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節 三島震(3)
字數:5626 加入書籤
七七事變剛爆發時,日本軍政界高層還處於戰和不定的搖擺爭執中,但隨著駐屯軍全軍覆沒以及中國軍隊高歌猛進、全麵反擊的消息傳來,大批主和派搖身一變,成了主戰派分子。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原本簽署了陸軍第400號指示,要求駐屯軍“為防事件被擴大,必須避免進一步使用武力”,但文件墨跡未幹,駐屯軍已經被中國軍隊殺得幹幹淨淨,載仁親王在羞憤惱怒之下把這份文件撕得粉碎,同時忿然拍案吼道:“既然支那軍如此凶殘惡毒,帝國軍若不全麵還擊,豈有此理?”陸軍大臣杉山元大將連夜命令日本本土西部地區的所有即將退伍的軍人全部延期二年退伍,此舉把約五萬名久經訓練、素質過硬的精銳老兵留在了陸軍正規軍部隊裏。
7月10日下午,日本政府內閣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主題是“北支那事變”發生後日本應該采取什麽措施。杉山元大將在會議一開始就聲色俱厲地道:“帝國軍無端被支那軍攻殺偷襲,亡者無數!無論根據哪一條國際公約,帝國軍都擁有全麵反擊的權力!內閣莫非希望軍方像烏龜那樣忍氣吞聲不成!士可殺,不可辱!帝國軍遭此奇恥大辱,倘若不讓支那付出足夠代價,帝國軍顏麵何存!”說著,他猛甩出一疊文件,是他責令陸軍省和參謀本部聯合製定的《關於北支那作戰的協定》。
看到杉山元大將殺氣騰騰、滿臉要吃人的猙獰表情,眾內閣官員都噤若寒蟬、不敢反對,繼而都把目光投向首相近衛文麿。
眾目睽睽之下,近衛文麿先心驚膽戰地看了看杉山元大將,見到杉山元大將幾乎是兩眼凶光畢露地盯著自己,他打了個冷戰,然後硬著頭皮開口道:“支那軍無端挑釁開戰且蓄謀已久、處心積慮,給帝國軍的支那駐屯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支那政府必須負起全責,必須要道歉、賠償、懲凶,但支那政府目前態度仍然頑悍驕橫,帝國在迫不得已之下,對支那實施軍事壓力乃至軍事打擊都是很有必要的。為取得支那方麵的道歉以及在帝國利益上、在東亞和平上的長久保證,軍方提出的‘增兵北支那、采取果斷且必要措施’的提議,內閣當然是…”他咽了口吐沫,“當然是全力支持的。”
頓時,現場大嘩,內閣官員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杉山元大將則大喜過望。
近衛文麿知道隨著自己這句話一出,自己等於跟軍方徹底站在一起了,索性破罐子破摔,猛地提升腔調,神色慷慨激憤地道:“倘若支那政府仍然冥頑不靈、執迷不悟,帝國也隻有發動全麵戰爭,給予支那軍隊沉重打擊、徹底摧毀支那軍事力量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好!”杉山元大將心花怒放地忍不住脫口喝彩,他最不喜歡的就是“內閣那幫酸秀才幹出鼠目寸光、井底之蛙的蠢事”,身為首相的近衛文麿眼下既然旗幟鮮明地表態支持軍方,那麽日本軍隊大舉進攻中國的計劃就少了一個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障礙了。
看到首相都表態支持軍方了,現場眾內閣官員紛紛草隨風轉,口口聲聲地表示支持軍方。會議最後結束時,杉山元大將滿意而歸,並且也是滿載而歸。
