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節 外交波瀾(4)
字數:10428 加入書籤
聯盟國總部在青島召開的“三方會晤”雖然不像原先曆史上的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那樣是由幾大國最高首腦本人親自參加的巨頭級會議,但也具有著相似的重大意義,參會的德中日三國代表直接代表三國首腦和三國高層,會議的本質是三國進行“通氣”和交流意見,總體而言,德中日三國之間對於“下一步”是存在著不少分歧的。結束會議後,蔡茨勒立刻返回德國,及川古誌郎和石原莞爾立刻返回日本,蔣緯國和徐永昌也立刻飛去武漢,蔣介石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軍委會大廈的會議室內,蔣介石召開了一場高層會議,參會的除蔣介石本人、蔣緯國、徐永昌以外,還有總參謀長白崇禧、副總參謀長楊傑、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軍政部部長陳誠。
毋庸置疑,這場會議的重要性是非常強烈的,直接決定中國接下來的戰爭策略。
蔣介石神色有喜有憂,他喜的是中國在費盡心思、曆盡艱辛後,終於成了蘇聯戰爭的戰勝國之一,打贏蘇聯戰爭和打贏中日戰爭的意義是大不相同的,中國對日作戰是防禦戰爭,戰場完全在中國境內,打輸了,亡國滅種,打贏了,雖然能保住國家主權,但也是山河破碎、損失嚴重,畢竟又沒有打到日本本土、打進東京、強迫日本政府割地賠款以挽回中國的損失;中國對蘇作戰則是進攻戰爭,戰場完全在蘇聯境內,並且最終打贏了,從而增加了大片國土、得到了大量資源、掠奪了大筆財富。戰爭其實也是一種買賣,對日作戰隻是“保本”,對蘇作戰則是“盈利”,自然大不相同。打贏對日作戰,中國避免了亡國滅種的命運,國力不變,打贏對蘇作戰,中國正式從廢墟焦土和屍山血海裏得到了重生、崛起、複興,國力開始膨脹,此時的中國已是“世界七大列強之一”“世界第四強國”,這怎麽不讓蔣介石心花怒放?如此豐功偉績,足以讓他彪炳史冊、流芳百世了;他憂的是按照這個趨勢,中國在接下來是身不由己的,還要夥同德國、日本、意大利一起對英法甚至美國開戰,美英法的實力大大地超過蘇聯,特別是美國,實力之雄厚,令人望而生畏。蔣介石一方麵想見好就收,他已經滿足了,一方麵又憂慮美英法的強盛,害怕中國會在對美英法的戰爭中不但一無所獲,可能還會導致讓現有的成果都雞飛蛋打,甚至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緯兒、次宸(徐永昌表字),說說你們跟德國人、日本人談的結果以及你們的看法吧。”蔣介石開口道。
蔣緯國和徐永昌對視一眼,蔣緯國示意徐永昌開口回答。徐永昌站起身:“委座、諸位,根據青島會議的結果,可以肯定,日本人已經急不可耐,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發動對英法的戰爭,當然,他們是要我們、德國人跟他們一起發動,若沒有我們和德國人的支持,日本人也隻能是有賊心沒賊膽,不過,如果我們不跟日本人一起發動對英法的戰爭,就是"chi luo"裸地違背聯盟國內部條約。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按捺不住、蠢蠢欲動,原因也不難猜測,通過蘇聯戰爭,日本雖然獲得了大片的新領土,但卻沒有獲得大批實實在在的財富,加上他們讓出了東北、又要耗費巨資開發他們新得到的占北亞三分之二之多的新領土,所以他們的經濟財力很是入不敷出,急需對外掠奪。”
楊傑輕笑道:“我們把三分之二個北亞分給了日本人,但那裏都是無人區,日本人想搶,卻無人可搶,雖然那裏遍地資源,但開發出來是需要資金投入和時間的,日本人自然吃不消,至於英法荷所屬的遠東殖民地,無論是東南亞、澳洲還是印度,都是人口稠密、城市林立的地方,可以想象,日本人的大軍如果橫掃當地,可以掠奪到多少財富?這正是日本人的目的。”
