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4章:天時人事日相催

字數:4878   加入書籤

A+A-




    ()

    2684章:天時人事日相催

    本來,宣宗今年才十八歲,平日裏身子骨也算硬朗,朝廷上下隻覺得皇帝剛剛選秀,覺得新鮮,加上皇上的子嗣也不昌盛,所以誰也沒在意,可事情的變化出乎大臣們的意料之外了。

    先是一年一度的萬壽節,因是皇帝的誕生日,所以曆代皇帝都十分敬重,唐朝以前,帝王們的生日還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因而也沒有專門慶祝帝王生日的禮儀。到了唐玄宗開元十年,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率武百官上表,請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為“千秋節”。此後,唐朝皇帝除德宗外,都有自己的生日名稱。如肅宗生日叫“天成地平節”,武宗生日叫“慶陽節”等等。大明更是將皇帝生日稱作萬壽節,希望皇帝萬壽無疆之意,從永樂後大明將萬壽節,與“元旦”、“冬至”並稱大節,在這一天,皇帝要禦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賀及貢獻的禮物。武百官還要按製穿蟒袍補服。京城的匠人們用彩畫,布匹等將主要街道包裝得絢麗多姿,到處歌舞升平。各地武百官,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宣宗做天子的十年裏,對於這個節日最是看重,即便是宣德初年都不曾停止過接受百官與百姓的祝福,可就在萬壽節的這一天,宮傳出宣宗一病不起,難以接受百官與百姓的祝福。

    皇帝病重,群臣自是關心了,可皇宮也不是隨便什麽人能入的,當即以楊為首入宮替代百官對皇上的病情進行慰問,好知曉情況,可事情奇就奇在這兒,當楊匆匆忙忙趕到皇宮的時候,宣宗“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症象。這讓楊放心不少,詢問了一番便出了宮告知了百官。

    可事情並非如此,後來楊才知道,宣宗那一日的確是一病不起了,非但病了,而且還挺厲害的,可今日一早就好了,這事兒讓楊覺得奇怪,但也沒往心裏去,隻覺得這是老天爺的保佑大明,所以也就沒有深究,但很快他們就知道事情原來並非那麽簡單了。

    原來宣宗生病的當日,司禮監的太監並沒有尋來太醫,而是不知從哪裏尋來了一個道士給宣宗看病,這臭道士既也沒有把脈,也沒有查看病情,隻是遞給了皇上一粒仙丹,說是自己多年煉製了,保管皇上吃了藥到病除。

    這事兒不是兒戲,宮的太監自是沒人敢答應,可就在眾太監猶豫不決的時候,恰逢王振路過說了一句不妨一試決斷,這王振在宮的地位雖說比不上金英,但一來識斷字被宣宗稱作先生,二來是太子的貼身太監,官職不大,但威望卻不小,那些不知如何是好的太監便聽信了王振的話,將那臭道士的仙丹喂給皇上吃了,本沒抱什麽希望,可不曾想,皇上病情竟好了,當日就下了床,據敬事房的太監說,皇上神采奕奕,還去了一趟郭妃的寢宮恩寵了一番!這事兒越發讓楊覺得怪異了。

    如此這般過了幾日,人從一個太監口打探出那臭道士進貢所謂的仙丹,是取處女初潮之經血,謂之“先天紅鉛”,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烏梅等藥物,煮過次,變成藥槳,再加上紅鉛、秋石(人尿)、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產的朱砂)、鬆脂等藥物炮製而成的丹藥而已,這種丹藥人吃了的確能讓人精力旺盛,但楊都知道,這種藥物實則是一種春藥而言,對於這些道士,楊可是恨之入骨啊,仁宗可算是他們眼裏最理想的皇帝,可就是這幫道士,弄個什麽仙丹,最終讓年紀輕輕的仁宗撒而去,雖說他的兒子也不錯,可在感情上,楊還是傾向仁宗,畢竟是一同同甘共苦走過來的,還有相對其他皇帝,仁宗對讀書人,對他們這些老臣也是最敬重的,就說他們這些內閣大臣,在永樂朝聽著好聽,說到底隻是皇帝一個政務顧問而已,沒有任何尊嚴可言,到了仁宗一朝,這種局麵才得以改變,這裏麵不光是有往日的情分在,還有知遇之恩,所以仁宗的死,楊是耿耿於懷的,內心深處的那點仇恨自然落在了這幫臭道士的身上,如今得知宣宗還供養著道士煉製仙丹,壓製多年的憤怒可想而知了,這幾天遞上的奏折差不多有半人高了,可宣宗就是置之不理,讓楊也無可奈何。

