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節 蓄勢反擊

字數:8695   加入書籤

A+A-




    2月6日,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在武漢成立,陳誠擔任部長,周恩來、黃琪翔擔任副部長,張厲生擔任秘書長,設三廳,第一廳主管軍隊政務,第二廳主管民眾組訓,第三廳主管戰時宣傳,賀衷寒、康澤、郭沫若分別擔任第一、第二、第三廳的廳長。

    同日,蔣緯國接到國民政府駐日大使許世英的電報,許大使在電報裏告訴蔣緯國,豪斯霍費爾已經跟日本首相近衛文麿進行了會晤,並且兩人還特地邀請他一起參加“三方密談”,這場密談是背著日本軍方展開的,豪斯霍費爾完全代表著德國、代表著希特勒,許世英代表著國民政府,近衛文麿僅僅代表著日本內閣的文官集團。近衛文麿對這項“德中日三國聯盟”表現出十分濃厚的新奇、興趣以及較為支持的態度,不過,近衛文麿聲稱“日本軍方在帝國利益上素來寸步不讓,日本內閣雖然有心,但很無力。日中化敵為友的話,日本頂多把態勢恢複到‘七七事變’之前,並且,日本軍方已付出那麽大死傷和代價,耗費無數,必須獲得一些‘補償’,哪怕是‘象征性的補償’,隻有那樣才能讓日本軍方有台階下,至於這個‘補償’,日本起碼要獲得上海、北平、天津這三市的軍隊駐紮權和實質控製權;日本內閣為了早日結束戰爭會‘配合’德、中兩國對日本軍方進行‘施壓’,但條件難以低於以上的底線”。

    近衛文麿當然不是什麽“愛好和平的人士”,他隻是想早點結束這場明顯對日本越來越不利且越來越失控的戰爭,本來,這場戰爭的爆發就是在他身不由己的情況下被軍方推動的,爆發之後,軍方愈發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使他越來越有被架空的感覺,他曾向裕仁自嘲“我就像街邊服裝店裏的模特假人,他們(軍方)什麽都不讓我知道,我任憑他們擺布,這真的十分讓我為難”,因此,近衛文麿對日本軍方是又懼又厭,本來,他是沒有膽氣背著軍方“與敵國私下媾和”的,但他最近感覺到,裕仁天皇對軍方也日益不滿,因為軍方在戰爭爆發前曾大吹大擂地向天皇打包票“一個月內平定華北,三個月內解決中國”,結果,事實已證明,軍方並沒有實現他們曾對天皇許下的諾言,並且軍方“無法保證戰爭態勢會一直都在他們的掌握中”,軍方狂熱地挑起戰爭、積極地推動戰爭,卻無能結束戰爭,自然讓裕仁頗為不悅,所以,近衛文麿大膽地推測,天皇也是想早點結束戰爭的,他判斷天皇會在這件事上支持他,這就讓他獲得了跟軍方進行“有限對抗”的“勇氣和膽魄”。

    當然,近衛文麿雖然有了一點對抗軍方的膽氣,但也不敢大幅度地“背叛”軍方,因此他開出的和談條件仍然是換湯不換藥,充其量隻是把軍方的條件“打了八折”。

    看完電報,蔣緯國嗤之以鼻,他沒回複,因為沒必要,並且他也不屑回複。蔣緯國已經盤算過,日本陸軍力主跟德國結盟一起打蘇聯,同時日本陸軍對中國也貪得無厭,日本海軍則素來反對跟德國結盟,如果中國軍隊能夠狠狠地打痛日本陸軍,加上德國的調停和“利誘”,日本陸軍“一方麵占不了中國的便宜,一方麵看在德國的麵子上”才可能退步,日本軍方(主要是日本陸軍)不肯認輸服軟,中日停戰議和就不可能實現,對此,唯一的辦法正如電影《鴻門宴》裏範增的那句台詞,“不服,我就打到你服”。

    蔣緯國記得很清楚,在原先曆史上的1938年1月16日,這個近衛文麿發表了所謂的“近衛聲明”,聲稱“帝國政府以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此聲明讓近衛文麿後來被嘲笑成“日本第一蠢人”,因為此聲明極大地刺激了蔣介石的自尊,迫使退無可退的國民政府破釜沉舟、拚死抗戰,從而加強了日本侵華的難度,另外,此聲明也折射出日本高層的狂妄囂張,因為當時日本軍隊在侵華戰場上確實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眼下,一切都不同了,近衛文麿不但沒有發表那個可笑的聲明,還積極地投身中日停戰的斡旋活動,這都是蔣緯國的“曆史功績”。

