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牛皮糖戰術
字數:5732 加入書籤
目前西伯利亞草原是戰區,東北軍今天占領某地,明天就可能失守。實際上東北軍根本就沒打算堅守城池。所以被安置在城鎮中的人,東北軍是不能負全部責任的。蘇聯紅軍來了,重新抓捕他們,或者屠殺他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戰爭就是這麽殘酷,任何部隊也不能隨時帶著平民走,古往今來都是如此,何況他們還是蘇俄的子民呢?
在西伯利亞地區的集中營絕不僅僅一個37號營地,還有很多,有了這次解救的經驗,東北軍還會努力尋找其他的集中營,解救這批囚犯仍然是重點,它可以獲得大量的人力資源,獲得兵員,這對於地廣人稀之地很重要。
這些難民都不是本地人,是蘇俄各地押送來的勞改犯,他們的安置就有工作和生活的問題,總要有活幹,有工資,有收入才能生活下去。眼下東北軍就有工程,需要勞工,也就能為很多人提供工作的機會。
這個工作就是修路,東北軍不光是破壞鐵路,也要修路。道路暢通對軍事也是至關重要的。修路就要組織工程隊,這些難民就是勞工的來源。
說到工作、工資收入,就有貨幣的問題了。新的傀儡政府還沒有發行貨幣,那就要用東北地區的奉票。新的政權當然要排斥蘇聯的貨幣,雖然為了民眾的利益,不得拒絕蘇俄的盧布,但是也要以自己的貨幣為主。蘇聯紅軍再打過來怎麽辦?居民手中的奉票紅軍承認嗎?這就沒辦法了,東北軍管不了蘇軍的事情。
東北軍破壞的是蘇俄的遠東鐵路,目的是掐斷蘇俄東西方的聯係。東北軍要修建的鐵路是向南連接蒙古省,連接東北地區,連接中原地區的鐵路和公路。簡單地說就是中斷東西,連接南北。
即便原來的蘇俄鐵路的線路可用,也要調整軌距,改變為東北的窄軌標準,就是三六軌距。
東北軍修的鐵路對蘇俄人是無用的,第一是窄軌,第二,線路南北走向。至於戰爭的破壞,那是難免的,破壞了再修複唄。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鐵路運輸還是有優越性的。這就像當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了,中國誌願軍沒有製空權,冒著美軍的狂轟濫炸也要維持鐵路交通。
從長遠考慮,西伯利亞地區特別的需要一支專業的後勤保障部隊,這個部隊中就應該包括鐵路、公路運輸,甚至防空高射炮,航空兵都要有。在地域遼闊的地區,後勤保障特別的重要。
在達到了中斷蘇俄遠東鐵路的戰略目標之後,東北軍將不再截斷鋼軌了,而是利用這些鋼軌修建自己的鐵路。西伯利亞地區的勞工將全部用於修建鐵路和公路。這些貫通南北的多條交通線是東北軍作戰的需要。
利用原有的鋼軌就有一個技術問題了:如何運輸呢?正常鐵路工程使用火車運輸,鐵路修到那裏火車就通到那裏。現在東北的火車還沒有到唐努烏梁海,這邊沒有機車,蘇俄的機車用不上。沒有被截斷的鋼軌都有十幾米、二十幾米長,太長、太重,馬車爬犁都是無法運輸的。
鐵路的工程隊都有一種專用的人力車,前後兩個輪子(像自行車的前後輪),行走在單一的鋼軌上。把需要運輸的鋼軌裝到這種車上,一兩個人就可以推著走,很輕鬆的。原有的鐵路隻要保留一根鐵軌,就可以使用這種運輸車了。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行走在鐵路上的四輪馬車,運輸量會更大一些。但是這些運輸方式需要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天氣不要太冷,人們可以戶外活動。
......
