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節 刻苦訓練

字數:9453   加入書籤

A+A-


    前後兜了好大一圈後,泰國最終還是加入了聯盟國陣營,成為聯盟國的第21個成員國,隻不過,泰國是以中國仆從國身份加入聯盟國的而非以日本仆從國身份,事情最後塵埃落定,德國自然是表示祝賀的,隨後對泰國表示歡迎,德國高層知道泰國的價值,至於泰國是成為中國的跟班還是日本的跟班,對德國而言倒不是很重要,德國對此不大在乎,隻要中日兩大盟友在爭奪泰國這件事上沒有撕破臉就行;中方喜氣洋洋,奮鬥好幾年,中國不但國土大增、國力大漲、國勢大盛、國威大振,仆從國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加上泰國,中國的仆從國已有六個(中亞四國、伊朗、泰國,其實以色列也算中國的仆從國,但以色列目前未加入聯盟國),毋庸置疑,這是中國走向複興的重要標誌,昔日大唐時期,萬國來朝,一個強盛的大國必然擁有眾多仆從國,鴉片戰爭前,清朝還是有好幾個仆從國的,但都在百年國恥期間分崩離析,眼下,中國再度擁有仆從國並且數量不斷增加著,曆史意義無需多言;至於日本,則是啞巴吃黃連,雖然日本人心裏酸苦嫉妒惱火不已,但不得不強顏歡笑地表示“祝賀、歡迎、欣悅”。說到底,日本以前也不是沒有仆從國,比如琉球王國和朝鮮王國(大韓帝國),但都被日本直接吞並了,還有一個偽滿洲國,被迫還給了中國,用蔣緯國的話說,“小日本吃相太難看,結果搞得一個小弟、一個真心朋友都沒有,那也是活該”。

    泰國原先處於鑾披汶·頌堪政府的統治中,該政府排華親日,經過泰國內戰,該政府垮台覆滅。泰國內戰持續時間很短,爆發於1941年9月18日,結束於9月24日,共七天,因此該內戰被稱為“七日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效忠鑾披汶·頌堪統治集團的泰國政府軍、泰國華人起義軍和泰國保皇黨勢力,累計有十五萬餘泰軍和十八餘萬起義軍參戰,主要戰役包括清邁戰役、北欖坡戰役、大城戰役、曼穀戰役,泰軍連戰連敗,起義軍屢戰屢勝,最終兵不血刃地攻占曼穀。此次內戰,泰軍傷亡約一萬五千餘人,起義軍傷亡約四千餘人,另有數千名泰國平民傷亡於戰火,總體而言,此次內戰對泰國的破壞性不算高,各方麵損失不大。經過此內戰,排華親日的鑾披汶·頌堪政府被推翻,泰國保皇黨複辟成功,新政府隨之成立,毋庸置疑,泰國新政府是極度親華的,在本質上完全被中國政府所控製。

    10月1日,泰國新政府宣告成立,拉瑪八世暫居泰國國王之位,新政府很熱烈地邀請當初被鑾披汶·頌堪團夥驅逐出境、被迫流亡在英國的泰國前任國王拉瑪七世重返泰國重登王位,同時,當初與拉瑪七世一起被驅逐出境的布裏帕親王、丹隆拉查奴帕親王等泰國王室重要成員也紛紛接到泰國新政府的回國邀請書。泰國新政府這麽做,自然都是蔣緯國授意的,蔣緯國允許拉瑪七世以及泰國的多位親王重臣返回泰國,基於以下這幾個方麵的考慮:第一,拉瑪七世和拉瑪八世都是親華的,泰國王室成員大多親華或不排華不反華,所以拉瑪七世和拉瑪八世誰當國王都不會損害中國的利益;第二,拉瑪八世畢竟太小,才十七歲,他的父親拉瑪七世顯然更適合當國王,如果泰國新政府繼續扶植拉瑪八世當國王,難免會被泰人懷疑新政府其實跟鑾披汶·頌堪那幫人一個德行,用一個年幼小國王充當傀儡木偶,泰國保皇黨也會產生不滿,所以,泰國國王還是“年老一點”比較好,這樣,泰人才會認為國家實權是真正地回到國王手裏了;第三,泰國新政府既然跟泰國保皇黨是一條心的,那麽,被迫流亡海外的前國王拉瑪七世肯定要被新政府迎接回國的,迎接回國後,總要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吧?說來說去,還是讓他重新當國王最合適。拉瑪七世總體而言還是一位不錯的國王,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很受泰人的歡迎和擁護,這麽一位國王上台,既有利於泰國也有利於中國。

