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節 禮樂之問
字數:3982 加入書籤
兩天後,由白平護送的燕太後穿過倭內海,來到了倭京。
這裏已經有規模不大的小片建築群。
隻要有人的地方,必然不可少的就是市集,倭京的市集更加的重要,這裏糧食產量太低,糧食九成部分來自中原。
食物中,魚、醃菜、鹽是就地取材。
秦國若沒有白暉在巴蜀、關中、梁州、宜陽、河西、河東等等大力的興修水利、安排堆肥、改良農具、精挑糧種等等,還真就無法支撐倭島這裏的巨大糧食消耗。
若說倭京的繁華,當然是比不上有著悠久歲月的燕國都城。
可當燕太後下了船之後,僅僅是從碼頭走到停馬車處這一百步,讀過書,也受過教育的燕太後第一次明白了,秦國為什麽強。
這一百步,燕太後走了約五十個呼吸的時間,依時間來算,約三分鍾左右。
這五十個呼吸的時間,燕太後看到了三件在這碼頭上發生,非常尋常,可以說每天都會發生無數次的小事。
第一件小事是,距離燕太後乘坐的船隻約有兩個泊位處,一條大船正在進港,燕太後看到了那些碼頭上訓練有素的人員,以及從休息處飛奔著跑到碼頭上,然後列隊站的整齊的倭奴,還有就是那幾乎不用人指揮,快捷迅速的裝卸速度。
第二件小事,天天都會發生,但沒有人在意。
因為每個人都當這件事情是正常的,平常的一件小事。
燕太後知道,燕國從韓、魏買來的幹棗大多數時候是用木桶裝的,為什麽呢?
因為用麻袋裝,可能運回來就沒了。
運輸的過程之上,有人偷吃,回來搬運的過程中,有人偷偷會給自己裝一點,最慘的時候,一袋一百斤的棗從韓國運到燕國都城,可能連三十斤都留不下,所以才改用了木桶鐵條封口。
而在這裏,用的是麻袋。
麻袋這東西裝棗,一船的幹棗沒一會功夫就能掉落滿地。
可燕太後沒看到有人偷吃,沒看到有人偷拿,有幾個倭奴小孩子,拉著籃子跑的飛快,提醒袋子有破口比較大的人,拿籃子撿拾地上掉落的。
而這些小孩子,一顆棗都沒有偷吃,一顆也沒有。
至於這些倭奴的小孩子會不會有獎勵,燕太後已經不知道了。
第三件事情,對於燕太後來說,是件羞辱的事情。
在快到馬車的時候,負責為燕太後引路的秦宮女官突然停下了腳步,然後所有的秦國方麵的無論是侍女,還是護衛也都停下了腳步。
隻見那位秦宮女官低聲對燕太後說道:“太後,路邊有人在等你回禮。”
路邊?
燕太後有些懵,她轉頭看到一位穿灰白麻布,背上有一個印出來巨大潔字的婦人正身體微躬麵對著自己。
這是很普通的周禮,多在有貴賓入門時,主人家門迎向客人施的禮節。
而依周禮,客人要微微點頭,或是抱拳抬手,以示自己接受了這份恭敬,也有些會打賞些錢財。
但,這是三百年前的事了。
當下,還有誰,還有那個貴族會在意區區一個門子。
就算在意又如何?
一個低賤的倭奴,也配讓本宮回禮!
燕太後冷哼一聲,正準備抬腳離開,卻聽到有人開口說道:“原來燕國貴為太後的人,還不如我秦國一個奴隸懂禮,連禮都不懂的人,也配得上被人迎接?”
燕太後根本就沒看清說話的是誰,隻聽到聲音是一個女子。
這個聲音結束之後,燕太後隻見為自己引路的秦國女官向那倭奴欠身一禮後,帶著所有人離開,將燕太後涼在了當場。
莫說是燕太後,就是逃得性命陪同前來的蘇代,還有其弟蘇厲都愣在當場。
秦國人就這樣把燕太後涼在這裏?
難道,秦國花了這麽大代價,費了這麽大力氣把燕太後救出來,又幫著燕太後打造了一批人馬,隻是當時衝動?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蘇厲開口問道:“剛才主事的女子是何人?”
“對,那女子是誰?”
“夠了!”燕太後突然暴喝一聲,然後問道:“本宮現在,應該怎麽辦?”
應該怎麽辦?
回船上顯然不可能,沒有秦國官吏引導,沒有迎接的儀式,蘇代運氣不錯,有護衛引著兩位燕人過來。
“你們是何人?”
兩位燕人施禮,燕太後卻語氣冰冷的詢問,這兩位燕人直起身體,轉身就走。
蘇代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麽,趕緊去擋下。
那兩位說道:“無論你是什麽大人物,若不讓開我們便會喊上,這碼頭上凡事都有個規矩,你無故攔截我們,碼頭上自然有人管。”
蘇代趕緊問道:“並非如此,並非如此。我隻是不明白,有何得罪之處?”
其中一人說道:“我們前來這裏,隻是代倭京這裏的燕人迎接我王,我王年幼,但這樣的太後,不值得我們侍奉。”
“為,為何?”蘇代完全不明白,到底是發生了什麽事,難道這秦國刻意安排的,專門給他們找麻煩。
那位燕人說道:“天下大亂,源自禮樂崩壞。秦大河君說的好,當今天下道德淪喪,仁義崩失。一個賤民倭奴的碼頭潔地工都知道禮,我燕國太後竟然不知,而我等燕民知禮,燕國太後竟然無視,罷了、罷了。燕國有這樣的王,有這樣的太後,是我等之悲。”
兩人說完,再也不顧蘇代阻攔,徑直離去。
遠處,這裏發生的事情已經傳到了宣太後處。
宣太後問姒翎:“這事是你安排的嗎?”
“太後,此事與我無關,沒有人安排。隻能說燕國人太把自己放在眼裏,不把別人放在眼中。我大秦秦王,天下列國最強的王,在秦宮當中有清除落葉的侍者為其讓道,都要點頭示謝,區區一個燕太後。”
姒翎本就看不起燕太後,此時更加的輕視。
宣太後搖了搖頭:“天下失禮樂,天下便會失仁德。荀況與屈原以及莊周公都認為,天下的仁德首先在禮樂,也認為我王禮遇仆從是仁、是禮。肆意打罵家仆,虐待奴隸,為不仁,不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