    蔣緯國此時正忙著策劃南京反擊戰。

    鏖戰兩個月餘,十萬南京軍已傷亡過半,雖然有一萬七千餘非重傷員、非殘疾者可康複再戰,但康複是需要時間的,眼下的南京軍還有五萬正規軍,另有民兵七萬餘人可補入軍中,不過,民兵的戰鬥力肯定不如老兵(民兵不完全參戰,因為他們同時是工人,所以輪番參戰、輪番工作,參戰也基本不在最前線),為防止因兵力密度、防禦力度降低而被日軍乘虛而入,南京軍必須要適當地放棄一些次要陣地,收縮防線,繼續保持防線上的兵力密度和防禦力度,但是,單純的撤退回防並不是蔣緯國的作風。

    “日軍又在國內新建了10個師團,但還沒有真正完成並投入中國戰場,南京戰場上的日軍雖然數量還很龐大,但因為損失慘重、久攻不下,所以筋疲力盡、士氣不高。”蔣緯國在軍事會議上闡述著他的構思,“我看,我們完全可以組織一起規模不是特別大、但強度大、合兵合力於一處的局部反擊。否則,等日軍那10個師團也來到南京,我們就徹底沒機會了。”

    “有道理。”“說得對。”參會將領們紛紛點頭。

    平心而論,蔣緯國這個構思也談不上多麽高明巧妙,隻是中規中矩的戰術,參會將領們沒有什麽異議,隻是對反擊方向、反擊目標存在疑問。

    “反擊目標?”蔣緯國聳聳肩,“當然是最大限度地殺傷日軍了,如果能吃掉日軍一個旅團甚至一個師團,自然是最好的了,就算不能全殲日軍一支成建製的部隊,起碼也要幹掉一萬日軍吧!”

    唐生智、蕭山令等人都聽得暗暗咋舌,整個國軍內,敢放言用“萬”為單位消滅日軍的,除了蔣緯國也沒第二個了,當然,他有這個實力和這個成功先例。

    “反擊方向呢?”唐生智問道。

    蔣緯國笑了笑:“諸位長官,目前我軍哪裏最危急?”

    蕭山令道:“日軍目前對南京實施重點進攻戰術,熱點共兩個,一是南部大勝關,二是北部烏龍山,相比而言,烏龍山要比大勝關更艱難。”他看著蔣緯國,似乎明白了,“建鎬,你要在城北展開反擊?”

    蔣緯國笑了笑,望向身邊的蕭爻。蕭爻神色嚴肅地道:“大勝關和烏龍山是南京城南北兩大屏障、兩大要塞,不過,相對而言,大勝關的重要性要超過烏龍山,因為大勝關還扼守我軍的長江運輸線,另外,烏龍山距紫金山直線約15公裏,大勝關距紫金山直線約9公裏,顯然,烏龍山難守程度要超過大勝關,除此之外,大勝關和紫金山之間就是南京城區分布帶,烏龍山和紫金山之間主要是城北的村鎮丘陵,我軍收縮防線,烏龍山就是要放棄的,所以...”

    “烏龍山守軍打得要比大勝關守軍苦得多啊!”李玉堂唏噓道,因為烏龍山守軍是他的部下。

    “對!”蕭爻點點頭,“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故意對烏龍山‘見死不救’,麻痹日軍,打日軍一個出其不意。另外,相對而言,我們在大勝關展開反擊的方便性也要超過在烏龍山,因為我們在大勝關附近擁有‘製江權’,海軍艦隊可以幫我們很大的忙。”

    “這麽說...”李玉堂神色難受,“我們要放棄烏龍山守軍?”

    蕭爻看著李玉堂:“李師座,他們的犧牲是有價值的,並且,這也正是南京軍的初衷和宿命,不是嗎?”