蔣緯國想起了後世的一個傳聞,據說日本人在二戰期間秘密地展開一項代號“金百合”的計劃,一本專門的著作《黃金武士》披露了這個驚世秘密,二戰期間,日本帝國巔峰時期勢力範圍囊括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中部分地區、華南部分地區以及幾乎全部的東南亞,在占領以上地區時,日軍對其進行了敲骨吸髓、掘地三尺般的搜刮,掠奪到數量驚人的財富,這筆財富被某個直接隸屬於日本皇族的特殊機構給藏匿在多個地方,一部分被日本用於戰後重建,一部分被日本用於賄賂美國政府,還有一部分仍然沉睡在黑暗中。至於這筆財富到底有多少,恐怕是個駭人聽聞的天文數字,它不止是黃金、白銀、鉑金等貴金屬,還有大量的鑽石、寶石、文物、古董等其它種類的同樣價值高昂的財寶,堪稱二十世紀人類最大的寶藏,據說其中光是黃金和黃金製品,就有幾千噸甚至上萬噸。對於這個傳聞,蔣緯國是半信半疑,他覺得,傳聞既是傳聞,肯定有誇大其詞的成分,但也肯定不是空穴來風,按照日本人那種吃人不吐骨頭、貪得無厭的德行,不幹這事還正常嗎?說句不好聽的,如果是蔣緯國的大軍占領了那些地方,蔣緯國肯定也會讓部下官兵對當地進行大搜刮,把掠奪到的財富運到中國,用於中國的建設。試問,不這麽做,蔣緯國還對得起自己的國家嗎?打仗不就是為了搶錢麽?
“德國人的態度呢?”蔣介石問道。
徐永昌說道:“德國人是支持日本人的,德國人的戰爭機器幾乎絕無可能就此戛然而止,德國發動對英法的戰爭是注定的,對於這一點,我們不需要有任何懷疑,隻是,德國人不像日本人那樣急不可耐。”
蔣介石點點頭:“看樣子,對英法發動戰爭,日本人最急,德國人其次,我們最不急。”
“是的。”蔣緯國站起身,“父親、諸位長官,對英法開戰,我們是最不著急的,甚至,我們應該拖下去,拖得越久越有利於我們,畢竟我們需要時間。”
蔣介石望向陳誠:“辭修(陳誠表字),蘇聯戰爭結束後的消化工作是由你全權負責的,你跟我們大家說說,我國現在有能力再度展開一場大戰嗎?”
陳誠站起身:“委座、諸位,蘇聯戰爭確實是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戰,國府和國軍為此戰可謂耗資無數、損失重大、傷亡慘烈,不過,所幸這場戰爭都是在蘇聯境內發生的,使我國後方本土未受任何破壞,戰爭耗費雖巨,但戰爭的巨大需求卻也刺激得後方農工商諸業蓬勃發展、興旺生產,經濟不但沒有衰減受挫,反而欣欣向榮,另外,國軍又在蘇聯境內掠奪到總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各方麵財富,強力地反哺了我國本土經濟。舉個簡單的例子,國軍從蘇聯境內搶回來一座煉鋼廠,機器設備完全是無本買賣,這座煉鋼廠被運到我國境內並且重新開動後,立刻帶動一大批工人就業,生產出的鋼鐵投入市場後立刻獲得滾滾利潤,工廠本身以及工人群體又能帶動周圍的第三產業隨之發展起來,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打仗,打的就是國力,國力就是財富,就是錢,我國現在的處境可要比蘇聯戰爭前好多了,打蘇聯戰爭,我們是勒緊了褲腰帶,一旦打輸,傾家蕩產、血本無歸,所幸我們打贏了,自然財源廣進了。至於軍隊,更加無需多慮,雖然犧牲重大(中國軍隊在蘇聯戰爭期間亡、殘、傷、病、被俘、失蹤總計約110萬人,扣除掉受傷後可以痊愈、生病後可以康複的,死亡和殘疾約40萬人),但我國人口龐大、人力資源世界第一,接受過完善訓練的預備兵員和後備兵員高達數百萬人,可以迅速補充前線部隊,並且,國軍在武器裝備上也已經日新月異,約兩百萬軍隊已經達到德軍或日軍的軍械水準,完全可以再戰。”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時間的吧?”蔣介石微微地頷首。
“嗯。”陳誠點頭,“國內百廢俱興,通過蘇聯戰爭獲得的豐厚戰果也需要慢慢地消化,國府需要時間。”
白崇禧說道:“國軍也需要時間。國軍以前對日、對蘇作戰,交戰地帶都是溫帶,如果以後對英法開戰,交戰地帶就是亞熱帶和熱帶了,是東南亞的亞熱帶叢林,不及時轉型的話,怎麽打?必然遭到意外的損失。”
