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取什麽
字數:5111 加入書籤
原來還以為不過是買幾塊雕版的事, 等方長庚親自去了本縣最大的李氏書坊走訪,才知道自己真的想多了。
本朝鼓勵教化, 社會環境也比較寬鬆, 為了鼓勵文化發展,昭武帝取消了書籍稅, 也沒有現代出版的逐級審查製度, 隻要財力所及, 就能刻書。而且做書坊主的大多是達官顯貴或是讀書人,算一個體麵的行當。
但相對應的,目前出版市場競爭激烈,尤其是他們這一帶, 不像江南那邊文風鼎盛,文人墨客諸多, 每每有文人撰稿都要搶, 可以說是僧多粥少。
而且辦書坊沒那麽簡單,不僅要招技藝精湛的刻工, 買大量刊刻材料,還要聯係有影響的文人撰稿, 比如想孟陬這樣的,將來出版才有較大的市場,甚至還要請“編輯”為發行的書做點評等等, 這一套下來,別說方長庚去京城之前恐怕都還不能盈利,就是可以, 他現在也沒那個本錢。
從李氏書坊的掌櫃那裏打聽了這些,方長庚就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轉身在書坊裏翻閱那些刊刻出來的書。
這個書坊規模很大,刊刻的書籍分門別類擺放在不同的書架,戲曲、、詩集以及琴譜一應俱全,裝幀十分精美,刻印得也很清晰,還有些書空白處作了注釋或是個人見解,用詞幽默,就跟看彈幕似的,真是越了解,越覺得古人還挺有意思的。
掌櫃的就姓李,見方長庚看得饒有興致,也知道他是前年鄉試的亞元,於是玩笑似的問道:“方孝廉可有意出書?我們書坊一定重金收購。”
方長庚哈哈一笑:“寫話本我可不擅長,戲曲之類更隻談得上稍有涉獵,不敢獻醜。”
李掌櫃眉眼都笑彎了,指指東麵的一個書架:“小店裏不隻收話本戲曲,還有舉業用書,對孝廉來說可就信手拈來了。”
舉業用書?不就是科舉輔導書麽!這倒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了。
方長庚走過去翻了幾本,大多是為四書做的集注或是關於撰寫時文技巧的談文錄之類的,倒也不是很難,但出書之人都是當下受追捧的大家,他這樣一個籍籍無名的小舉人,出這種書恐怕還要被人閑話。
原本想拒絕的,結果李掌櫃又來了一句:“隻要寫成,小店就出八十兩,若引得人爭相來買,自然還會再漲的。”
方長庚頓時把話咽了下去,如果讓他從頭到尾編寫一本輔導書隻得八十兩他是不幹的,但他這些年跟著徐修學習作了厚厚一疊筆記,取其中一部分稍加整理賣給書坊,也不算虧,畢竟現今正是需要錢的時候。
不過做生意總是要討價還價的,若是他這筆記沒人買倒沒什麽,要是真火了,那他可就虧死了,所以還不能就這麽讓書坊買斷。
一瞬間心裏想了很多,但方長庚並沒說出口,誰知道這東西自己什麽時候能弄完呢,還是等書成了再來跟人家詳細商議。
“那我就大膽一試,等書成後拿來給掌櫃看過。”
李掌櫃自然立即說好,還要送方長庚出去,弄得方長庚覺得這麽空手就走怪不好意思,就挑了幾本舉業用書和琴譜,打算給家裏的孩子們。
回到家,方長庚才注意到家裏突然多了幾個陌生人,有男有女,看見他就齊齊整整地站成一排,然後齊齊整整地喊道:“少爺回來了!”
方長庚嘴角抽了抽,問道:“這是怎麽回事?”這人都打哪兒來的?!
其中一個微胖的中年女人站出來,歡歡喜喜地說:“少爺,我是來給您洗衣做飯的,就住在不遠的巷子,不占地兒!”
家裏統共就他和袁豐兩人,小李氏和方大山自從他去縣衙後多數都住在酒樓的後院,隻有他休沐時才過來,要個婆子幹什麽?
旁邊的中年男人貌似是她丈夫,嘿嘿一笑:“少爺,我做過大戶人家的護院,還會趕馬車。”
他又沒仇人,雇個打手唬人麽?再說了,家裏哪裏養得起馬?
他瞪了瞪眼,又聽隊伍裏一個老實巴交的老頭道:“我……少爺如今舉了孝廉,總不能少了門房……”
就算有那麽點道理,可你身邊那個才七八歲的小女孩兒又是要幹嘛?
