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規模的利弊
字數:4708 加入書籤
王凱無語地看著徐芳:“嬸兒,這樣太不公平了吧?又不是我去當鎮長。這個規劃應該由您親自來提啊。”
徐芳理所當然地道:“你好像忘了當初是誰一個勁兒地鼓動我擔任鎮長的,怎麽你現在的說法好像跟那時候不大一樣啊。”
王凱尷尬地道:“好好,是我的錯,嬸兒你大人有大量。說正經的,對於一個鎮子來說雖然數量上擴大了很多,但並沒有引起質的改變。隻要把我們現在推廣的政策放到鎮上,很現成嘛。”
徐芳猶豫了一下道:“你說的我也想過,隻是這樣對你和白合村的村民們來說公平嗎?畢竟這些點子是你們想出來的,而且之前你在發展項目的時候,已經非常照顧其他村子的村民了。”
王凱笑了笑,徐芳能想到這裏,的確讓他非常欣慰。
“其實這隻因為嬸兒你的目光還是以白合村的角度出發,如果你能把眼界放得更寬,那說不定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哦?”
徐芳有些不服氣地道:“是嗎?那你就現場放寬一個給我看看,看是不是能說服得了我吧?”
王凱沒有被徐芳難住,從容道:“你想想,如果把現在在白合村和老店口發展的項目推廣到全鎮上,那對於白合村來說是壞處嗎?首先,它的集體廣告效應更強。”
“之前白合村取得的成功最多隻是在周圍幾個縣市出名,但如果我們整個鎮都在這幾個項目上得到成功,那名氣至少能響遍全省。你看蘇淩市的景德鎮,義鄉市的久豐鎮,一個靠著瓷器,一個靠著小商品批發。不都是某一項特別有名的項目而名聲響遍全國嗎?”
徐芳點頭道:“的確如此。雖然那些都是個例,但也能說明更大規模的集體效應的威力。”
“再者,既然你已經是鎮長,那有了這種規模優勢之後,將來出外談判籌碼也更加有力。因為我的產量,客戶群,名聲都擺在那裏。你手中的力量就大,通過這種力量,又可以從外麵的合作方手裏拿到更多更優惠的合同,這對我們不也是有利的嗎?”
“最後,有了更大規模的產業,周邊相關服務解決的就業,增加大家的收入也更高。您想,僅靠一個白合村能撐起多少運輸,包裝的行業和人員,如果是我們整個鎮呢?”
徐芳完全被說服了,不過她可是王凱未來的嶽母大人,嘴上當然不可能向王凱認輸了。
王凱當然也不敢要求這個,也提醒她道:“當然了,之前我說得都是其中的好處。既然規模擴大了,那也有同樣的壓力。比如說需要的市場肯定也更大,發展客戶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更高。這些都會給您這個新鎮長提出挑戰,但是隻要克服了這些難關,迎接咱們的,就會是更加光明的大道。”
“得啦,隻要把具體的利弊點出來就好了,還光明大道呢。我看你小子官樣文章做得越來越漂亮,不去當官真是浪費人才了。”
王凱一聽,連忙擺手道:“免了,您讓我幹別的什麽都行,就是別讓我當官。那種環境太悶,我可受不了。還是現在這樣自在些。”
幫徐芳克服了心裏的疙瘩,徐芳在鎮上的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有白合村和老店口村兩個例子擺在那裏,鎮領導層還有各村當然不會反對。
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村子開始了對他們的模仿,隻不過不得其門,有些好像成功了些,有的則完全失敗。
現在有了這位“原白合村村書記”的親自指導,那大家還不鼓足了勁兒跟著幹?
如果說,這項政策是得到了王凱的全力支持。那另一項隻有王凱等少數人注意到的關於相關產業人才配套培育計劃的文件,則是徐芳自己的心得了。
裏麵說的是圍繞著現在主要發展的新農業產業的各種行業,包括運輸,包裝,統計甚至更進一步的農業合同談判相關人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廣告人才等等。
連王凱本人看完之後都不由得大為感歎,自己的選擇果然沒有錯。
裏麵的所有概念其實王凱都有提及,但是除了現在已經在做的運輸等行業之外,他也僅僅是一提而已。
但卻被徐芳根據過去已經有的經驗,以及目前正麵臨到的新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裏麵的論述比起王凱“提”的那幾次來要全麵得多。
從這就能看得出來,徐芳的身體裏就有種領導的天分。善於總結就是她最大的優點之一。
有這樣一位好領導帶隊,王凱也能放心地離開白合村,再次趕往魚鵬縣。
老劉他們早已經在這兒開展工作了,他憑著自己幾十年在農科領域工作的輩分和關係,先跟魚鵬縣當地的農科技術人員取得了聯係,希望他們能對何家莊等幾個村子伸出援助之手。
“還是老劉你想得全,我本來還想等把地劃分規整完了之後再去找技術人員呢。對了,那幾個部門的答複是什麽?”
