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轉進海南島

字數:5209   加入書籤

A+A-




    東京。

    首相田中義一在講話,他說道:“我們的上海派遣軍指揮官野村吉三郎的報告各位都看過了吧?他說的很對啊。看來我們都低估了南京政府的力量,對此,情報部門是有責任的。比如,去年在支那大地上發生的大洪水並沒有給支那造成糧食短缺,我們所有的部門都有認識錯誤。支那的空軍、海軍已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已經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支那的陸軍也不是缺少槍炮彈藥的狀態了。麵對這樣一個支那的中央政府,我日本國是沒有力量發動戰爭的。我大日本帝國再強大也是小國,支那畢竟是大國。隻要它的中央政府有基本的能力,我們日本國是奈何不得它的。各位有何意見,都說一說,大家來商議。”

    小磯國昭說道:“首相,請轉告野村,告訴他不必切腹謝罪了,錯不在他,他能有這個見解也是難能可貴的。我建議第3艦隊改變任務,向南中國海轉進。第一目標取得海南島,其後選擇時機,進入雷州半島或者廣東其他的地方。目前廣東是支那中央權威薄弱的地方,機會難得。這樣做可以給日本國民一個交代,也給天皇陛下一個交代。目前帝國很艱難,這次出征再不能無功而返了。”

    現在停泊於上海外海的日本艦隊的主要艦隻都是日本國第3艦隊的,野村就是第3艦隊的司令,因此,這一批艦船就稱作第3艦隊。

    野村在報告中表示要承擔責任,以切腹向天皇陛下謝罪。其實大臣們都明白,罪責就在天皇身上,隻是不能那麽說。野村吉三郎切腹自殺實在是冤枉。

    小磯國昭所說的向海南島、廣東轉進實在是個高招,它能給日本人一個下台階,關鍵是給天皇一個下台階。它說明日軍此次出征畢竟有所斬獲。此外,縱觀中國的沿海地區,也隻有廣東是個弱點。雖然選擇福建也不錯,可是福建多山,就是個窮山溝,價值不大,在崇山峻嶺中也難於發展。

    森恪說道:“小磯先生說的不錯,我複議。以眼前的局勢看,南洋才是帝國利益之所在。馬來亞的橡膠和文萊的石油都是帝國需要的重要資源,不可不取。帝國取得了海南島就有了窺伺南洋之機會。”

    吉田茂說道:“我也複議,海南島並非蠻荒之地,那裏盛產稻米,也有不少的礦物,這都可以解決帝國的燃眉之急。”

    是呀!日本國太難了,吃飽飯都成了奢望。海南島雖然落後,可是很富庶。

    ......

    日本國在中國的長江流域非法獲取了不少的利益,他們有好幾個租借地,商貿也很活躍。中國民間反複的抵製日貨的現象也說明此地是日本國傾銷商品的重要市場,其中最大宗的就是紡織品。此外就是湖北的大冶鐵礦基本上被日本國資本控製了。

    日本國搞出來“一二八事變”就是想把經濟侵略變為軍事占領,獲取更大的利益。或者說取得更大的戰爭紅利。可是他們自不量力了,也是判斷的失誤。

    上海當前的戰局就說明中國已經變了,不是幾句蠻橫的話就能嚇唬住的,也不是日本這麽一個小國能夠軍事征服的。中國有什麽變化呢?或者說日本國最怕中國的那些變化?第一是中國能夠全國一心對付侵略者,中國的眾多派別、軍閥諸侯們如果能夠基本上有一致抗日的態度,不掣肘,不搗亂,日本人就沒有機會。第二,中國的國力增強了,去年的大水災能扛過去,農業、工業都在蓬勃發展,也有了基本的軍事工業。部隊手中有槍有炮,飛機大炮都有。這樣一個大國不是日本一個小國能對付的。

    在原本的曆史上“一二八”期間中央軍嫡係88師師長俞濟時,於2月5日致電蔣介石,稱給養斷絕。2月11日,中央軍嫡係第18軍軍長陳誠也致電蔣介石,稱部隊已經欠餉近2個月,夥食無著。2月16日蔣介石不得不致電財政部長宋子文,苦苦索求經費......

    這些現象都是經濟拮據的結果,也是去年長江地區大水災的直接結果。蔣介石的嫡係中央軍尚且如此,其他部隊會是什麽情況?這種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下能打勝仗嗎?

    所以說經濟能力的改善才是根本的。現在的中國已經變了。

    日本人以前抱有幻想,上海之戰打破了這種幻想。現實很殘酷,但是日本人無力扭轉。日本國艱難的動員全國之力發動“上海事變”,不但沒有戰爭紅利,還把原來的“權益”搭進去不少。這個苦果他們必須吞下去。不然能怎麽樣,日本的航母艦隊敢開進長江嗎?江陰之戰就是前車之鑒。

    在這種情況之下,田中義一等人在會議上決定在上海就此罷手,作戰目標轉移到其他方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我們這樣編寫故事的可信度有多大?有沒有依據?不會是胡編亂造吧?

