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道不相同萬難容

字數:3292   加入書籤

A+A-




    芙兒答:“不,陛下並沒有做錯,相反,陛下做的很對,很好。”

    劉協若有所思的問:“那麽,大哥為何如此暴怒?”

    芙兒答:“姬將軍在為天下百姓而怒,在為陛下的不識內情而怒。”

    劉協問:“何解?”

    芙兒便將其中的關鍵解釋給小皇帝聽,小皇帝恍然大悟,埋怨的說:“你既然早已看出,為何不早日提醒我?”

    芙兒說:“因為奴婢知道,如果不是陛下自己醒悟,那麽奴婢提醒之後,陛下必然會心生懈怠從而敷衍了事,那樣的話,即便陛下不殺奴婢,姬將軍也會殺奴婢的。所以,奴婢不能說,將陛下見諒。”

    小皇帝沉思良久,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姬溪和芙兒之所以到現在才提醒他,是為了他能夠真心實意的和天下文人士子站在一起,從而成為他們的表率,從而得到他們的忠心。

    於是,劉協為姬溪的良苦用心感到窩心,又為自己的蠢笨而自責。他問芙兒:“大哥如此待朕,朕該怎樣報答大哥的恩情呢?”

    芙兒說:“勤學苦讀,早日成為一個雄才偉略的君主。”

    十二歲的孩子凝重的點了點頭,經此一事,他似乎成長了很多,他看著滿地的狼藉,沉穩的出過去,邊走邊說:“著人將這裏恢複原樣,朕相信,不會有人知道這件屋子裏發生的事情,對嗎?”

    芙兒附身道:“是的,陛下,奴婢明白。”

    而在臨華殿發泄了一通的姬溪,此時已經來到了城門外,今日,是呂春和那些文人們回城的日子,姬溪要親自迎接他們。

    這些日子以來,姬溪沒有親身參與到這項宏大的工程中去,不是他偷懶,而是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守護整個關中。

    要知道,姬溪整整派遣了十三萬大軍加入了這項工程,如此一來,整個關中的防務兵力便隻剩下了不足十萬,用這麽點兵力防守整個關中地區,其難度可想而知。

    在這期間,關中的處境用四麵楚歌來形容絕不過分,袁紹,曹操,劉備,馬騰等人在姬溪退出西川沒多久就反映了過來,他們意識到,此時的關中應該是近幾年來最脆弱的時候。

    姬溪當然也清楚,他的應對方式是,化實為虛,他將關中所有的部隊全部隱藏了起來,他又用了一次空城計,而這次的空城計,其精妙之處在於,敵人們明知道城內有不少於二十萬的大軍,卻不知道這些大軍在哪裏,更不知道姬溪重點布防的地方在哪裏,於是也就不可能知道姬溪薄弱的地方在哪裏。

    他們派出了大量的細作哨探潛入關中打探,但得到的消息支離破碎,不足以支撐他們製定作戰的計劃。

    當然,這裏麵也有各路諸侯不能同心協力的因素,否則,四路大軍結盟,姬溪是萬難抵擋的。

    不管怎麽說,這場危難算是撐過來了,大雨過後,姬溪認識到軍隊對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經可有可無,於是,他一聲令下,各路大軍回營,接著,二十萬大軍浮出水麵,到此時,各路諸侯具皆認識到,關中又稱為了鐵板一塊,他的又沒有機會了。

    悔恨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有的人覺得乃是常事,有些人卻覺得他們喪失了一個千載良機,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而此時的姬溪,卻終於能睡上一個安穩覺了。

    放下了心頭重負的姬溪,今日在小皇帝的臨華殿大為放肆了一把,一次來發些自己心中的怨氣,而後,他懷著欣喜的心情,來到城門處,迎接他心中的英雄。

    一個個書生從姬溪的身前走過,姬溪看著他們,看著他們那張黝黑的臉,看著他們那雙粗糙的手,姬溪總會不經意的拉起那一雙雙手,對他們說:“你們辛苦了,你們的名字或許不會被太多的百信熟知,或許不會被寫上史冊,但我會記住你們,這八百裏秦川會記住你們,你們腳下的土地會記住你們。”

    呂春在黃昏的時候,踏著晚霞出現在姬溪的身邊,這個往日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此時卻變的像一個淳樸的莊稼漢,他穿著布衣,顯得那麽的平平無奇,但他眼中的深邃卻更加凝練,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他已經飽受洗禮,鳳凰逆磐。

    姬溪對他說:“怎麽曬的這麽黑,這讓我怎麽向文姬妹子交代。”

    呂春莞爾一笑:“臣聽聞主公在關山之時,曾特意處於烈日之下暴曬,臣隻是想體會下主公當日的心境罷了。”

    姬溪一滯,繼而和呂春對視一眼,繼而哈哈大笑,好不暢懷。

    當晚,姬溪舉行了一場酒宴,遍請在這場大工程中勞心勞力的書生過府,以慰辛勞。這宴,就是好酒,才是好菜,但除了貂蟬在帷幔之後彈了一陣琵琶之外,沒有任何的節目助興。但是,席麵上非但不冷清,反而相當的熱烈,上百位匹夫黝黑的書生具在一起,他們不討論詩詞歌賦,也不探討天下一統,他們談論最多的,是民生,是民風,是民心。

    隻有深入民間,才能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願所盼,天下大事,對他們太過遙遠,他們的生活圍繞這柴米油鹽,而這柴米油鹽也成為了這些書生討論的重點,他們從這柴米油鹽中看出了天下的根基之所在。

    姬溪欣慰甚至興奮的對坐在旁邊的呂春說:“這些人,各個可當大任,我們必須要重用他們。”

    呂春含笑點頭,顯然相當認可姬溪的話。

    與此同時,在這長安城內的另一個地方,同樣舉行著一場晚宴,而這場晚宴,不論從規格還是從排場,都比姬府的晚宴高上了數個檔次。參加晚宴的,竟有數千人,多數都是參加了祭天祈雨的文人士子。他們由趙謙淳於嘉等人組織聚在一起,他們無知的認為彼此相知,有共同的誌向,他們天真的以為自己的誌向無比的高尚,他們對著彼此歌功頌德。

    當晚,再次有數不盡的詩詞歌賦散步出去,其中不乏精彩文章,被世間傳頌。

    看著這些意氣風發,充滿活力幹勁的年輕人,趙謙淳於嘉等人似乎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他們老懷大慰的說:“後繼有人啊,此乃我大漢之福啊,我們老了,但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這麽年輕人鋪路,他們以後,定能延續我等的誌向,還這天下朗朗乾坤。”(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