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6章:綢繆金匱負遺盟

字數:4671   加入書籤

A+A-




    “你,你發現了什麽?”平息了一下心頭的擔憂,孫皇後冷峻的問道。

    王振道:“今日奴婢看到張太後也在,娘娘也知道,張太後一直對太子不喜歡,多次說當初太子立得太過草率,如今皇上身子骨不適,奴婢,奴婢擔心她老人家會弄出什麽亂子來,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孽作祟,張太後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宣宗都稟明母後再決定,張氏提出的意見建議都很中肯。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由於張氏在朝廷政務的處理上,倚重忠實正派的大臣,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製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幹預,所以無論是宣宗還是群臣對她都頗為敬重,這種政務上的影響力,直到宣宗五年,她老人家看宣宗治國頗有成效,百姓大多安居樂業,這才對政務不聞不問,退居慈寧宮與廢後胡氏誦佛念經,是來拉著吳賢妃把話家常,一副農家老太太的模樣,可要說這老人家的影響力那絕度是宮中除了宣宗之外最大的,這次宣宗病重,身為娘親的來乾清宮看看兒子倒也沒什麽,可王振怕就怕張太後此番前來是別有用心,如今的局麵可算是到了最緊要的光頭,任何的風吹草動都不容忽視,而張太後這尊大佛的影響力太大,足以改變局麵,讓他不免緊張起來。

    “娘娘,這事兒怕是有些不尋常啊,常言說的好,枳樹彎曲的枝丫上會招來鳥雀做窩,空穴之處會產生風。這風怕未必是空穴來風啊?”

    “你是說?”孫皇後一驚道:“你是說太後她老人家會幹預這件事?”

    王振道:“眼下還不好說,不過這幾日宮中的傳聞,娘娘相比也聽說了吧,咱們不得不防啊?”

    孫皇後皺了皺眉,王振所說的意思,她自然明白,也不知自己哪裏不合張皇後的法眼,總之從入宮的第一日,自己這個婆婆就十分不看好自己,多年來沒少給自己臉色看,哪怕是自己給宣宗帶來了一個兒子,這個老人家也沒給半分的好臉色,甚至許多的時候說太子愚鈍的話兒,身為母親自然聽不得這樣的話,偶爾難免會頂撞兩句,一來二去,婆媳二人越發看不上眼,宮中有宴會的時候,常常有意命胡氏位居她之上,有意給她難堪,她並非是那種小肚雞腸之人,對於張太後做的這些舉動,她除了覺得可笑之外,並沒有表示不滿,在她看來,這樣的場景還能延續幾年,人都會老,都會死的,就算慪氣,她也是最後的贏家,況且她的兒子是太子,是未來的皇帝,這一點無可更改,無論從那方麵看,廢後都不能有成為皇後的可能,而她今日是皇後,日後便是太後,甚至皇老太後,地位,身份都因太子而變得高貴無比。所以從宣德五年,她極少與張太後爭論,哪怕明知老人家常召廢後把話家常給自己臉色看,她也都來個眼不見為淨了,本以為自己的處處忍讓會換來老太太的諒解,縱然骨子裏不喜歡,但麵子上總還過得去,可這老人家根本就沒這覺悟,該讓她難堪的還是讓她難堪,該罵太子的時候毫不留情,如今可好還動了立襄王的心思。這事兒在宮中也不是秘密,據說就在半月前內閣大臣楊士奇去太後哪兒請示權杖的時候,老人家家就動了一番心思,先是將內閣首輔、楊崢等人召如慈寧宮對皇上的病情詢問了一番後,然後又讓人去了一趟太醫院,將太醫蕭九等人尋了來好生詢問了一番,今日宮中剛傳出皇上身子骨不適,張太後便迫不及待的趕了過來,在旁人看來張太後此舉是關心自己的兒子,可唯有她知道,張太後此舉並非如此簡單,在來之前,張太後已打發身板的太監興安去了湖南,此舉旁人不知,她豈能不知,襄憲王朱瞻墡仁宗第五子,宣德四年就藩長沙,在長沙修建都城,維護救生橋,又修築鄱陽湖大堤,名聲顯赫,為人也莊警有令譽,在朱家諸多藩王之中口碑甚好,張太後對此子也是十分疼愛,眼看宣宗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太子年幼,便動了立襄王的心思,隻是這事兒畢竟不是她老人家一人做主的,再者宣宗身子骨她沒親眼看過,難免底氣不足,所以這事兒在宮中一直隻是傳聞,並沒有正式的說法,但如王振所言,天下的傳聞未必都是空穴來風。這事兒透著不尋常,想到這種威脅來自張太後,孫皇後骨子裏記湧出一股恨意來,恨完了有覺得委屈無比,自己入宮幾十年,處處討好她,處處讓著她,自己身為六宮之主,管製後宮的時候也是事事請示,可便是這樣她還不滿意,就是她不滿意本宮,那也不能遷怒太子啊,襄王是他的兒子不假,可太子難懂不是她的孫兒麽,哪有祖奶奶不疼愛自己孫兒的道理,如今皇上尚未離世,她便迫不及待的尋回襄王,這,這也太無情了些?”