內閣臨時緊急會議結束後僅過了一個小時,首相、陸相(陸軍大臣)、海相(海軍大臣)、外相(外交大臣/外務大臣)、藏相(財政大臣/財務大臣)又馬不停蹄地召開了“五相會議”,再次確定“北支那事變”的“最終處理對策”。五相裏,海相米內光政大將態度不置可否(米內光政屬於溫和派、反戰派),首相近衛文麿、陸相杉山元大將、外相廣田弘毅、藏相賀屋興宣四人取得共識:立刻增兵平津前線,迫使中國政府接受“從平津地區完全撤兵,河北省、察哈爾省、綏遠省三地防務由日華兩軍共同負責,賠償日方全部損失,公開道歉,懲辦中方參戰部隊主要指揮官,正式承認‘滿洲國’”這六項條件,若中國政府拒絕接受這六項條件,那麽,日本就動用軍事力量迫使中國政府全盤接受。
這場“五相會議”的結果等同於日本軍方和日本政府聯合製定的對華策略。根據該策略,中國必須要向日本“讓出”河北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北平市、天津市這三省二市,同時還要承認偽滿洲國,換句話說,日本軍政高層的胃口有兩點,一是徹底鞏固日本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控製權,二是實質性地控製中國華北地區。客觀上講,日本軍政高層並沒有完全地打算全麵侵華,但參會的五相都心知肚明:一旦開戰,局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無法控製住,即便真占領華北,得隴望蜀且胃口大開的日軍前線部隊幾乎百分百會對華中、華東繼續下手。
至此時,日本軍方和日本政府內的反戰聲幾乎弱不可聞,即便有幾個冷靜者的呼籲呐喊,也完全淹沒在了日本軍政界乃至日本全國的沸騰喊殺聲中。
7月11日上午,日本政府再次召開緊急內閣會議,會上全票通過陸軍提出的增兵提案,從而正式決定在國內進行戰爭動員並向華北派兵的計劃,另外,“為加強全體國民一致協力體製的聲明”的提案也獲準通過。兩個小時後,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第56號、第57號命令同時通過無線電波飛向了關東軍總司令部和駐朝鮮軍總司令部,內容核心就是兩個字:備戰。
日軍華北駐屯軍此時已名存實亡,由於駐屯軍近乎全軍覆沒,害怕此噩耗會引起太強烈負麵影響的參謀本部刻意地對民眾封鎖消息,偽稱“駐屯軍雖遭支那軍卑鄙無恥之突襲攻擊,但為和平解決此事變而進行最大限度的讓步,在給予支那軍重大殺傷後主動退出平津、撤至冀北,支那軍眼下得寸進尺、繼續攻擊,駐屯軍一邊奮力抵抗一邊等待帝國軍援兵”,因此,參謀本部不敢取消駐屯軍的番號,而是宣布以“支那駐屯軍”為基礎,組建“北支那派遣軍”,任命教育總監寺內壽一大將為“北支那派遣軍”首任司令官,並從關東軍和駐朝鮮軍裏抽調部隊編入這支“北支那派遣軍”(華北派遣軍/華北方麵軍)。
由於軍政兩界高層“同心同德”,因此日本政府辦事效率極高。在7月11日晚上,日本政府就七七事變正式發出聲明對外表態,該聲明混淆是非,把一切責任都推到中國軍隊身上,繼而又裝模作樣地聲稱“帝國軍為捍衛帝國國格尊嚴、帝國利益、帝國在華僑民的生命安全,不得不被迫采取合法正當之自衛措施,督促中國政府迷途知返以恢複日華親善及東亞和平”。
“一個月內,踏平華北!三個月內,掃滅支那!”
日本軍界裏響起一陣陣狂言叫囂,沉浸在一種極度狂熱的亢奮氛圍中。大批中基層軍官前往陸軍省、參謀本部甚至天皇皇宮前,集體跪拜請願“參加遠征支那的帝國大軍”。
“對支那全麵開戰!”
“膺懲暴戾支那!”
“踏破南京!”
