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江陵之行
字數:8200 加入書籤
“我要吃雜醬麵。”李易忽然打斷她的話。
喬寶瑩有些鬱悶,“麵都給你下好了,你不是愛吃羊肉麵?”
李易卻是搖頭,“我改變主意了,要吃雜醬麵。”
喬寶瑩不跟他計較,雜醬麵不就多做一點兒,也沒有什麽,於是很快弄出了雜醬麵來,李易端起雜醬麵,說道:“我還要醬瓜。”
醬瓜多的是,拿出一瓶放在八仙桌前,喬寶瑩怕那碗羊肉麵糊了,便也跟著坐下先吃了。
兩人對麵而坐,一起吃著麵,李易抬頭看著喬寶瑩,臉上便帶著淡淡地笑容,喬寶瑩看李易,卻是覺得他很辛苦,以後要麵對這麽多,她跟蘇辰怕是幫不了他什麽,以後還得靠他自己。
把麵吃完,李易還是沒有走,忽然問道:“晌午我想吃炸雞。”
這飯才吃完就想著晌午該吃什麽了?喬寶瑩感覺李易像個孩子似的,從認識他到現在就把他當個弟弟看待,喬寶瑩同意了。
待蘇辰和畢成良回來,大家夥的坐回八仙桌前,喬寶瑩做的麵也一一出爐,喜姑和齊氏卻有些不好意思起來,“九兒今日辛苦了。”
喬寶瑩卻是搖頭,平素她忙的時候,皆是喜姑和齊氏在做飯,喜姑年紀大了,跟著她不比在侯府裏頭舒服,喬寶瑩有些愧疚。
一起吃完早飯,蘇辰說今個兒要出門巡查,明日便是豐收節了,得提前準備,入城得檢查。
那蘇辰豈不是忙得晌午飯都沒有時間吃了,喬寶瑩有些心痛,於是問蘇辰,“要不我做好了飯菜給你和畢師爺送去。”
蘇辰搖頭,“今日在外頭跟趙牧他們吃,到時還要一起看看這周圍,所以怕是沒有時間了。”
蘇辰朝某個無所事事的人看去,說道:“昨個夜裏同你說的,本來我想親自教你的,但著實是公務繁忙,要不九兒教你,我也是她教的,數字很快便能學會。”
說起這個,畢成良也點了點頭,他年紀都這麽大了,不也是很快就學會了。
李易應了。
於是這個大閑人便交給喬寶瑩了,吃完早飯,喬寶瑩把李易帶入書房,像以前教喬六那樣,開始教李易學數字。
一開始李易還有點兒吊兒郎當的,當得知喬寶瑩要他學會數字後,以後他們之間的通信便以這種方式來,到時蘇辰與他統一一本比較常見的書,隻要寫下內容,便從那本書裏頭找字。
這一個決定當即把李易給震驚了,他這些日子也一直想與蘇辰書信往來,深怕連累了他們,所以一般都很少回信,兩人也盡量的不要寫信。
有了這個通信的暗號,就不同了,以後要寫什麽皆可以,反正落入別人手中也不知道是什麽玩意兒。
喬寶瑩教是很仔細,倒是不需要李易學會算術,所以很快的,他便記住了這些數字的讀音和意思。
於是喬寶瑩在書桌上隨便拿出一本書來,便寫下一封信,全是數字的。
李易接著用這封信在書裏頭找到字,再寫下來,念了一遍,雙眸睜亮,很是歡喜。
待蘇辰傍晚回來的時候,李易已經掌握到了精要,兩人還特意的在書房裏轉悠一圈,尋了一本字比較多也比較廣的書,兩人試了試法子,終於能統一了,沒有什麽問題了,蘇辰才放下心來。
後院裏頭養了不少信鴿,皆是為李易準備的。
豐收節的時候,縣衙後院的眾人都跟著蘇辰一同出去看豐收節,蘇辰是父母官,今個兒卻微服出巡了,倒也沒有被人發現。
喬寶瑩與蘇辰一起穿的是普通的布衣,夾在人群裏沒有人發現,跟著那舞獅隊的人一路朝前走,逛了好久後,有些累了,他們一行人才找了一間酒樓進裏頭休息。
