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節 大風起兮(3)
字數:5235 加入書籤
永野修身信心十足地說道:“德中都大力支持帝國對美開戰。希特勒元首已經明言說過,德國對美國實在是忍無可忍,日本若在關鍵時候協助德國共同完成打敗美國的大業,實在是德國夢寐以求,德國必然全力以赴地援助日本,日本一旦對美開戰,德國立刻也會對美開戰。”
“中國呢?”石原莞爾語氣平淡地道,“德國畢竟距離東方、距離太平洋太遠,對我們而言,中國的態度其實更重要。”
東條英機說道:“中國也是支持的。關於帝國陸軍的第三次擴軍,蔣介石、蔣緯國都已表示允許和支持,不反對帝國陸軍擴建到20個師團(近衛師團以及第1至第20師團,沒有第16師團,整整20個師團),並且…”他微微一笑,“中國軍隊正在中南戰場上與英軍開戰,英軍不堪一擊,中國軍隊勢如破竹,已經打進印度境內,不過,中國對印度不感興趣,希望帝國軍隊接手,把印度轉讓給帝國。”
“哦?”現場參會者裏不知道此事的人都心頭一動、眼睛一亮。印度(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爾等地),無疑是一塊大肥肉,土地遼闊、人口眾多,資源也算可以,眼下,英國人是印度的主人,如果把英國人趕走並且取而代之地統治印度,這個前景想一想都令人激動。首先,印度也是一塊大陸,足以讓日本人怦然心動,其次,印度其實比中國(本土)還要“好”,因為中國雖然麵積超過印度,但中國隻有12%是平原,別的地方都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光是一個青藏高原,麵積就足有250萬平方公裏,印度大為不同,印度近半是平原,並且山地和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3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印度境內占有十分之七的比例,使得印度不但交通方便(都是平地,修路自然方便),並且其境內大部分土地都可供農業利用,又因其在南亞,所以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從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客觀上,中國不是什麽窮山惡水,不過印度比中國“更適合住人”。
“有了北方州、南方州、澳洲後,帝國若再擁有印度…那帝國簡直…”永野修身喃喃地自言自語,聲音發抖,眼睛也猶如電燈泡般閃閃發亮。
鈴木貫太郎悄悄地偷看了一下裕仁,發現裕仁原本古井不波的平淡目光裏也閃爍著一種火焰般的炙熱光澤,雖然稍縱即逝,但毋庸置疑,裕仁內心深處也被這個美妙前景給牢牢地吸引了。是啊,日本,如果擴張到除了日本本土(日本列島、朝鮮半島、琉球群島等地)外,還有北亞東部、北亞中部、印尼群島、整個大洋洲以及整個印度,那時候的日本,簡直就是…日本人千百年來做夢都沒有想過的大帝國啊!至於領導日本軍民完成如此萬世大業的裕仁天皇,自然可以成為超越明治天皇、甚至能與神武天皇並尊的“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天皇大帝”。身為君主,已經到了“受命於天、唯我獨尊”的地步,自然沒有什麽比開疆拓土、青史留名更能讓其心動的了,希特勒是一樣的,蔣介石是一樣的,裕仁也是一樣的。
“中國人會這麽好心?”石原莞爾不冷不熱地道,“同意我們陸軍再度擴軍,還把印度轉讓給我們,諸君不覺得奇怪嗎?中國人此舉,分明就是在引誘、哄騙、鼓動我們對美開戰!如果我們跟美國人打得兩敗俱傷,中國人到時候會不會對我們落井下石?這個前景,凶險啊!中國人的用心,險惡啊!”
“如何提防中國人在關鍵時候對我們反咬一口,才是我們最嚴重的問題。”梅津美治郎冷冷地說道。
“是的,這是冒險啊!”鈴木情緒激動起來,“這是拿日本的國運進行賭博啊!”