蘇俄是一個大國、強國,而且是工業強國,它的軍事能力很強。如果它動員全國之力與東北軍作戰,任何一個城池、任何地區都不能確保占領狀態。東北軍修建的鐵路還可能被破壞掉。甚至蘇軍有可能攻入唐努烏梁海地區,更進一步,烏裏雅蘇台地區、庫倫地區都可能成為戰場。當然啦,蘇軍打到蒙古省來的可能性太小了,這是在東北軍的家門口,東北軍現在可不是軟柿子,按照經濟、軍事實力全麵衡量,也算的上是列強了。
這就有一個作戰原則問題了,或者叫做戰略思想。
東北軍的戰略思想就是在這個地廣人稀廣袤的大草原上與蘇軍周旋,不是打城市保衛戰,而是打一場運動戰,也算打大規模的遊擊戰吧。不論勝負,隻要打下去,東北軍保持在這一地區的存在,蘇俄的遠東鐵路就永遠不能暢通,永遠是癱瘓的狀態。某幾個月,蘇軍可能占領了大片的區域,再過幾個月,東北軍又打回來了。
東北軍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中斷遠東鐵路,切斷蘇俄東西方的聯係。隻要保持存在狀態,這個戰略目標就達成了。
這種混戰的狀態隻要維持下去,蘇俄的遠東地區就被割裂了,東北軍就居於有利的戰略地位上。比如說黑龍江的中東鐵路,那還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能拿回來?
目前,特別縱隊全軍出擊,第一支隊在前邊,進入了西伯利亞地區,其實就是西伯利亞地區的南部,緊挨著唐努烏梁海的邊界。蘇俄的遠東鐵路就是沿著這條邊界線修建的。第一支隊占領從克拉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到新西伯利亞城的鐵路線,這僅僅是與唐努烏梁海地區臨界的一部分,就有六七百公裏,這裏的地域太遼闊了。他們扒鐵路,廣泛地出擊,用遊擊戰的方式,打擊蘇軍。
特別縱隊的第二支隊在唐努烏梁海地區保護自己的後方,保障後勤補給。他們的後麵是第五軍的第二十二摩托師做戰略後備隊,第五軍的其餘部隊都在庫倫地區,他們監視著滿洲裏地區的態勢,戰略上保護著西伯利亞戰區的側後安全。
空軍方麵是第二航空隊在前方作戰,第四航空隊做戰略預備隊。
這種布局安排,蘇軍要出動多少部隊才能應付?十萬八萬的不是東北軍的對手,再多行嗎?出動二十萬、三十萬部隊,那就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斯大林有這個決心嗎?
如果不想打,還有個和談的辦法,蘇俄在二戰之前不就是與德國談出來一個和平條約嗎?與日本不也是簽訂了和平條約嗎?隻要籌碼合適,談判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從現在的情況看,和談的前景很暗淡。蘇俄的要求就是恢複遠東鐵路的暢通,可它能付出什麽代價才能讓東北軍滿意呢?
東北軍是因為蘇日勾結才動手的,“拆散蘇日聯盟”這個話也沒有依據呀?就算蘇俄答應了,如何才能保證?東北一方能放心嗎?
......
如果說西邊的新西伯利亞城靠近蘇俄的歐洲部分,蘇俄可以從中部出動援軍,那麽克拉城在東端,蘇俄的援軍就隻能來自蘇俄的遠東集團軍了。
4月23日,第一支隊的第一分隊到達了克拉城(有關分隊的解釋請看前麵的第262章)。
這裏是山地的地形,也是西伯利亞大草原的最東端了,東北軍如果在此地建立要塞防線那絕對是個好地方。
克拉城的南邊是山地,叫做西薩彥山嶺。蘇俄的遠東鐵路就是沿著這這個山區的北側修建的,在這裏轉了一個大弧形,此地向北又是一座山脈,由此向西就是一馬平川的大草原了。從地形上說,這裏就是一個關口,這要是在中國的中原大地上,一定叫做“xx關”。
可是東北軍不打算建築什麽關口要塞。這與東北軍的戰略原則有關,也與這裏的地形環境有關。軍事是科學,絕對不是死教條。
從東北軍的戰略上麵說過了,就是打運動戰、打遊擊戰。與攻城略地,築城防守完全不同。
我們再說環境。八個字“地廣人稀”,“氣候惡劣”。在數千裏,上萬裏的廣袤大草原上,防守幾平方公裏的一處要塞有意義嗎?
