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各方利益
字數:5448 加入書籤
日軍向廣東增兵並向粵東出擊欲平定廣東省,其目的是穩定他們的占領區並試圖跨過南嶺向湖南滲透威脅中國核心地帶。但是這第一步就被中國軍隊擊敗了,圍剿粵東的第13、16兩個師團大敗而回。
抗聯軍收複了河源就停止了攻擊的腳步,在埔前構築防禦陣地,然後東北軍的築壘地域部隊來了並開始修建成體係的工事要塞準備長期駐守。
埔前要塞規模宏大,但是不要理解為一座鋼筋水泥的城堡,現代的要塞防線絕對不是古代的城堡建築。從外觀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層層疊疊的鐵絲網和明顯突出的崗樓。崗樓也不是炮樓,它是木頭架子搭建的,高高的,上麵有個遮擋風雨的小房子,哨兵在那裏站崗瞭望。偶爾的能看到運輸的火車往來穿梭和不是很明顯的稀稀拉拉的幾個碉堡,其他的就看不到什麽了。
那麽真實的要塞工事是個什麽樣子呢?
.一、互相配合的整體防禦:有各種武器的配合,對於它防禦的範圍遠距離近距離的目標都沒有打擊的死角,火炮等重武器能覆蓋整個區域。還有強大的空軍支援,也要有完善的防空火力網。
.二、四通八達的通信和方便的人員調動的通道。交通方麵有火車,有汽車,也有地下的交通通道等,人員物資的流動暢通無阻。也有完善的生活醫療等設施,雖然不能與舒適的民居比較,但絕對不會讓士兵感覺辛苦,要讓軍人健康地精神抖擻地參加戰鬥。那種宣傳中的前線士兵如何辛苦的環境如果是真實的,則部隊的戰鬥力就要打折扣了。
.三、有犀利的出擊手段,坦克、裝甲車以及軌道上的鐵甲列車,再加上乘坐車輛的突擊步兵,它們組成強有力的部隊具有快速出擊的能力。
.四、有防禦縱深。要塞不僅僅是埔前一個點,與其他相關地區都可以互相配合。比如說它後方的交通線直到抗聯軍基地興寧都是一個完整的體係。連接後方的交通有鐵路、公路還有東江裏的水路運輸,多種物資運輸方式很靈活。
可以說小日本要是進攻這個要塞,就算來幾個師團,千軍萬馬的也休想通過。
現在東北軍在福建和粵東有一連串的機場,有兩個軍級的空軍部隊,實力強大。在廈門的海軍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艦隊,以此為基礎已經組建了東北海軍的“遠洋第一艦隊”,目前擁有兩艘航母,大型艦船超過了三十艘,還有一個六十多艘快艇的近海艦隊。這支海軍力量與東海艦隊相配合可以保障福建到青島的海上交通。
在粵東地區現在有三支不同的軍隊,在這裏執政的是藍黨,那麽藍軍就是主軍了,抗聯軍算是客軍。主要的地麵部隊就是這兩家,東北軍在粵東隻有幾個機場,雖然也是客軍,但是對於本地的行政影響極小,並且不接受藍軍的指揮是相對獨立的。
這三支軍隊的關係總體上說是和諧的,這主要得益於當前國內正在運作的各派大聯合,也就是聯合政府。如果沒有這一層因素即便有利益驅使,不同的政治理念也會讓他們矛盾重重。
說到聯合政府就先說說一般軍閥對待聯合的態度。拋掉每個軍閥獨有的個別因素,從普遍性上說無非是權力和經濟利益,還有重要的一項:為他們帶來權力和利益的軍隊。這就是三個因素了:權力、利益和軍隊。這三者解決的好則聯合的阻力也就小了。所謂解決的好與不好,關鍵在於“公平”二字,這就是俗話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深挖他們的內心,有幾個沒有“野心”的呢?有什麽野心?“一朝打天下,世代做帝王!”這些軍閥們那個沒有?區別在於可能和難度的大小,沒有一個能免俗的。現在隻不過是在大勢已去的局麵之下,野心被隱藏了而已。
這些野心勃勃的梟雄們何以能平心靜氣地談聯合?除了外在的形勢壓力還有一個“比較”的心理,他們的眼睛橫向看,看著左鄰右舍,在比較之下沒有吃虧,於是就能心安理得,吃虧大了就會憤憤不平,甚至生出異心。
上麵說的“比較”,不是與自己的過去比較,而是與別人比。從每個軍閥自家狀態來說現在和平了,不打仗了,生活富足了,也沒有了生命之憂等等的明顯是在變好嘛,可這些他們似乎看不見,他們考慮的是自己的地位比別的軍閥有沒有降低,他們覺得這才是公平與否的標準。否則,地位不如人了,他就覺得不公平了。
......