永野修身也激動起來:“大日本帝國能有今日的昌盛國勢,不正是一次又一次地冒險嗎?日清戰爭,如果日本打輸了,日本的國力立刻就會一蹶不振,但日本最終打贏了!日俄戰爭,如果日本打輸了,日本的國勢就會一落千丈,但日本最終還是打贏了!眼下也是一樣的機遇!既然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就在眼前,我們為何沒有先輩的勇氣進行拚搏?此戰,若贏了,日本將會徹底地成為一個日不落的大帝國,萬世不拔、萬世不衰!即便真輸了,我們也沒有喪失勇於拚搏的國魂!勝也好,敗也罷,隻要保住護國的大和魂,我們的子孫仍能東山再起!日本沒有什麽是輸不起的!更何況,這場戰爭,日本的優勢是非常多的,勝算也是非常高的!諸君切莫悲觀!要有信心!”
“美國是非常強大的!”近衛文麿鼓起勇氣,“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日清戰爭時,清國是強大的,日本是弱小的,日俄戰爭時,俄國是強大的,日本還是弱小的!”東條英機慷慨激昂地說道,“既然我們可以打敗比日本強大的清國、俄國,為什麽不可以打敗比日本強大的美國?並且,正如永野部長剛才所言,場戰爭,日本的優勢是非常多的,勝算也是非常高的!”
梅津美治郎冷靜地說道:“如果德中兩國真的全心全意全力地支持日本,日本戰勝美國確實是很有勝算的,即便打不贏,也不會輸掉戰爭,可是,中國真的會全心全意全力地支持日本?德國和中國雖然關係緊密,萬一中國出爾反爾,德國也背信棄義,日本豈不極度危險?隻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真正地決定是否對美開戰。”他用耐人尋味的語氣說道,“美國,是日本的正麵敵人,可日本的背後,還有中國。背後的敵人,要比正麵的敵人更加危險!”
山本五十六站起身,神色莊嚴:“諸君,首先,我要承認,我跟蔣緯國很有私交,並且我也非常希望日中的聯盟和友誼能夠有始有終,但是,作為一個日本人,我不可能把日本的命運一廂情願地寄托在中國人的身上。對美作戰的方略,我始終堅持先發製人!其實,日本必須對美國先發製人,共有兩大原因,第一,日美若打持久戰、消耗戰、拉鋸戰,日本國力大不如美國,即便有德中援助,也是難以堅持長久的,所以,必須在開戰初就獲得絕對性的戰略優勢,從而彌補我們在實力上的嚴重不足;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防備中國。諸君請想一想,如果我們跟美國陷入持久戰,時間拖下去,必定夜長夢多、節外生枝,到時候,中國若在我們背後做點什麽,我們就徹底被動了,唯一的破解辦法,就是速戰速決!我的理念是,先發製人,重創美國,然後趁熱打鐵、乘勝追擊,在連續取得幾場勝利,從而讓美國政府看不到戰爭勝利的希望,到時候,我們再主動跟美國議和,並且願意做出一定的犧牲,我相信美國政府是求之不得的,那麽,日美戰爭很快就能結束了,長者一年半,短者一年甚至半年,到時,我們大獲全勝,並且戰爭結束,中國人即便想要在我們背後做點什麽,也沒有時間和機會了。”
“山本君所言甚是!”東條英機連連讚同,“速戰速決,轉眼間,大局塵埃落定,中國人就算想要出賣我們,也沒有時間和機會。”
“我看,更加重要的是讓中國人手上也必須沾上美國人的血。”石原莞爾神色凝重,“日美開戰,中國置身事外,美國就不會把中國當成敵人了,因此,中國軍隊也必須要對美作戰。”
“菲律賓?”米內光政看了看石原莞爾,“讓中國人去打菲律賓。”
石原莞爾點頭:“用台灣作為誘餌,讓中國人去打菲律賓,這樣,中國人的手上也沾上美國人的血了。”
鈴木神色苦楚地道:“說來說去,日本最大的希望就是海軍的‘先發製人’(偷襲珍珠港),那麽,海軍先發製人能夠成功嗎?一旦先發製人失敗,一切就完了。”
