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聽堂(一更)
字數:4156 加入書籤
在京為官多年,周照自然知道吏部的人是不能得罪的。
於是他趕緊下得堂來,將那馮雲往座上引。
“周大人不必如此,我隻不過是與好友閑逛至此,聽聞大理寺要審案,這才過來瞧個熱鬧而已。”馮雲自是笑著推辭著,然後帶了帶身邊的人。
他身邊的好友不是別人,正是沈箴,說是閑逛,自然也是因為沈箴有意將他往這邊引。
在得知了沈箴的身份後,周照也微微客套了一番,可到底還有案要審,他也就讓人搬了兩把椅子過來,讓馮雲和沈箴在一旁坐著旁聽。
接下來的事情進展得也就順利多了,趙卓特意找來的常師爺畢竟不像遊二娘,他在堂上與那周照自是應對自如。
不一會的功夫,雙方便提到了重新驗屍環節。
趙卓一聽到這,就拉了拉沈君兮的衣衫道:“我們還是先走吧,等下那曹貴的屍首一抬出,我怕你會覺得不適。”
沈君兮卻嘴硬說自己不怕。
“真不怕?”趙卓笑著看她,“剛才是誰光看個挨板子就躲了起來?待會那屍首一抬出來,可就不是血肉模糊,而是腐肉一塊一塊的,還有難聞的氣味……”
聽著趙卓的描述,沈君兮就想起了上一世見過的那些餓死在路邊的人,不過才幾日的功夫就惡臭撲鼻。
她想了想,自己還是不想再見到那樣的場麵,抓著趙卓的手就擠出了人群。
而他們兩在離開時,自然就沒有留意到跟隨在身後的那一道目光。
沈箴在一進這大堂時,就注意到了混在人群中的趙卓和沈君兮。
他之前就在好奇,這卓七公子到底是什麽人。
之前沈君兮同他說起這遊三娘的案件時,他不是沒有想過翻案的可能,若是在貴州的地界上,他或許能把事給辦了,可這卻是京都。
要在這兒翻案,還是個死刑案,太難!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女兒竟會尋了個卓七公子出來,對方不但將事辦了,而且還計劃得很是周全。
至少在他沈箴看來,現在所有的事情都還是按照之前這卓七公子劃定的軌跡在進行著,並沒有發生什麽意外。
而剛看那卓七公子臉上的神色,顯然他並不擔心這一場訴訟會不會贏,甚至可以說,他從沒考慮過會輸。
不過一十五六歲的少年,就有這樣的謀劃和心性,就不得不讓沈箴很是佩服了。
讓沈箴更為意外的是沈君兮與這卓七公子的關係,看他們兩人間相處的樣子,顯然已是十分熟絡。
這就由不得沈箴不上心了。
沈君兮畢竟是個女兒家,她與這卓七公子來往過密,王老夫人究竟知不知曉?
他當初想著把沈君兮送到京城來,就是擔心年幼的她無人管教。
不管王老夫人對此事是視而不見,還是根本不知道,都有些違背了他當初將沈君兮送進京裏來的初衷。
可對於卓七公子的身份,女兒卻是守口如瓶。
他又旁敲側擊地轉問了卓七公子帶來的那幾個人,一個個都似鋸嘴葫蘆一樣的諱莫如深。
這些年他雖不在京城,卻也知道京城的這潭水有多深。
莫說他一磚頭下去就能砸到多少個四品官,就是那些王公貴族也不知道有多少。
他現在就是擔心自己的女兒年紀小,萬一要是著了這些人的道,自己一個小小的從四品,怕是根本無力跟這些人對抗。
隻可惜,沈箴的這些焦慮沈君兮卻是不知道的。
她現在正被眼前的說書人吸引著。
原來她同趙卓出了大理寺後,便就近去了個茶樓。
茶樓裏人很多,大家都圍坐在廳中,聽那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著三娘蒙冤案。
沈君兮一聽那說書人口中的“三娘”和“李貴”,便知道他說的正是遊三娘和曹貴的事。
可瞧著那說書人說得一板一眼的樣子,也不是瞎編,沈君兮就心有遺憾地瞧向了趙卓。
她以為遊三娘的事隻有他們這幾個人才知道,現在看來怎麽好似全城的人都會知道了一樣。
趙卓不動神色地帶著沈君兮上了二樓,要了個雅間,待那茶小二將茶水和點心都端了上來又退下後,這才同沈君兮道:“這些人自然都是我安排下去的。”
沈君兮瞬間就明白了過來,遊三娘的案件能判得那麽糊塗,全是因為那些人都仗著遊三娘不過是一介小民,存了判錯就判錯誰也不知道,即便是有人知道也翻不出大浪的心思。
而趙卓這麽一弄,再通過茶館裏這麽一宣揚,現在知道這事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再有人想葫蘆僧判葫蘆案,可就要掂量掂量。
隻是這案件已經拖了兩三月之久,肯定不是一兩天便能重新結案的,沈君兮手頭的經書已丟下幾日未抄了,眼見著就要到四月初八的浴佛節,她隻得靜下心來趕抄經書。
可她的經書還沒抄完,卻傳來了沈箴要離京的消息。
沈箴原本是上京述職的,既然已經述完職,自然沒有長留京城的道理。
沈君兮一直將他送到了城外的十裏長亭,同去的還有為沈君兮充當保鏢的趙卓等人。
沈箴隻與沈君兮說了一些“多照顧好自己”的話,與趙卓卻是深深地交換了一個眼神。
趙卓則是一言未發,然後衝著沈箴深深地做了個揖。
沈箴點了點頭,就上了離京的馬車。
沈君兮站在長亭裏,見著父親的馬車在視線裏消失後,才同趙卓道:“你們剛才這是打的什麽啞謎?”
“有麽?”豈料趙卓卻是同她裝傻充愣起來,“我不過是祝沈大人一路平安而已!”
對這樣的說辭沈君兮肯定是不信的,可她也知道,依照趙卓的性子,他不願說的事,自己問也問不出來。
她隻好賭氣地瞪了趙卓一眼,爬上了回城的馬車。
而趙卓看著沈君兮氣鼓鼓的樣子,腦子裏想著的卻是沈箴私下裏問他家中有幾口人,可曾婚配過的話。
趙卓也就臉色一紅。
小丫頭已經十歲了,自己也有十六了。
若說之前他還有些羨慕其他的皇子能封王開府,而現在他卻是十分慶幸自己不在他們之列。
他想去求父皇賜婚。
雖然他知道這是一件看上去就不那麽容易的事,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他總要去試過了,才知道這事成與不成。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