這種心理是國人的通病。為了說清楚咱們舉個現實的例子,這個例子可是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你將感同身受。
現實的社會中有兩個矛盾的現象:一個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比過去顯著提高了,從餓肚子到吃穿不愁了,生活質量與過去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個是社會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富人太富有,普通人生活中有一大堆的難題難於解決。更關鍵的是富人財富的來曆並不是那麽令人心服口服。於是,不少人開始懷舊了,說從前那個年代如何如何,此時他們完全忽略了過去餓肚子的感受,甚至別人的提醒他也會很反感。這是為什麽呢?他們為什麽這麽固執?因為在他們的記憶中那時候很幸福!
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拿城市裏的市民來說,過去的年代裏他們在生活物質上的確很差,可是他們的眼睛會與農民去比較,與城市中底層人比較,他們的感覺是優越的,別人羨慕的目光讓他們自豪。那個時候物質生活僅僅是維持而已,但是沒有危機感啊,也沒有憂愁,因為明天依舊,不會像現代人擔心失業為工作崗位而發愁。還有更重要的一層,任何一個時刻,在他們的身邊總有那麽“一小撮”是政治上的弱者,是某某分子,於是多數人都處於正義的高地上,在“鬥爭”中他們找到了優越感。這些感覺是潛在的,優越的,也是幸福的。
想想看,那時候有個“全民號頭”多牛氣呀!心情多舒暢!
這是什麽感覺?這就是我們自己心中比較的結果。於是乎總有人想回到吃飯用糧票,一個月三兩油的日子裏去,因為他們覺得今天的自己的社會地位下降了,優越感沒了,換成了自卑,於是就想找回往日的優越而把餓肚子的事忽略了。
“有人比我還差!”這種優越感就會變成他的人生價值,說起來有點齷蹉還有點無知。可是看看四周,這種價值觀操縱著多少人呢?
有人會說:這個作者是不是富翁啊?對底層的疾苦沒有同情心!我的回答是:我們同為社會底層之人,對醫療教育住房等等的生活之艱難感同身受!至於其他則過於複雜了,這裏非論述之地,因此到此為止,再說下去就要得罪人了。
......