山本五十六神色誠懇:“是的,一切的一切,都寄托在開局第一戰上了。如此重大決定,隻能由天皇陛下親自授予聖意了。”
所有人都不再說話,都低著頭,因為最終決定時刻到了,這是天皇的責任,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天皇的“聖意”。
會議廳內再度鴉雀無聲,籠罩在一種令人窒息的平靜中。沒人知道裕仁此時是什麽表情,因為沒人膽敢抬頭“偷窺聖容”。
不知道過了多久後,主位上緩緩地傳來了一個悠悠的聲音,這是天皇的“玉音”,沉穩、平和、安詳,既帶著一股君王的威嚴,又帶有幾分綸音般的空靈和縹緲,似乎來自虛無之中:
“四海之內皆同胞,奈何風雨亂人間。”
玉音之後,是一聲短短的歎息。接著,裕仁站起身,慢慢地離開了會議廳,會議中一直沒有發言的閑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親王立刻跟上去。
“天皇陛下已經給出聖意了,諸君,請吧!”木戶幸一微微笑著,也起身離開。
會議廳內的參會者都陷入了一種不知所措的迷茫中,隻有鈴木貫太郎在苦笑。禦前會議已經不是第一次召開了,但裕仁極少在會議上開口發言,說話次數少得可以用“罕見”二字形容,絕大多數的時候,裕仁隻是會議的旁聽者,就像佛堂裏的佛像,隻聽不說。這倒不是裕仁的個人特點,而是他必須這麽做,他不能輕易開口,這樣,一來才能保持神秘性,二來防止說錯話,天皇是神,神是不能犯錯的,為了不犯錯,就要保持沉默,另外,這麽做也能避免落下口實,成為不利於天皇的“證據”,三來,天皇一言九鼎,他的話具有決定性作用,不能輕易表態,從而給日本高層裏某一方言論提供壓倒性的優勢,繼而維持日本高層內的“微妙平衡”,並且,裕仁真的說話了,也說得非常含糊不清,沒有給出“是”或“否”的明確指示,這樣做有兩個作用,一來方便以後推卸責任,部下沒做好事情,肯定是“曲解了天皇聖意”,絕不是“天皇聖意”有錯,部下做好事情,自然就是因為“正確地領悟了天皇聖意”,使得裕仁說的話“永遠都是正確的”,二來也能避免“惹禍”。在原先曆史上,美國人打敗了日本人,想把裕仁送上戰犯審判台,但美國人查遍了資料,也沒找到裕仁親口明確下令挑起戰爭的證據記錄,因為裕仁根本沒有說出那種話,但是,裕仁並非沒有下令,他隻是用極為隱晦和曖昧的辦法進行“暗示”,雖然他就是“暗示下令開戰”,但沒有留下任何確切的證據。裕仁如此說話方式,一是天皇“神性”所決定的,二是源於他本人的狡詐和圓滑,僅此而已。
“天皇陛下的聖意到底是…”參會者有的大惑不解有的若有所思。
所有人裏,隻有鈴木貫太郎最清楚,他第一個明白了裕仁的“聖意”。參謀總長,正是日本陸軍最高行政長官,軍令部長,正是日本海軍最高行政長官,先前,這兩個職位分別由閑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親王擔任,兩人都是親王、皇室成員,兩人掌管著陸海軍最高職務,正是裕仁實行皇族統治的策略,日本軍隊既然是天皇的軍隊,統領者自然是皇族成員,裕仁不會讓非皇族人員掌控他的軍隊的,但是,兩個親王此時居然都被撤換了,這說明什麽?說明裕仁已經打算對美開戰了,但是,他害怕日本戰敗,為防止戰敗後的日本皇族遭到美國政府秋後算賬,所以他把兩個親王撤換掉了,從而讓日本皇族“置身事外”,給外界造成“並非日本皇族挑起戰爭”的假象。另外,那句“四海之內皆同胞,奈何風雨亂人間”正是明治天皇下決心發動甲午戰爭時說出的話,裕仁現在說出來,含義已經很清楚了,他的祖父說著這句話發動了戰爭,他現在也說這句話,意思是他也要發動戰爭了。
“還是要開戰了呀!”鈴木歎息道,“新的戰爭,到底是福,還是禍?天意難測啊!”(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