    泰國新政府的第一任總理是原先鑾披汶·頌堪政府的外交部長比裏·帕儂榮,此人是華泰混血,中文名叫陳家樂,他跟鑾披汶·頌堪的關係是同學、同誌、戰友、朋友,但也是政敵,他反對鑾披汶·頌堪的親日政策,也不太排華,所以是新政府第一任總理的合適人選。至於泰國新政府其他高層要員,約三分之二是泰國華人或華泰混血擔任,剩下的是泰人擔任。

    改朝換代了,自然有人升官有人倒黴。泰國新政府在成立後立刻對舊政府的一幹頭目進行審判,其實就是蔣緯國對他們進行秋後算賬。長達一個月內,泰國最高法院都忙著此事,第一個被送上審判席的自然就是鑾披汶·頌堪。鑾披汶·頌堪被指控犯下“背叛國王和王室”“發動武裝叛亂政變、非法奪取權力、顛覆王國”““冒犯國王、侵害王室權利和權益””“挑撥泰人華人自相殘殺”“謀殺”“破壞憲法”“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等多項罪名,判處死刑。

    第二個被送上審判席的是舊政府教育部副部長鑾威集·瓦他幹。蔣緯國惱恨此人超過鑾披汶·頌堪,因為此人強烈主張“對泰國境內華人進行從肉體上的滅絕”,完全不可容忍。鑾威集·瓦他幹先被指控犯下“反人類罪”“煽動罪”等多項罪名,然後也直接被判處死刑。

    這場“曼穀審判”持續了一個月,共有七百多人被送上審判席,兩百多人是鑾披汶·頌堪的黨羽以及泰國民間支持鑾披汶·頌堪的有影響力的社會名流,還有五百多人則是在泰國排華反華中對華人犯下罪行的泰人,最終,一百七十六人被判處死刑,四百五十多人被判處長者無期短者幾年的監禁,八十多人被判處無罪釋放。根據蔣緯國的指示,泰國新政府特地在泰國南部海域內尋找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建立一座特別監獄,把鑾披汶·頌堪團夥裏所有被判處坐牢的人全部關到那座孤島監獄裏,其家屬(包括被判處死刑的人和沒有被判處死刑的人)也統統被流放到那座小島上,從而完成殺人不見血的斬草除根。幾個月後,因為台風襲擊泰國,給那個孤島運送食物的貨船被台風吹翻沉沒,島上所有囚犯和家屬都餓死了。

    通過“曼穀審判”,泰國軍政高層裏的排華分子、反華分子、親日分子被蔣緯國掃蕩得幹幹淨淨,使得泰國軍政高層裏隻剩下親華分子。

    泰國新政府的文官集團都被中國控製,至於武裝力量,也一樣被中國控製。原先泰軍被全部解散,新的泰國政府軍進行重建,從而進行大換血。新的泰國政府軍被定名為“泰國皇家軍隊”,效忠國王、王國、王國的人民,在軍種上隻有陸軍,不設空軍和海軍,但成立陸軍航空隊和陸軍海岸警備隊(泰國空軍擁有百十架老掉牙的英法飛機,蔣緯國肯定看不上,但泰國海軍還算不錯,擁有一批水麵軍艦和幾艘日製潛艇,蔣緯國找個借口,“花錢購買了”泰國海軍裏所有的潛艇和十幾艘質量還算可以的水麵軍艦,同時又讓中國海軍“慷慨大方地”贈送了十幾艘魚雷艇給泰國海軍,使泰國海軍遭到完全削弱,被並入陸軍,成為陸軍的海岸警備隊)。新泰軍隻有陸軍一個軍種,成立15個師、約17萬兵力,另外訓練二三十萬民兵,充當後備兵員和預備兵員,同時又成立了“國王近衛隊”,3個旅、1萬多人。雖然泰國已是中國的仆從國,軍政和經濟都被中國完全控製,但中國軍隊不進駐泰國。