蔣緯國很佩服地看了看白崇禧,白崇禧能意識到這一點,確實很厲害。原先曆史上的中國遠征軍雄赳赳氣昂昂地開入緬甸作戰,結果丟盔棄甲、損失慘重,死於當地自然條件的中國軍人大大地超過死於跟日軍交戰,根據曆史資料,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征時共有10萬精兵,結果損失超過6萬人,並且足有三分之二是損失於水土不服、惡劣的環境、饑荒、疾病等非戰鬥因素,完全可以肯定,如果事先對中國遠征軍進行亞熱帶叢林作戰訓練,中國遠征軍的減員損失絕不會這麽大,甚至第一次入緬作戰就不會失敗。蔣緯國看著白崇禧,暗暗地想道,果然,一場走出國門的蘇聯戰爭,讓很多中國將軍因此而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想、提升了境界,他隨即意識到,白崇禧是廣西人,廣西本就是亞熱帶地區,所以白崇禧意識到這一點也是很自然的,另外,白崇禧此話估計也有著別的目的,桂軍想趁機走出國門。
何應欽發言道:“對英法開戰,我們最不急,德國人次之,日本人最急,但日本人不敢單獨行動,最起碼,日本人想得到我們或德國人的並肩作戰,我們和德國人一起動,日本人肯定動,我們和德國人有一方動了,日本人基本上也會動。所以,問題就來了,德國人一動,日本人十有八九跟著動,我們呢?我們豈不是被甩在後麵了?因此,主動權並不在我們手裏,而是在德國人手裏。那麽,德國人動了,日本人幾乎肯定會隨著德國一起動,我們呢?我們是跟著德日一起動,還是坐山觀虎鬥?”
楊傑說道:“說到底,我們還是身不由己。根據聯盟國的內部條約,遠東地區的英法荷殖民地,赤道以北屬於我們,赤道以南屬於日本,我們按兵不動,日本人動起來,難道跨過赤道以北直接打赤道以南?在我們不動的情況下,日本人肯定先打赤道以北,到時候,那些地盤被日本人吞下去了,再讓日本人吐出來,可就難了。日本人會振振有詞,我們消極避戰,所以他們為之代勞,那些地盤是他們死人流血燒錢打下來的,怎麽會白白地拱手讓給我們?”
蔣介石歎口氣:“古語雲,國雖大,好戰必亡!實際上,我們這個時候就收手,完全是立於不敗之地,繼續跟著德日意蹚渾水,怕是…”他隱隱地露出打退堂鼓的意思。
“父親,話不能這麽說。”蔣緯國說道,“英法雖是列強,但已經日薄西山、不複當年,我們跟德國人、日本人合夥打英國人、法國人,肯定是必勝無疑的,打蘇聯,德國人是主力,我們撿現成,打英法,德國人還是主力,我們還是撿現成,英法的遠東殖民地極其遼闊並且就在我們嘴邊,到時候,戰爭爆發,德國人在歐洲戰場上大舉進攻英法本土,對於英法而言,本土肯定萬般重要過殖民地,所以,英法軍隊的主力和精銳都會在歐洲戰場上與德軍展開廝殺,至於殖民地,必然是顧此失彼、鞭長莫及,我們不趁機吞了,豈不可惜?如此天賜良機,不充分運用,簡直是暴殄天物,簡直是千古遺憾、百世遺恨啊!說到底,東南亞等地本就是我堂堂大中華的傳統勢力範圍,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亞、文萊、菲律賓,這些國家,哪個不是深受我中華文明熏陶?哪個不跟我中華有著源遠流長的宗藩關係?若非百年來中華疲弱,這些本就是中國番邦的國家豈會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以前,英法強盛、中華衰微,我們無力奪回原屬於我們的東西,現在,中華強盛、英法衰微,我們怎能不收複?不收複,我們會後悔的,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會怨恨我們此時的膽小畏縮!收複了整個東南亞,我們會獲得那裏的遼闊土地、不亞於蘇聯的豐富資源,我國國力必然再度驟增!真正地成為強大國家!另外…”蔣緯國頓了頓,“我們不拿,難道眼睜睜地看著日本人去拿嗎?說起來,黑吃黑是理所當然的,東南亞在英法手裏,我們黑吃黑還是比較容易的,東南亞在日本手裏,我們黑吃黑就要麻煩了。”
徐永昌、白崇禧、楊傑、何應欽、陳誠都連連點頭,他們眼神明亮,無疑,作為軍人,為國開疆拓土才是最光榮的夢想。經過蘇聯戰爭,國軍高層們的“心氣神”也跟以前不同了,以前還是比較保守的,但現在,或多或少都沾染上蔣緯國那股敢想敢幹、敢打敢拚的銳氣了。
蔣介石沉吟著,蔣緯國描述的這幅美妙藍圖固然讓他也心動不已,但他在內心最深處始終存在一個巨大的畏懼:“緯兒,你說得很對,隻是…美國和英法素來是同氣連枝的關係,英法若遭到德中日的攻擊,美國怎麽可能會坐視不理?”
