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節 境外戰局(8)
字數:5420 加入書籤
“我們雖然保住了澳大利亞,但卻陷入了可能要失去英國的危險,顧此失彼啊!”美日西南太平洋戰役和德軍登陸英國本土、愛爾蘭的戰役結束後,羅斯福總統心情複雜地感慨道。
海獅戰役前,盟軍在北大西洋控製著不列顛群島{英國和愛爾蘭}以及原屬於丹麥的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島,以上眾多島嶼猶如北大西洋境內的一艘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隻要美軍擁有足夠時間往以上島嶼{主要是不列顛群島}輸送部隊、飛機、艦船、武器裝備、機器設備、工業原料、戰略物資、生活物資,就能把這些地方建設得牢不可破、經營得堅不可摧,雖然反攻歐洲大陸是有心無力,但保住英國是綽綽有餘的,須知,在1942年,美國能製造出4.8萬架飛機{還有英國製造的六七千架飛機助戰},德國隻能製造出1.9萬架飛機,到了1943年,美德工業差距會進一步拉大,盡管德國在不斷進步,但美國的進步幅度更大,美國在1943年能製造出近9萬架飛機,德國則是近3萬架,美國的飛機產量是德國的二點五倍以上甚至還會隨著時間推移變成三倍{不過,美國是兩線作戰,要分出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二的飛機用於美日戰爭,但是,美英飛機數量在歐洲戰場上始終都是壓製著德軍飛機數量的},並且盟軍飛機在英國上空迎戰德軍飛機是“主場作戰”,德軍則是“客場作戰”,顯然這一點是有利於盟軍而不利於德軍的,然而,盟軍的這項戰略方針隨著德軍登陸英國本土和愛爾蘭而遭到重大挫敗,接下來,不列顛群島不再是盟軍獨占,而是由德軍、意軍、愛爾蘭軍隊組成的聯軍與由美軍、英軍、加軍組成的盟軍展開包括陸戰在內的全方位交戰的戰場了。
英國本土成為戰場,對於盟軍是極其不利的,盟軍在此不再占有“主場作戰”的優勢,聯軍在此也不再受困於“客場作戰”的劣勢,但是,盟軍不會兵敗如山倒,聯軍也不會摧枯拉朽、犁庭掃穴,雙方接下來會在以不列顛群島為核心的陸地上、海麵上、海麵下、天空中展開持久性的全麵消耗戰,鹿死誰手暫時猶未可知,唯一能確定的是: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英國,接下來都會源源不斷地流血,比拚的就是國力,而無法判斷此戰結果的邏輯是現成的:眾所周知,現代戰爭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製空權都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在英國戰場上,盟軍飛機產量大大地超過聯軍,但盟軍飛機足有85%以上來自美國,不到15%是英國自產,單靠英國自產飛機肯定是拚不過德國的,美國產飛機才是盟軍飛機的主力,而美國產的飛機需要先通過運輸艦船來到英國,在英國境內有了落腳之地後才能參加戰鬥,而英國此時全境幾乎都在德軍飛機的轟炸範圍內,如果德軍飛機把英國境內的機場全部炸毀,美國飛機運來再多也無法在英國戰場上起飛作戰,但盟軍肯定會拚命地保護好其在英國境內的機場。德軍把英國境內的盟軍機場都摧毀,那麽,英國本土和英國四周海域的天空都會是德軍飛機稱霸,德軍獲得英國戰役的勝利就是必然的;反之,盟軍若保護好其在英國境內的機場,讓更多的機場可以接收、起飛、降落從美國運來的飛機,那麽,盟軍在英國戰場上就可以慢慢地重新掌握製空權優勢,有了製空權優勢,陸地上的德軍和海麵上的德軍都會成為盟軍飛機的獵物,盟軍獲得英國戰役的勝利就是必然的。說白了,假如英國境內有100個機場,德軍若能摧毀或占領大部分,比如80個,盟軍隻剩20個,德軍自然徹底地獲得製空權,就能獲勝,美國生產飛機再多,被運送到英國戰場上也沒有立足之地,無法發揮出數量優勢{哪怕盟軍擁有大批航母,也改變不了這個劣勢,航母艦載機的質量和數量都不如陸基飛機};德軍若隻是摧毀或占領小部分機場,比如30個,盟軍還有70個,盟軍自然可以重新奪回製空權,就能獲勝,至於摧毀、爭奪、占領機場的戰鬥,不隻是雙方空軍展開廝殺,還是雙方陸軍的較量,另外,雙方還會在英國境內一起爭分奪秒地修建新的機場,使得“英國戰役”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雙方必然展開漫長的拉鋸戰和持久的消耗戰,最終結局連蔣緯國都沒辦法預測。
英國戰役的兩大參戰主角是美國和德國,雙方此時各有優勢和劣勢:
首先,美國的飛機產量大大超過德國{不隻是飛機,美國的艦船、坦克、火炮等武器產量都大大超過德國,但飛機最重要},因此,在飛機數量上,美軍占有極大優勢;
其次,光有飛機還不夠,還必須有機場供飛機參戰,英國境內的機場爭奪是關鍵所在,美軍飛機無法從美國本土直接飛到英國戰場參戰,但德軍飛機卻能從歐洲大陸直接飛到英國戰場參戰,因此,在機場數量上,德軍占有較大優勢;
說到底,英吉利海峽畢竟比大西洋窄太多了。
德軍與美英盟軍展開“英國戰役”,對於中國而言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這是蔣緯國無法判斷的,不過,起碼在眼下可以確定兩個好處:第一,中國在非洲的新領土將會十分安全,盟軍為保住英國本土而在英國戰場上疲於奔命,自然不會去非洲開辟第二戰場{更加不會去歐洲大陸開辟了};第二,德國因為發動“英國戰役”而導致其戰爭消耗迅猛擴大,對中國在資源、物資、軍火上的需求量也水漲船高,中國自然能在德國身上發更多的戰爭財。蔣緯國算了算,自中國進入休戰期以來已有半年時間,在這半年內,中國的對外出口貿易額高達約17億美元,其中,德、美、日、以是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四大主要國家,德國最多,約6億美元,美國其次,約5億美元{主要是中國在暗中協助美國支援澳大利亞,賣了可以武裝十幾萬人的軍火,並且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蔣緯國多次“敲詐”羅斯福或跟羅斯福進行“秘密交易”而得到的多筆巨款},日本位列第三,約2億美元,第四是以色列,約1.8億美元。德國發動英國戰役後對華進口量立刻大增,比如10月份,進口量比9月份增加了50%以上。
隻要中國自始至終置身事外,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打得越激烈,蔣緯國就越高興,因為中國發的戰爭財會隨著別國打得越激烈而獲得越多,用別國的血汗錢進行中國的建設和發展,還有比這個更美妙的事情嗎?蔣緯國都有點“理解”美國當初趁著中日戰爭機會大發戰爭財的行為了。但可惜,中國是無法獨善其身的,畢竟中國也是這場世界大戰的主角之一。
仿佛跟英國戰役遙相呼應似的,印度戰役和澳洲戰役的激烈程度也同時升級了。印度戰場上,經過持續五個月的征戰殺伐,日軍已經占領了印度東部、南部、中部、北部等印度全境四分之三以上的廣大地區,包括絕大部分的城市和交通網,隻剩下印度西部{後世巴基斯坦}的山區地帶還在英軍掌控中,但是,日軍獲得“解放印度的最終勝利”堪稱無從談起,共有兩個原因,一是英軍仍然在印西地區堅持抵抗,並且英軍絕非日軍宣傳的“隻是一小撮被打散的、不成氣候的散兵遊勇和殘渣餘孽”,而是具有完善編製、眾多兵員、充足補給{日軍發現英軍的子彈炮彈不但沒有越打越少,反而越打越多了}、強勁戰鬥力的正規軍,不但在印西的崇山峻嶺中跟日軍頑強周旋、纏鬥不休,使得日軍在盲人騎瞎馬的不利處境中屢屢吃虧、連連失利,甚至還多次反撲被日軍占領的印度城市或主動攻擊聯隊級日軍,顯示英軍仍然擁有不容小覷的戰鬥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而日軍則因為印西的山區地形而難以將以當地作為根據地的英軍一網打盡;二是印度人越來越仇恨日軍,越來越反抗日軍統治,各種武裝動亂在日占區內此起彼伏、沒完沒了,搞得日軍焦頭爛額、疲於奔命,並且印度人也越來越心向英國人。木村兵太郎在發給東京的報告裏不得不承認:“盡管印度大局已定,但距最終勝利還言之過早。…在印度,皇軍擁有‘天時’優勢,但英軍擁有‘地利’和‘人和’優勢。皇軍隻是占領了城市和交通網,而廣大的農村、鄉下、山區卻始終在那些抵抗力量的控製中。”
英屬印度{包括後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以及印巴爭奪的克什米爾地區}總麵積約430萬平方公裏,此時,包括緬甸全境、印度東部部分地區、克什米爾部分地區等合計約100萬平方公裏被中國占領{斯裏蘭卡先前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不屬於英屬印度},印度東部、南部、中部、北部等合計約250萬平方公裏被日本占領,印度西部約80萬平方公裏還在英軍的牢牢控製中。由於英方、日方都默認或承認中國對英屬印度部分地區的占領,中英、中日沒有交戰或發生矛盾,所以印度{日占區和英占區}境內局勢並不是“三國演義”,就隻是英日的交戰;至於英屬印度{日占區和英占區}居民,大部分人持以反日親英或反日不親英但願意跟英國人聯合抵抗日本人的立場,隻有少數人持以親日反英或既反日也反英的立場,因此,綜合而言,印度人在這場英日爭奪印度的戰爭裏是心向英國人的,導致日本人在此嚴重缺乏“群眾基礎”,日軍在印度境內犯下的暴行、惡行、獸行把大批印度人推到了日本人的對立麵,推進了英國人的懷抱。