    中國軍隊不進駐泰國出自於兩個原因:第一,尊重泰國的國家主權,保全泰人的民族自尊心,道理很簡單,如果中國軍隊進駐泰國,很容易沾染“中國侵占泰國、泰國淪為中國附屬國甚至殖民地”的嫌疑,泰國新政府是由泰國華人起義軍和泰國保皇黨組成的,當初的起義旗號是“推翻賣國求榮的鑾披汶·頌堪政府”,鑾披汶·頌堪政府把日軍引進泰國是“賣國求榮”,那麽,新政府把中國軍隊引進泰國豈不是換湯不換藥?所以,中國軍隊不太方便進駐泰國;第二,中國軍隊進不進泰國是無所謂的,因為泰國的新軍隊完全就是“華泰混血”,泰國新軍隊的高層大部分都是泰國華人或華泰混血,中基層官兵裏近半也是泰國華人或華泰混血,所以,泰國新軍隊在本質上就是“泰國的中國軍隊”,中國軍隊自然沒必要進駐泰國,讓泰人以為泰國在政治上、在聯盟國內部是跟中國、日本、德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平等國家”。

    泰國新政府的國防部長是在北欖坡戰役中被起義軍俘虜的披耶·帕鳳裕庭上將,當然,他隻是一個擺設,泰國新軍隊(陸軍)總司令則是原先的海軍副司令鑾探隆·那瓦沙瓦少將。鑾探隆·那瓦沙瓦是華泰混血、親華分子,中文名字叫鄭良淡,他在鑾披汶·頌堪等人試圖逃跑時將其一鍋端,立下了大功,加上泰國海軍被解散了,他的海軍副司令職務自然被撤銷,他本人也從海軍變成了陸軍,軍銜被晉升為中將,擔任泰軍總司令職務。至於泰國的國防部副部長和泰軍副總司令,則是兩個華泰混血,實際上,兩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漢族人、中國人,但根據蔣緯國的命令,偽裝成華泰混血、泰國人,這兩人不是別人,一個是趙海軍,一個是唐飛虎,分別改名“鄭海軍”和“鄭飛虎”,以華泰混血的泰國人的身份在泰國軍界裏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泰軍副總司令的實權要職,趙海軍是泰國陸軍中將軍銜,唐飛虎是泰國陸軍少將軍銜(兩人在南京軍裏都是上校軍銜),反正此時的泰國新政府是蔣緯國說了算,絕對沒人會懷疑或敢懷疑“鄭海軍”和“鄭飛虎”的身份真偽;另一方麵,新的泰國軍隊的骨幹就是泰國華人起義軍(即金三角部隊。金三角部隊總兵力約八萬,約一半轉為了泰國新軍隊)。

    經過這麽一番苦心經營後,泰國完全被中國、被蔣緯國給控製了。

    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後,蔣緯國也為自己這場手筆頗感得意,他隨即想起了原先曆史上二戰期間的泰國。泰國不算小(麵積51萬餘平方公裏),但也不大,國力上肯定不能算強國,但這個弱小國家卻在強國爭霸的二戰期間混得左右逢源、風生水起,二戰前期,德日占上風,泰國半推半就地投靠了日本,幫助日本橫掃東南亞,日本為了感謝和拉攏泰國,在拿下緬甸、老撾、柬埔寨、馬來亞後,從以上四國割出四塊不大不小的地盤給泰國,讓泰國嚐到了甜頭,繼而公然對美英蘇中宣戰(曾有部分泰軍侵入雲南邊境),正式加入了軸心國,但好景不長,德日開始走下坡路了,泰國人心裏發慌,於是乎,泰國駐美大使和一批泰國官員宣布“成立反對軸心國、跟同盟國站在一起的新政府”(此舉很可能是泰國高層自己唱雙簧,故意成立兩個政府,一個跟軸心國混,一個跟同盟國混,這樣,泰國就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無論軸心國獲勝還是同盟國獲勝,泰國都有政府在軸心國或同盟國陣營裏,泰國最終都是戰勝國之一),戰爭末期,德日快要滅亡了,泰國在幹什麽呢?泰國在拚命地給日本加油鼓勁打氣,聲稱要跟日本“並肩作戰到底”,讓已經眾叛親離的日本十分感動,認為“泰國患難見真情”,實際上,泰國怎麽可能願意給日本陪葬,泰國在精神上支持日本死撐下去,是因為泰國正在做著對日開戰的準備,眼看日本要完了,泰國必須打一把日本,這樣,泰國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戰勝日本的國家之一,泰國沒做好打日本的準備,日本自然不能完蛋,這就是泰國的“腹黑策略”。二戰末期,日本搖搖欲墜,但共有三股勢力希望日本不投降、死撐下去,哪三股?第一股是日本國內的死硬分子,無需多言,第一股是蘇聯,蘇聯當時跟日本還是“友好國家”,蘇聯剛剛跟美英合夥打敗德國,好不容易從歐洲戰場抽出身、騰出手,正要收拾日本、搶占勝利果實,萬一日本在蘇聯還沒有對日本開戰前就向美英中投降,蘇聯豈不是虧大了?所以,戰爭末期,蘇聯政府故意暗示日本“蘇聯可以支持日本打下去”,讓日本信以為真,堅持了好一陣子後,日本終於等到蘇聯把百萬大軍急急忙忙地從歐洲戰場抽調到遠東,順利地開始打起日本,讓蘇聯搭上了對日作戰的戰勝國的末班車;第三股就是泰國,泰國的動機跟蘇聯差不多,都想在日本快完蛋時抓緊時間踩一腳,搶到一點勝利果實,混到一個“對日作戰的戰勝國”名分。日本非常倒黴地在快完蛋時成了各國爭先恐後痛打的落水狗,說起來,泰國比蘇聯“更無賴”。蘇聯好歹沒有正式跟日本結盟聯手,泰國則是不折不扣的日本的盟友國,但在戰爭末期,泰國白天給日本加油鼓勁打氣,晚上則不斷把日本的情報送給同盟國,不停出賣日本,這也是美國在戰爭結束後沒跟泰國算賬、同意泰國也是戰勝國的原因之一。最讓日本氣得牙疼的是,日本投降後,在戰爭期間跟日本並肩作戰的泰國搖身一變,居然變成了對日作戰國和遭到日本侵略的受害國,臉皮紅都不紅地跟日本索要戰爭賠款,最終迫使日本向泰國賠償了150億日元的“戰爭賠款”,泰國可以說從戰時到戰後都把日本“坑”得不輕。

