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守衛盧溝橋

字數:5499   加入書籤

A+A-




    6月7日,從上海傳來一條消息,張作霖的次子張學銘已經安全到達上海,住進了英租界,這個消息讓張作霖放下一個負擔。

    張學銘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目前東北軍與日本國的衝突前景不明,他就不宜在日本國繼續學習下去了。因此,6月4日事發當天,就秘密派人接張學銘回國,辦事人還比較得力,僅僅四天,事情辦得幹淨利索。

    張作霖還有一個外交計劃:擬安排以張學銘遊曆的名義做掩護,派顧維鈞(已經在奉天)、楊宇霆出訪西方各國,主要目標是美國、德國和蘇俄。為此,張作霖招楊宇霆回奉天,楊宇霆此時尚在天津協助張學良幫辦軍務。

    6月7日,首先是西方各國的報紙上,陸續的披露出發生在中國東北的刺殺案,日本人居然敢於刺殺中國的國家元首!這也給這些天來流傳的沸沸揚揚的消息找到了答案,隨後就是各種評論文章鋪天蓋地而來,河本大作一夜之間成了世界名人。中國的各大報紙也都搶先發消息、發評論,一時間國內的抗日呼聲日漸高漲,抵製日貨的風潮終於形成了。

    張作霖未必是中國人民熱愛的領袖,但是日本人刺殺中國的政府首腦,這種事件中國人是不能忍受的。

    各路軍閥除了感慨日本人狠辣無情之外,也感到了戰爭的危機,也在紛紛的召集幕僚討論得失。

    這種形式形成了對日本國的巨大壓力。

    ......

    為了抗日策略的需要,張作霖現在需要暫時保住北京城,這就與原來的曆史走向不同了。

    在原本的曆史上,北京周圍並沒有激烈的戰鬥,奉軍已經向天津、唐山收縮,主動撤退,晉綏軍應該在這兩天順利的進入北京城,隨後占領天津。

    其實曆史上最先到達盧溝橋(宛平)的北伐軍不是晉綏軍,而是韓複榘,他順利的通過盧溝橋,首先進入北京城,後來被晉綏軍的張蔭梧趕走了。這是因為韓複榘的部隊是西北軍的底子,窮,兵少,武器差。差到什麽程度?士兵們每人一支步槍都做不到,而晉綏軍的士兵不僅裝備步槍還有衝鋒槍,他們與晉綏軍的實力相差太遠,他不得不撤出北京。

    ......

    韓複榘是西北軍馮玉祥手下的大將,是著名的十三太保之一,在這一次北伐(二次北伐)過程中,被蔣介石所收買,投靠了蔣介石,因此,他脫離了馮玉祥的部隊(馮部在河南),隨著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來到了京津地區。

    蔣介石對付軍閥慣於使用金錢收買的手段,北伐中對待盟友西北軍也不忘分化收買,西北軍的“窮”使得蔣介石的收買辦法無往而不勝。

    我們借此機會要給韓複榘正一正名。由於蔣介石用不抵抗的罪名殺了他(其實有些冤枉),又因為有侯寶林的一段“關公戰秦瓊”的相聲,使得韓複榘的名聲狼藉。

    韓複榘並不是影視劇裏那種粗魯庸俗的形象,他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作戰勇猛,被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如果稱作“儒將”可能抬舉他了,所以我們說他是文人將軍。

    他是書香門第之家嘛,他的老爹也是文人,不會是相聲裏說的那種四六不懂的粗人。

    韓複榘被南京政府委任為山東省政府主席一職之後。他誓要“變魯為齊”(經濟富裕的意思),他在山東澄清吏治、禁煙、剿匪,並大力發展山東教育事業,發展經濟,建設模範新鄉村等,在他的治理之下山東還算是個富裕之地。因此,他還是為山東人民所做了一些好事的,比不搞建設的馮玉祥要好得多。

    1937年,日本人策劃“華北五省自治”威逼利誘韓複榘自治,被他斷然拒絕了,因此說,他還有基本的民族骨氣。

    韓複榘是個反動軍閥,但是,他與別的軍閥沒有什麽兩樣,不是最壞的軍閥。他幹過壞事也幹過好事,不是一臭到底的人物。我們給他正名不是給他翻案,而是還他的本來麵目,他不是臭不可聞的大壞蛋。

    類似的,辮帥張勳也是文人,這些人都不是目不識丁的老粗,不要被文藝作品、電視劇等誤導了。張勳複辟的曆史短暫,隻有十幾天,但是,其背景原因也是很複雜的,並不像文藝作品上說的那麽簡單。有的作家曾經說過:不敢寫張勳複辟!由此可見,曆史並不是那麽簡單,不是“好人”、“壞人”兩張臉譜就說明一切了。

    ......

    蔣介石雖然告誡閻錫山對奉軍的進攻從緩,減輕對於奉軍的壓力。但是閻錫山把北京看做此次作戰的巨大成果,並不聽招呼。現在,晉綏軍兵分三路直取北京,這三路形成了對北京的包圍之勢。

    6月7日,晉綏軍已經到了北京的外圍,到達了豐台西邊不遠的盧溝橋。這一支晉綏軍的部隊屬於晉綏軍的左路,左路的晉綏軍是從山西大同出發,占領張家口、宣化,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延慶從北麵進入北京地區,領軍的將領是商震。另一路向南掃蕩易縣、涿縣、保定取直隸中北部地區。來到盧溝橋的就是左路軍的南路,領軍的將領是張蔭梧。

    參加北伐的晉綏軍還有一路大軍,稱作右路軍,它從山西出娘子關進攻石門(石家莊),然後一路向北,現在已經到了廊坊霸縣一帶。

    但是現在,按張作霖的布置,張學良臨時組建了兩個軍,即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二軍,分別固守北京和天津。

