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神話傳說
字數:3540 加入書籤
八仙知道後感到事情蹊蹺:梁山春神向來忠於職守,深得百姓愛戴,不可能失職,所以便下界私訪。
當看到盛開的遍野杏花,銀裝素裹,恰似雪的世界,便什麽都明白了,遂立即稟報玉帝,但事情已無法挽回。
玉帝便說:“給她立個替身吧!”這就是蓮台佛象的由來。
武則天當政時,知道了這一原委後,趁去泰山封禪之際,專門在梁山停留,對梁山春神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還在蓮台寺留宿了。
當然,所謂“玉帝”、“春神”都是道教的產物,佛寺怎麽會供奉“春神”呢?隻是傳說而已。
據說在蓮台寺大殿內曾有“唐朝創建,魯王重修”句。
魯王乃朱元璋第十子朱檀。
據明史載:“魯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兩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好文禮士,善詩歌,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帝惡之,二十二年薨,諡曰荒。”
魯王朱檀,十五歲就藩兗州後,信奉了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僅活到19歲,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後又疼又氣,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諡曰“荒王”,魯荒王陵(在今鄒城市)由此而來。
有一年,朱檀到蓮台寺降香,時值他的右手一指被人砍去,主持僧一見,便問根由,之後說:“今殿上有一指,不知可否補其斷指?”說罷,取出手指。
朱檀一看,竟是自己被砍去的手指,遂對上,數日長好如初。
魯王認為這是神佛造化,為感恩出資重修蓮台寺,並將竣工之日定為每年的香火大會,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就是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
蓮台寺從創建起,曆代都有重修,規模也越來越大。
最後一次重修在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據這次《重修蓮台寺碑記》記載,“山門南向,小路砌石而成,盤曲而上。
宋群平笑了笑道:“神啊,仙啊,佛啊的,都是神話傳說罷了,不過他們也可能是一群開啟了基因鎖的人。”
張慧娟點頭,道:“說的是啊,可能是那個時代的一種說法,不過,長生是真的可以的,就像是我們,現在彗星期就有三四百年的壽命了,跟非武者比,難道不是古代的仙、神一類的嗎?”
周浪點頭,道:“你們說的很有道理,我覺得,應該也是另外一種形式上仙神。”
龍嬌想了想道:“我們便是一種形式上的成為超脫於普通人類的存在,這個過程,或許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叫法。”
四人進入寺院,有大殿兩廓,規模不甚寬闊,古柏參天,青石托地,環境幽雅。寺門石柱對聯雲:
夜杵發疏鍾,閑鬆野草間,鶴唳一簾煙月;
晚霞開寶刹,剩水殘山外,牛臥三畝雨花。
大殿東西有三院,東為準堤,石庭隱曲;西為接引,庭敞豁朗,饒有別趣。由角門石徑北上,陡崖高丈餘,闊八九尺。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銅,扣之有聲。坐下蓮盆,則因石為之。
另一院,院中有‘二層石洞’,洞內刻小佛像。”(見《濟寧山水誌》)
“蓮台”稍東處屹立著一座七級佛塔,塔上刻有“圓寂本師和尚覺靈”幾字,這就是明朝抗倭高僧東魯西竺禪師的靈塔。
塔上西竺禪師趺坐蓮花之上,造型古拙、生動。
靈塔前有一刻有“東魯西竺禪師銘誌”的石碑,是明代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所立。據碑文記述,東魯西竺禪師俗姓王,祖籍山東萊州府掖縣神山鄉朱宋社。
自幼棄俗出家,落發於金台白塔院,“投禮禪僧道聰為師”,後受佛戒,嗣法於高峰門下。第九代傳法宗師天恩,“付囑來源,賜號西竺禪鈉接續命脈”。
其後,雲遊各地,在長耳定光佛修行成道之處的浙江南高峰下,創建西竺禪庵,“大弘高峰正宗,廣傳佛祖心印法”,遂成為一代宗師。
明嘉靖年間,“倭寇侵國犯境,總兵諸將莫克敵之。”在國家麵臨著異族侵略的危難時刻,東魯西竺禪師挺身而出,“為國從請,率領僧兵三千餘眾”,英勇抵抗倭寇侵略。
經過浴血奮戰,“剿絕胡夷,掃蕩無餘”,為國立下大功。
一年後,東魯西竺禪師來到山東,聞梁山有古跡梵王蓮台,恰梵王宮落成,遂應眾僧所請,就居梵王宮大弘經史,開宗講禪
。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東魯西竺禪師圓寂於梁山。兩年後,弟子們感其恩德,命工琢塔、勒石建碑。這就是“東魯西竺禪師銘誌”石碑的由來。
在蓮台寺東南石徑南側,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石井,井口八角,俗稱“八角琉璃井”,該井建於明代,據說泉眼直通東海,逾千年不幹。
井口用大塊方石砌成,井壁用琉璃方磚砌壘,徑約3米,深約5米。《壽張縣誌》稱之為“石井甘泉”,並列為壽張八景之一。清?滕永楨留有詩讚曰:
梵宮古井**圓,穿透雲根湧出泉。
派接恒河歸淨域,味同液露洗心田。
洞虛照徹壺中月,淵極深沈地底天。
靜看光明錢載鑒,何妨醉後學逃禪。
另據《梁山縣誌》記載,蓮台寺“台在梁山前隅,如蓮花突起。邑人因鐫神像,供奉龕焉。高約丈餘,晴雨生色”,故“蓮台春色”被列為地方名勝之一。
而今的蓮台寺是進入新世紀後因勢而建,雖未必直追原貌,卻也引人入勝。特別是在陽春時節,杏花村一片花海似雲如霞、香飄四野,香客遊人如織,是梁山重要景點所在。
四人一路又來到法興寺,也叫下蓮台寺,初建於唐朝,重修於清朝。
唐代曾為佛教勝地,占地二百餘畝。
明代法興寺住持東魯西竺禪師帥僧兵三千餘人開赴東南沿海協助戚繼光抗擊倭寇,使法興寺聲明遠震。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經梁山泊時也曾經進寺與主持對詩。(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