蔣緯國笑著:“父親無需多慮。美國國內現在孤立主義流行,美國的國策也是中立偏安,雖然有部分高層已經意識到美國和英法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但在較長時間內,美國國內輿論還是不變的,當然,我不排除美國參戰的可能性,但我有很大把握可以確定,美國要到英法已經山窮水盡、油盡燈枯的時候才會出手。戰爭一開始,美國還是隔岸觀火的,會援助英法,但不會直接參戰。”
蔣介石搖頭:“你這個結論未免太模糊了,美國到底什麽時候參戰,這是說不準的事情,並不在我們的掌控中。”
蔣緯國對於蔣介石這個根深蒂固的疑慮也感到無奈,他總不能說“美國在原先曆史上直到被日本人炸了珍珠港才正式參戰的”吧?
楊傑說道:“委座,我國雖然目前跟德國、日本同在一輛戰車上,但是,我國其實並非與德日是同生共死的關係,因為跟美國爆發正麵交鋒,我國完全可以避免,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本土以及它的菲律賓殖民地,國軍無力攻擊美國本土,至於菲律賓,國軍隻要繞開就行了,所以,聯盟國真的跟美國開戰,我國是可以獨善其身的,隻要國軍手上不沾到美國人的鮮血,中美關係就一直都是可以調和的。諸位不要忘了,蘇聯戰爭爆發後,我國、德國、意大利都對蘇聯宣戰了,日本則沒有,日本此舉並不違反聯盟國內部條約,所以我們可以依樣畫葫蘆,真跟美國開戰,我們不對美國宣戰,也不與美軍展開直接交鋒,自然就不會成為美國的敵人。”
何應欽反駁道:“耿光(楊傑表字),你的這個設想未免有點一廂情願了吧?我們不想跟美國為敵,美國難道一定就會領我們的情?我們刻意地跟美國避戰,美國人有必要跟我們保持‘戰爭中的和平’嗎?”
“當然會!”楊傑語氣堅定,“委座、諸位,你們想一想,聯盟國真的跟美國展開戰爭,美國的敵人有幾個?不包括聯盟國裏的小國家,主力國家就有四個,德、中、日、意,即便美國再怎麽強大,也不會認為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打敗德中日意四大國吧?真的打敗德中日意,美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在這樣的情況下,四大敵國裏的中國願意跟美國不為敵,美國豈不是求之不得?少了中國一個敵人,美國豈不是少死很多人、少流很多血?美國政府何樂不為?我承認,中國國力大不如美國,但中國也不是什麽蕞爾小邦,如果打敗中國要讓美國死亡五十萬美軍,既然有機會可以不死五十萬美軍,美國政府為什麽不順水推舟?少死幾個都是好事嘛!美國政府會跟我們心有靈犀的,再通過中立國進行交流,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
徐永昌說道:“不錯!聯盟國跟美國開戰,美國真從太平洋上一路殺過來,第一個敵人並不是我們,而是日本,日本人哪怕不情願給我們當擋箭牌,但他們的日本列島天然就成為中國大陸的防波堤,注定日本人必須在我們前麵頂住美國人的炮火,美國人幹掉日本,必定傷亡巨大、損失慘重,接下來,美國人還有多大膽氣繼續戰爭、攻打比日本大幾十倍的中國?打,我們奉陪,和,我們也願意,我相信,隻要美國總統不是戰爭狂人,或者美國民眾對於美軍傷亡數量的承受力一夜之間猛增數倍,美國政府都會明智地選擇跟我們停戰。在一開始,我們就刻意地不把事情做得太絕,不沾美國人的血,到時候,中美和平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何應欽質疑道:“如此一來,我們豈不是等於背叛聯盟國?德日意敗亡後,我們豈不是淪為形單影隻、孤立無援、孤掌難鳴的的孤家寡人?美英法若是聯合對我們展開圍攻、展開最終決戰和全麵報複,我們該怎麽辦?”