今個兒很是高興,他們沒有訂單獨的上房,而是跑到二樓站在窗台前喝酒吃肉還能看表演。
幾人正看得起勁,就聽到隔壁那一桌有兩位穿著綢緞衣裳的公子,說著話兒,其中一個說道:“自從蘇大人來了梅縣後,咱們的生活就好了,自從建了商會後,種們行商的也不再受人欺壓,蘇大人有魄力,一來就把賈張兩家給打壓了下去,眼下梅縣的生意開放自由,隻要憑著自己的本事,皆可以做生意。”
另一人點頭,卻是歎了口氣,有些憂慮,“可是蘇大人馬上要三年任期將滿,要是蘇大人離開了咱們梅縣,也不知道下一任知縣會不會也是一個兩袖清風的,前幾任知縣咱們是領教過了,要麽就是沒有本事,要麽就是貪了些,真希望蘇大人能一直呆在咱們梅縣。”
兩人皆點頭,這兩人開了個頭,在他們旁邊的酒桌上也有人接了話,“蘇大人在咱們梅縣自然是好的,可是蘇大人如此有才能,豈能留在咱們小小的梅縣,應該造福更多的百姓。”
也有人跟著點頭,大義上來講,便不能把蘇大人留在這兒。
又有人接話道:“要知道,三年任期滿後若沒有調遷,便是大人政跡不夠,可是蘇大人為我們梅縣改變了這麽多,這還算政跡不夠麽?”
不知不覺整個大廳裏都在討論起蘇大人的去留問題,有大部分不舍蘇辰離去,有小部分人才站在大義上該放蘇大人離去。
喬寶瑩和蘇辰聽到他們的討論,不知不覺都沉默了下來,也沒有再看底下的熱鬧。
喬寶瑩心裏軟軟的,想不到她跟蘇辰在梅縣所做的一切,受這麽多人的認可,在百姓中的評價有這麽高。
蘇辰顯然也有些激動,他第一次出任的地方,能走到今日,他們走得有多艱難,正因為梅縣亂,梅縣的每一任知縣沒有好下場,所以他們能冶好梅縣,才是真正的才能。
說起這三年考核一事,喬寶瑩靠近蘇辰,小聲說道:“你說,會不會有禦史已經來到了咱們梅縣,或都搞不好都混在這些百姓中了。”
就像當年莫道清一樣,到了當地也不說啥,就混入百姓中,聽聽百姓的聲音。
蘇辰卻是搖了搖頭,“為時還尚早,今年還是任期第二年,要來也得明年開春了,這些監察禦史在這周圍來回巡視,誰知道什麽時候就會遇上,咱們做好自己本份的事就成了。”
喬寶瑩點頭,她跟蘇辰都有這種感覺,按理這三年過後升遷一事,若不出意外,是能成的。
玩了一日也累了,一行人回了縣衙,接下來還有兩日的熱鬧,蘇辰和畢成良都有事做,喬寶瑩幾人也不想再出門,畢竟人多口雜的,看一日熱鬧也就夠了。
但喬寶瑩卻為來年開春監察禦史的到來做起了準備,她打算派些人上碼頭那邊打探潛伏,一但看到有外地的船進來,都一一向她匯報,由她來判斷。
豐收節過後,李易便要走了,他這一次去江陵找趙遠的母親虞氏,倒要看看此虞氏跟虞家是什麽關係,若是真如他們猜測的,那她可能是虞家僅存的人了。
蘇辰卻從那地下書庫裏翻出一套趙遠的衣裳交給李易,叫他帶上,把趙遠的遭遇告訴他的母親,這一套衣裳全當給虞氏一個念想。
李易喬裝一番,打扮成了行商的商人,坐上商船朝江陵去了。
喬寶瑩和蘇辰卻在岸邊目送他遠去。
從巴蜀到江陵,走水路後還有陸路,得走一個月的時間,李易像個普通的行商之人,下了船,便上岸補給,沿路買下一些商品,到了江陵再轉手賣。
賣掉後,他便在客棧住下來,叫了身邊的夥計在江陵一帶尋找特產貨物,他卻暗中尋找尼姑庵,在江陵有幾處,他夜探各處尼姑庵,皆沒有發現什麽,心裏有些暗惱。