    就在今日,廷臣紛紛議論,禮部尚書胡瀅、左都禦史顧佐、給事李凱紛紛到了內閣,讓他這個首輔勸說一下皇上,為了江山社稷抱住龍體,給出的理由是太子年幼,外臣老邁,大明需要宣宗,百姓需要宣宗,所以宣宗為了祖宗的江山,為了天下百姓也該遠離道士,遠離丹藥,身子不適請太醫等等,身為內閣首輔雖說不管皇上這檔子事,但事情到了這一步,況且這次群臣言之有理,太子年幼,一旦皇上身子骨有何等不適,難免會影響朝局,所以楊士奇也將這事兒放在了心上,並在當日尋了個理由,入了宮。

    對於當朝首輔宣宗還是重視的,畢竟是他登基十年,楊士奇立下功勳不少,這幾年減官田租賦、免除糧稅、清理冤假積案、裁汰工役、招撫逃民,嚴懲貪汙官吏等建議,使百姓獲益,大明能在短短十年步入盛世,他這個首輔功不可沒,在人才上,更是舉薦了於謙、周枕、顧佐、楊崢,許多大事都是他一首策劃,自己隻是按章辦事而已,如今這般年紀,還在為自己的江山勞心勞力,於公於私,宣宗對這個首輔還是十分滿意的,所以宣宗在暖閣裏見了楊士奇。

    君臣二人平日裏這樣的場景也有不少,所以誰也沒客套,喝了幾杯茶湯,吃了幾口點心,說了些政務上的事情,請宣宗定奪了後,楊士奇便開始說出了此番入宮的目的。

    這事兒本不是什麽大事,不過是皇帝吃了幾顆道士進貢的仙丹,精神不錯,然後尋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寵幸了一番,這樣的事情,不要說是帝王家,就是在尋常百姓家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所以宣宗並沒有當一回事,可首輔大人這麽提出來,事情就是一件小事了,宣宗礙於麵子沒說什麽,事後越想越覺得這個首輔不地道,少不了罵上幾句,那胡本仰仗著進貢仙丹大富大貴,冷不丁的聽說首輔說了自己的壞話,哪裏忍得住,趁著進貢仙丹的時候,沒少說首輔大人的壞話,就連早前楊士奇兒子的那點醜事也被翻了出來,這是楊士奇的短板,再次麵對皇帝的時候,底氣自然不如先前了,這下胡算是抓住了把柄,越發說起了楊士奇的壞話了,起先宣宗還不覺得,可經不住人家多次在耳旁說,久而久之也覺得楊大人有些問題了,私底下認為楊首輔這是想借他這個皇帝傳揚自己的名聲,好生討厭得很。有了這個心思,再看楊士奇就越發不順眼了,總想著尋點麻煩給他瞧瞧,好讓他知道,這大明的江山誰說的話才算話。

    但楊士奇為人謹慎,且多年來處理政務井井有條,除了他兒子那件把柄之外,人品、道德上,政務上還真沒什麽毛病,一時竟尋不得,也不知是老天爺心疼他,還是有意給楊士奇一個教訓,這個會還就來了。