“何總座!”楊傑不悅地道,“到時候,我們國力會比現在更強盛!即便敵不過美英法,也能讓他們在侵略我國本土時付出屍山血海的代價!他們豈能不退縮?他們若是對我們展開圍攻、最終決戰、全麵報複,就是逼著我們跟他們拚個魚死網破!我就不相信他們心頭不怕!”
“耿光和次宸都言之有理啊!”蔣介石一直被陰霾籠罩著的臉上浮出了一絲喜色,確實,按照楊傑和徐永昌設想的這條路線,中美是有很大可能性避免直接交戰的,最終,美國哪怕贏得戰爭,也不會對中國秋後算賬,中美會實現戰後和平。
蔣緯國陷入沉思:不錯,楊傑和徐永昌說的對,中國和德日意既然同屬於聯盟國陣營,肯定要“同甘共苦、同仇敵愾、同氣連枝”,但沒有義務做到“同生共死”那麽嚴重,比如,原先曆史上,日本和德國都是軸心國陣營,但德國跟蘇聯打得你死我活時,日本卻袖手旁觀,根本沒參加對蘇作戰,還跟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也是,蘇聯跟美中兩國都是同盟國陣營,美中跟日本打得你死我活,蘇聯卻袖手旁觀,根本沒參加對日作戰,還跟日本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明哲保身的辦法,完全可以被中國拿來現學現用。不僅如此,蔣緯國其實還有最終的殺手鐧,就是原子彈。蔣緯國估計,到那時候,中國應該已經研製成功原子彈了,雖然中國不可能靠著原子彈逼迫美國投降,但最起碼的,在美國大軍兵臨城下時,用原子彈強迫美國政府停止進攻中國、跟中國和平相處,則是肯定能做到的。原先曆史上二戰結束後,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打算對蘇聯卸磨殺驢(丘吉爾從來都是對蘇聯深惡痛絕的,隻不過德國又打英國又打蘇聯,強迫英蘇聯盟一起對付德國,丘吉爾不得不和斯大林站在同一條戰壕裏,德國敗亡後,丘吉爾立刻就想趁勢解決蘇聯),武裝戰俘營裏的德軍,進攻蘇聯、滅亡蘇聯,美國也有這種意圖,但最後,美英和蘇聯沒有開戰,雙方“和平相處”,展開了長達44年的冷戰,為什麽?因為雙方都有原子彈了,不敢打仗了。中國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使用原子彈跟美英實現“和平”。
何應欽神色尷尬地說道:“我們還是從眼下的香港問題進行探討吧!我國要求收複香港是對英國的一種試探,如果英國歸還香港,自然皆大歡喜,如果英國拒絕歸還香港呢?”
“那就打!”蔣緯國幹脆利索,“我們本來就不是在虛張聲勢,如果英國人不像法國人那樣知趣識相,那我們就給他們一點教訓!說起來,如果我國跟英國爆發‘香港戰役’並且沒有取勝,那我們真的就是飯桶了!”
何應欽說道:“真打起來,豈不是讓德日找到了對英國開戰的借口?”