    王振看著孫皇後那張芙蓉一般的臉蛋上滿是委屈與心酸,內心深處不免生出幾分同情來,她本是一個天仙一般的女子,小小的年輕便尋到了一個對自己好,自己也喜歡的男人,而這男人還是皇太子,未來大明的皇帝,本以為跟著他可以母儀天下,可以恩愛一生,可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本以為太子妃必定是自己,卻不想成祖的一句話,詔選濟寧胡氏胡皇後為正妃,而滿心等待的她隻能為嬪,這事兒擱在誰的身上都會心生不滿,她當然也不例外,但她隻是將這份委屈藏在了心裏。

    宣德元年,胡皇後生下女兒順德公主、永清公主,孫貴妃生下女兒常德公主。宣德二年十一月,孫貴妃生下了長子朱祁鎮,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母憑子貴,自古使然,本以為憑著兒子做上皇後的寶座是應該的,所以她對宣宗使用了些手段,那會兒的宣宗對她還算寵幸,心頭雖不願意,但還是答應了,宣德三年春,宣宗以皇後無子多病的理由,命令皇後上表辭位。胡氏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立孫貴妃為皇後,這事兒看著是不錯,看孫皇後得到不是高高在上的母儀天下的風光,而是一肚子的委屈,先是張太後對這事兒明確表示不同意,宣宗廢後後,張太後十分同情胡氏無故被廢,又欣賞她的賢惠,因此經常將她召到清寧宮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時內廷設宴,她命胡氏坐在孫皇後上座,給她難看,還有宮外的大臣們也多有怨言,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都認為胡皇後沒有過錯,不應廢去,對廢後滿是同情與讚譽,對孫皇後多有怨言,就連外麵一無所知的百姓也對廢後滿是讚譽之言,就是當今聖上,內心深處何嚐沒有不滿,據他觀察廢後後,宣宗去長安宮就少了,可以說在宮中十年,與眼前的這女人而言都是委屈,難得是她從未因此而抱怨過,該做的都做得極好,後宮六院從未出現過亂子。

    想到了這些,王振忽的對眼前的這個女人多了幾分同情來,正要說幾句讓對方寬心的話兒,卻聽得孫皇後語氣篤定的問:“先生還聽了什麽?”

    孫皇後語氣如此篤定王振還聽說了什麽,那是她對王振眼下手中力量的了解,自從宣德八年,王振就開始掌管東廠,這個機構自從在永樂年輝煌了一陣後,便因人才的凋零慢慢輝煌不再,加上宣德五年後,朝堂政治清明,君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連錦衣衛都顯得有些多餘,更別說東廠了,所以這幾年東廠可算是跌到了穀底,王振掌管東廠後,仗著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對東廠加以整治,如今的東廠可謂浴火重生了,光是檔頭就有一百多人,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這些人除了外麵的錦衣衛外,在宮中的都是太監,這些人敬仰王先生的學問,人品辦起事來可謂是盡心盡力,所以宮中的消息王先生若真想去打聽,沒有不知道的。

    王振道:“奴婢聽慈寧宮伺候的小太監說皇上病發前兩天,太後老人家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她做了什麽?”孫皇後心頭一緊,這事兒不怕明的,就怕暗地,一旦張太後真有心立襄王,勝敗就難以預料了。

    “回娘娘的話,那太監說,張太後就在昨日讓人尋了一本資治通鑒說是要看看史書。”

    孫皇後皺了皺眉頭,顯然對王振的這一番話有些不滿意,張太後本人美貌可人,自小聰明機警,能說會道,據說不少,當年的成祖皇上就是看中了她知書達理,才將其許配了給了仁宗皇帝,永樂二年做了太子妃,張太後越發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所以很得成祖與徐皇後的歡心。

    仁宗生性仁厚端重,舉止言行沉靜有法度,但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不得成祖喜愛。成祖最喜愛次子漢王朱高煦,覺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廢太子立漢王,但徐皇後和大臣們一直阻攔。而且張太後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成祖寵愛,成祖也很喜愛張太後這個兒媳婦,所以最後為了這些原因,才沒有廢仁宗太子之位,仁宗當立後,在國事上張太後給出了不少有利於國事的建議,內外大臣長以“女中堯舜”來讚揚張太後,這些讚揚並非言過其實,所以張太後讓太監尋資治通鑒在她看來,並無奇怪之處。

    “太後喜好史書,本宮並未覺得有何不妥之處?”孫皇後壓著語氣道。

    王振道:“娘娘這話兒原本是對的,奴婢也是這麽想的,看那太監告訴奴婢,說偌大一本資治通鑒,太後她老人家既不看秦皇漢武,也不看唐宗宋祖,唯獨對宋太宗情有獨鍾,還讓人尋出了金匱之盟來看?”

    王振話音未落,孫皇後臉色大變,所謂的金匱之盟說的就是宋太祖之母責令宋太祖傳位給宋太宗的事情,建隆二年,杜太後患病,宋太祖服侍杜太後用藥進食不離左右。五月初一日,宋太祖因杜太後有病,特下詔赦免雜犯死罪以下囚犯。但這樣依舊沒有改變杜太後的病情。

    過了幾日,杜太後病情加重,召丞相趙普來聽取遺命。杜太後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杜太後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杜太後說:“不對,隻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真是國家的福氣!”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杜太後對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裏,命令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後來,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視為宋太宗,這事兒在後世存有諸多疑點,特別是當時太祖的長子已經不是“幼年”了,而這一說法也並不是太宗即位之時就宣告的,而是太宗即位一段時間之後才有趙普道出的。如果此事屬實,太宗、宋皇後應該早就宣告,為何又要等些年再說這事情呢?而之後太宗掃除趙光美、趙德芳、趙德昭等繼承人,以改兄終弟繼為父死子替,又是很突出的體現了太宗並不想按照金匱之盟來做,因此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