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263】流民的危機
字數:6405 加入書籤
連弘文的身體漸漸康複,還沒等好利索,就急著上衙門辦公。
他這樣急,實在是最近積壓的事情太多,而且事態有些嚴重,特別是流民的問題。
之前鬧事的那些流民中有人傷了連弘文,他們都很後怕,事後一連幾天都跑到衙門門口跪著求饒。
這件事當時鬧出來的動靜不小,畢竟當地的父母官都被捅了,想壓也壓不下來,而且有人在流民中散布謠言才會鬧成這樣,韋
季青當時接手了流民安置問題,雖然不能下重手整治這群人,也沒法再送回,因為周邊有幾個縣城已經開始鬧饑荒和瘟疫,送
回去等於找死。
當初就是為了找個活路,他們才鬧得凶,所以現在當務之急還是救濟和安置流民。
這次還是老辦法,官府和當地鄉紳商戶出錢出力,在不同的聚集點開設粥棚,搭建臨時安置點,畢竟之前住寺廟庵堂也不是辦
法。
這些事原本進展的很順利,有些流民知道能留下來了,還能有個窩,也就都安分下來,但是就在昨天,官府設在靈源寺附近的
粥棚裏出現聚眾鬧事,官兵迅速趕到現場,查出鬧事的流民家裏有人因為吃了粥棚的施粥,當天夜裏就死了。
緊接著連家出錢開設的粥棚也出現了流民喝完粥後暴斃而亡的事,家屬和老鄉將連家的粥棚都圍了個遍,當時沈二娘和梁大成
是自己主動申請調過來給連家幫忙幹活的,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梁大成脾氣硬,跟那些人頂了幾句,就被人打了。
不管是因公還是因私,連弘文都不得不出麵處理這些事,外麵一亂,流言蜚語也就跟著多起來,特別是針對連家的傳聞漸漸多
起來,什麽用毒大米舍粥,什麽武力征用流民給連家當苦力,這些傳言都有針對連家的趨勢,讓他不得不防。
頃刻之間,連家就成了風浪的衷心,街頭巷尾的人也在悄悄議論,有的議論連家是否為富不仁,有的議論連弘文這個縣太爺是
否處事不公,然而,整個茂縣的官場同僚卻是一下子陷入了一片寂靜之中。
畢竟他們都知道連弘文是韋季青的心腹,韋季青作為知府都沒有發話,自然也不會有人動連弘文,與其落井下石,不如看連弘
文如何應對現在的局勢。
在這個關鍵時刻,連家閉門謝客,放出來的消息也很正大光明,連家行的正坐得直,做的事問心無愧,在謠言沒澄清之前,不
方便見外人。
流民們人心惶惶,誰都怕吃到毒大米,但是不吃又會餓死,所以激怒之下,禁不起煽動的人們又去衙門門口圍堵,堵的對象隻
有一個人,連弘文。
連弘文落轎後,大街上原本看熱鬧的百姓,再加上門口靜坐的流民,加起來也有上百號人,但是在見到連弘文的轎子之後,還
是自動往後撤,給連弘文和他的官兵們讓出道,有的流民用驚懼的眼神看向魁梧的侍衛,和冷臉的連弘文。
他們隻是想討口飯吃,但大多也是跟田地打交道的老實人,而連弘文這種冷麵熱心的人,讓人看著自然不會一下子就親近起來
,何況他這個縣太爺的身份,所以他們跟官府叫板還是有些怵的。
連弘文目視前方百姓,正義凜然道:“各位百姓,我知道大家所求不過是能有溫飽,能有片瓦遮頭的日子,我們官府也會盡全力
的解決,這次有些老百姓出了意外,實屬偶然,我們也會盡快查證原因,如果大家對官府或者連家的粥棚存疑,我可以安排大
家到別家設的粥棚。”
“當然,如果大家還有疑慮,知府已經出了公文,會動員其他的官吏和富商巨賈捐錢捐物,也會盡快籌集到更多的錢糧物資,幫
茂縣的百姓解決衣食住行問題。”
流民百姓大多個性樸實,雖然對連弘文的話存疑,但是如果真的能動員那些家財萬貫的商人,他們一家捐的銀錢就能解決不少
人的吃住問題,所以得了保證後,有些人就自動從衙門離去,盡管後頭還有人陰陽怪氣,覺得連弘文這是緩兵之計,但是大家
寧願抱著美好的希望等著。
連弘文之所以這樣篤定,是因為在來之前,他就先去了一趟知府府邸。
那裏已經坐了不少官場同僚,都是被韋季青一紙令下,給請過來的。
一開始,韋季青簡短的說了幾句,主要是表達對茂縣流民事件的擔憂,想向大家征集處理意見,大多數人是持觀望態度,畢竟
這種事做好了是政績,做不好就會滿頭包,什麽餓死人呀瘟疫呀暴亂呀就夠讓人喝一壺了。
見大家捕捧場,連弘文就主動站出來。
“韋大人,下官有幾個想法,能幫助大人籌集足夠的錢糧救濟這些流民。”
“哦?那快快說來。”韋季青很感興趣的看著他。
“如今周邊縣城已經鬧出多起暴動事件,全因官府賑災不利,百姓沒有活路才奮起反抗,所以針對咱們茂縣的流民,當務之急是
要解決這些人的衣食住行問題。”連弘文站在中央,娓娓道來,聲音氣勢都很沉穩,絲毫沒有因為這幾天連家的傳聞而受到影響