    泰國這個國家,雖然也不能說太壞,但確實“十分滑頭”。不過,蔣緯國可不會讓泰國像在原先曆史上“坑”日本那樣在眼下“坑”中國。德國的“豬隊友”是意大利,日本的“豬隊友”是泰國,中國可不需要這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甚至翻臉無情的“豬隊友”或“白眼狼”。

    搞定泰國的事情後,蔣緯國神清氣爽地再度前去雲南的訓練基地,視察部隊的“熱帶山地叢林作戰”訓練情況。

    南京軍此時已在雲南境內成立了十多個訓練場,共有5個師在進行訓練,分別是第74、第17、第101、第111、第123師,總人數約18萬,每個訓練場都建立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裏,與外界隻有一個小型機場以及幾條臨時開辟出的山路相連。蔣緯國飛赴到第17師訓練場後,看到訓練場所在的山穀盆地跟上次已經大不一樣,大批樹木被砍掉,露出大片的空地,木材被用於建造兵營房屋和用於製作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訓練設施。射擊、拚刺刀、扔手榴彈等戰鬥技能的訓練項目在整場訓練中被壓縮得很小,因為官兵們在這方麵上都十分過硬,不需要訓練了,隻需練習保持不退化即可,體能訓練得到了極大加強和針對性的改變。用曾力偉的話說:“殺人是其次的訓練項目,保命才是第一,想要在熱帶叢林裏殺人,首先就要學會在熱帶叢林裏自保。熱帶叢林的惡劣條件是超過敵軍的第一敵人。我們的訓練目標,就是能夠在熱帶的原始森林和山地裏像野人那樣適應環境、維持生存、堅持奮鬥。”

    蔣緯國視察著訓練過程,他大開眼界、耳目一新。

    生存第一,戰鬥第二,生存就是適應,就是衣食住行,如何在熱帶的山地叢林裏維持衣食住行?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山林裏植被茂盛、樹木如麻、遍地荊棘,根本沒有路,用開山刀慢慢地開辟出一條路,既費力又費時,所以,在山林裏行軍,爬樹是最直接最方便最快速的辦法。訓練場裏,到處都豎立著各式各樣的爬杆,造型各異,就像英文字母,從早到晚都有官兵在苦練著爬杆,練習各種動作和姿勢,腳內側爬、腳外側爬、順著爬、倒著爬、正著爬、反著爬、輕裝爬、負重爬…練完了爬杆,就去附近森林裏爬樹,要練得像猴子那樣靈活迅捷。官兵們人人都練得渾身傷痕,手破、腳破、臉破、衣服破,身上都是血痕、血泡、血痂、傷疤、老繭,直到教官們說的“飛枝走灌、身輕如燕,攀藤吊蔓、如履平地”才合格。爬樹、爬山、爬懸崖、遊泳、潛水…都要學,並且要學得爐火純青。