    李玉堂歎口氣,默然地點點頭。

    “到底怎麽反擊?”唐生智忍不住問道。

    “集中火力、重點進攻。”蔣緯國不假思索,“把我們手上的機械化部隊、空軍轟炸機、海軍艦隊等優勢合力一處,狠狠地幹掉日軍一部。”他笑了笑,“德國又給我們送來了很多坦克、飛機、大炮,夠我們打一場小型閃擊戰了。”

    《大勝關協議》在1月5日被簽署後,按照該協議,日本海軍會暫停封鎖中國沿海港口三個月,即從1月5日至4月1日不再攻擊來往於中國的外國船隻(仍然可以攻擊中國船隻),使得堵塞許久的中國海上輸血管一下子暢通無阻且一瀉千裏,光是在第一個月就有四十多艘德國商船來到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等港口,這些德國商船大部分已開到東方,但因日本潛艇的肆虐,所以暫時回避在東南亞一帶,或滯留在法國殖民地越南金蘭灣,或滯留在英國殖民地新加坡,不敢進入中國領海,此時“一窩蜂地”抵達目的地靠岸,帶來大批中國軍隊此時急需的武器裝備,光是子彈就超過一億發,另有重炮上百門、飛機上百架、坦克上百輛、潛艇十餘艘,眼下是2月初,時間已經過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內,國軍得到來自德國的“井噴式輸血”,空軍飛機被補充400多架(德國此時擁有飛機3500多架,德國今年飛機產量超過6000架,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飛機不等於德國空軍的軍用飛機,因為德國空軍此時還在玩擦邊球,很大比例的飛機都是以民用飛機名義生產的),其中轟炸機約150架;陸軍坦克被補充了200多輛(德國今年坦克產量超過1000輛),其中四號坦克約50輛;其它的重炮、裝甲車、彈藥、零件、燃油等軍火數量也很龐大,整批軍火總價值超過8000萬美元,希特勒是半賣半送的,沒要錢,隻是要中國繼續提供鎢砂、桐油、豬鬃等工業原料,實際上,希特勒和蔣緯國都清楚,到4月1日時,中國沿海港口又要被日軍封鎖,中國想還都沒法還,尾款是難以真正還清的,但希特勒不是太在乎,他既是為了報答蔣緯國,也是為了拉攏中國。

    有了這麽多軍火,蔣緯國自然底氣十足地想要好好地打一場機械化反擊戰。

    製定作戰計劃的事情倒不怎麽需要蔣緯國操心,反正有那麽多的參謀軍官,蔣緯國一如既往地進行“重要指導”即可,同時還要操心很多其它方麵的事情。2月7日這天,柳無垢拿著一份報紙來找蔣緯國,臉色很不好看,甚至有點委屈含淚:“喂!有人在報紙上罵我呢!”

    “我靠!誰吃了豹子膽了敢罵我老婆?”蔣緯國非常感興趣,他其實並不生氣,有些“喜聞樂見”甚至幸災樂禍,他惡狠狠地暗想道,“哈哈!終於也讓你嚐到被罵的滋味了!”

    柳無垢半真半假地怒道:“我也是自作自受!跟你走得太近,害得自己現在也被牽連了!早知道就跟你這個眾矢之的保持距離了!”她把報紙甩給蔣緯國。

    蔣緯國興致勃勃地拿起報紙閱讀,很快,他臉色也很不好看了。報紙上刊登著一篇措辭辛辣的鞭撻文章,因為蔣緯國“東窗事發”了,蔣緯國在這場南京戰役了幹出了很多讓那些衛道士們無法接受的“髒事”,比如第一次大勝關戰役,在那場戰役中,日軍驅趕中國平民充當人質肉盾,大勝關守軍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對混成一團的日軍和本國平民一起開火,此舉導致超過5000名平民慘死(當時共有超過6000名平民死亡或受傷,因為平民們饑寒交迫,加上戰場混亂、醫療條件也不充足,所以受傷平民死亡率非常高),本來,蔣緯國和南京軍對此都是刻意閉口不提的,《中華英雄報》也沒有報道,但日本人報道了,並且是添油加醋、捕風捉影地進行報道,日本人在新聞報道裏聲稱“支那平民死難者超過一萬人”,緣由是“帝國軍護送支那平民前往支那軍防線,因為帝國軍執行的是護送任務,所以普遍未攜帶重武器,且沒有防備,大勝關支那軍指揮官認為‘不分青紅皂白地一起開火’可以大量地殺傷帝國軍,因此罔顧支那本國平民死活,悍然而殘忍地對混成一團的帝國軍和支那平民展開密集掃射和炮火覆蓋,殺傷帝國軍兩千餘人,亦導致一萬餘支那平民無辜喪命”雲雲,日本報紙上除了這些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文字外,還有很多觸目驚心的照片,並且日本人發表的照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選的最令人難以接受,比如兒童被殺、孕婦被殺等,確實讓人看得心如刀絞。