這一日,他從客棧裏出來,本想來到街頭打探,沒想到迎頭衝出來兩匹高頭大馬,李易為了護住馬蹄下的孩子,他不得不露出一些功夫,把孩子抱起飛身再落地,得到街坊們的感激。
卻在這時那兩匹高頭大馬也停住了,卻是拉著一輛馬車,馬車裏傳來哭聲,卻在這個時候,從側邊又跑來一輛馬車,馬車來到這邊停著的馬車麵前,立即有位婦人從裏頭出來,指使身邊的護衛說道:“把她給拖下來,勾引人的孤媚子,敢勾引大人,膽子肥了。”
街坊們聽到大人兩字,紛紛猜測,可是卻是猜不出來。
但那位馬車中哭成淚人兒的少女卻被粗魯的給拖了出來,李易本不想插手的,也沒有理會那邊,可是有一位街坊卻位住了他,苦口婆心的說道:“這位俠士,能否把小女救下來,她是被迫的,可憐我一個老人家,連小女兒都護不住,被她兄嫂給賣了,眼下人家的正夫人來了,若是落到那正夫人手中,恐怕沒有活路了。”
李易一聽,皺了眉,於是朝那馬車看去,隻見後頭來的那位貴婦揚起一巴掌甩了過去,把那少女打倒在地,而少女身上的大紅喜服卻是如此的顯眼,瞧著這位少女的模樣,怕是剛及笄。
“毀了她的臉,叫她敢勾引人。”
眼看著那些護院便要上前執刑,那位老人便在李易身邊跪下,“俠士,求您了,救救我的女兒,她也是被逼的,她根本不曾見過什麽大人,皆是我家裏頭那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動了歪心思,把她給賣了。”
李易無奈,也不能真的眼睜睜的看著人把少女的臉毀了,同時也毀了一生。
李易於是抵足一點飛身跳上馬車,手朝前一伸,便把那少女抓了起來,接著飛身而下,便把少女交到老人手中。
而那位貴婦見有人相救,且功夫深厚,便指使護衛全部朝李易打殺了過來,李易以一敵百,這些功夫淺薄的護衛根本近不了他的身。
李易三兩下解決了,就看到那貴婦麵色青白,咬著牙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李易卻是沒有理,瞧著對方這架勢,莫不是還想來找他尋仇不成,李易冷笑,沒把這些人放在眼中。
那婦人見來人不報名姓,也不敢再追問,便帶著人跑了。
李易見狀,沒他什麽事兒了,他正要走,那位老者卻帶著少女來感激他,周圍街坊又圍了過來,有人認出是劉老漢,便道:“劉老漢,你把那孩子救了有什麽用,轉頭你大兒子和大兒媳婦又把她給賣了,隻不過多了一筆銀子的事兒。”
劉老漢一聽,麵色白了白,於是又期盼的看向李易。
當真是幫人幫到底,李易叫上兩人先是去了酒樓,找了包間,三人坐下,李易看向少女問道:“你敢不敢自己出來自立門戶,從此不受兄嫂的控製。”
那少女從剛才的驚嚇中緩過神來,聽到李易這話,立即朝他跪了下去,答道:“我願意,還請恩公提點。”
“我提點也說不上。”李易卻是從懷裏掏出一個銀袋甩在桌案前,說道:“你已經被人賣了,眼下隻要把戶籍轉出來,再用這些銀子把自己贖身,你便自由了。”
李易這到說完,劉老漢卻是老淚縱橫,“恩公怕是不知,我家小女是被那江陵縣的蔣知縣看中,而花銀子買走我家小女的是蔣知縣底下的一位富紳,就是買下小女為著去討好蔣知縣的。”
居然還是位知縣,是江陵縣的父母官,相比於蘇辰,此人差遠了,居然還敢強搶民女,與地方富紳勾結。
李易問道:“那先前來的那位不會是知縣夫人?”