現在各派力量都在搞聯合,互相之間是沒完沒了的扯皮,他們各自都在尋找公平,在各種利益的比較之中尋求心理的平衡與安慰。國人的通病在這些軍閥頭子中也不例外呀。
藍軍還另有自己的特殊性,對他們來說除了利益之外他們比普通的軍閥還多出來一樣東西,那就是主義,他們是有信仰的。這一層使得他們走向聯合就更加不容易,因而藍軍的高層也是不斷的聚在一起磋商。粵東的頭頭們當然要參與其中。
由於粵東的富足它成了藍軍事實上的經濟中心,藍黨也層多次考慮把主要機構從贛南遷移到梅州。俗話說有人群就有社會,派係就不可避免。此時藍黨的最高領導是汪民,他是留洋吃過洋麵包的人,自持清高沒把土包子們放在眼裏。若是把領導機關遷移到廣東,明顯地覺得自己低了一頭。就是這個原因,梅州始終是個局部,軍隊也一直是一個方麵軍的司令部。可是遇到重大的問題總需要商議呀,於是,要麽廣東的聞、武二位去贛南,要麽汪民到梅州來,近來就走動的比較頻繁。
其實此時的藍黨勢力也不光是江西廣東這兩省,由於國內的和平狀態,各派熱衷於聯合,南京還有個協商會議。由此,他們終於聯係上了另外一個大的分支,是湖北安徽河南交界處的一個部分。青海的另一個分支也開始建立聯係,若不是國內的和平局麵,他們真的不知道大西北還有這麽一支隊伍。這樣一來,贛南作為藍黨的中心就更不需要遷移到廣東了。
這一日汪民來到了梅州,當然還是商議聯合政府的問題。在他的隨員中居然還有一位蘇俄的代表,名叫納茲西提。此人實際上是屬於托派的,這倒也容易理解,斯派在俄羅斯的西部,已經沒有與中國接壤的地方了,人員交流幾乎不可能。這位納茲西提從名字看就不是俄羅斯民族,他是中亞人,而且是個漢人,一口的陝西腔調,他還有個中文名字叫羅明。
托派的大本營在哈薩克,他們的成員中就會有當地人,因此也就可能有漢族人。都知道唐代詩人李白吧,李白就是那裏的漢人。這說明在古代的中亞就有漢人了,隻是人數少沒有形成較大的勢力。
這可不是亂說,是有根據的。大家都知道高力士給李白脫靴子的故事吧?那是西域來了使者,向皇帝遞交國書,結果語言不通,文字也看不懂,沒法交流。這事也很讓皇帝丟麵子,人家的使節來了居然不能對話,這還是泱泱大國嗎?於是把李白找來充當翻譯。李白則借故刁難高力士,讓高給自己脫鞋子{古代朝堂上不能穿鞋的},借此機會報私仇。這就是高力士脫靴的故事。李白在西域{現在的哈薩克}出生長大,當然精通那裏的語言文字啦,這讓李白大出風頭,很是風光得意。
在近代,哈薩克境內有一支人數不少的族群是說中國陝西話的漢人,蘇俄代表羅明就屬於這個民族分支,因此他是個說陝西話的漢人。這個漢人族群是怎麽回事呢?這些漢人是怎麽到了中亞的?
他們這段曆史並不太遠,是因為清代同治年間陝西甘肅鬧起來了宗教矛盾,曆史上稱為“同治陝甘回亂”。也是大規模的戰亂啊,死亡了幾百萬人,內中就有這麽一支“回民”舉族西遷,到了哈薩克地區。
中國的所謂“回民”是伊斯蘭教滲透到中國,大多數是漢族人皈依了伊斯蘭教,被稱為回民,實質上還是漢族人。當然中國的回族中也有一支來自伊朗的波斯人,麵相特征是鷹鉤鼻子大胡子。後來年代久遠了,也與漢族混血也難於區分了。
直到現代,哈薩克的這些陝西的回民還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生活習慣,他們說的是陝西方言。但是他們不使用漢字,文字是用俄文的字母拚寫他們的陝西話。沒有漢字的原因是這些流亡者幾乎全部是文盲,也許有識字的,總之他們丟掉了漢字。
其實在哈薩克還有一支朝鮮人的族群呢!人數也不少,也保留著朝鮮族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你感到奇怪嗎?我們這裏不說了,算是留下個趣聞懸念吧。
未完待讀。
---603end---
尊敬的讀者:
你閱讀了我的小說我很高興,世間難得知音嘛!
作者碼子辛苦,養家糊口不易,敬請朋友支持正版。
你的些許付費{平均0.14元}是作者的物理食糧。
對鐵血讀書網的注冊讀者深表謝意!(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