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朝堂請辭
字數:3122 加入書籤
第二日的朝堂上。姬溪當先站出,詳細的匯報了史景之亂已經自己是如何處理的,而後,為自己請罪,請劉協製自己不查之罪。
姬溪的心裏是忐忑的,劉協的態度對他乃至對整個關中來說至關重要,他不想做董卓之流,但若劉協果真站到了他的對立麵,為大局著想,他便不得不挾天子令諸侯,說好聽點是承伊尹霍光之誌,說白了就是亂臣賊子。再者,姬溪極為珍重自己和劉協的感情,若劉協不再信任他,他會出現什麽樣的反應他自己也不知道。
幸運的是,姬溪最擔心的也是最不願意接受的情況並沒有發生,他請罪的話剛說出來,劉協便說:“智者千慮,尚有一失,何況太傅身兼國家大任,朕安能強求太傅麵麵俱到,蒲阪之亂,不過一小疾耳,望太傅不要自責,更遑論罪責,若當真治罪,當治朕的罪才是。”
劉協的話,說的誠懇,最起碼姬溪覺得誠懇,於是乎,姬溪立刻放下心來,隻要有了劉協這句話,其他人的攻訐都不足為慮。
這時,幾個禦史大夫站了出來,一人道:“蒲阪之亂,乃因太傅軍權獨攬,驕縱將士所致,陛下若不嚴懲,以何告慰蒲阪數萬百姓的亡靈。”
劉協:“首惡已除,爾等勿要以偏概全,退下。”
而敢站出來指摘姬溪的,必是愚忠的,這等人,又怎會因劉協這麽一句不痛不癢的訓斥而退避,隻見那禦史大夫伏地痛苦曰:“史景乃小疾耳,姬溪才是國之大患,陛下若不早除,漢室之傾覆近在眼前啊,陛下聖明,切不可婦人之仁,聽信小人讒言啊。”
又一人道:“天意不可違,民心不可違,眼下白馬門前尚有數千百姓請願,陛下如此縱容,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啊。”
再一人說:“姬溪自比管仲樂毅,但卻暗藏伊尹霍光之心,陛下不可不查啊。”
一連幾人,接連發聲,而後以頭杵地,哭聲不絕。
氣憤激揚,朝中不少臣工麵有憤色,似乎頗為讚同。
姬溪,姬昀,呂春三人麵色陰寒,但此時三人都不宜說話,既不能攬罪,也不能辯解,他們隻能等劉協的態度。
昨夜田豐的諫言,令此刻的劉協極有果決,隻見其一聲大喝:“放肆,太傅為國為民,肝腦塗地,關中能有此時之富足,太傅功不可沒,爾等以偏概全,妖言惑眾,莫不是要朕坐那忠奸不辯的昏君嗎?退下,再敢胡言,定斬不饒。”
聞言,多數臣工麵色大變,顯然沒有想到劉協的態度竟然這麽堅決,而那些跪地的臣工更是覺得生無可戀,竟自罵起劉協昏庸,又罵姬溪蠱惑了君王,甚至有要以死明誌者。
聞言,劉協的心中既氣憤又感動,氣憤於殿中跪著的這些人不識時務,乃是愚忠,感動也是因為這些人毫無保留的愚忠。可不管心中是怎樣的氣憤和感動,劉協的麵上卻隻能裝作大怒,喝道:“放肆,甲士何在,拖出去,斬。”
甲士入殿,群臣求情,姬溪等人也裝模作樣的求情,但在深知其中之厲害的明眼人眼裏,這些人必須死。對劉協而言,隻有這些人死了,才能夠代表他沒有對姬溪起任何疑心。對姬溪而言,隻有這些人死了,他才能確定劉協自始至終都是站在他這邊的,他不用防著劉協。對其他人來說,隻有這些人死了,蒲阪之亂才算是徹底結束,隻有這些人死了,才可以杜絕再有人進言製裁姬溪,才能少死更多的人。
所以,劉協喝道:“敢有求情者,同罪論處。”
而後,這幾個禦史大夫在喝罵聲中被蠻橫的拖了出去,拖出去老遠還在喝罵不止,然而,那喝罵聲卻忽的戛然而止,殿內臣工們便知道,那些人已經身首異處了。
朝堂上沉默了很久,再也沒有提及製裁姬溪。而姬溪卻在此時出列說:“陛下寬容,不願治臣之罪,臣銘感五內,粉身脆骨無以為報。但,國有國法,軍有軍規,臣之罪,決不能輕繞。故,請陛下允許臣辭去太傅和兵部尚書之職,專心領兵,為國征戰。”
聞言,朝堂上下具皆詫異的看向姬溪,本能的覺得姬溪是在故作姿態,而當劉協幾番勸阻而姬溪卻非常堅持之時,大家才知道,姬溪是認真的。當知道這一點後,大家更詫異了。
太傅隻是個虛職,沒了就沒了,可兵部尚書的職位卻不同尋常,因為兵部是有監管乃至調動軍隊的權利的,雖然隻要有姬溪在,其他人想要調動軍隊不大可能,但光是監管軍隊的權利,其意義便不同尋常,這代表著朝中百官可以通過兵部介入到軍隊之中,甚至可以向軍隊中輸送人才,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對姬溪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讓步。
這個讓步,也是姬溪和姬昀商討了很久之後才確定的,當然,這確定的前提是劉協必須堅定不移的站在姬溪這一邊,而姬溪為了投桃報李,便為劉協打開軍隊的門戶,令其可以小限度的插手。
之所以這麽做,還是因為劉協已經成年了,早已經有了自己的主管判斷,若是一味的壓製他,日久必生嫌隙,而將兵部放出去,劉協便可能通過兵部隨時掌握軍隊的動向,這對劉協來說,將會帶來很大的安全感,隻要劉協還能念及與姬溪的情分,便會無條件的支持姬溪。
兩權相較取其輕,對姬溪來說,適當的讓步可以規避很多的風險,雖然會喪失一些東西,但卻絕對是值得的。再者,姬溪發自內心的不願與劉協為敵,亦不希望劉協對自己生出嫌隙。
當確定了姬溪的態度之後,劉協的欣喜是掩藏不住的,當然,礙於麵子還是百般勸阻,姬溪也裝模作樣的抵死不從,後又有姬昀和呂春出麵勸劉協接納姬溪的請辭,既然這兩人都同意了,其他人還有不同意的理由嗎?
於是乎,劉協勉為其難的下旨,廢了姬溪太傅和兵部尚書職銜,另封為大將軍,總領全國兵馬,又要封侯,姬溪再不從,便作罷。
後,有臣工建議趙謙改任兵部尚書,得到了多數人的讚同,姬溪,姬昀,呂春三人也附議,於是,當堂便拍定原刑部尚書趙謙改任兵部尚書,戶部侍郎淳於嘉升遷為刑部尚書。
至此,蒲阪之亂徹底落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