    練完“行”,再練“食”,就是吃。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是打仗的第一要素,以前,南京軍在國內作戰,因為是本土,得到本國無數平民支持,後方糧食源源不斷運到前線,所以不需要擔心這件事,後來,南京軍在蘇聯境內作戰,到處是冰川雪原和原始森林,糧食都靠後方國內本土運來,眼下,南京軍要前去東南亞的熱帶山地叢林作戰,雖然蔣緯國肯定竭盡全力地提供強勁而充分的後勤保障,但萬一斷糧了,部隊肯定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學會“就地取材”。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和北亞的寒帶森林是不同的,前者的動植物種類、數量都大大地超過後者,能為軍隊就地提供充足的天然野生食物,不過,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可以吃的該怎麽吃,中毒了怎麽辦,都是學問。受訓部隊的菜單上,盡是令人想吐的東西:蚯蚓、螞蟻、蝸牛、知了、蟋蟀、蝙蝠、螞蚱、蝴蝶、飛蛾、蝗蟲、蜘蛛、螳螂、蠍子、老鼠、蛆、鳥、魚、蛇、獸…都是可以吃的,都是現在就要開始練習吃並且還要適應和習慣。看著官兵們茹毛飲血、兩手連撕帶扯、又啃又咬又嚼地吃著那些血淋淋的東西,有人麵色泰然、若無其事,有人閉眼捏鼻、滿臉惡心,有人連連幹嘔、邊吃邊吐,有人表情扭曲、硬著頭皮。高級軍官們也在吃,這是南京軍的優良傳統,衝鋒陷陣,軍官要身先士卒,吃野味,軍官們還是要以身作則。教官們反複地交代,在原始叢林裏難以生火做飯,有時候是雨霧天氣,濕氣很大,有時候敵軍擁有製空權,生火冒煙等於找死,因此很多時候必須要生吃這些東西。蔣緯國看著這個畫麵,他暗暗想笑:“早知如此,老子應該去廣東招募兵員。廣東人吃這些東西簡直小菜一碟,眾所周知,廣東人完全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嘛!”

    野味要吃,野菜也要吃,必須學會分辨有毒野菜和無毒野菜,中毒後要及時催吐等等,被毒蛇毒蟲咬了怎麽辦?哪些蛇有毒,哪些蛇無毒,越鮮豔的蘑菇就越可能有毒,另一方麵,野生動物身上是有寄生蟲、細菌、病毒的,如何處理?在森林裏如何防止毒蛇毒蟲,被蚊蟲叮咬後怎麽辦?怎麽有效地采摘野菜,怎麽有效地捕獸捉鳥釣魚?如何把髒水過濾成清水?野味屬於高蛋白,野菜、樹皮、草根、野果、菌類則可以補充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保護腸胃,預防感冒、發燒、細菌感染、寄生蟲病、腹瀉、傳染病、血吸蟲病、沙眼、腳氣、黃熱病、瘧疾、登革熱、回歸熱、螞蟥吸血、腸胃病等熱帶常見疾病以及熱帶山林裏的瘴氣等毒物,都是豐富而寶貴的知識。曾力偉在開會時對軍官們說道:“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但人不是機器,大家原本生活在中國本土,身體習慣了中國本土的氣候環境,突然到了東南亞,必定會水土不服,‘水土不服’四個字還是說得很委婉的,其實就是造成大幅度的非戰鬥減員,不做好充足準備,造成你們死亡的最大原因不是敵人的子彈,也不是受傷而死,而是病死!人是很頑強的,但也是很脆弱的,突然間換個環境,很容易病倒下去,如果再無知識和準備,死亡率會非常高。諸葛亮當年南征孟獲,蜀軍不就是因為南蠻地帶的瘴氣毒水而死傷無數嗎?大家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啊!”