“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鬥瓢傾盡醉餘夢,踏破支那四百州!”東京各地,一次又一次舉行誓師集會的日軍中基層官兵在為首者振臂一呼下,應者雲集,紛紛高呼開戰。
國民政府駐日大使蔣作賓在發給南京的電報裏表達了他的看法:“…中日全麵戰爭已經避無可避,雖然日本高層還舉棋不定或故作舉棋不定之勢,但日本廣大軍民都極力支持對華開戰,日本舉國沉浸在一股極度狂熱、極度不理智的氣氛裏,可以說,對華開戰完全是日本國內人心所向,倘若日本高層逆流而行,怕是會再次造成‘二二六兵變’之類以下克上事件。”
客觀上講,即便日本軍方高層和政府高層“真心熱愛和平”,他們也必須要開戰,否則,他們就會被大批狂熱的且沒有腦子的激進分子進行前赴後繼的“天誅”刺殺,因為整個日本已經籠罩在極度暴戾的社會性情緒裏。
“大規模出兵中國,絕非帝國之所好,大日本帝國素以維護日華親善、東亞和平為己任,然而,中國國民政府和華北地方軍無視帝國之真意誠心,屢屢無故尋釁、挑起事端,陷帝國利益、帝國在華僑民於前所未有之困境險地,且蓄意破壞日華親善和東亞和平之大局,實乃輕侮大日本帝國。帝國隱忍已達極限,不得不決心采取斷然措施。帝國迫於無奈,唯有奮然采取果斷措施以收拾華北之混亂局勢,膺懲暴戾之中國軍隊,促使國民政府反省…”當近衛文麿發表這份冠冕堂皇的聲明時,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和陸軍大臣杉山元大將正覲見著一個人,此人身份非同凡響,他在七千萬日本人心裏絕非普通人,而是神的後裔,是神留在人間的血脈化身。在日本人心裏,此人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無極的,是唯我獨尊的。位於東京市千代田區的皇宮的一間幽暗內廳裏,載仁親王和杉山元大將正畢恭畢敬、誠惶誠恐地半鞠身軀向正襟危坐在兩人對麵高座上的一個年齡約三十五歲、戴著眼鏡、身材削瘦、氣質文弱、五官平和、表情喜怒不形於色的年輕男子行禮。
這個男子是日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第124代天皇,裕仁。
萬事俱備的載仁親王和杉山元大將此時正進行著最後的步驟,獲得天皇的“聖意”。
神色平靜得波瀾不驚且默不作聲地聽完載仁親王和杉山元大將的軍情匯報後,裕仁天皇微閉雙目,沉吟不語。良久之後,他語氣平淡、緩緩地開口道:“既然欲解決‘北支那事變’必須大規模地出動帝國皇軍,那麽,軍方可有把握將事態發展完全掌控在可控製範圍之內?”
杉山元大將神采煥然地道:“這一點,請陛下大可放心!臣膽敢以項上人頭向陛下擔保,隻要蒙得陛下聖意裁決,帝國陸軍有十成把握在一個月內徹底解決‘北支那事變’!”
裕仁天皇不動聲色,並且態度不置可否:“倘若事件擴大至支那全國範圍呢?”
杉山元大將語氣幹脆得近乎斬釘截鐵:“即便事件擴大至支那全國範圍,帝國陸軍亦有十足把握在三個月內徹底解決‘支那事變’!”
裕仁天皇轉首望向載仁親王:“如果蘇聯、美國等國際列強介入此事怎麽辦?”
載仁親王回道:“這一點也請陛下大可放心!帝國並非對支那正式宣戰,隻不過以解決事變為契機而當機立斷地出兵,戰事不完全盡是戰事,帝國政府和支那政府會一邊打一邊談,一方麵能麻痹欺騙支那政府,一方麵也能迷惑擾亂國際列強。”
杉山元大將立刻補充道:“更何況帝國軍進展神速,快者一個月慢者三個月就可使局勢塵埃落定,蘇美等國際列強即便意圖插手幹涉,屆時局勢木已成舟,蘇美等國也當無可奈何。”
裕仁天皇猶如老僧入定般麵無表情、一言不發。
載仁親王和杉山元大將耐心等待了五分鍾,最後輕輕地試探性詢問道:“陛下,帝國軍已準備就緒、蓄勢待發,隻等陛下您金口一開,便為帝國千秋偉業進一步奠定萬世不拔之功。臣等望陛下恩準!”
許久之後,載仁親王和杉山元大將清楚地看到裕仁天皇緩緩地點了點頭。
懷著狂喜的心情,載仁親王和杉山元大將向裕仁天皇行禮並告別。
得到天皇“聖意”等於得到了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以杉山元大將為首的日本陸軍總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了全麵的戰備工作,為保證能速戰速決和一擊必殺,“北支那派遣軍”得到了來自關東軍和駐朝鮮軍的精銳部隊的不斷編入,在第二次平津戰役正式爆發時,日軍華北派遣軍下轄第1、第2共兩個軍,其中第一軍下轄第2、第7、第20師團,第二軍下轄第5、第10、第14師團,另有派遣軍總司令部直屬的獨立第11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憲兵部隊等附屬部隊,地麵部隊包括6個甲種師團和1個獨立混成旅團,總兵力達到18萬。派遣軍總司令官是寺內壽一大將,派遣軍總參謀長是在七七事變中逃得性命但成為光杆司令的河邊正三少將,第一軍司令官為香月清司中將,第二軍司令官為西尾壽造中將。
平津二市乃至整個華北,即將迎來真正的殘酷血戰。(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