蔣緯國點點頭:“是啊,不過,英國人幾乎不可能真的會跟我們打起來。其實,日本人比英國人還急,他們巴不得我們跟英國人在香港打起來。不過,這也正好可以被我們所利用。”
事實正如蔣緯國說的這樣,中英因為香港問題而劍拔弩張時,看似跟此事毫無關係的日本人卻迫不及待地上躥下跳,海軍艦隊開始集結,海軍陸戰隊也取消休假,進行全體動員,日軍簡直比中英軍隊還忙。在中方向英方遞交照會的第二天,蔣緯國給東京發去高級別電報,聲稱“中英在香港已經是一觸即發,中國陸空軍應付此戰是綽綽有餘,但中國海軍實力不足,萬一英國海軍東進來襲,中國海軍勢必難以招架,請求日本海軍依照聯盟國內部條約,果斷出擊,在台灣南部海域內遊弋機動,協助中國軍隊,隨時準備與英軍爆發戰事”。
對於蔣緯國的“求援”,日本軍方大喜過望,他們早就等不及了。8月24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兩支航母戰列艦混成艦隊便浩浩蕩蕩地開出瀨戶內海,一路乘風破浪,抵達台灣南部海域,日本海軍的7個陸戰旅團被日夜不停地從日本本土運到台灣,一時間,圍繞香港,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蔣緯國離開武漢後返回北平,開始部隊的整頓和改編。打贏了蘇聯戰爭以及後方軍工基地的軍械產量一直是節節攀升,使得蔣緯國此時富得流油。南京軍是打贏蘇聯戰爭的中國軍隊主力,對於戰利品自然享有優先分配權,此時,整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可以分為四類:德械、中械、日械、蘇械,客觀國情決定了中國軍隊在眼下不可能全盤地進行製式軍械武裝,所以四類軍械都被中國軍隊使用。中國的兵工廠以前是既生產德械也生產中械,還生產少數日械,但現在都轉入生產德械,至於中國軍隊,基本上而言,南京軍都是德械裝備,黃俄軍都是蘇械裝備,以色列軍隊裏四五萬人使用的是美械(猶太人從美國買來的),擴建的部隊都是蘇械(蔣緯國賣給猶太人的),國軍別的部隊則是中械、日械、蘇械混合使用(基本上以師為單位進行裝備,屬於同一個師的官兵的武器裝備是一樣的,不同師的武器裝備就可能不同了)。100萬南京軍清一色是德械,300萬其餘國軍裏,約30萬是日械(約20個日械師),約100萬是中械(約60個中械師),約150萬是蘇械(約90個蘇械師。畢竟南京軍在蘇聯戰爭期間和戰後接收時繳獲了不計其數的蘇聯軍械,倉庫裏還有很多囤積著以備不時之需)。不過,南京軍也不是隻要德式武器,中式、日式、蘇式武器裏的優良品質或重武器,南京軍都是多多益善、來者不拒的。實際上,所謂的四類武器,是以步槍為標誌的,除了步槍以外,手槍、衝鋒槍、機槍、火炮、汽車等裝備,不管是德式中式還是日式蘇式,南京軍都是要的,所以南京軍官兵雖然手裏拿的都是德式98k步槍,但衝鋒槍又有mp-38又有"bo bo"沙,機槍又有mg-34又有馬克沁又有歪把子又有九二式,火炮更是各國都有,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火力和戰鬥力(南京軍雖然使用繳獲到和接收的蘇軍坦克,但不生產,生產的還是德式坦克)。
除去那10個被蔣介石派來的師(二旅四團製),南京軍實際上是27個師和1個榮譽旅,蘇聯戰爭結束後,大批前線南京軍開始撤回本土內地,不隻是撤向是蔣緯國嫡係地盤的華北、東北、蒙古等地,還撤向南方,並且是西南地區。
“第74師和第17師在一個月前已經全麵進入雲南省。”蕭爻向蔣緯國報告道,“雲南早就被中央收複,所以這件事沒什麽太大的波折,隻需要掩人耳目,防止英國人法國人知曉。”
“嗯,第二批部隊呢?”
“第二批是第101、第111、第123師,已經開始陸續動身了;第三批是第150、第180、第200師,即將動身開拔。這些部隊在抵達雲南境內後,會持續三個月以上的叢林作戰訓練。”
“八個師,差不多三十萬人,似乎還是有點不夠啊?”蔣緯國摸摸下巴。
蕭爻笑起來:“足夠了!你難道忘了?你當年部署在金三角的曾力偉、趙海軍、唐飛虎那幫人,他們已經有了好幾萬的人馬,並且都是精通叢林作戰的精銳,並且,東南亞境內的我國華僑數以百萬乃至千萬計,他們土生土長在那裏,既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又心向祖國,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兵源啊!我們在東南亞作戰時所需兵員是可以‘就地取材’!”
“說得對!”蔣緯國一拍腦袋,“哈哈,我都快把曾力偉他們給忘了!”
蕭爻笑道:“我相信,他們盼星星盼月亮,就等著現在為國出力的這一天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