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來使逢紀

字數:3197   加入書籤

A+A-




    姬淵的有理有節,以及那莫名的手足無措,令冷靜下來的甄宓心中忽的升起了莫名的希望,或許,姬淵是她逃出去的突破口。

    於是,見姬淵轉身向出房門叫人,甄宓脫口而出道“將軍且慢。”

    姬淵疑惑的轉身,疑惑的看向甄宓。

    甄宓深吸口氣,決定開門見山“妾身為先前的魯莽向將軍道歉,看的出來,將軍是個心善的人,妾身想請將軍告知,要如何處置我袁府老弱婦孺?”

    姬淵為難了,他也不知道高順要如何處置,以他旅長的權限,也不夠格插手,當然,以他姬家人的身份,他若是想要插手的話,還是有很大的話語權的,可姬淵卻從未拿自己姬家人的身份壓過別人。

    所以,姬淵隻能搖頭說不知。

    甄宓有些失望,覺得自己還是有些想當然了,正心灰意冷之際,姬淵卻忽的說了一句話“請夫人放心,有我姬淵在這裏,雲中城內定能保你家小平安無事。”

    甄宓起身拜謝“如此,多謝將軍了。隻不知將軍為何對妾身家小如此厚待,莫不是與妾身夫君相識有舊?”

    與袁熙相識,當然是不可能的,然而除此之外,甄宓又實在想不出別的理由,她又如何能夠想到,站在對麵的那個漢子,已經苦苦的戀著她十年了。

    姬淵閉口不答,轉身走出房門,吩咐兩個軍士將甄宓送回去,並直接下令道“傳我軍令,無我命令,誰都不可騷擾袁府家小,違令者斬。”

    這命令下的,顯然是逾越了,但這逾越的命令從姬淵的口中說出來,卻並算不上逾越,就算是高順當麵,姬淵同樣可以這樣下令,且高順也不會因為這點小事去和姬淵計較,畢竟拋開姬淵的身份不談,他本身便是神一樣的存在,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從某一方麵說,姬淵在軍中的威望與姬溪不相上下,他高順是萬萬比不上的,所以,對於一些不涉及生意危機的事情,高順多數情況下都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姬淵很少很少會幹這種有些逾越的事情。

    甄宓感動的離開後,姬淵坐在門前的台階上,渾然不顧這個月份的天寒地凍,撕開自己的衣衫,露出的胸膛,也不要別人幫忙,自己麵無表情的包紮著先前甄宓留給他的傷口。

    傷口深可見骨,痛是必然的,但姬淵卻毫無所覺,因為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身上,此時他想的是,是誰將甄宓送到了自己的房間,難道自己的隱秘被被人發現了。

    和賈詡不一樣,賈詡是時時刻刻存疑,而後時時刻刻去解決疑慮,而姬淵則很少有什麽疑惑,而一旦他有了疑惑,那麽必然要將之解開,且絕不拖拉。

    簡單的包紮了傷口後,姬淵寒著臉問了一句“誰將她送來的?”

    屬下不敢隱瞞,直言說是賈詡遣人送來的。姬淵換了件長衫,也不顧此時已經是深夜,當即出門向賈詡的住處走去。

    賈詡的房間內還掌著燈,把甄宓送過去後,他便一直在房內等著屬下的回報,卻不料姬淵這麽快便找來了,看著姬淵那陰寒的臉色,賈詡苦笑,知道自己的猜測錯了,接下來隻不過不那麽好糊弄。

    什麽人好糊弄呢?傻子好糊弄,因為他沒有邏輯,普通人也好糊弄,因為他的邏輯不夠完善,聰明人也好糊弄,因為他的邏輯太多,善加引導便可以將之帶進坑裏去。最不好糊弄的人,是一根筋的人,因為他的邏輯是一條康莊大道,一眼就能看到盡頭,想讓他改道,哪有這麽容易。

    很顯然,姬淵便是那種一根筋的人,他從來沒有那些彎彎繞繞,進門之後便開門見山的問“先生將甄宓送入我房中,意欲何為?”

    賈詡很討厭對付姬淵這種人,不是不會對付,而是對付起來沒有絲毫的技術含量,沒有技術含量他的智謀便無用武之地,相當於他引以為傲的本事瞬時消失殆盡,他隻能隨著對方直來直往。

    賈詡“雲虎不喜歡甄宓?”

    姬淵“軍中有軍法,先生將甄宓送入我房中,可知已犯軍法?”

    賈詡“不過一俘虜而已,雲虎若是喜歡,盡管享用便是。”

    姬淵“我敬先生,但請先生自重,今日若不給我一個交代,休怪姬淵無情。”

    賈詡知道,姬淵不是在威脅他,絕對能說到做到的,便是當場殺了他都有可能。可姬淵越是如此表現,賈詡心中的疑惑便更甚,於是乎,躊躇一會了後,明言道“我擔心你為女色所迷惑,所以一試。”

    這個交代,姬淵是可以接受的,但賈詡卻又說“除此之外,我需要知道你和甄宓的關係,或者說,我需要知道你願意為甄宓做什麽事情?”

    姬淵沉默,卻知道賈詡是在為全軍大局著想,他認為自己不能拖後腿,便承諾說“請先生放心,我絕對不會不經先生同意而對甄宓有任何動作。今夜之事,也請先生不要再做。”

    仍舊沒有說明和甄宓之間是否有隱秘,賈詡卻不好再問,姬淵既然已經承諾了,那麽也就沒什麽好擔心的。而姬淵在承諾之後,轉身便離開了賈詡的房間,獨留下賈詡一人在那裏閉目沉思。有心想給姬溪寫上一封信,可躊躇良久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終歸是小事情,似乎真的沒必要如此鄭重其事。

    殊不料,賈詡此時的一時放鬆,卻在數日後錯失了一個絕佳的良機,這個良機的失去,直接的造成了塞北之爭變的困難重重,更間接的引起了一個不可控製的變數發生。

    幾日後,大雪飄雪之日,一個儒生騎著一匹劣馬,隻身進入了雲中城,來人,乃是逢紀。

    逢紀來自九原城,九原城,是袁熙及各部首領敗逃後的聚集之地,說塞北地廣人稀,可這才短短一個月,探報竟已得知袁熙又聚集了十五萬兵馬,讓高順頗為頭痛。

    逢紀乃是為求和而來,大國風度,自然不會為難來使,是以高順用極高的規格接見了逢紀。逢紀的表現不卑不亢,簡單明了的闡述了己方求和的意願。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