。
可這話在其他官吏聽來就是廢話,誰不知道要安撫百姓,可錢呢,他們這些窮地方的財政撥款本來就不富餘,再加上朝廷如今
國庫空虛,皇上都是隻會喊空頭侯口號,讓他們底下的人怎麽辦。
“自打半個多月前那撥流民進入茂縣,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幫助這些百姓解決吃住問題,後來想到這將近一年來,我縣百姓的日
子也越來越好,甚至藏富於民,但是民風淳樸,如果由我們官府拋磚引玉,相信會有更得多人願意救助這些流民。”
拋磚引玉,如何拋?拿什麽拋?眾人聽得稀裏糊塗。
“連大人不妨直說,你要如何拋磚引玉?”韋季青很是配合的接下話茬。
連弘文拱手答道:“拋磚引玉的做法,就是由我們這些父母官帶頭捐錢捐物,然後動員城裏的富商巨賈跟上,我們都做出了表率
,再動員老百姓鼓勵並接納這些流民也就容易多了,而且這件事是我提出來的,我願意將我名下在大興那處買的農莊以及五百
兩銀子捐贈出來,為這些流民盡綿薄之力。”
大興的農莊就是田老伯管著的那片農田,之前連家接收了部分流民,就是安排在那兒耕田做工,這些事大家都知道,如今眼看
著要產出糧食,他居然給捐了,那可是好大一筆銀子。
眾人都默不作聲,這麽大一筆銀子,他們有的人拿不出來,畢竟誰要是有這個財力還會被擠兌到這種地方當官,有的倒是有這
個本錢,但是要像連弘文一樣大方,還是辦不到。
唯獨韋季青給這個主意捧場,他大力稱讚道:“這個主意可行,從上至下,大家都出力,也可謂公平,你願意捐錢也可謂是體諒
百姓疾苦,不愧是一方的父母官,你這等大義,我會上書給朝廷,替你請功。”
連弘文的大手筆也算是給韋季青解圍,上次的開荒和治理流民,給韋季青帶來了不少好口碑,這次他投桃報李,怎麽也得給連
弘文麵子,讓他的付出能得到匯報,而且現在朝廷國庫空虛,連弘文捐錢賑災,朝廷肯定會適當獎賞,他才會吐這個口。
兩人也是配合默契的演這出戲,而其他官吏聽到能跟朝廷邀功,就像按了啟動的按鈕,紛紛做出反應,表示讚成連弘文的提議
,也願意掏出腰包捐錢。
“下官願意捐半年的俸祿。”
“下官願意捐50畝水田。”
“下官願意捐一百兩銀子。”
在場的人都不是傻子,韋季青一直很提攜連弘文,連弘文這主意肯定不是一時之舉,既然韋季青默許了這些,他們隻有爭相捐
錢捐物,才能在韋季青和朝廷請賞的公文上能記下一筆。
但也有人表示出擔憂,“連大人,咱們為官自然要為百姓做事,可是要說動富商來幫流民百姓恐怕有難度,他們怎麽會乖乖聽咱
們的吆喝?”
連弘文胸有成竹道:“這點我也想過,商賈裏有人不願意也正常,官府如果逼迫他們捐錢,也違背咱們救濟百姓的初衷,所以我
覺得與其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如誘之以利,商人重利,如果我們許他們適度的實惠,相信也不會不同意,比如根據
他們捐款的多少,減免一些商鋪半年或者一年的賦稅,如果能接收流民為其效力,也可以酌情減免賦稅或者頒發獎勵牌匾,具
體實施辦法我會寫份文書交給韋大人過目。”
韋季青嗯了一聲,滿眼的讚賞之色毫不掩飾,說:“這些商人都是聰明人,既能跟朝廷表功,又能在百姓裏得了仁善的名聲,肯
定不會錯過機會,連大人真是好計謀,不過你的身體還沒恢複,還如此操勞,可要小心身體呀。”
“大人過獎,下官謝大人關心。”連弘文仍然謙虛的應對,繼續侃侃而談道:“這次流民的事不光是咱們茂縣鬧得很大,別處也不
樂觀,我也早就想有個快速應對的措施,如果一日不安穩下來,咱們茂縣也不太平。前些天流民大鬧,老百姓就已經人心惶惶
,所以我也想借此機會,讓老百姓參與到救濟流民之中,倒不用他們捐多少的銀兩,隻要量力而行,比如捐點禦寒的衣服,這
樣緩和了兩邊的關係,也能減少鬧事的機會。”
說到這兒,他倒是想到一件事,有些發笑:“這些都還是我家裏的下人想出來的,這幾天天氣這樣冷,府裏的媽媽丫鬟們都把自
己換季不穿的衣服或者往年穿過但還嶄新幹淨的衣服拿出來,說是要捐給城中粥棚裏的流民,我才想到也許百姓有心,咱們也
好好引導,不但能救濟百姓,也能讓他們避免跟流民們更多的衝突。”
眾人聽到此處,也都跟韋季青一樣,對連弘文的應變和治理能力有了點讚許,要知道這幾天百姓們對連家的說法可不怎麽好聽
,這次如果連弘文的辦法實施的當,不但能迅速化解連家的困難,還能反過來獲個好名聲。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