    軍官們紛紛點頭,臉上表情都是鄭重的。

    蔣緯國發現,官兵們起初對來自金三角的教官們的輕視之情都已經消失無蹤了,因為這些教官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顯露出讓官兵們前所未聞、前所未見、刮目相看的本領和知識,不斷的學習,讓官兵們大長本領的同時也大長見識,同時對教官們心悅誠服。

    學完了“走”和“食”,還要學會其它各種竅門知識,比如在陰雨天的熱帶叢林裏沒有指南針,該怎麽分辨方向?接著,就是在熱帶叢林裏如何戰鬥,戰鬥方式、手段、戰術都跟原先在中國境內和蘇聯境內大不相同,比如,在叢林裏射擊,因為植物茂盛,所以沒有臥姿、跪姿、立姿,因為視野不開闊,難以瞄準,很多戰鬥都是遭遇戰,雙方摸到對方跟前再交火,在這個時候,射擊靠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官兵們必須學會“聽風辨器”,一旦聽到響動,必須迅速分辨出是什麽聲音、在哪個方向、距離多少,附近樹上的鳥突然驚飛,附近的蟋蟀青蛙突然不叫了,很有可能就是敵人摸過來了;另外,手榴彈在叢林裏不能多用,因為樹木藤條太茂盛,扔出去的手榴彈很容易反彈回來炸死自己;在叢林裏如何拚刺刀,如何與敵軍進行近身纏鬥、如何就地取材、用樹枝藤條攻擊敵軍…仍然是一門豐富並且急需學習的知識。除此之外,在叢林裏,如何最充分地使用身邊的工具?如何把一個常見東西變成能夠發揮多功能作用的工具?如何通訊?如何欺騙敵人?如何學習鳥叫口技,向戰友傳遞有用信息?…

    蔣緯國這次巡視,不是空手來的,他給官兵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官兵們因為刻苦訓練,無不衣衫襤褸,原先的軍裝都磨成了破布,蔣緯國給官兵們送來了新軍裝,但新軍裝並不是以前中國軍隊的灰藍色,而是剛被生產出來的第一批迷彩服。迷彩服原本是德國在二戰末期發明和首次使用的,此時被蔣緯國搶了先,使得蔣緯國被稱為“迷彩服的發明者”。實際上,迷彩服也是分種類的,蔣緯國搞出來的第一批迷彩服是專門為在雲南受訓部隊進行量身定做的,正是“熱帶叢林迷彩服”,由綠、褐、灰、藍四色組成,可以讓官兵們在叢林裏與叢林融為一體,極大地增加偽裝性和隱蔽性。不僅如此,受訓部隊的鋼盔也都被回收了,被噴上綠褐灰藍迷彩偽裝色後再重新發放。

    接收迷彩服的官兵們無不喜形於色,他們知道這種新式軍裝的價值,得知是蔣緯國“發明”的後,更是交口稱讚“二公子的聰明才智”“二公子真是天才”。

    受訓部隊目前共有18萬餘官兵,每天都有人加入,每天都有人離開,這是因為南京軍因為崛起於北方,所以大部分官兵都是北方人,在來到雲南接受訓練時,雖然無不刻苦勤奮,但還是有大量北方官兵難以適應南方的環境、氣候、自然條件,被迫離開,但不是離開軍隊,隻是離開這五個即將轉變為“熱帶山地叢林作戰部隊”的師,被調入南京軍其他師裏,至於他們離開後的空缺,則由在當地招募的新兵進行補充,數以萬計的雲南籍、貴州籍、四川籍、廣東籍、湖南籍等南方青壯年因此而被吸收進南京軍這五個師,這些南方新兵都土生土長於南方的山林裏,雖然中國南方的山林跟東南亞的山林是兩碼事,但他們的適應過程肯定大大快於北方人,值得一提的是,新兵們裏近半是苗族、彝族、白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青年。

    看著如火如荼的訓練場,蔣緯國心裏充滿了憧憬,原先曆史上的中國遠征軍就是因為準備不充足而損兵折將、死傷無數,死於叢林的烈士是死於戰鬥的兩倍多,但現在,南京軍絕不會發生那種事。蔣緯國之所以一直“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願意立刻就跟德日展開新的戰爭,就是要給他眼前的這些南京軍官兵爭取到寶貴的訓練時間,如果蔣緯國好大喜功,急匆匆地就把他們送上戰場,他們中必定有很多人會死於非戰鬥因素,蔣緯國又怎麽對得起他們的生命和熱血?眼下,泰國已經被中國完全掌控,南京軍準備南下的部隊也接受著完善、嚴格、周密的訓練,蔣緯國有十足的信心,東南亞戰事正式開啟後,南京軍必然會所向披靡。(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