    守北京的第三十一軍軍長是董英斌,他是東北軍第十師的師長。張學良以第十師為主力,又調撥了吳佩孚的殘餘部隊編成三個旅,這一師三旅外加一個炮兵團的部隊臨時組成第三十一軍,有三萬多人。

    為了節省兵力,董英斌收縮了防線,他把主力第十師放在了豐台,因為豐台是進出北京的咽喉要道。豐台以西不遠處的宛平縣城(即盧溝橋)布防了一個團,並且配有炮兵。另外的三個旅就駐防北京城。對於北京地區,他們隻要守住北京城和豐台這兩個點就夠了。

    宛平縣城臨永定河西岸而建,自古就是北京的西南門戶,更是豐台的重要防線,如果失去了盧溝橋,那麽到豐台、到北京城下都是一馬平川,再也沒有天然的屏障了。

    盧溝橋、宛平城都因為曆史上的“七七事變”而聞名。

    ......

    由於蔣介石采用了楊永泰的策略,嚴令屬下各部與奉軍脫離接觸,因此,到達盧溝橋的韓複榘看到奉軍已經在宛平城設防就引兵後退了。

    韓複榘退走的第二天(6月7日),張蔭梧率領的晉綏軍左路軍到了永定河,遇到東北軍第十師的一個團設立的防線,被阻擋在盧溝橋的西岸。

    讓我們看看戰場的地形:

    這一段永定河有兩座橋,一座是宛平城門前的石橋,即盧溝橋,另一座是北邊300米處的鐵路橋,京漢鐵路由此通過。因此,晉綏軍的進攻就隻能選擇這兩座橋。

    宛平城很小,邊長隻有一裏多,是極小的城池。但是,它是北京的門戶,是軍事重鎮,所以城牆高大厚實。小小的城池隻有東西兩座城門,交通要道就是穿城而過的,麵向盧溝橋的西城門是有甕城的。

    “甕城”就是城門處的複雜的軍事要塞,如果敵軍破門而入,裏麵的道路狹窄,會遭到四麵八方、居高臨下的攻擊。敵軍就進入了類似“大甕”的被動地勢,因此叫做甕城。當然這種工事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東西了,在大炮麵前,城牆的防護能力有限。

    張蔭梧是閻錫山手下的大將,左路軍也是此次作戰中晉綏軍的主力部隊,晉綏軍的裝備好,不缺火炮,因此,進攻之前就是火炮的轟擊。

    晉綏軍的大炮打得城牆飛沙走石,煙霧一片,沿著河堤的防禦工事也遭到了炮擊。城上、河堤上現在都不會有部隊,誰也不能傻乎乎的挺在那裏挨炸,就是觀察哨也都躲到了防炮洞裏去了。所以這種炮擊沒有多大的效果,當然不能排除個別的倒黴蛋,炮彈不長眼,直接落入防炮的工事一樣會死人,臨時修建的工事是承受不了炮彈的轟擊的。

    在炮戰中,後發言的一方是占便宜的,因為他可以打擊敵軍的炮兵陣地。

    東北軍的大炮隨後也打響了,目標就是壓製晉綏軍的炮兵陣地。遺憾的是,中國各路軍閥的炮兵素質都不是很高,打得不準,晉綏軍的大炮啞了,不是被炮擊炸毀,而是轉移,損失有限。如果東北軍炮擊水平高一點,趕上日軍的水平,則晉綏軍可就吃了大虧了。

    雙方第一輪炮戰難分仲伯,水平都不怎麽樣。

    他們雙方都是中小口徑的步兵炮,沒有重炮,這種炮可以拉到前沿,目視瞄準,直接射擊,也可以在後方設置炮兵陣地,間接瞄準射擊。直瞄射擊準確度高,效果好,但是,前沿的傷亡大,不但炮兵傷亡,火炮也可能被對方炸毀。

    這時的火炮已經是現代的火炮了,步兵用的最小的山炮、迫擊炮的射程都是六七裏、十幾裏,為了炮兵的安全一般應該設置炮兵陣地,間接瞄準射擊。而不是像步槍那樣直接瞄準射擊。

    什麽叫“間接瞄準”?看不到目標如何瞄準?

    火炮上都有瞄準鏡,一般叫炮鏡。能看到目標時是可以瞄準,這叫直瞄射擊。多數情況下看不到目標,此時炮鏡瞄什麽?我告訴你:也是要瞄準的,否則不是亂開炮了嗎?

    一個炮群,所有的炮,都在瞄準他們前方豎起來的一個標準靶子,然後按按照數據校正,這就叫間接瞄準。這也是那個時代一定要建立炮兵陣地的道理。直到有了計算機技術,火炮操控數字化了,才不再需要建立一個炮群的炮兵陣地,不再需要樹立一個標準靶,不再需要間接瞄準那個虛假的靶子,分布各地的炮火也可以打擊同一目標了。

    間接瞄準靠計算,觀察哨的位置、炮兵陣地的位置、目標的位置,這是一套繁瑣的三角幾何運算。戰場上要求速度快,當然不能用常規的辦法,炮兵都有專門的計算工具,有簡易的對照推算表格,總之這是一套學問,不但需要有知識的炮兵,還要有專業的訓練。所以炮兵的技術性是很強的,不是隨便抓來的壯丁就能打炮,操炮的炮手起碼要有數理化的基礎知識,光認識字是不行的。

    這個年代,中國的教育水平低,初中生都算大知識分子了,所以中國各派軍閥的炮兵普遍的水平低。

    炮擊過後就要衝鋒了,這幾乎是戰場的常規。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3end---

    我的另一部書——“明末強國夢”已經接近尾聲,歡迎讀者閱讀捧場。(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