    怒罵南京軍的是著名曆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吳晗。吳晗此時年齡不大,隻有三十歲不到,但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已是雲南大學的教授了,並且他是胡適先生的得意學生。因為年輕,所以血氣方剛、思想激進,早在六年前,吳晗就怒斥國民政府“翻開中外各國任何朝代曆史,都找不到這樣一個卑鄙無恥、喪心病狂的政府”,此時在雲南大學裏任教,他愈發仇恨國民政府,積極投身各種反蔣活動,態度和言論都越來越尖銳,對國民政府的批判也越來越激烈。罵國民政府的文人墨客非常多,但動機並不同,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希望“罵醒”國民政府,這一類文人是對國民政府還是抱有期望的,希望能改良國民政府,二是沽名釣譽、嘩眾取寵,第三類就是吳晗這樣的人,不為名利,也不想“罵醒”國民政府,隻為罵而罵,因為這樣的文人已經對國民政府徹底失望,政治目標是顛覆國民政府,他們對國民政府隻有恨,或痛恨、或憎恨、或仇恨。得知這起“大勝關慘案”後,吳晗悲憤交加、怒火中燒,他用力透紙背的文字對南京軍展開“血淚控訴”,他說“...為殲外敵竟不顧本國民眾之死活,如此軍隊竟然自稱國軍、竟敢大言不慚地自稱在保衛國家?沒有民,何來國?為保國而戮民,豈有如此之喪盡天良之理?他們(南京軍)究竟在保衛什麽?他們隻是在保衛蔣介石屁股下的那把龍椅!隻是在保衛國民黨可以繼續對中國進行黑暗、腐朽、殘暴統治的權力!如果民眾在日軍手裏好過在這支名為國軍實為黨軍的蔣家軍手裏,南京還不如被日軍攻占!...”他又指名道姓地怒斥大勝關守軍總指揮張雲,“...此等蔣家爪牙注定遺臭萬年!他們心裏根本就沒有對本國同胞的仁愛和責任,隻想踩著屍骨往上爬,至於腳下踩的屍骨究竟是異國人的還是本國人的,他們根本不在乎!蔣家的統治,就是無數這樣的爪牙走狗而得以鞏固不倒的!為得蠅頭小利,對上搖尾乞憐、阿諛奉承,對下殘暴不仁、冷血無情,此等軍人,泯滅人性,連日寇亦不如!日寇雖然同樣殺人如麻,但殺的好歹是外國人,他們殺的卻是本國人!不殺張雲,何以告慰因枉死而無法瞑目之同胞?...”文中又毫不客氣地諷刺道,“...昔有隋文帝英明神武、開拓萬裏江山,膝下二子,長子楊勇文德兢兢,次子楊廣武功赫赫,文帝遂廢長立次,未及料想,次子口蜜腹劍、狼子野心,權柄在手即原形畢露,弑父殺兄、禍國殃民,最終斷送千秋大業。嗚呼!古人有雲,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吳晗是曆史學家,因此他寫批判文章時走的都是“影射史學”的路子,很顯然,他此文影射蔣介石是隋文帝楊堅,影射蔣經國是隋文帝長子、太子楊勇,影射蔣緯國是隋文帝次子楊廣,並且他一方麵諷刺蔣介石跟封建帝王一樣搞“家天下(黨天下)”,一方麵諷刺蔣介石刻意栽培蔣緯國當接班人,小心最後弄得蔣緯國像楊廣對待楊堅、楊勇那樣對待蔣介石和蔣經國。另外,吳晗之所以這麽“敢說”,是因為他知道蔣介石(其實是替身)和蔣緯國都在南京城。

    柳無垢之所以顯得很委屈地說她也挨罵的,是因為吳晗確實罵她了,隻不過是冷嘲熱諷,沒有指名道姓。吳晗諷刺道:“...所謂《中華英雄報》應該改名《國民黨英雄報》,該報紙名為謳歌抗擊外辱的中華英雄,實際上還是一個為國民黨、為國民政府搖旗呐喊的官方喉舌,大勝關慘案發生後,該報居然裝聾作啞、知情不報,堪稱不打自招、其心可誅!該報之真實目的乃是蠱惑人心、煽動民眾為保衛國民黨政權而賣命賣力,與所謂《掃蕩報》乃一丘之貉,皆為禦用文人出賣良心、粉飾太平之場所,烏煙瘴氣、臭不可聞!...該報某主編本深受其父之熏陶教導,未想其竟為攀龍附鳳而棄明投暗,古人雲‘不為五鬥米折腰’,想之豈不自羞?當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很顯然,這段文字嘲諷的就是柳無垢。

    “真過分!”蔣緯國看完後也怒了,“真是太過分了!罵我無所謂,罵我老婆就不行了!罵我的弟兄們更加是不可原諒!”他怒不可遏,同時感到一種強烈而無名的窩火。

    “這事交給我!”柳無垢顯得正義凜然,“他罵我不要緊,但他不能罵南京軍的將士們!我立刻撰稿回擊!”