    曆史穿越小說的特點就是扭曲了曆史,但是改變還要符合邏輯,經得起推敲,不能過於隨意了。否則那就成了夢話囈語?也就沒意思了。

    因此,這個轉折我們還要說明一下。

    這幾年來日本國在麵對中國的戰場上失敗太多了。失敗後的日本人是個什麽表現呢?這個不能揣測,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亂說,還是要以事實為證。

    日本國不是常勝之國,曆史上也有不少次的失敗。仔細的看看,調查一番,這才能說明問題。比如他們入侵朝鮮就有幾百年的曆史了,都是以失敗告終的。日本人還不是忍氣吞聲,他們不能沒有理智的拚命。

    近在眼前的,眾所周知的是:二戰日本失敗了,敗得很慘,美軍占領了日本國,並且設了很多的軍事基地。對此,日本人如何表現呢?日本國民對美國駐軍是什麽態度?卑躬屈膝,甘心做奴才,並不是死硬到底,寧折不彎。這才是最實際的,最正確的。

    現在,日本在中國失敗的次數多了,也會變得實際一些,而不會像傻瓜那樣蠻幹。

    比如,由於和本大作的魯莽斷送了日本在中國的大好局麵。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人會從崇拜、歌頌和本大作轉為懷疑,進而厭棄他。同樣道理,像土肥原賢二、石原莞爾之流在日本國也就逐漸的沒有了市場,也就沒有了他們表演的舞台,這種人要麽自我改變,要麽幹當一個牢騷滿腹的小人物,永遠也不要出人頭地了。在田中舉行的內閣會議上也就沒有了這種人的身影。

    再比如,這一次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日本國一敗塗地,那麽還繼續狂妄叫囂戰爭的人也就沒有了市場。所以才會有首相田中義一召集的會議上的情況。

    假如反過來,日本國還要加大投入,繼續上海的戰爭,還會有原本曆史上的結局嗎?不會的!原因是中國強大了。即便日本國有經濟能力動員更多的師團,在中國尋找合適的地點登陸,那麽結局會更慘。

    說的再具體一點,日軍大部隊想達成登陸都困難。對此,我們隻要分析一下二戰中的幾次登陸作戰,還有後來的朝鮮戰爭中美軍登陸朝鮮的幾次戰鬥都可以得出結論:從福建向北直到遼寧,都沒有日軍大規模登陸的地點,他們的部隊裝備上不了岸。大部隊登陸不是隨便哪裏都行的。

    不服氣的可以麵對著南京的國民革命軍,或者東北軍的飛機、大炮、魚雷艇等裝備推演一番,看看是個什麽結果?

    即便是原本曆史上的“一二八”,國軍也有很多機會可以把日本人趕出上海,但是中國的國力太弱,還有一個海上封鎖的威脅,更有日軍在華北地區咄咄逼人,國軍在上海就不能放手一搏了。今天,國軍徹底地擊敗日軍並非天方夜譚。

    這個話到此為止,我們還是來講故事。

    ......

    上海國軍的空軍得到了加強,對日租界展開了全麵的進攻,而日軍的艦載機再也沒有出現。現在我們知道原因了,那是因為日本人要離開上海,上海的戰場被他們放棄了。他們有限的航空兵也就不能耗費在這個放棄的戰場上了。

    五彩繽紛的戰場和政局多變的3月12日終於到了晚上,上海的戰場沉寂了。雙方的士兵都不是永動機,都需要吃飯、休息、睡覺,傷員也需要治療,在夜間,飛機更是不能飛行。

    與戰場相反,雙方的軍事大腦都在高速的運轉,檢討得失,謀劃新的策略。

    日本方麵要考慮他們在上海的部隊,那還有好幾千人呐,不能不管。南京政府(王正廷)的態度就明確了“達姆彈事件”的嚴重性,如果沒有這個事件,上海的日軍還是可以撤出來的嘛?

    除了上海還有在長江流域的其他日本人的武裝,也要有個出路,所有的這些,日本國政府都交給了他們的駐南京公使芳澤謙吉去處理。日本政府對於節外生枝的“達姆彈”事件很惱火,他們也在悄悄的調查,是哪個和本大作之類的人物幹的。其實日本國政府不在乎什麽達姆彈,連化學武器他們都敢用,還在乎什麽子彈?他們惱火的是這些人自行其是,不聽命令。

    3月12日夜裏,馬鞍列島的日軍艦隊錨地。

    日本第3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很感激內閣政府,在政府的指示中特意的免除了他的罪責,勒令他戴罪立功,不得切腹自裁,挽救了他的性命。按照政府的命令,他正在研究艦隊的下一步行動。

    就在此時,他得到了艦隊警械部隊的報告,說在南部舟山群島方向出現大批船隻,前往偵察核實的一艘護衛艦中彈沉沒。野村大驚!結合日間的長江口的失利和以往的情報,他判斷,這應該是南京方麵駐舟山的第二艦隊出動了。日本人現在算是領教了魚雷艇的厲害。

    日軍第3艦隊現在停泊之地就是在數個島嶼之間,這種環境易於躲避風浪,是大船隊的好錨地,可也是小型魚雷艇的好戰場啊。

    野村再不能猶豫,一聲令下,第3艦隊生火起錨,列隊向東,向大海深處駛去。他知道,魚雷艇是不能出海遠航的。

    第二天,13日的早晨,從上海方向飛來了國軍的兩架偵察機,環繞著馬鞍列島飛了一圈,海麵空空如也,沒有發現日軍艦隊的影子。日本人跑了!

    這是國軍方麵嚐到了魚雷艇作戰的甜頭,準備今日一早,在空軍的配合之下第二艦隊出擊,襲擊日軍艦隊。結果提前出動做準備的第二艦隊貪功,昨晚擊沉一艘小軍艦,驚動了日本人,讓他們跑了。上海那邊的大隊空軍已經起飛了,也得到了返航的命令,說原作戰計劃取消。一番準備策劃白費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