老劉苦笑著擺手道:“別誇啦,再誇我這張老臉都不知道往哪兒擱了。”
黃大夫在旁邊解釋道:“老劉本來的打算是不錯,照著在老店口村發展的經驗,把農民跟農科技術人員結合起來。沒想到這邊的情況跟老店口村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說起來也是魚鵬縣以前的條件太好,帶壞了他們的思路。那些農科專家一個個全養成了保守的老腦筋,在他們看來,魚鵬縣的地就是為了種糧食的。搞所謂的‘新農業產業’那就是旁門左道,根本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所以,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配合,反而對老劉冷嘲熱諷的。”
王凱氣道:“他們有個屁的資格對老劉指手劃腳!還把國家的發展都抬出來了。能讓全國所有的農民過上好日子那就是天大的國家利益!他們要是真那麽能,怎麽早幾年沒帶著魚鵬縣的農民走機械化種植的路子。把幾大片優質土地集合成大農場形式,何至於這些年發展越來越滯後!”
老劉擺手道:“算了,我也懶得跟他們鬥這個氣。我相信時間最終會證明我們是正確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技術人員都跟他們一樣想法。有不少的年輕小夥子還是很樂意下來做點兒實事兒的。”
黃大夫也含笑道:“那是肯定。青年人的性子,本來就是勇於有為,在那種死氣沉沉的地方呆著,他們自己也知道隻會消磨自己的誌氣。倒不如來闖一闖,可能闖出自己的天地。”
王凱也略微欣慰了點兒。初期的發展,尤其是在中藥種植上,要是全靠著從外麵往這邊兒調專家,那成本可海了去了,自己都不見得能吃得消。
老店口那邊就算離開了黃大夫也能進行正常的種植生產,這裏有黃大夫坐鎮,再加上年輕技術人員進行調配,應該能解決初期的絕大部分難題。
地的劃分問題已經有了規劃,剩下的最大難題就是對於人的劃分。
不管是之前王凱對何家莊等村民的承諾還是現實考慮,都需要當地的農民們對於這個項目的參與。
但是王凱對他們完全陌生,各人擅長的方向還有意願也不同。其中大部分自然不可能順著他們自己的心意安排。
在還沒有看到真正的利潤之前,這就需要王凱和各個村委好好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當然了,必要的時候,王凱也得端出項目負責人的威風,強行壓服某些死纏濫打的村民。
至於那些真正抱著隻樂意在家數錢的村民,王凱也把醜話說在了前頭,將來地的收益上來了,他們再想跟著大家一起來分錢,那是絕不可能的,回報必將與他們的付出成正比。
忠厚老實,心眼兒實在沒有心要的“農民”永遠隻存在於教科書上,或者說,這些東西隻說出了農民的一麵。他們同樣有著各種缺點,王凱也製定了完善的獎懲製度來“幫助”他們克服這些缺點。
總得來說,在白合村的發展上,大家更像是“帶頭”“跟隨”“合作”的關係。因為他們是“本地人”,村民們對王凱知根知底,對他們一家的人品非常信任,而且也親眼看到他們的成功。
所以,隻要王凱登高一呼,眾村民就會跟著他幹。
而魚鵬縣的情況完全不同,王凱以前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的,而現在他們雖然跟著王凱幹,卻並不知道能得到什麽樣的回報。
因此,王凱一方麵組織他們中的部分人去白合村參觀學習。同時也弄出了各種規章製度,形式上更類似於一家比較“雜”的大公司的性質。
兩邊的發展各有利弊,王凱自己也想知道,到底哪一種形式更有利於麵對新農業產業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之後的競爭局麵,甚至是國外新輸入農產品的強大競爭。
王凱本來的計劃是至少在初期由他親自坐鎮,幫著大家完成轉變,但是一個電話卻讓他隻能放棄最初的打算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