於在七月間,他抵達了預定的位置,也就是後世的波士頓附近海域。

    這個時候,狄平夏他們一行已經經過了千辛萬苦,抵達了這一片區域,並且在海邊都做了標識。

    在後世的科德角,雙方久別重逢,在當地休整了十天,艦隊載著這三千人踏上了歸途。

    為了更詳細地了解當地的沿岸水情,歸程的艦隊並不是按照來時的路線行進,距離海岸線拉開了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並不是很遠,距離岸邊最多也就十幾公裏。這樣在遇到大風暴的時候,也能有時間靠岸避險。

    但是,他們還是低估了北大西洋的狂暴,回程的時候,也剛好遇到了這裏的大風季。

    一路走走停停,艱難抵達了後世的巴哈馬,這個時候,為了探清加勒比海上的古巴以及其他島嶼,艦隊向大西洋深處行進。

    可是在這裏,他們遭遇到了一次巨大的風暴,哪怕他們及時向附近島嶼靠攏,但是仍然有四艘船被損壞,沉入了大海。

    船上足有一千多人,除了少數幾十人被救上來,一千一百零六人,被大海吞沒。

    這次的意外讓初次入伍,初次當官的楊道如同五雷轟頂,整整一個月,他都變的像個行屍走肉一般,自責不已。

    若不是身負重任,他都恨不得自殺為同袍殉葬。

    一千一百人,大明從永樂十二年以後,在戰場上都沒有損失過這麽多人。

    他原本隻是一個小小的千總,麾下也就一千一百二十人,這等於是他的麾下損失殆盡。

    而他也不過才剛剛出頭,如何能承受這種打擊?

    一直又回到東洲南大陸北方的煤礦,他才逐漸清醒過來。

    不管如何,事情已經發生了。回了大本營以後,不管是打是殺,他都毫無怨言。

    但是在此之前,他必須要把這支艦隊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