    這事兒還從四川鬆潘“蠻”再次起事說起,這事兒本是宣德八年的事情,當時四川百姓因不滿當地官員的欺壓,被幾個匪首加以利用,起兵叛亂,這事兒宣宗讓當地總兵派兵剿了幹淨,倒也沒什麽出大的亂子,可這位總兵大人取得勝利後,便終日縱酒,放鬆邊防,而且奢侈犯上,再一次引起了四川百姓起兵了,宣宗大怒之下,讓內閣推薦將領,當時內閣推的是楊崢,隻是蒙古鬧事,最佳人選就被楊士奇換做了方政、蔣貴二人了,這二人倒也不負眾望,方政率精兵千五百人攻破西北大寨,蔣貴率兵四千餘人攻破任昌大寨,都指揮趙得、宮聚等各進兵,逐次攻破龍溪等十寨。前後斬首一千百餘級。方政以四川官軍五千人分守所占關寨,招撫潰散百姓。這事兒也算是了解了,可這二人性子實在太不謹慎了些,剛剛滅了鬧事的匪首,不急細細打掃戰場,就讓人上報了軍功,報軍功就報軍功吧,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事,可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在上報軍功的時候,竟多抱了幾個頭顱,這事兒要是放在往常,宣宗也就算了,畢竟是無傷大雅的小事,可今日就不同了,對於一心想尋首輔毛病的宣宗來說,這絕對是個好會,無論是多一個人頭還是少一個,這都算是謊報軍功的,人是你首輔推薦的,怎麽著也該有些幹係吧,所以抓住了這次會,宣宗愣是嗬斥了楊士奇幾句,還借罰了半年的俸祿。

    當時這事兒群臣之有不少不滿的,就連楊榮也覺得宣宗這事兒做得不地道,這人是內閣推的不假,可這仗不是內閣去大的,軍功也不是內閣去報的,怎麽能因多了一個人頭就將這事兒罪責怪在了內閣首輔的頭上呢,若是這樣,日後誰還敢推薦人才呢?楊榮決議尋皇上討要個說法,但楊士奇心知肚明,硬是將這事兒個壓了下來,才沒有鬧得太難看。這些事情,楊崢有些是聽人說的,有些是自己去聽的,倒也知道了不少,隻是他猜不到今日楊士奇尋自己來的目的,所以低頭吃飯,並沒有啃聲。

    楊士奇處理了一下午的公務,早就餓得前胸貼後背,這會兒說了一通話,也沒有急著再說下去,抄起碗筷來狠很吃了幾口菜肴,再喝了兩杯酒湯,這才重新開口說道:“按說我是個外臣,皇帝家的事情,我不便去幹預,但你也看到了,這半年來,皇帝越發荒唐了來,忘記了仁宗皇帝是如何死去的,我這是怕皇上犯糊塗走了仁宗的老路,所以才不顧臉麵,不顧宣宗厭惡去幹預了這件事,就在今日早朝的時候,我派人給皇上尋了太醫,讓他們務必看一看皇上的身子,也好給天下一個交代?”

    “結果如何?”楊崢放下了碗筷,擔心的問。

    楊士奇歎了聲,臉上滿是愁容的道:“皇上這次到是沒有阻攔,讓太醫把了脈,可結果就不太理想了!”

    “嚴重麽?”楊崢急切的問。

    楊士奇道:“太醫說,皇上隻是偶感了風寒,並無大礙?”

    楊崢:“風寒,這,這不太像啊?”

    楊士奇道:“那太醫是個聰明人,當著那臭道士的麵,自然不敢說真話了,你也知道,那道士自從進貢了仙丹,一直被皇上當做神仙供著了,宮裏宮外隻要對他的仙丹有任何異議,用不了幾日,不是丟了官職,就是被罰了俸祿,這太醫官職小,地位底,哪敢說什麽。但老夫身為內閣首輔,自不能置之不理了,當即便將那太醫尋了過來,一番嗬斥後,那太醫才說了真話。”

    楊崢心裏暗讚了聲:“薑還是老的辣?”又問道:“皇上到底得的什麽病?”

    楊士奇道:“那太醫先祖是蕭九賢,論醫術比起祖上隻好不差。若非此人低調,比肩古之名醫扁鵲、華佗也不在話下?”

    楊崢頷了頷首,這蕭家的確是名醫世家,尤其是洪武年的名醫蕭九賢,此人出生在一個醫藥世家,其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郎,所開設的益生堂藥鋪遠近聞名,每天求醫者絡繹不絕。在濃厚的醫學氛圍熏陶下,蕭九賢盡得父親真傳,九歲便會望聞問切,十四歲已經博覽天下醫書,並幫助父親為病人瞧病,其醫術之高明,就連其父親都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