遼東半島上的旅順口是軍事要地,它北麵的雞冠山是俯瞰旅順的製高點,雞冠山修建的要塞就決定了旅順的存亡,因此,哪裏必須建立堅固的防禦工事。
如果把這個理論搬到西伯利亞,那就大錯特錯了。這裏太大了,如果有一個要塞堅不可摧,傻子才會去碰這個釘子!隨便一個指揮官都會命令:繞道走!惹不起還躲得起,我離你遠遠的!這個要塞還有何用?
到了嚴寒的冬季裏怎麽辦?守著要塞不是自尋死地嗎?
那麽東北軍到克拉城幹什麽來了?攻城!
這當然要看機會。如果蘇軍重兵防守,那就不打了,也是繞道走,到別處去看看,弱點總會有的,蘇軍總不能處處重兵防守吧,他一共才有多少兵?
如果蘇軍出擊,追出來了,那就正中下懷,咱們就野戰吧。打得贏就打,大不贏就跑,這不就是遊擊戰嗎?反正地方大得很,東方不亮西方亮。
東北軍需要的是軍事存在,不是占地盤。需要的是沒完沒了的戰爭,不追求多大的勝仗。大捷了更好,沒有大捷也行,前提是自己不要被消滅掉。
隻要有東北軍存在,遠東鐵路就別想通車!
這個戰術形象地說就是牛皮糖了。
這種作戰方式的好處就是使用的兵力少,作戰費用低。用比較少的付出,取得斬斷蘇俄東西聯係的大戰果。具有現代知識的人都知道現代的很多例子,例如:越南南部的戰爭、阿富汗的戰爭、中東的戰爭等等,少量的遊擊隊就會讓強國大國也毫無辦法。更何況東北軍的部隊比遊擊隊可是強多了,他們的裝備並不弱於蘇軍,甚至更強。
4月底的天氣已經轉暖,東北軍的空軍也就可以出動了。第二航空隊的臨時機場就在克拉城南邊不遠處,現在就是一個中隊9架駱駝式戰機飛臨克拉城上空偵察,也是武力示威。飛機上也是攜帶了炸彈的,隻要發現可疑目標就可以轟炸。如果有大型的目標,他們還可以召喚轟炸機過來,實施大規模的轟炸。
時間不長,克拉城中就傳來了爆炸聲,這是東北軍的戰機在投彈轟炸。東北軍除了投炸彈,也空投勸降的傳單,紙片紛飛灑向地麵。當然是打著西伯利亞人民共和國的旗號啦。
空軍偵察的結果還是要用空投鐵桶子的辦法通知地麵部隊。晶體管有了,通信技術的進步指日可待,但是現在還是沒有更好的辦法。
西伯利亞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也隻有空軍偵察了,地麵的冰雪限製了人員的活動。另外,每一個城鎮都很小,人口更少,同一個城鎮的人幾乎都互相認識,東北軍的偵查員進入這種地方太危險了。
在西西伯利亞這處戰場,東北軍一方占據了地理上的優勢。天氣轉暖,大軍出動,東北軍從唐努烏梁海北部,隻需要一兩百裏,甚至幾十裏的行軍就到達了克拉城。可是蘇軍無論從東邊還是西邊過來,都是幾千裏的行程。天氣開始轉暖了,可是大地上的冰雪並沒有融化,數千裏之外的蘇軍來到這裏談何容易?因此克拉城中依然是冬季裏守衛在此的少量部隊。
飛機投下了的偵察結果就是一份地圖,地圖本身是早就準備好的,飛行員在地圖上做出各種標記。分隊長撒科中校得到空軍偵察的結果後,就可以指揮進攻了。
“轟!轟!”東北軍的大炮開炮了。按照地圖的指示,炮彈飛向了炮擊的目標,目前的主要炮擊目標就是火車站。
裝甲車都發動起來了,馬達轟鳴,等待著出擊的命令。
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68end---(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