老頭察覺到方長庚的疑惑,忙攏了攏小女孩兒:“這是我孫女兒,我兒子兒媳在外頭做生意丟了性命,隻留下這一個孩子,小老頭隻好帶著她來投奔少爺……”
對上小女娃又瘦又黃的臉上那雙怯怯的眼睛,方長庚覺得腦殼疼,想立刻把袁豐揪出來問個究竟。
說曹操曹操到,袁豐剛一出現在大門口,就無端打了個冷顫,定睛一看方長庚正冷漠地看著他,莫名有些心虛。
“你們先在這裏稍候片刻,我要問他一些話。”方長庚語氣溫和地說完,就轉身進了大堂。
袁豐亦步亦趨地跟在身後,急著辯解:“哎喲,這真不是我的主意,是舅母她不知道從哪裏聽說人家舉人老爺的排場,覺得以後有貴客上門連個倒茶水的人都沒有,這才讓我去找些人來充門麵的。”
方長庚沒好氣道:“我看那爺孫倆可憐,讓人留下當個門房也就算了,這洗衣做飯的婆子和護院是要做甚?”
袁豐哭訴道:“冤枉,其實我原來隻找了那對中年夫婦,就那個王嬸和她丈夫,另外那爺孫倆是自己找上門的破落戶,我不好趕人家走,所以人就看起來多了些……”
見方長庚沒有真的怪他的意思,袁豐才小聲說:“其實那對夫妻每月隻要給六百文就成,住得也怪近的,萬一要是遇到什麽歹人……不是,萬一要搬個行李什麽的……”
方長庚喝口茶順了順氣,也不好就這麽把人弄走了,想來也就在這裏再留個一年,索性就讓袁豐去把人安置了,到底這麽大一個宅子,打掃起來也挺要命,讓袁豐一個人做確實說不過去。
於是家裏就多了這麽些個人,好處也是有的。
平時縣裏大門大戶有什麽家長裏短三天內就能通過王嬸的嘴傳達到方長庚耳朵裏,偶爾過個節王嬸和她丈夫還會端著餃子麵條之類的家常東西過來,爺孫倆雖然安靜,但王嬸是個心熱的,連帶著照顧了老小,熟悉了以後話也多了,再加上小李氏和方大山,一下子就熱鬧多了。
而方長庚的日常就是去縣衙,每到休沐日就去方啟明那兒看孩子們,考考幼清的功課,同時定期和劉縣丞去村裏觀察葡萄長勢,並把種植中出現的病害及其他問題記載下來,同時添錄了解決辦法,好到時候印成冊子,讓村民中識字的指導其他人。
至於編參考書這件事,方長庚果然拖了很久。
這東西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怎麽也是要用來給人傳道授業解惑的,方長庚不敢隨意糊弄。當初自己記筆記時隻圖自己能看明白,因此光是把零散的筆記總結起來能讓別人看懂就花費了不少功夫。再者在這裏什麽都要親筆書寫,還急躁不得,要不是這麽多年來方長庚已經習慣了,不然這完全不能跟現代相比的效率真的會氣死人。
進入六月,方長庚就和劉縣丞回了雲嶺村一趟,因為種的葡萄已經結果了!
“馬上就是梅雨季,葡萄容易發病,隻要能熬過這段時日,到了八月就可以吃到自己種的葡萄了。”劉縣丞背著手看葡萄長勢,十分高興。
方長庚笑著附和,眼前葡萄的果子又小又青,一看就酸澀得不得了,但越是這樣,他們就越發期盼果實成熟的那一天,就是不知道會不會像山上還有他家院子的那麽甜。
邊澆水巡回了一圈,沒有發現什麽問題,方長庚就和劉縣丞告別回了家,準備接老李氏和方萬英去縣城住些時日。
一進院子,就看到何氏從屋裏出來,見到方長庚回來隻愣了一瞬,隨即想到了什麽似的喜道:“長庚回來了,你爺奶在屋裏呢,我去叫他們。”
才值下午一二點的樣子,兩個老人應當還在午睡,方長庚叫住何氏:“二嬸,還是等他們醒了再說,我明天才走。”
何氏笑笑,醞釀了一下,略小心翼翼地問道:“長庚啊,我這都一個月沒見著幼清了,孩子最近學得咋樣?”
方長庚想起幼清寫的字,雖然不敢說將來如何,但眼下看起來進度還是很快的,悟性也好,機靈的樣子十分討先生喜愛,於是道:“二嬸不用擔心,我看幼清是根好苗子,先生都誇他聰明。”
何氏聽了越發歡喜,既然方長庚都這麽說了,那她兒子一定學得很好,將來一定也能考個舉人讓她享福。
唯獨惋惜的是孩子沒有養在身邊,她這個做親娘的看一眼兒子還要瞅著時機,而且還得再等十幾年,這樣一想,她就沒那麽激動了。
“既然你來了,那我正好跟著你們去縣裏看看我兒子。”先不管這些,她就想捏捏自己兒子的小臉,聽他喊自己幾聲娘,也免得時日久了孩子把自己忘了,反而跟大房家的親。
方長庚也不管她心裏想什麽,但當娘的看自己兒子天經地義,他又不能說什麽,隻要何氏別給孩子灌輸一些不好的觀念就好。
至於她從頭到尾隻口不提三丫,方長庚已經懶得指責,反正也改不了了。
作者有話要說: 昨天寫到快四點,今天按照進度恐怕也是,但俺怕自己熬不了,所以還是定明天中午十二點吧!麽麽噠~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