頗為諷刺的是,英國人本來在印度已經不得人心了,但因為日本人的“幫忙”,英國人此時重新獲得了印度人的支持。就以錢德拉·鮑斯為例子,此人以前一直致力於印度的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屬於親日反英派分子,主張跟日本人合作,把英國人趕出印度,跟日本人展開合作後,他是印度國民軍{該軍隊是仆從於日軍的印度軍,跟仆從於英軍的印度軍進行對立,按照中國人的觀點,這兩支印度軍都是偽軍,都是“印奸”,但印度此時並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真正的印度軍”的法理依據和正統性也就無從談起了}總司令、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腦,在日軍占領德裏後,由日本人扶植起來的並且完全聽命於日本人的“印度共和國政府”粉墨登場{日本人幹這種事肯定是輕車熟路、經驗豐富,建立傀儡政權是日本人最拿手的好戲},他又成了“印度共和國政府”首任總統,但他對日本人不但沒有感恩戴德,反而越來越憎惡仇恨日本人,用他自己的話說,“以前,我認為英國人是印度的侵略者,日本人是印度的解放者,但現在,我發現,英國人是侵略者,日本人也是侵略者,並且日本人的殘暴、貪婪、醜惡程度遠遠地超過英國人,如果印度人必須當亡國奴,我寧可選擇英國人也不要日本人。在英國人的統治下,我們好歹還有遊行示威的權力,但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我們連遊行示威的權力都沒有了。邀請日本人幫忙‘解放印度’完全就是引狼入室,我真痛恨我以前瞎了眼睛,竟然沒看清日本人的真麵目”。一個多月後,錢德拉·鮑斯帶著印度國民軍的部分部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部分高層反叛了日本,投靠了英國陣營。
由於印度西部都是不利於日軍的山地、英軍頑強抵抗、印度人大部分心向英國人以及蔣緯國在暗中向韋維爾提供大量援助,使得日軍沒能像預期那樣速戰速決地占領印度,反而在印度陷入了持久戰、消耗戰、拉鋸戰。為了剿滅英軍、鎮壓印度人的反抗以及在印度建立堅固的統治,日軍不得不向印度不斷增兵。
印度成了日軍的戰爭泥潭,澳洲也一樣,並且情況更嚴重。
澳洲大陸地廣人稀並且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裏,由於澳洲人口少,所以城市也不多,主要城市隻有六個,使得澳洲境內存在大片無人區,特別是中部的沙漠、戈壁、山地、高原,更是人跡罕至,因此,澳洲的“精華”就是四麵沿海“一圈”,日軍和盟軍的戰鬥就發生在澳洲沿海地帶。澳洲戰役自五月初開始,打到十月上旬,持續了整整五個月,在這五個月裏,由於美軍剛剛遭到夏威夷戰役的慘敗,元氣大傷,喪失戰略主動權,在太平洋上處於被日軍壓製的低穀期,美澳海上運輸線因為日軍絞殺攔截而時斷時續,運輸量供小於求,所以美國本土給澳洲的援助是比較有限的{羅斯福不得不花費重金“收買”蔣緯國暗中幫忙},導致澳洲戰局一直傾向於日軍,雖然澳大利亞軍民浴血奮戰、拚死反抗,但日軍還是陸續占領了布裏斯班、悉尼、堪培拉,澳大利亞的六個主要城市被日軍占領了一半,其中甚至包括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節節得手的日軍不斷推進,在拿下堪培拉後又大舉進攻墨爾本。此戰期間,美日爆發了西南太平洋戰役。就在日軍已經攻入墨爾本城區、占領一半多的墨爾本、與澳軍在城內展開絞肉機般的巷戰時,被日軍認為“在西南太平洋戰役中被日本海軍打得近乎全軍覆沒、隻剩下1艘航母”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卻奇跡般地攜帶著大批美軍和大量軍火物資沿著美澳海上運輸線從美國開到澳大利亞,抵達墨爾本,美軍運輸艦船上的美軍登陸後直接參戰,另有數百架美軍新式飛機、數百輛美軍新式坦克一起被送上岸並被投入墨爾本戰役,一下子扭轉了戰局,由p-38、p-47、p-51戰鬥機護航的b-17轟炸機群把日軍炸得血肉橫飛、抱頭鼠竄,在這場世界大戰舞台上首次亮相的謝爾曼坦克更是把日軍衝殺得人仰馬翻、狼奔豕突,原本山窮水盡的墨爾本一下子轉危為安。(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