劉老漢點頭,“剛才有人認出來了,正夫人如此不喜歡我家女兒,嫁入蔣家豈不是去送死,我可憐的女兒。”
這樣的女人也能做知縣夫人,想起喬九,李易卻冷哼一聲,越發的看不上這江陵的知縣和知縣夫人,果然是什麽樣的人配什麽樣的人。
“這倒好辦,我有個法子幫你們辦好,隻是姑娘得了自由身便離開江陵,可有去處?”
那劉老漢連忙點頭,“有的,劉家老家在鄉下,那兒不屬江陵,估計她兄嫂也不會知道。”
“那就好辦了,今天你們睡客棧,明個兒天亮之時,我便把這自由身契還給你姑娘,你們乘著天亮之際便離開江陵。”
兩人點頭,連忙跪下道謝,李易卻把人扶了起來。
接著點了一桌子好菜,又叫小二哥買了一套女裝布衣交到那少女手中,換上那青布衣裳,再把頭發包在布巾裏,整個人都不是那顯眼了,先前那一身嫁衣著實不易逃脫。
李易試探的問那劉老漢,“不知你們住在這江陵縣有多少年了?”
那劉老漢說道:“有三十幾年了,小的時候便從劉家老家搬來江陵,便不曾回去。”
“不知劉老爹可還記得二十年前虞家的事?”
那劉家漢卻是搖頭,“老漢雖住江陵卻是在那貧窮的西街那邊,還當真不清楚。”
李易顯得有些失望,忽然又想到什麽,於是接著又問道:“那劉老爹可記知道趙家,書香門第的趙家。”
“趙家,知道,趙家出夫子,不少人受過趙夫子的恩惠。”
於是劉老漢打開了話匣子,不過從那話裏話外李易發現著實是那個趙家便是,於是靜靜地聽著,直到劉老漢說:“隻是那個趙夫子中年時喪妻,後又娶了繼室,前妻的兒子很是可憐了。”
原來對外來說,虞氏已經死了,難怪會去尼姑庵躲起來的,再從劉老漢說的趙夫子中年的事,不正是二十年前麽,那個時候正是虞家出事了,正好那年趙夫子就原配新喪。
李易立即問道:“你可知這周圍可有尼姑庵?”
劉老漢想了想,說道:“倒有五家,這五家皆靠近江陵地帶,不過我先前聽說趙家在鄉下有祖祠,二十年前建了所尼姑庵為他們陸家念經,也能收留那些孤寡老人,由趙家出錢,幫著趙家行善積德。”
“所以算起來是六家尼姑庵的,不過趙家的那一處,有些偏遠了,在山林裏,且趙家有田地,那處不需用朝廷接濟,算是趙家捐出來的一處了。”
這一下李易尋到門路了,心中大喜,但他又有些不安的問道:“這些事可是街坊們都知道?”
劉老漢搖頭,“我呀當年幫趙夫子建過那座廟,那時把家子小兒子送去趙夫子那兒開蒙,便順手為之,跟我一同去的還有三位家長,不過都好多年前的事,大家夥的也沒有放在心上。”
“今個兒若不是恩公問起,老漢我還不記得了。”
李易把劉老漢父女兩安排在客棧裏頭,子夜時分,他一個人潛入了縣衙,找到了蔣知縣就寢的院子,他坐在屋頂,聽著裏頭的爭吵,想不到這都大半夜了,這兩人還為著今日白天的事爭吵不休。
終於兩人吵停歇了,瞧著正要上床睡覺,李易便飛身入屋,一把劍架在蔣知縣的脖子上,李易穿著黑衣蒙了臉,那知縣夫人看到,嚇了一跳,正要大喊大叫,李易卻警告道:“你再叫一聲,我就你夫君的人頭落地。”
(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