    “算了!”蔣緯國揮揮手,“浪費口水!浪費時間!你就回他一句話,以我的名義回複,想罵老子?來南京,老子讓你罵個夠,保證罵不還口。就這樣!”他在心裏惡狠狠地暗想道,打完南京這一仗,也該好好地給國內那幫酸秀才上一堂思想教育課了,整天不分青紅皂白地罵自家人怎麽行?

    柳無垢離開後,蔣緯國繼續審閱文件,海統局副局長舒國生報告說,空軍方麵有一個“轟炸日本本土”的計劃,希望能跟蔣緯國商議商議(實際上是征求蔣緯國的批準,畢竟空軍跟海軍一樣都是蔣緯國說了算)。

    “轟炸日本本土?”蔣緯國頓時感興趣了,他看了看報告,想起來了,這是曆史上的“紙片轟炸”事件。在原先曆史上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的兩架美製b-10轟炸機(馬丁轟炸機)曾遠征日本本土,使日本本土遭到有史以來第一次外國飛機的攻擊,率隊執行這項任務的徐煥生、佟彥博也是先於美國杜立特第一次攻擊日本本土的飛行員。眼下時間也到了,說起來,這件事也受到了蔣緯國的“蝴蝶效應”影響。在原先曆史上,抗戰初期的中國空軍裝備的轟炸機主要五種:美國的b-10、諾斯羅普-2ec、蘇聯的tb-3、sb-2、德國的he-111,這些轟炸機數量不多、性能平平,並且駕駛它們的基本是歐美雇傭兵,實戰中,這些雇傭兵普遍沒有犧牲精神,極少盡忠職守,一旦遭遇危險就逃跑或棄機跳傘,國軍空軍策劃這項“轟炸日本本土”行動時,那些歐美雇傭兵飛行員獅子大開口,要價一人十萬美元,蔣介石拒絕答應,所以讓徐煥生、佟彥博等八名中國本土飛行員承擔,五種飛機裏,b-10最適合參戰,因為其它轟炸機或航程不夠或速度太慢或體積太大或噪音太大。眼下的中國空軍不怎麽注重轟炸機,因為這是“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空軍主要的轟炸機隻有3種,美國的b-10和德國的he-111(兩種都是水平轟炸機)以及德國的ju-87(俯衝轟炸機),此時增加了一種,因為德國新援助中國的400多架飛機裏有約150架是轟炸機,一半是ju-87,另一半是德國最新式的ju-88中型轟炸機,性能很出色,最大載彈量達到3噸,最大航程達到2730公裏,完全可以飛到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從浙江寧波出發,飛到最靠近的九州島)。

    中國空軍不具備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的能力,日本本土自然是防衛森嚴,中國空軍難以進行“光明正大的轟炸”,隻能搞偷襲,既然是偷襲,這樣的手段肯定隻能使用一次。ju-88轟炸機是德國最新轟炸機,剛剛問世,日本人還不清楚這一點,所以空軍總司令部的意思是:在把ju-88投入南京戰役前先出其不意地用於轟炸日本本土。畢竟,如果ju-88先在戰場上亮相,日本人就會有防備,ju-88就難以偷襲日本本土了。現在拍板,飛行員就開始訓練了。

    蔣介石對這個計劃很感興趣並且給予支持,他的目的是:向日本進一步地證明中國軍隊的強大,從而威懾日本高層,迫使日本高層放棄侵華,雙方和談停戰。不過,蔣介石的態度還是老樣子,“不把事情搞大”,所以他的想法是:飛機隻扔傳單不扔炸彈。此法好處有三,一是可確鑿無誤地證明中國空軍有轟炸日本本土的能力,二是手段“人道、文明”,不會“荼毒無辜的日本平民”,三是不會對日本本土造成實質性破壞,從而不會激怒日本高層特別是驕橫的日本軍方。

    “屁話!”蔣緯國很不以為然,“扔傳單有個屁用啊!扔原子彈還差不多!”他回複道,要麽扔貨真價實的炸彈,要麽就別扔。(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